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丁力“荤斋”的来历,现在尚不得而知。又是宋希於提醒我《中华周报》里有丁力的报道,真不好意思,寒舍存有整份的《中华周报》和《古今》,却经常“骑驴找驴”。等到写此文时才发现,《中华周报》里几处关于丁力的报道,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夹过条了,如“文飘飘来飘去 丁力孙道临吃力不小”、“图为孙道临,端木兰心”、“图为孙道临,丁力,周刍”、“艺海鸳鸯谱:周刍-林默予、顾也鲁-黄成群、崔超明-郭晓美、丁力-端木兰心……”等等。可是最要紧的一条“丁力原名叫石增祚”(载1945年4月1日《中华周报》第二卷第十四期),却打了“欠条”。
“丁力原名叫石增祚”全条如下:
是×大西语系的学生,成绩优良得过奖学金。丁力这两个字,凡是看过“南北”戏的,全都会留下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丁力是“南北”的基本导演和基本演员,过去在上海“国华”,极为该社所倚重。丁力自与孙道临先后脱离该社北来后,(丁合同未满,系请假来者。)使该社阵容为之一变。丁力为人极诚恳爽直,对办事尤其认真。
丁力过去是×大西语系的高材生,原名叫做石增祚。因某种关系,差一年未能毕业。他在×大是成绩优良,屡次得到奖学金的学生。一般同学,全喜欢和他交朋友。据说:并且还有几位小姐在追逐他。可是丁力因为环境的关系,只是知道用功,并不作其他之想。他的事情很多,可是我抱歉得很,只告诉诸位:丁力的原名,是叫石增祚。
丁力的朋友圈,最初是从燕京大学的同窗好友里开展起来,姑称作“同学圈”,后来才扩展到演艺圈。《孙道临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里面好几处提到丁力:“这时,有人劝孙道临与黄宗江再加盟还很活跃的‘南北剧社’,黄宗英此时是那里的台柱子,导演丁力演员于是之又是孙道临与黄宗江的好友,但是两个人都谢绝了。孙道临想潜下心来认真读书,弥补一下八年来颠沛流离带来的文化上的不足。”“焦菊隐先生看了剧本,同意把《大团圆》作为艺术馆的排练剧目,还把黄宗江从马厂接到西郊演剧七队住的楼上居住。黄宗江把电影剧本改成了一部四幕话剧,导演确定为二十八岁的丁力,也是孙道临与黄宗江燕大的同学,和黄宗江同班读西语系,原名石增祚,后来不幸英年早逝。”“当时金山正在筹办清华影业公司,而且已在上海建设拍摄基地。他不但对《大团圆》的剧目满意,对整个创作班底也寄予厚望,很想在大家自愿的原则下把此剧的原班人马——包括编剧、导演、美工、音乐等,当然更有全体演员,一锅端全部迁沪,作为清华影业公司的班底。”“清华公司打头炮的戏,就是《大团圆》。导演还是丁力,丁力是第一次拍电影。孙道临在片中继续扮演三弟。在这部影片中,除了卫禹平、吴茵等知名演员外,金山还启用了不少初登银幕的舞台演员,如路曦、凌珀如、程述尧,也包括孙道临。《大团圆》是一部群戏,没有什么离奇情节,契诃夫味道很浓。金山敢于以这部戏作为开门第一炮,并重用这么多新人,足见他艺术事业家的胆识和气魄。”
黄宗英与丁力同过舞台:“石增祚更名丁力,和我们一起演戏。他的戏特好,他声音洪亮出自丹田脑后,在舞台上大笑起来的时候,仿佛整个剧院都震动了。丁力又特有学问,古文根底很深。我最爱听常来串门的黄裳谈三话四道学问,听迷了。“(1994年10月《钢琴啊,钢琴》)黄裳名字的突然出现,唬了我一跳。黄迷们忙来忙去地求证“黄宗英的衣裳”及“难得佳人甜姐儿”的真伪,黄裳所云“事实上她却从来不曾想到过这个”才是对的感觉,“听迷了”的只限于黄裳说三道四的学问,而且是半个多世纪之后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