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医学方书的形成与传播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太平圣惠方》的刊刻颁行与版本流变

自淳化三年《太平圣惠方》首次颁行以来,受到宋朝皇帝、政府官吏、医学家、国家药局和普通民众的广泛重视,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这些不同时期出现的刊本、钞本和节选本等,适应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医学知识的获取与接受,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方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

一、宋代《太平圣惠方》的刊本与钞本

(一)成书与淳化三年初刊本

淳化三年(992年)《太平圣惠方》编撰完成,共100卷,目录1卷,宋太宗御制序,定书名《太平圣惠方》,下诏国子监刊刻。二月癸未,宋太宗下诏赐宰相李昉,参知政事贾黄中、李沆,同知枢密院事温仲舒、寇准等每人1部《太平圣惠方》。[宋]王应麟:《玉海》卷63《艺文·太平圣惠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1196页。可知,此书已于淳化三年二月前刊刻完毕。

淳化三年(992年)五月己亥,宋太宗发布《行圣惠方诏》,正式向全国颁行此书。[宋]宋太宗:《行圣惠方诏》, 《宋大诏令集》卷219《政事七十二·医方》,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42页。在宋太宗看来,《太平圣惠方》具有“轸念黎庶,虑其夭枉”和“推流布之恩,用彰亭毒之意”的功用,也就是说,它治病救人的特点符合儒家伦理。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宋政府给全国诸道州府各赐《太平圣惠方》2本,“置医博士掌之”,令医术优长、治疾有效者1人专门保管。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太平圣惠方》成为宋朝政府官修《崇文总目》中收录的第一部医学方书著作,被称作国朝第一方书。[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3《医书类·太平圣惠方》, 《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95页。此后,宋代官、私医学著作多次对它进行介绍和宣传。

淳化三年刊本是《太平圣惠方》最早的版本,北宋以来的官、私史书和医书多有记载。其版本流变情况,道光七年(1827年)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二二载:“《太平圣惠方》残本三卷,宋刊本。宋王怀隐等奉敕撰。原本一百卷。今存眼、齿两类三卷。考数经书贾刓改,妄填一二等字,原书卷第不可考矣。”[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22《子部·医家类》,清道光七年昭文张金吾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页。清邵懿辰(1810—1861年)《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一〇亦载:“《太平圣惠方》残本三卷,宋王怀隐等撰,原一百卷。张目有宋刊本。”[清]邵懿辰撰,[清]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0《子部五·医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28页。张金吾所藏眼、齿两类三卷,即《太平圣惠方》卷三二至卷三三《眼科门》。其中卷三十二,凡二十四门,论一首,病源二十一首,方共计二百五十四道;卷三十三,凡二十五门,论二首,病源二十三首,方共计二百三十七道。卷三三《口齿门》,凡二十一门,论一首,病源十九首,方共计二百三十二道。

(二)绍圣三年刊本

绍圣三年(1097年)六月,宋哲宗下令国子监刊刻小字版《太平圣惠方》,这是宋政府第二次刊刻该书。《宋刻〈脉经〉牒文》载:

国子监准监关,准尚书礼部符,准绍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敕。中书省尚书省送到礼部状,据国子监状,据翰林医学本监三学看治任仲言状,伏睹本监先准朝旨,刊雕小字《圣惠方》等共五部出卖,并每节镇各十部,余州各五部,本处出卖。[晋]王叔和撰,福州市人民医院编:《脉经校释》(校点本第2版)卷首《宋刻〈脉经〉牒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

此刊本即绍圣本《太平圣惠方》,100卷,目录1卷。宋政府刊刻的目的在于节省成本,降低价钱,方便广大民众购买。

(三)绍兴十六年淮南路转运司刊本

绍兴十六年(1146年),淮南路转运司在淮南西路舒州(治今安徽安庆)刊刻《太平圣惠方》,这是宋代第三次刊印该书。洪迈《夷坚丙志》卷一二《舒州刻工》载:

