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南岭山脉的原住民族之一。主要聚居的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居住地基上连接成一片。壮族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水、仫佬、毛南等族杂居。

盛装歌唱的壮族妇女
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民族人口资料》(下)第十卷《全国分县各民族人口》统计数据:居住在广东的壮族人口877509人,包括世居壮族和非世居壮族;世居壮族48072人,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连州、连南县等4县市14个乡镇68个行政村。非世居壮族散居全省各地,以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最为集中,分别有人口192903人、132263人、177144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人口41246人,约占世居壮族人口总数的85.8%,是世居壮族的主要聚居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每一个乡镇,都有壮族分布,县境南面的小三江、福堂、上帅等乡镇相对其他几个乡镇壮族人口较为集中,是壮族的集中聚居区。这里的壮胞历史上被称为“峒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至今仍然流传着“宜善九村外七峒,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壮民一半瑶”的俗谚。另外,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乡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自治乡,也是壮族人口集中聚居的乡镇,有壮族人口4000多人。散居的壮族人口则分布在省内90多个市县,这些人大部分散居在珠江三角洲的各大城市,并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另外,大部分非世居壮族人口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欠发达的壮族聚居区。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连山县志》上对连山壮族的描写

《明史》中关于壮族的记载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史籍所记载的“獠”人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僮”(音zhuàng)作为这个民族的名称,它最早出现在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奏议曾提到宜山有“僮丁(zhuàng dīng)”。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miáo)、曰瑶(yáo)、曰嘹(liáo)、曰獞(zhuàng)、曰仡佬(qǐ lǎo)”。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明史·列传》提到“广西瑶、獞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到清代对“獞(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岭南各地,1949年后改“獞”为“僮”,1965年又改“僮”为“壮”。
广东壮族大部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早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定居的壮族是永丰、福堂的陆姓祖先,据当地陆氏族谱记载: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1368年)陆氏先祖从广西富川迁居而来。从明洪武年间至今,迁居在粤北山区的壮族和当地汉族、瑶族交错杂居,形成了“小聚居、大杂居”的局面。
广东壮族基本上以宗族姓氏为纽带,多采取宗族式的聚居方式,流行一个姓氏一个村寨,也有人口较少的姓氏以两三个姓氏为一个村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寨内部多实行“村老制”的议事方式,并且部分保留着“里排众议”的原始民主议事方式。壮族家庭结构以父系小家庭制为主,儿子成家后即分家另住,幼子一般随父母居住。儿子享有财产继承权并承担父母的养老送终的义务,女儿无财产继承权也不需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婚姻上施行一夫一妻制,严格遵守本民族同姓不通婚的原则;婚仪部分吸取了当地汉族婚仪的形式,有“订婚”“行聘”“迎娶”“回门”等环节,但仍保留本民族的元素,比如黑色嫁衣、新娘出门要撑伞等等;历史上极少与瑶族通婚,与汉族通婚则不受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流行瑶壮通婚。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沙坪村委会欧家村梯田壮族村寨

山林深处的壮家

20世纪70年代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壮族背新娘
饮食上广东壮族以大米为主食,菜肴融合了客家菜式特点和粤北山区汉族菜式特点,仍保留了本民族的众多传统习俗:爱吃酸菜,家家都有酸菜缸的传统习俗;喜欢吃酿菜,经常用生猪血配花生、香料等灌入猪肠,煮熟后切片待客;农历四月初八“牛王诞”有吃五色饭的习俗;糯米制品是节日和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应节食品等等。
日常服饰上明清时期女性穿反缚衫,男性穿右衽衫与对襟衫;男女皆穿牛头裤,与今日广西壮族一致。传统刺绣遗存极少,但很精致,如清末民初的勒额,运用受青花瓷影响而产生的“三蓝加金绣”手法,再现了自然万物的栩栩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变化,现在除了节庆场合穿本民族服装外,日常服饰与汉族已经没有什么差别。

广东壮族牛王诞传统美食“五色饭”

禾洞镇身穿传统服饰的壮族姑娘

广东壮族传统服饰——反缚衫
习俗上广东壮族重视过春节,节日活动多种多样,最有特色的就是坐歌堂——村与村男女老少隔河对唱。对唱内容以知识歌为主,如猜谜、计算等,对唱场面热闹,往往人声鼎沸;活动时间长,常常通宵达旦。重大节日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九、冬至等。

20世纪70年代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壮族日常服饰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沙坪村委会欧家村三月三春耕节壮族坐歌堂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省峒水口廻龙庙洪钟铭文拓片
宗教信仰上广东壮族信仰多神,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神灵,自然崇拜情节浓郁。受汉族道教影响较深,壮族道教广为流布。

广东壮族师公祭神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