前言
当整理完这些年来海南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文稿交给中华书局时,我又想起那句人所熟知的话:“我所思之在海南。”
很多人都知道,“我所思之在海南”这句话是出自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他于2005年9月在大陆的那次风头甚劲的“神州文化之旅”中,说出了这句让海南扬名的话。而鲜为人知的是,我是这句话“出笼”的始作俑者。
2003年11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开幕,《海南日报》因当日推出120个版的特刊而轰动一时。特刊分A、B、C、D四大叠,其中A1-A20版为要闻版,B21-D120版为年会特别珍藏版。特别珍藏版的B21-B60为“亚洲声音”,就亚洲经济发展前景和区域合作进行分析和透视,并首次全面介绍26个发起国情况。C61-C80版为“博鳌三章——天生丽质、一夜成名、亚洲风吹”,集中展示博鳌的美丽和巨变,及海南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D81-D120版为“海南读本”,以优美流畅的散文笔调,将海南之海洋、河流、山峰、饮食、民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跃然纸上。我当时是《海南日报》副总编辑,全程负责了特别珍藏版的策采编,并亲自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赠送了提前印好的这期特别珍藏版。龙永图对《海南日报》记者说:“你们120版我看了,感觉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几个专题都做得很好。”
日出120个图文并茂的精彩版面,是我办报历史上的一份荣耀,为此曾向台湾新闻界闻人、李敖的好友高信疆先生“炫耀”,他评价版面图片非常精美、大气,文章篇章结构亦佳,历史人文深厚。他同时表示,可以将我签名的一份特别珍藏版送给李敖先生。当时李敖先生在大陆的名望正隆,借助他宣传海南,这是我乐观其成的事。于是,我就将一份自己签名送给李敖先生的《海南日报》特别珍藏版,送给了高先生。这就是事情的经过。2005年9月,人在北京的高信疆先生对记者说,他把《海南日报》副总编钟业昌先生签过名专门呈送的博鳌专版送到了李敖先生的手里,那叠报纸有120个版,李敖翻阅的时候,被报纸上海南的图片风光吸引,连声赞叹!9月21日,高信疆又在北京当面问正在开展“神州文化之旅”的李敖:“你前一阵对媒体说有可能的话,要到海南养老,海南的朋友很关注这件事,他们想了解,是谁让你有这样的念头?”李敖指着高信疆说:“就是你呀。”李敖当即拿出钢笔,在一张硬纸上写下他的心思:“我所思之在海南 李敖 2005年9月21日。”
“我所思之在海南”蹭着“神州文化之旅”的热度,迅速广为传颂。这就是李敖与海南的故事:李敖先生何以对海南情有独钟?原来是一位友人的强力推荐,再加上看到了《海南日报》120版“博鳌年会特刊”后,对海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所思之在海南,无边美景入梦来。”历史的机缘又给续上了美好的一页。2008年12月,我以《海南日报》总编辑的身份率海南新闻交流团访问台湾,25日下午专程赴台北年代电视台大楼拜见李敖先生,受到了他的热情接见。我向李敖先生赠送了2005年9月22日的《海南日报》。这是一张加了精美镜框装裱一新的《海南日报》,上面的报道内容是:《本报记者在京求证李敖将“终老海南”李敖说:“我所思之在海南”》。李敖十分高兴,双手接过,并不无风趣地说:“噢!你们还把我装进了你们的镜框?”把大家都逗笑了。
海南新闻交流团赴台湾之前,《海南日报》记者开展征集活动,为“我所思之在海南”征集下句。征集活动共收到了60多条回应,最后选择其中10条带到台湾供李敖选择。那天下午,李敖先生当着我们的面稍一浏览就说:“我喜欢这句‘无边美景入梦来’。”他解释说:“陆游有句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借鉴陆游诗意,成此佳句,有很好的意境。”难怪是大文豪,诗词典故是信手拈来。他又挥笔写下这行字:“我所思之在海南,无边美景入梦来。 李敖 2008年12月25日于台北。”
我所思之在海南,我所思之40载。回想起来,从1980年9月“过海”到武汉入读湖北财经学院,我开始关注海南问题;到1984年7月大学毕业,开始研究海南问题。1984年上学期,校园里掀起学习《邓小平文选》的热潮,班里成立“《邓小平文选》专题研究会”,我参加了对外开放政策专题研究组,加之毕业论文选题是《试论我国经济特区的出口战略》,这些学习经过与知识累积,使我刚毕业到海南大学任教,就能在当年11月6日的《海南日报》上发表第一篇研究海南的文章《世界经济形势与海南的发展战略》,提出海南的经济发展要遵循立足岛内资源,联系世界经济形势,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走“锄头和计算机”相结合的道路的观点。自此以降,与岁月同行,至2018年6月2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新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员令》的文章,不知不觉间,我连续对海南问题的关注、研究已近40年。2019年7月,我又出版了个人专著《走向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十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精神》。这近40年间,经历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潮起潮落,现在又正经历阔步走向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新时代,一路走来,一路思考,如今整理成册,不禁感慨万分——感谢改革开放时代给予我思考的不竭动力和鲜明具象。
我所思之在海南,我所思之在岛情。我生长在海南,对海南的“岛情”有着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主宰”了我长期的思考与研究。在大学时代,就对海南发出“赞美诗,唱吧!但是……”的感慨,这种“但是”的感慨是基于海南岛除了大自然的恩赐还有什么值得“唱”的吗?——500多万人口却几乎没有一只锭子,穿衣全靠内地;南海三大油田有其二(北部湾、莺歌海),而石油化工工业却是空白;建材原料十分丰富,可惜只能制造瓶子、灯罩;虽是我国最大的橡胶供应基地,令人不相信只能生产一些轮胎、胶管……“所有这些,赞美吗?简直是辜负了大自然的错爱!多一首赞美诗,无异于多一分讽刺。”这种思考的“底色”,都反映在我早期写的《试论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海南岛经济发展面临的十个问题》《海南对外开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外向型经济之我见》《关于海南的产业政策问题》《海南的生产力布局与城市化发展战略》《海南人力资源发展研究》等文章中,如《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外向型经济之我见》提出从海南的实际出发,是确定海南特色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关键。