绍兴十六年,淮南转运司刊《太平圣惠方》板,分其半于舒州。州募匠数十辈置局于学,日饮喧哗,士人以为苦。教授林君以告郡守汪希旦,徙诸城南癸门楼上,命怀宁令甄倚监督之。七月十七日,门傍小佛塔,高丈五尺,无故倾摧。明旦,天色廓清,至午,黑云倏起西边,罩覆楼上,迅风暴雨随之。时群匠及市民卖物者百余人,震雷一击,其八十人随声而仆,余亦惊慑失魄。良久,楼下飞灰四起,地上火珠迸流,皆有硫黄气。经一时顷,仆者复甦。作头胡天佑白于甄令,入按视,内五匠曰蕲州周亮,建州叶浚、杨通,福州郑英,庐州李胜,同声大叫,踣而死,遍体伤破。寻询其罪,盖此五人尤耆酒懒惰,急于板成,将字书点画多及药味分两随意更改以误人,故受此谴。[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丙志》卷12《舒州刻工》,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4页。

尽管洪迈的记载具有神魔鬼怪的色彩,但他用“因果报应”的思想,揭露了刻书过程中工匠“耆酒懒惰,急于板成,将字书点画多及药味分两随意更改以误人”的情况。但此书在宋代文献中未见记载,也未见有医家引用的情况,是否最终刊行,官、私史书记载不详。

(四)绍兴十七年福建路转运司刊本

绍兴十七年(1147年)四月,福建路转运司在本司公使库印行《太平圣惠方》,题书名为《大宋新修太平圣惠方》。这是宋代第四次刊印该书。《太平圣惠方》附录载:

福建路转运司,今将国子监《太平圣惠方》一部,一百卷,二十六册,计三千五百三十九板,对证内有用药分两及脱漏差误,共有一万余字,各已修改。开板并无讹舛,于本司公使库印行,绍兴十七年四月日。

右从政郎充福建路转运司主管帐司邵大宁。

左从事郎添差充福建路转运司干办公事宋藻。

右文林郎充福建路转运司干办公事陈晔。

右宣教郎充福建路转运司主管文字黄

右朝散郎权福建路转运判官范寅秩。

右中大夫直秘阁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兼提举学事马纯。[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266页。

此刊本即绍兴十七年《太平圣惠方》刻本。据日本宽政六年(1794年)丹波元德、丹波元简校勘《太平圣惠方》可知,绍兴十七年(1147年)福建路转运司依据国子监所藏《太平圣惠方》,重刊此书,具体负责者为转运司官员邵大宁、宋藻、陈晔、黄、范寅秩和马纯等。此次书名更改为《大宋新修太平圣惠方》,共100卷,目录1卷,26册,3539版,校正1万余字。

绍兴本《太平圣惠方》的版本格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江标《宋元本行格表》卷下载:“宋绍兴本《大宋新修太平圣惠方》百卷,《目录》一卷,行廿五六字。”[清]江标:《宋元本行格表》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9页。

(五)未详本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序例·引据古今医家书目》载“宋太宗《太平圣惠方》”一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2版)卷1《序例·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载:“《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唐太宗。”[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页。这里的唐太宗标注有误,应为宋太宗,书中提到的《太平圣惠方》是明钞本还是宋刊本?史料记载不详。

二、宋代《太平圣惠方》的简要本和节选本

(一)《简要济众方》五卷

宋仁宗皇祐年间,江南地区流行疫病。皇祐三年(1051年)五月乙亥,宋仁宗命翰林医官使周应从《太平圣惠方》中摘编方剂,书成后命名为《简要济众方》,共5卷。随之,宋仁宗“颁《简要济众方》,命州县长吏按方剂以救民疾”[元]脱脱等:《宋史》卷12《仁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1页。。关于宋仁宗下诏改编《太平圣惠方》为《简要济众方》的动因,曾巩《隆平集》卷三有详细的记载:

皇祐(四)[三]年,上以方书虽多,或药品之众,昧者用之寡要,贫者困于无资,命太医集诸家已试之方,而删去浮冗。而标脉证,兼叙病源,名之曰《简要济众方》,且令崇文院分作上中下三册,印颁诸邑。[宋]曾巩撰,王瑞来校证:《隆平集校证》卷3《爱民方药附》,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6页。

