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那点事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平行并等距,原则易把控

(十三)

再以“重”字为例,来验证以上的结论是否正确:把“重”字写成图中这样是合格的,因为它的字内空白相当接近

怎样才能使空白份量差不多呢?

——应该叫它的横和竖都平行等距。

正好,“重”字六横三竖,要平行等距还算容易。

这个字由笔画分割的空白,既有“确切的”又有“意象的”。这没关系,它们在人眼中的“待遇”是一样的。

“重”字的一撇,在字的顶部,它的方向就应该向“横”看齐。因为只有这样,它与下面那个长横构建的空白才可能类同。换句话说,处于汉字顶部的撇,它在空白勾勒上所起的作用,应该和横差不多。

撇被被中竖分割成的两个线段,长度也应接近,以保证它们投射到下面长横上的两块面积,份量不会过于悬殊。

如果两线段长短不均,那么各自的投影面积就一定不同。不用说,空白不均,好字难得。

老师教你,是“这一撇不正”;而我们只需用“空白失衡”,来具体指错,并解释原因。

如果把顶撇写成常见的45度,就会造成投影面积两相悬殊。空白不等,字形不稳。

其实,根本不用死记“什么位置该成什么角度”,只要跟着“类同空白”下笔,这撇的方向不偏平都不行哩。

现在还有问题:各个横画,该写多长?

显然,红圈标示的那些横画都与空白份量相关,不用说,它们必须听从空白“指挥”——各自的长度也是“先天而定”的。缩短或加长,全字空白的份量就一定悬殊。

还要说一个众人书写“重”字最常见的错误:

“重”的下方,与“土旁”类似。而“土”字的两横,字帖印的、老师讲的,都是一短一长对比悬殊。大家对此印象很深,却没注意到,“土”字两横,上面的短横长度也是既定空白决定的,而能延长的,只是它下面那一笔(因为它不会改变空白的份量)。

图中的问题,恰恰是缩短了“土”的第一横——这一下,就造成了全字的空白失衡,于是,尽管“一短一长”写起来既习惯又很率意,但形成的失误已无法弥补。

那么,“重”字的第一横和末一横该写多长,是否也有大致的“尺寸”呢?有的。等以后专门讲到这件事,大家都会豁然开朗的。

再发个“红包”:下图是网上随意摘取的名迹墨宝,请对照,它们是否符合以上所说的那几条。

(十四)

“前”和“重”,两字的架构现象启发我们:横竖较多的字,若令其相关笔画平行等距,就较容易做到空白类同。

读毛笔字帖,我们更容易被笔画形态的丰富多彩所吸引(即所谓“用笔”),从而忽视了它们之间排布秩序。下图是从《赵孟頫书妙严寺记》中选出的几个字,用红线标出笔画的走向,就很容易发现书法家贯之以常的“平行等距”下意识——他们无需计算,下笔就是:

下图也是赵字,即使是斜向笔画,“平行等距”的原则也普遍得以贯彻:

(十五)

再请大家看几方印:

印面上的文字和线条,是可以事前斟酌、事后修改的。

因为有这样的条件,篆刻家就有可能把全印笔画(尤其是横画)的平行等距按同一标准来做,并努力叫它既精确又绝对。

这说明,汉字笔画的“平行等距”,本来就是传统审美的一个核心要素(至于“标准”之后又要求“不标准”,则属“艺术表现”的另一话题,此处不论)。

印面文字虽然都是篆书,但它与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也都是传承有序、审美趋同的。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印家排字,只管所有的线条间距相等,却并不计较每个字的“个头”高矮,由此可见,线画间距一致是一方印中所有字的“亲子基因”,个头差别再大,也不妨碍它们“随遇而安,同处一室”并“其乐融融”。“线条间距”是什么东西?岂不就是空白么?

这个印象很重要哦——说不定,楷书或行书的手写,也会“不管字的个头大小”,而只靠同样的“亲子基因”来“相认、相亲”哩(以后会有证明哦)。

下图是俺“抄诗”手迹。这种写法只求横画平行等距,按篆刻的规矩排布笔画,说它是“好字”,应该也说得过去:

(十六)

笔画要“平行等距”?我们从未听说。老师教写字,都要求“上紧下松”哩。

——现在听我解惑释疑:

先问:平行等距好不好?铁线印、电脑字,可以慢工出细活,把“美”做到最极致,极致是什么?就是同向笔画(特别是横)的平行等距。

但轮到手写,虽也向往“有秩序”,却很难做到笔笔精准。怎么办?字要写在格子里,就像“计划花钱过日子”——月初紧着过,月底才能不透支。小孩子写字没计划,开头“大手大脚”(指横画距离),最后这字就会写到格外去。所以,如果写字训练有素,开头排布每个字的笔画,就会距离稍近些,等写到中程发现空间还有富裕,再稍稍放宽比例不迟。因为写字笔顺是先左上、后右下,久而久之,“上紧下松”和“左紧右松”就成了习惯,顺便也就固化成为手写字的“审美模式”之一。

笔画间距前紧后松,每个书家的执行力度是不同的,有人比较夸张,于是还成为一种“独特风格”,一看明显是“上紧下松”,就知道这是“××体”。

但也必须看到,还是有不少书法家仍希望,笔画能严格按平行等距执行——多数情况下他都能做到,但难免也有手松手紧“心律不齐”的时候。比如图中赵孟頫的这页字,标示绿圈的,横画绝对平行等距;而红圈所示者,则又有点上紧下松的意思。

当我们明白了“上紧下松”的来历,又知道了“平行等距”是书写心理的基本定势之后,就有可能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概言之,就是:

1.平行等距不错,不妨按此操作;

2.上紧下松也有,习惯自有缘由;

3.平行等距简单明确又能量化,用作标准更利于实施;

4.凡事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对好字来说,“等距”是必要条件,“松紧”是充分条件,哪个更重要,可别搞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