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经济发展战略的研讨不能撇开实际条件考虑。据此,我们试图就海南岛的实际,结合岛内外的经济形势,对其经济发展战略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
海南岛的实际状况,简单地说,就是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十分落后的生产力的极大不相称。对于某一地区,开发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资源的拥有量。人们对海南岛的认识是,土地潜力大,热带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四季常青,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是一块风景优美充满阳光的绿洲。
在这个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岛上,拥有非常丰富的热带作物资源:各种植物4200多种,约占全国的1/7,其中海南岛特有500多种;3000多种热带植物中,包括品种众多的热带作物,主要是橡胶、椰子、甘蔗、油棕、剑麻、胡椒、腰果、咖啡、可可、香料等;珍贵的热带用材中有花梨、子京、母生等特级珍贵用材;珍贵的野生药用热带植物近1000种,相当于全国的1/5,其中沉香、胭脂树、金不换等为名贵药材;海南岛还有1400多种热带针、阔叶雨林树种,其中乔木树种有800多种,约是全国的1/3。在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方面,海南岛拥有兽类70多种,约为全国的1/5,其中“稀世之宝”坡鹿为海南所特有,黑冠长臂猿被称为“中国之贵”,鸟类340多种,约为全国的1/4。
从地下资源看,更令人叹为观止。现有的资料使国内外一些石油专家乐观地预言,90年代,一场国际性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大会战将在海南岛附近海域发生。据报道,中国南海有三大油田,两个就在海南岛的海域(即除珠江口盆地之外的北部湾与莺歌海),再加上琼东、琼南盆地,经初步的勘测,三个盆地均为老第三纪以来的张裂性盆地,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据估计,这些盆地拥有的远景石油资源大约相当于目前胜利油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有关资料分析也表明,2000平方公里的琼北陆地,石油储量约为1—1.2亿吨。据估算海南这4个海陆盆地生油量与天然气储量都相当可观,这对海南岛的开发有重大意义。
不仅如此,海南岛的地下矿产资源的储量也相当惊人。现已探明的有50多种。其中石碌铁矿的储量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钛铁矿、石英石,储量均为全国的70%和60%,其他如磷矿、油页岩储量在广东也分别占第一、第二位,还有大量的石灰岩、花岗石、大理石、石英石以及热带树木等丰富的建材资源。
我们知道,海南是一个四面环海的热带岛屿,海岸线长达1582公里,比台湾的海岸线还长,为全国的1/10,有天然港湾68处。在辽阔的环岛海域内,鱼类品种繁多,已记载的有近1000种,比东海、黄海、渤海的总和还多。其中,40多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石斑、红鱼等优质鱼类,梅花参、龙虾、对虾、海蟹等上等海鲜。沿海还有珍珠、海马、琼脂等养殖。又由于海南岛江河、出海口较多,港湾、沼泽、滩涂面积辽阔,这样与海上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一起,海南岛的海洋开发是大有可为的。
与这些海陆自然资源一起,丰富的旅游资源又堪称海南岛的一大骄傲,海南被称为“东方夏威夷”,可向世界出口阳光、沙滩、海浪、椰林。外国人士说,假如中国干得顺利的话,海南岛将成为寻求明媚阳光的拥有大量硬通货的外国游客们的圣地,可与菲律宾、巴厘岛和亚洲其他旅游场所媲美,是避暑、度寒、游泳、海底观光、日光(温泉、森林)沐浴、寻幽访古、登高猎奇的理想去处。
但是,尽管资源丰富,由于技术的落后,使得海南岛的自然优势远远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比如,海南岛是我国的天然橡胶产地,干胶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只能生产轮胎、运输带、胶管、胶鞋、雨衣、工业手套等低档制品。除开采少量石灰岩生产水泥外,其余大量的建材资源尚未开发利用,能生产的建材产品也仅是瓶子、灯罩之类。海南岛的椰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0%以上,但椰子加工却很落后,国外椰子共有300多种用途,海南岛仅利用了30多种,且多为低档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原料损失严重,达15%—20%,椰奶的提取率仅为35%—40%,而国外利用先进技术提取率高达75%。由于加工业的落后,使海南岛长期以输出原料为主。生产的精矿全部以原料的形式销往国内外。如果这些原料利用先进技术,做深度加工,就可获得比原料本身大得多的利润,如一亩椰子经综合加工利用后,产值至少可提高3倍。
可见,工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的落后,已经严重地妨碍海南岛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妨碍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最终妨碍经济的起飞。因此,我们认为,海南岛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是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有效地促使海南岛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二
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将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就海南岛而言,它所面临的岛内外、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是研究其经济发展战略所不能忽视的。
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与海南岛有关系的是,当今世界市场初级产品的贸易不尽如人意。这些年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趋向产大于销,比如1979年,世界天然橡胶的产销量分别为367万吨和332.5万吨,糖(1981年)产销量为9230万吨和9016万吨,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据世界银行的1983年世界发展报告,1980—1982年,食品价格下跌幅度最大,达30%,非食品的农产品下跌24%,金属和矿产品下跌17%。若把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计算在内,1982年初级产品价格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低。这样,一方面使输出初级产品的国家和地区,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损失严重(1978年损失达200多亿美元);另一方面,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出口减少,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比如,自1972年起的10年里,泰国制成品的出口额平均每年以29.4%的速度增长,工业品在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现已达到35%左右。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60—1978年的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中,制成品(10.9%)高于农产品(3.3%)、金属和矿产品(5.5%)以及燃料(6.2%),使得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52%降为21%,矿产品由11%降为5%,而制成品则由9%增加到21%。世界银行的预测表明,未来工业制成品的增长仍将继续居首位,1980—1985年和1985—1995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6%和12%,同期燃料初级产品预计仅仅为2.6%。
