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岭南文化名家·梁素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诗画松口,艺术之蕾

第一篇 梁素珍传略

王琴

梅县松口镇古称梅口,是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古镇,为岭南四大名镇之一。地处梅江下游的松口盆地,处闽粤要冲,水路发达,溯江而上可通梅城、兴宁、五华,顺流而下可通潮州、汕头。松口是历史上“上州下府”的必经之地,是明末清初闽粤赣地区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松口港曾是广东内河航运第二大港。民国年间,松口有大小码头26座,停靠船只最多时有1000多艘。20世纪30年代,松南大黄村旅印尼华侨廖子君之祖父廖南屏、父亲廖访珠在松口兴建“上坝头大街”和“火船码头”,这是松口乃至梅州通往外地唯一能停泊大轮船的码头。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松口镇成为梅县最大的圩镇,商贸繁盛。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松口街开设的“汇兑庄”“贸易行”“米行”等较大型的商行,多为侨属、侨眷兴办。松口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积淀和客家人文景致,如:元魁塔、谢逸桥纪念碑、世德堂、下店竹林、二何书院、中山公园、承德楼、甘露亭、刘隍唤渡、马荒坪、佛缘庵、元代“鲤鱼形围龙屋”、仙口塔、云桥夜月、吴兰修故居、青龙寺、横西古榕等。松口人民崇文重教,是一个文风极盛、文教昌盛之地,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自古山歌从(松)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

1938年7月28日,梁素珍出生在松口镇郊、梅江河岸边的石盘村梁屋,是一个华侨商贾和琴画之家。祖父在松口镇经营米行,生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梁素珍的父亲排行第四。大伯父在香港开汇兑庄,二伯父在松口开泰生茶庄,三伯父在汕头开龙凤茶庄。大伯父、五叔善于抚琴,精于弦乐。父亲与二伯父、三伯父均是画家。大家庭中兄弟、妯娌之间,和睦友爱,敬老扶幼。梁家在松口镇算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童年的梁素珍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

梁素珍父亲梁乃安(曾用名梁万里),生于190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赴日本留学,学习美术(油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投身文教,先在松口国光中学任教,教授英文、历史、美术,并积极参与梅县当地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至1943年前后曾任国民党驻松口区长,1949年后重拾他的专长绘画,在国光中学、松口中学任教。1952年,梁乃安先生以国民政府时期曾任松口镇公职之故,去职接受劳动改造,1955年释放,1960年因病逝世。母亲李富莲是童养媳,虽读书不多,但却勤淑、善良、持家。梁父思想开明,对家庭有责任感,对梁母尊重,并不因为妻子生了五个女儿而轻慢了她。

幼小的梁素珍最喜欢在家中欣赏父亲作画,花鸟虫鱼、山川河流、人物肖像。也喜欢到叔伯的画室欣赏他们的画作和精美的画册,或者听叔伯们操琴练乐。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培养了梁素珍对艺术的敏感和爱好。梁素珍甚至梦想着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火船码头商贸繁忙,梁素珍在茶叶店帮妈妈看店时,会不自觉地拿起笔模仿父亲画画。不久,父亲接受改造,梁素珍便没有机会亲聆父亲的教诲了。

松口是一座商业重镇,同时也是文化名镇。交通的便利,带来了文化交流的频繁,商业的集聚也孕育了文化演出的繁荣。邻近海洋的松口,浸染了海洋文化领风气之先的精髓,同时又保存着客家文化儒雅厚重的中原古韵。因此这里既有新潮的话剧、歌剧演出,又有本土特色的汉剧、国乐、山歌剧等演出。

1918年,电影剧作家李法西由上海回到家乡松口镇,组织白话剧团,排演白话剧,在李氏大宗祠开演。这是松口镇第一次演出白话剧。此后,各中小学和进步青年,经常进行业余演出。自“九一八”事变后,松口抗日救亡话剧演出更是蓬勃开展。

松口镇热爱文艺的教员和青年,也曾在民国时期组织业余歌剧团,演出《雷雨》《凤凰城》《春风秋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松口镇业余剧团曾演出大型歌剧《捉鬼》《翻天覆地》《白毛女》《刘胡兰》《翻身报血仇》等。

汉剧是松口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传统剧种。民国时期,外江班常来松口镇,或搭台,或在乐天戏院演出汉剧剧目。当时有老三多、老富顺、荣天彩、新天彩四大名班,各班均有不少著名演员,其表演艺术高超,深受群众赞誉。松口镇的赖宣是著名小生,唱腔圆润婉转,歌喉清脆洪亮。群众以其角色名美称他为“赖生”。钟熙懿为福建上杭人,嫁到松口镇郊村,也是著名旦角,人称“钟妹”,唱腔玉润珠圆,演技炉火纯青,为群众所喜爱。

1945年,梁素珍就读于松口镇新民小学,学校组织有各种文艺团体,如话剧团、歌剧团、乐社等。从幼儿园开始,梁素珍就是学校里能歌善舞的文艺骨干,黄一琴老师对梁素珍青睐有加,耐心地指导和启发。梁素珍嗓子好,声线优美,常常担任学校合唱队里的领唱;她身体灵巧,极具悟性,跳舞也非她莫属。

四年级音乐老师李迪是中共地下党员,教了许多进步歌曲。“跌倒了算什么,我们骨头硬,爬起来再前进,生要站着生,死要站着死”“划呀划,划得船头飞浪花”……他的歌旋律优美,振奋人心。梁素珍记得,儿童节时,李迪老师排演童话剧《小红帽》,让她担任了主演。她还记得另一地下党员廖开诚老师曾说:“同学们,好好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我现在因为生活的缘故,要去下南洋。”实际上,他是去了革命根据地。这些对童年的梁素珍来说,不仅是文艺的熏陶,更是人格的感染。

上小学六年级时(1951年),学校排演反映抗日战争的大型歌剧《农村曲》(该剧1938年7月7日首演于延安,由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审委员会主任的李伯钊主笔编剧)。因为主角巧姑的扮演者在演唱技巧上不过关,于是班主任温成伟老师推荐梁素珍来演。学校音乐老师也亲自到梁素珍家,征得家长的同意。经过音乐老师悉心教育,梁素珍很好地在剧中诠释了主角巧姑,演出非常成功。该剧在梅县的隆文、松源、松口等地进行演出,这让小梁素珍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人告诉梁素珍父亲:“你的女儿很厉害啊,那么小,就唱得那么好,表演自如、淡定。”

1952年,梁素珍就读于松口中学,为配合宣传土改胜利,学校排演小歌剧《阿金看鸭》,梁素珍扮演赶鸭子的小姑娘阿金。《阿金看鸭》是在上村(梅江河从雁洋流入镇境,顺流而下,把松口分为南北两部分,一为上村,一为下村)演出,所以上村人叫梁素珍“阿金”;《农村曲》是在下村演出,因此下村人叫梁素珍“巧姑”。“巧姑”“阿金”成了梁素珍的代号,而梁素珍的本名却没人叫了。梁素珍在学校教育中受到的音乐知识、声乐技巧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为她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她的戏剧表演才能也已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