王应麟《玉海》卷六三《艺文》也记载了宋政府下诏编修该书的情况:

皇祐中,仁宗谓辅臣曰:“外无善医,其令太医简《圣惠方》之要者,颁下诸道,仍敕长吏拯济。”令医官使周应编,三年颁行。《纪》:三年五月己亥颁,命长吏按方剂救民疾。开宝修《本草》,兴国中纂《圣惠方》,皇祐择取精者为《简要济众方》。嘉祐间,命掌禹锡等校正医书,置局编修院,后徙太学。十余年,补注《本草》、修《图经》,而《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悉从摹印,天下皆知学古方书。[宋]王应麟:《玉海》卷63《艺文·皇祐简要济众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1197页。

马端临《文献通考》亦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皇祐中,仁宗谓辅臣曰:外无善医,民有疾疫或不能救疗。其令太医简《圣惠方》之要者颁下诸道,仍敕长吏按方剂以时拯济。令医官使周应编以为此方。三年颁行。”[元]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223《经籍考五十·皇祐简要济众方》,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155页。

可见,由于《太平圣惠方》数量庞大,“思下民资用之阙,于是作《简要济众方》以示之”[宋]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65《本草图经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98页。,是北宋政府编撰《简要济众方》的根本原因。

(二)《圣惠选方》六〇卷

《圣惠选方》60卷,福建医人何希彭选编。其目录和卷数,《通志》卷六九《艺文略七》载《圣惠选方》60卷,6096方。[宋]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2页。蔡襄《〈圣惠方〉后序》详细地记载了何希彭选编《圣惠选方》的经过。

生者天地之德,成者圣人之业。运化流物,随之不遗,生之之理至矣;推本兴治,安而有伦,成之之道著矣。是故作天下之美利者,其圣人之事乎。传称神农味百草,黄帝录《内经》,以除民疾。其术能死者生而夭者寿;以言乎功,虽大禹之疏洚水、驱龙蛇,汤武之用金革、戡祸乱,将救患于一时,孰与无穷之赖乎!故曰:作天下之美利者,皆圣人之事也。宋当天命,出九州之人于火鼎之中,吹之濯之。太宗皇帝一平宇内,极所覆之广,又时其气息而大苏之。乃设官赏金缯之科,购集古今名方与药石诊视之法。国医诠次,类分百卷,号曰《太平圣惠方》。诏颁州郡,传于吏民。然州郡承之,大率严管钥、谨曝凉而已,吏民莫得与其利焉。闽俗左医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过医之门,十才二三,故医之传益少。余治州之明年,议录旧所赐书以示于众。郡人何希彭者,通方伎之学,凡《圣惠方》有异域瑰怪难致之物,及食金石草木得不死之篇,一皆置之,酌其便于民用者得方六千九十六。希彭谨慎自守,为乡闾所信,因取其本誊载于版,列牙门之左右,所以导圣主无穷之泽沦究于下,又晓人以依巫之谬,使之归经常之道,亦刺史之职也。庆历六年十二月八日,右正言、直史馆、知事蔡襄序。[宋]蔡襄撰,陈庆元、欧明俊、陈贻庭校注:《蔡襄全集》卷26《〈圣惠方〉后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3页。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九《土俗类一·劝用医》也载:

庆历六年十二月,蔡正言襄知州日,作《〈太平圣惠方〉后序》,亲书于碑。其略曰:“太宗皇帝一平宇内,集古今名方与药石诊视之法,敕国医诠次,类分百卷,号曰《太平圣惠方》。诏颁州郡,传于吏民。州郡承之,大率严管钥、谨曝晾而已,吏民莫得与其利焉。闽俗左医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过医门十才二三,故医之传益少。余治洲之明年,议录旧所赐书,以示于众。郡人何希彭者,通方伎之学,凡《圣惠方》有异域瑰怪难致之物,若食金石草木得不死之篇,一皆置之。酌其便于民用者,得方六千九十六。希彭谨愿自守,为乡闾所信,因取其本誊载于板,列衙门之左右,所以尊圣主无穷之泽,又晓人以巫祝之谬,使之归经常之道,亦刺史之一职也。”今其碑在府衙宅堂右。希彭家,太平公辅坊,有“墨宝轩”,藏蔡公真迹。《治平图榜》《圣惠方》,虎节门内。[宋]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卷39《土俗类一》, 《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243页。