海南的一个实际是,它的面积相当于4个经济特区面积总和的65倍左右,人口也相当于4个特区市区人口的近4倍,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海南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后者是城市社会经济形态,而前者则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经济形态。而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决定了开发的重点和对象也不同,开发的难度和进展程度也大不相同。而在《试论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中,我提出“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在《海南在中国开放格局中的作用与开放模式问题》中又提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经济区”,都是深深眷恋“岛情”的表现。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来发展之路走得很艰难,潮起潮落之后,如今仍处于欠发达状态,其基本原因在此。现在,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我深深感到,这是符合海南“岛情”的重大决策、重大战略;而“逐步探索、稳步推进”“分步骤、分阶段”,更是海南稳步走向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科学设计、精心安排。
我所思之在海南,我所思之在岛外。海南是我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海南发展要立足于本岛实际,但是研究海南发展问题则不能局限于“本岛思维”。适逢国门初开的日子,思潮激荡,我一开始就把研究海南发展问题的起点立足于国家的需要与世界经济尤其是亚太地区发展的影响。最早发表的文章《世界经济形势与海南的发展战略》《亚太地区经济格局与海南的对策》《试论海南的出口战略》《中国对外开放形势与海南对外开放问题》等,都聚焦在这方面。基于这样的思考角度,我又在《海南经济体制构建的新模式》中提出:资源丰富、经济落后,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而面积相差无几,琼岛与台岛这种强烈的发展反差、极不相称的发展格局,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海南岛的发展对于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共产党领导的英明、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构建中国的“环南海自由经济区”的设想,以此作为中国大陆连接亚太地区的“结合部”,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21世纪、迎接“太平洋世纪”挑战的重大姿态或战略部署。如今,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我最新发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文章《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新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员令》,是一个初步的学习体会,从重大国家战略大局出发研究海南,还大有文章可做。
我所思之在海南,我所思之在初衷。邓小平同志1984年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他1987年又指出:“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有感触地说:“邓小平同志拿海南同台湾比较,意味深长。海南和台湾是祖国的两大宝岛,台湾3.62万平方公里、2332万人,海南3.54万平方公里、901万人,人文、资源多有相似之处。如果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很有说服力,就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就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服力、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来理解,这就是搞一个更大的特区、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的初心。我近40对海南发展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大都聚焦于此。像《海南与台湾经济一体化的建议》《全面认识开发建设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意义》《共同开发论》《邓小平十分关注海南岛的开发和建设——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等,都是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为了论证“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在万字长文《全面认识开发建设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意义》中集中阐述了把海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我国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伟大胜利,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这篇文章1990年12月在《海南日报》连续刊出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一位读者写信给我说,假如他有钱,会整版买下《人民日报》的一个版面,以广告的形式只登邓小平的这句话。或者把这句话写成特大标语,悬挂在海口国际金融大厦上。他还建议,《海南日报》1991年的“元旦社论”就发一句“邓小平说:‘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题目、内容都只是这一句。