如果再考虑到新技术革命,我们所看到的将是国际市场知识(信息)产品的交易愈显重要。也就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比如,这一数字1970年美国为28%,共同体为22%,日本是25%,到1981年则分别上升到33%、24%和38%。预计今后10年中,高技术产品的每年贸易额将有10%—30%的高速增长。此外,发达国家为解决能源问题,将一方面发展耗能少产业;另一方面寻找替代能源,而导致国际市场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和原材料(如钢铁、天然橡胶等)需求的相对减少,随着新材料、机器人、自动化的广泛应用,将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丧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使传统的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到威胁。不错,新技术革命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挑战,这对于每个国家的每一个地区来说,都是同等的。但是,如何抓住机会迎头赶上,并不是同等的,它取决于很多因素。
目前,海南岛初级产品的出口已经面临不少问题,如产品质差价高,缺少竞争力,销路不畅,库存积压增多等。随着对外的进一步开放,必须正视所面临的世界经济形势,制订正确的战略决策,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其次,从我国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形势看,在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必将产生竞争。目前的开放正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到内地这样多层次地发展。这样,由于各个地方投资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自然也形成对外资吸引力的或大或小,导致竞争的出现。竞争是件好事,但若不认清形势、采取对策,那只有等着被“淘汰了”。即使海南岛在开放中有很多优惠政策,但由于经济立法亟须健全,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岛民文化素质有待不断提高,历史上外界人对它不甚了解,对外宣传不力等,使得执行起来并不很理想。
再次,从海南岛本身来看,目前的趋势是从国外大量进口用于生活消费的工业制成品和用于加工、组装的工业原料。这样,由于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有限,输出的又是大量创汇不多(甚至亏损)的初级产品,且合资企业的产品又大都销往国内市场,未能使产品很好地向国产自给及销往国外方面发展等,导致很多不合理的经济现象出现,如外汇短缺、物价上涨、企业缺少活力、投资结构不合理、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差等。当日本、南朝鲜、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地区)在亚太地区竞相追赶的时候,与之自然条件、地理环境颇相类似的海南岛,几十年来,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徘徊在1%上下(台湾这一比重1980年为49.2%),远远没有使自己加入世界经济联系的体系之中,“岛国经济”的特征也远远没有体现出来。
三
对于任何事情,盲目的乐观和过分的悲观都是没有道理的。上述认识使我们认为,海南岛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作这样大致的表述:面向世界,开放开发,以资源作基础,以政策作动力,按贸—工—农顺序安排经济活动,充分调动岛内外投资者的积极性,使海南岛尽快成为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资源加工出口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引进人才、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以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业的步伐,带动和促进海南岛经济的全面起飞和今后的持续增长。
这一发展战略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层次:
首先,从发展战略思想与目标看,我们已经意识到,海南岛极为丰富的资源,长期以来未能进行充分的综合加工利用,使得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起飞。自然,这也是长期“闭岛锁区”,大搞“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此,海南岛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就是促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与新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单纯搞资源加工如同过去单纯搞原料生产一样的不明智。因而,开发新产业,也将是海南岛经济发展战略的另一重要内容。这是在开放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而进行的开发。我们认为,不仅是“引进来”(资金、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打出去”(商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开放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要把海南岛(利用其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我国最大、最重要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加工、出口基地,仅此不够,仍要致力于新产业的开发,而这将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只能是充分而正确地运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所以,在提出目标之后,我们的战略思想,又可简单地概括为:一靠资源,二靠政策。其中,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与旅游资源;政策为实现我们下面提到的“综合出口导向”战略,所实行的对内、对外引进与利用人才、资金、技术的优惠政策。