庆历六年(1046年)十二月,蔡襄出任福州知府后,为了反对“闽俗左医右巫,疾家依巫作祟,而过医之门十才二三,故医之传益少”的局面,亲撰《〈太平圣惠方〉后序》,并亲自书写,刻于石碑,庆历六年碑成,即著名之《〈太平圣惠方〉序碑》,立于福州府堂右。[清]郝玉麟等监修,[清]谢道承等编纂:《康熙福建通志》卷62《古迹·石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0册,第217页。同时,蔡襄下令将何希彭选编《圣惠选方》,“取其本誊载于板,列衙门之左右”,供民众抄录。蔡襄的目的有三:一是将《圣惠选方》书写在木板之上,立在福州府衙门左右,以此抗衡巫术,宣传国家正统医学知识;二是公布实用药方,宣扬仁政;三是将宣扬医学知识作为地方官吏之要职,给予高度重视。

(三)《圣惠经用方》一卷

《圣惠经用方》1卷,无名氏编。关于其目录和卷数,南宋郑樵《通志》卷六九《艺文略七》载:“《圣惠经用方》一卷。”[宋]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2页。《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二亦载:“《圣惠经用》一卷。”[宋]不注撰人,[民国]叶德辉考证:《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2, 《丛书集成续编》第6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12页。此书也是节选著作,在临床治疗方面有着很大的功效和便利。由于该书已佚,详细内容不得而知。

(四)《太平圣惠单方》十五卷

《太平圣惠单方》15卷,不注撰人。南宋郑樵《通志》卷六九《艺文略七》载:“《太平圣惠单方》一卷。”[宋]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七》,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2页。《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二亦载:“《太平圣惠单方》一卷,阙。辉按,《宋志》《崇文目》《晁志》《陈录》一百卷,《遂初目》无卷数。”[宋]不注撰人,[民国]叶德辉考证:《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2, 《丛书集成续编》第6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13页。此书也是节选著作,已佚。

(五)《铜人针灸经》七卷

《太平圣惠方》卷九九《针经》,又名《太平针经》或《孔穴图经》,是北宋政府官修的第一部针灸著作。其内容以隋唐医学家甄权(541—643年)《针经钞》为主要参考文献,绘制了12人形图,“具列十二人形,共计一百九十穴”,十二人形沿用了《外台秘要方》十二人图。[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99《针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203—2227页。宋元时期,《针经》被书商析为《铜人针灸经》7卷。日本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经籍访古志》进行了考证,指出:“此本翻刻元板者,旧系《圣惠方》第九十九卷,盖古《针经》之遗文,王怀隐等编入者。后人分为七卷,漫名曰《铜人针灸经》。”[日]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杜泽逊、班龙门点校:《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78页。

(六)《黄帝明堂灸经》一卷

《太平圣惠方》卷一〇〇《明堂》及其附录《小儿明堂》,具有极强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100《明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228—2265页。日本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经籍访古志》指出:“此书并序,旧系《圣惠方》第一百卷。其实唐以前书,王怀隐等编书时所采入。”[日]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杜泽逊、班龙门点校:《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77页。此书北宋末期被书商改编成《黄帝明堂灸经》1卷,流行于世。南宋时期被王执中收入《针灸资生经》之中,元代时被窦桂芳析为三卷收录于《针灸四书》之中。[宋]不注撰人:《黄帝明堂灸经》, [元]窦桂芳辑:《针灸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第1—66页。

三、明清时期《太平圣惠方》的版本

(一)明永乐六年《永乐大典》钞本

钞本即抄本,即按原书抄写的书籍,唐以前称写本,宋以后称钞本。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下诏命解缙、姚广孝等纂修《永乐大典》,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成书。《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太平圣惠方》抄入各韵字之中。现存《永乐大典》风、虫、胸、痈、尸、儿、神、人、蒸、眼、痹、妇、沐、疾等字中,保存了大量《太平圣惠方》的内容。肖源等辑:《永乐大典医药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25页。又见王瑞祥编撰:《永乐大典医书辑本》第1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6页。