我所思之在海南,我所思之在大势。从实行计划单列到建省,从建立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到走向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从国防前线到开放前沿,从开放前沿到走向开放高地,逐步奔向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这就是海南的“大势”。我近40年的关注研究,也是适应与体现了这种大势。在大学毕业的1984年12月,就写出了《试论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一文,内容包括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模式的选择与修正、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途径三部分,认为海南自由贸易区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面向贸易的自由贸易区,而是根据海南的实际对各种各样的模式进行选择与修正,“以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自由贸易区”。此后,这方面的成果甚多,如《海南在中国开放格局中的作用与开放模式问题》《对海南实行计划单列的几点认识》《对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建议》《海南建立第二关税区问题的探讨》《海南参与国际大循环问题的思考》《海南对外开放的第三次高潮:回顾与展望》《玛瑙斯:可供海南岛借鉴的模式》《海南走“承包开发”新路子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十最”》《海南“再造香港”的内涵及其运作》《中国开放周期与海南特区发展前瞻》等。
对大势的把握,离不开对海南这方改革开放热土的热情关注。《海南:“釜底抽薪”式的改革》发表后所引起的强烈反响,说明了这一点。该文对当时海南进行的几项在国内外都产生较大影响的改革,如企业法人登记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海口市率先建立现代税收征管制度、全省建设“四费合一”新的公路交通规费管理制度等,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和探讨。认为这些改革方向明确、方式正确。方向明确是向国际惯例靠拢,方式正确是采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釜底抽薪”式。文章还对海南应继续在“小政府、大社会”体制、产权制度、招标拍卖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改革进行探讨。该文先是第一、第二部分在《海南日报》上发表,见报第二天,报社就接到电话说,省委书记、省长阮崇武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指出文章从理论上总结了海南近年来改革的实践,是目前对海南改革进行理论总结得较好的文章,希望文章尽快发完,以形成一种气氛。报社对文章引起的反响很重视,及时将该文刊完。人们普遍反映,这篇文章写得好,很准确,很有看头。
我所思之在海南,我所思之在信念。“海南明天会更好”,我一直对海南的开发建设抱有信心,这一点贯穿于近40年来的海南问题研究与理论宣传的始终。这方面的文章有:《海南经济起飞问题的探讨》《也论开发“银三角”》《加快发展旅游业 促进海南岛的经济起飞》《怎样看海南这四十年》《探索自己的发展路数——海南特区成片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出路》《从六大转变看海南经济发展》《海南:先行一步实现现代化》《对海南“黄金机遇期”的应有认识》等。其中的《怎样看海南这四十年》堪称代表作。我当时是海南日报社理论部主任,由于深受高狄文章《怎样看待中国的“穷”》(《人民日报》1990年1月5日)的影响,再加上深受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的感染,而撰写此长篇文章的。1989-1990年之交的海南,形势非常之微妙尴尬,作为省委书记的许士杰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他仍然对海南特区建设抱有信心,相信海南明天会更好。当时《明天会更好》的歌曲正流行,1990年1月13日,在万宁兴隆康乐园大酒店举行的新春团拜会上,许士杰借此表达心声:“送走银蛇迎来金马。新的一年将是海南迈步前进的一年,海南的形势将会更好。”1月15日,20世纪90年代第一春联欢晚会举行,主题即为海南会更好。许士杰在晚会上即席题诗:“轻蹄点翠不凌空,涉水登山永向东;品足评头浑闲事,雄心万里疾追风。”那么,怎么样去让更多的人相信“海南会更好”?作为理论宣传工作者,我几经思考写出这篇《怎样看海南这四十年》。此文在《海南日报》上连载时,许士杰已经卧病广州,他身边的人后来告诉我,许书记在病榻上反复看这篇文章,爱不释手。这篇文章发表后所产生的强烈的社会效果,更是我始料未及的。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赞扬这是一篇好文章。海南人民广播电台、海南电视台也分别做了介绍,向听众、观众推荐这篇文章。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学院更把这篇文章作为对学生进行岛情、省情和政治思想教育的教材。这篇文章的结尾是:“不必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必有情绪性的抱怨,也不必有无根据的失望。海南这四十年的探索,变化是巨大的,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深刻的,前景是乐观的。让我们坚信反映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反映海南600多万人民群众美好愿望和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信心和决心的5个字:海南会更好!”
“我所思之在海南,无边美景入梦来。”这“无边美景”,正是“海南明天会更好”的生动写照,昭示着美好新海南建设前程似锦,正拥抱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
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海南将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成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领先的地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作为一个持续观察、不间断研究海南近40年的理论工作者,我对此时时充满信心与感动,并将继续以“我所思之在海南”的自我状态,去关注、思考与张扬这一伟大进程,达到“无边美景入梦来”的人间至臻境界。
钟业昌
2019年9月20日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