其次,从战略重点看,必须加强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我国的三个战略重点(农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科教),对海南岛来说,这是基础,是有服务对象的。开发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基础建设上。联系到我们的战略思想与目标,海南岛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工出口上。(这并不排斥农业、能源交通、科教的前提作用。)这是转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最重要的途径。事实上,从出口初级产品到出口接近于最终消费品的各种不同水平的“较高级”的加工品,已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在这里,出口是动力,带动加工与种养的运转。如同不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一样。以新加坡与南朝鲜为例,1970—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8.4%与10.3%,这是由于推行外向出口战略所致。在1976—1980年中,它们的制成品出口年增长率达19%与17%。从海南岛本身看,市场狭小,对资源(包括加工品)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因此,鼓励出口本身就是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它的意义还在于,有利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
我们看到,新经济形势下,工业制成品的急速增长将是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一个趋势,不能忽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借此机会,利用优惠政策,在立足岛内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世界经济形势与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海南岛的实际,合理调整和安排生产力布局。不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缺乏的搞工业制成品导向,资源丰富的搞资源出口导向,但在世界经济形势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后者也已在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努力。因此,实行传统资源加工品与新兴工业产品,这样一种“综合出口导向”的战略,是符合海南岛实际的。
再次,旅游业也应是海南岛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现在,旅游业已是不少国家或地区的外汇重要来源之一。如泰国,旅游业的外汇收入已不亚于大米的出口及在中东的泰工的汇款了。对海南岛来说,国外人士也认为“只有旅游业才会使海南岛在短期内有获利的可能”。可以说,中国也许可以再找到第二个桂林,但永远不会再找到第二个海南岛。在目前,如同落后的生产力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不相适应一样,海南岛旅游资源与旅游客源同样是很不相适应的。1984年来岛旅游的外国人(含港澳)为4.3万人次,仅相当于1983年台湾的1/35、香港的1/64,以及1984年马来西亚的1/83,但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南岛,旅游资源并不比上述地方逊色。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近三年来,到印尼旅游的人数每年仅增长4.5%,香港1983年比1982年增长6.4%,而海南岛1984年比1983年增长高达34.4%,潜力是很大的。因此,只要我们予以战略上的重视,旅游业必将成为海南岛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
在海南岛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注意生态平衡,力求为后代子孙保留一个健康、干净和充满阳光的大海岛,为10亿人民保留足够的热带栖息空间。我们知道,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体。早在唐代,海南森林茂盛,覆盖率在80%以上,从未遭到破坏。到解放初,森林覆盖率还有25.7%,可是现在只有9.8%,水土流失加剧。如果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海南岛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同样有着重大的作用。
最后,从战略措施与方法看,我们这样认为,在“二靠”(资源、政策)的基础上,瞄准“两个市场”(国内、国外),推动“两个轮子”(外引内联),走向“两个方面”(引进来,打出去),实现“两个目标”(资源加工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扩大出口)。
我们一直在强调,海南岛应增强资源加工品的输出,一是向海外市场,二是向大陆市场。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亚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它担负着为国家提供热带作物产品的任务,与此同时,还要扩大对国外市场的出口,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但是,由于受进口商品的影响,加上海南本身产品质量差、价格高等原因,使得其原材料输出不仅占领不了国外市场,连国内市场也难于保住。而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输出,关税是随着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升级。加工品的出口面临着一系列非关税壁垒障碍。这样,出口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后者,我们认为,可在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在实践中努力解决;对于前者,我们认为,对大陆的输出应是近期海南岛产品输出的主攻方向。而且,“内联”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也就是以产品补偿资金、技术的合作方式。目前,海口市与上海市这方面的合作已迈开可喜的一步。海南岛的新兴工业基本上是个空白点,因而宜通过“外引”的方式去发展(同时,不要忽视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在目前外汇困难的情况下,“外引”也应尽可能采取变通的“外联”方法(即进行补偿性的贸易),以资源(产品形式)换取外国的资金、技术。
但不管是内联还是外引,同样都要争取扩大出口,增强竞争和创汇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经济发展战略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措施、方法也很多,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海南岛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既要适应本身的要求,又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在转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上大作文章,以出口来带动经济的飞速运转。这也是海南经济起飞的中心环节。
本文发表于《技术经济》198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