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住未来收益性高的企业和项目
“几乎可以肯定,在股市表现糟糕的年份,公司的账面价值增长会超越标普500指数的增长,但同样在股市表现强劲的年份,公司的账面价值增长会落后于指数。真正的考验是长期表现如何。”
——巴菲特
在最近几年,巴菲特频繁为亚马逊以及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点赞,与此同时,他又懊悔自己当初错过了对亚马逊的投资,认为自己当初没有看好亚马逊的发展是非常愚蠢的表现。为什么巴菲特要这么说呢?如今看看亚马逊的发展,就可以发现巴菲特的确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亚马逊已经成长为市值靠前的跨国电商,就连贝佐斯的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成为世界首富。
那么巴菲特为什么之前会错过这样一家出色的企业呢?主要原因在于他当初并没有意识到亚马逊会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不觉得亚马逊在未来会获得不错的收益,在投资苹果公司以及可口可乐时,他能够做出精准的预判,但是对于亚马逊,他拿捏不准。何况作为一家运营了20多年的跨国电商,亚马逊其实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谷。
1997年的时候,巴菲特曾有机会投资亚马逊的首次公开招股,当时的IPO发行价为18美元,但他后来决定放弃。巴菲特做出了解释:“实际情况是,我从一开始就在关注亚马逊。我认为杰夫·贝佐斯所做的事近乎奇迹。但问题在于,如果我认为某件事是个奇迹,那么我就不会去赌它。”在他看来,亚马逊未来的发展还是很不明朗,他并不清楚亚马逊会拥有那么大的发展潜力。
巴菲特错失亚马逊的投资,本质上并不算什么错误(事实上后来伯克希尔中的两位经理投资了亚马逊),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对于亚马逊的未来收益高低还没有太大的把握,如果仅仅只是觉得当时能挣钱,也许他早就下定投资的决心了,作为投资人,巴菲特看重的是未来的高收益,如果未来是不确定的,那么自己就不会贸然投资,对于科技股的排斥其实也是源于这一点。其实无论是错失微软,还是错失亚马逊,都表明了巴菲特紧守“未来高收益”这一个底线,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他对科技股还缺乏更清晰的了解,这也是能力边界问题,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对巴菲特的投资进行分析,就知道,他能够积累如此惊人的财富并不是运气使然,而是因为他真正把握住了那些未来高收益比较明确的项目。
事实上,许多人对于未来高收益的关注度还不够,这里涉及一个思维——折现思维。在多数人看来,未来的东西是有折现率的,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将未来那些不完全确定的收益折现成为当下的价值和快乐。比如投资人在投资某个项目时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每年固定拿走300万元的收益,第二种是每年拿走100万元的基本收益,其他钱继续投资,然后等到第五年的时候,一次性取走2000万元的分红。按照第一种模式,五年时间就可以领走1500万元的收益,而按照第二种模式可以领走2500万元的收益。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第一种模式,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折现思维,因为2000万元的一次性分红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而每年300万元的收益则是立即可以享受到的。
在投资的时候,很多投资者之所以并不看重未来的高收益,就是因为他们更习惯了折现,更喜欢通过短期收益来满足自己对财富的需求,而这样的投资者往往没有办法将生意做大,没有办法将生意做到位。对于未来高收益的把握往往需要很大的战略耐性,需要人们拥有抵御资本诱惑的能力。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如今关于人工智能的布局和投资,许多人仍旧觉得人工智能当前的收益还不够明显,因此会选择其他一些产业和项目进行投资,比如一些传统的能源企业可能会在2~3年内带来不错的收益,或者在一些医疗产品的投资上获得短期效益,至于人工智能市场,虽然在未来是一个价值几万亿美元的超级市场,但很多企业和投资人显然等不起,他们不会投资几千万或者几十亿元去为日后的发展做铺垫,即便他们意识到在未来10~20年,自己将会收获几十倍、上百倍的收益,也会无动于衷。真正有远见的投资人和企业永远只有那么少数几个,他们会耐心地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合理布局,甚至预备牺牲掉10年在其他领域内的投资收益。
对于那些真正优秀的投资人来说,能够克制自己追求短期收益的欲望,而选择追求未来高收益,这种选择就是一种典型的长线投资。长线投资者要将目光放在未来的投资上,要放在未来的收益上,并延迟自己对财富的满足,这也是保证收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比如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像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人,都曾有过更多的投资选择,诸如房地产、炒股以及传统能源,这些投资项目曾经非常火爆,也给投资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可是在马云等人看来,无论是房地产还是股市都不足以支撑起未来高收益,它们只是暂时性的获益项目,在未来必定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如今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都在冷却,而他们所坚持的那些行业反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总的来说,未来高收益才是投资的王道,才符合长期投资的规律和目标,才是人们快速积累财富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