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毓璜顶医院的早期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基督教“奋兴运动”和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的入华

毓璜顶医院最初是由基督教新教的一支重要宗派—北美长老会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谈及毓璜顶医院的历史,就不得不从18世纪以来,基督教新教的“奋兴运动”说起。

在17—18世纪的欧洲和北美地区,经过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各宗派兴起了一场所谓的“福音奋兴运动(The Evangelical Revival)”,开启了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的热潮,当时较有影响的循道宗、浸礼宗、长老宗、归正宗、公理宗等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都卷入其中。这一方面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空前的财富、旺盛的活力以及对海外扩张的极大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宗教改革运动,教会一扫积年的颓废风气,呈现出许多新气象,积极介入各项社会活动,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传教热情。两种因素的叠加,使得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和基督教徒的传教激情,同时达到高潮。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还陶醉于封建制度最后的辉煌,并没有给这些传教士提供机会。

其后的19世纪被基督教徒称为“伟大世纪(The Great Century)”,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二次宗教大觉醒”进入高潮,直接导致了美国海外传教机构的陡然扩展。这场运动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1)开始,迅速席卷美国南北。1810年6月,在美国新教宗派公理会的支持下,美国海外传教理事会(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of Foreign Mission,简称美部会)在马萨诸塞州成立,成为第一个专门为海外传教而成立的跨宗派传教机构,并在1812年派出传教士前往东方的印度,正式拉开了近代基督教新教向东方传教的运动。

一般认为,近代入华的第一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是1807年由英国伦敦会派遣的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但成规模的新教传教士入华则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其中特别以美国差会为代表。此时的美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较多地承载着新时代的知识技艺和思想学说。1830年,美部会就派遣其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和雅裨理(David Abeel)抵达中国,稍后,浸礼会、美以美会、圣公会、长老会等主要新教宗派,先后成立了海外布道会,掀起了美国的第一次海外传教浪潮。但由于当时的中国依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传教活动进展缓慢,早期试图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如马礼逊、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裨治文、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等,大多只能在广州、澳门或东南亚等边缘地区活动,仅能从事一些文字性工作,为其后的传教工作做些准备。

长老会(Presbyterian)属于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加尔文宗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欧洲的瑞士,由法国人加尔文(Jean Calvin)创立,主要分布于英、美等国。1704年,爱尔兰长老会信徒移民至美国,组成美国长老会,总会设于纽约,自18世纪后期开始,长老会在教会和信徒数量上,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基督教新教宗派。自1741年起,美国长老会开始向印第安人传教;1810年,长老会加入美部会,参与海外传教工作;到1831年,长老会在匹兹堡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海外传教部,开始陆续向美洲印第安部落、非洲利比里亚和亚洲印度派出传教士,至1837年,已派出39人。

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长老会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其海外传教部成立伊始,就开始着手派遣传教士前往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由于此时的中国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1837年首批受派遣来到东方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米歇尔(John A. Mitchell)和何牧师(Robert W. Orr),只能被安排到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新加坡等地的中国移民社区,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寻找合适的机会。不久,他们就将澳门作为其入华的先遣基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从闭关锁国走向局部开放。1842—1844年间,清政府与英、法、美等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西方国家从而获取了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的权利,传教士也获准在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中间传教,但仍禁止向中国人传教。在这一背景下,在1843—1844年间,美国长老会共派遣了7名传教士到达澳门,其中就包括后来来到登州、烟台的麦嘉缔(Divie Bethune McCartee),他成为这一批受派遣者中第一个进入山东的长老会传教士。但他此次的山东之行,严格来说还是属于非法行为,故只能在沿海地区游历、散发宣传材料之后,返回了宁波。此后,美国长老会在厦门、宁波、广州等已开埠口岸建立了中国大陆的第一批传教点,陆续开办学校、诊所,初步形成了以传教、教育、医疗和文字媒介为主的传教方式。这种以传教事业为主,教育文化事业为辅的传教模式,成为其后美国长老会各差会传教策略的主要模式。据统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美国长老会共派遣了49名传教士来到中国,其中近半数长期留在中国工作。(2)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特别是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的转折点。其中中法《北京条约续增条约》第六款中规定:

即晓示天下黎民,任各处军民人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造礼拜,且将滥行查拿者,予以应得处分。又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学堂、茔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这一条款标志着清政府从此结束禁教政策,进入允许西方各国在华自由传教的时代。此后,西方传教士在这项政策的保护下,迅速将其传教事业从东南沿海地区,推广至华北乃至整个中国,基督教迎来了在华传播的新时代。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长老会作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力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立即开始了抢占山东的努力。


(1) 新英格兰地区是指美国本土东北部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区域。包括今天美国的6个州,由北至南分别为缅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和康涅狄格州。

(2) 王妍红:《美国北长老会与晚清山东社会(1861—1911)》,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