(二)清黄丈琴六钞残本

明清时期,宋代刻本残缺严重,加之后世政府未有重刊者,宋本《太平圣惠方》散佚严重,仅有黄丈琴六从宋椠残本中抄出眼、齿二门。清瞿镛(1794—1846年)《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四载:

《太平圣惠方》三卷,钞残本。宋王怀隐、郑彦等奉诏编校。原书一百卷,全本久佚。此黄丈琴六从宋椠残本写出,仅存眼、齿二门,可谓吉光片羽矣。书中“丸”字俱作“圆”,宋讳“桓”字嫌名也。[清]瞿镛编纂,衢果行标点,衢凤起覆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14《医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

黄丈琴六所抄残存本,为《太平圣惠方》卷三二至卷三三《眼门》,卷三四《齿门》。其所依据的宋椠本,可能仍为南宋刊本。

清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一〇亦载:“《太平圣惠方》残本三卷,宋王怀隐等撰,原一百卷。张目有宋刊本。”[清]邵懿辰撰,[清]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0《子部五·医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28页。

(三)清未详年代钞本

清末四川藏有1部《太平圣惠方》钞本,杨守敬跋。台北图书馆也藏有一部《太平圣惠方》钞本,何时由何人所抄,记载不详。

四、新中国时期《太平圣惠方》的影印本、排印本、校注本和节选本

(一)《太平圣惠方》的影印本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影印本,主要有以下几种。199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中华文化研究会编《中华本草全书》,其中卷171—177收录南宋版本配钞本影印本《太平圣惠方》。200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曹洪欣主编,郑金生、柳长华副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古籍善本集粹》,其中第2—8册收录日本宽政八年多纪氏校勘本的影印本《太平圣惠方》。

中国台湾地区也出版《太平圣惠方》影印本。如1980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据乌丝栏钞本影印出版《太平圣惠方》,1996年再版。1984年,台北平常心出版社影印出版王怀隐等编《太平御医圣惠方》。1986年,台北幼华出版社影印出版《太平圣惠方》。

1991年,日本大阪东方出版社据名古屋蓬左文库藏南宋刊本影印出版《太平圣惠方》。

(二)《太平圣惠方》的排印本

1958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现存4种《太平圣惠方》钞本,互校增补,重以全书形式出版,是当时《太平圣惠方》最完整的版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本《太平圣惠方》,以清末杨守敬购自日本启迪院藏相州圆觉寺周音钞本为主本,以《太平圣惠方》三十四卷钞本、《太平圣惠方》百卷钞本、《太平圣惠方》二十卷钞本相校增补,并参考了南京图书馆藏一百卷钞本。此书改变了过去影印古籍竖排的做法,改为横排繁体字出版,书中内容维持了钞本内容,标点也未加改动,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

(三)《太平圣惠方》的校注本

2015年10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田文敬、孙现鹏、牛国顺等整理《〈太平圣惠方〉校注》,收入许敬生主编《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丛书》之中,共10册。校注本以日本丹波元德、丹波元简校注江户写本复制本为底本,以日本钞本为主校本。参校本有日本永正钞本、清光绪钞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本。

2016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校点本),分上、下两册,采用今存世的南宋刊本残卷及日本精钞本为底本,并参考多种古籍予以校勘,采用现代标点,末附方剂索引。

(四)《太平圣惠方》的节选本

1995年3月,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李佑生整理《太平圣惠方》节选本,收入《传世藏书·子库·医部》第三册之中。此书据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铅印本节选排印,内容较为简略。[宋]王怀隐撰,李佑生整理:《太平圣惠方》,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4013—4059页。

1999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佑生整理《太平圣惠方》节选本,收入何清湖主编《中华传世医典》第5册《方书类·内科类》之中。此书据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铅印本,节选了《太平圣惠方》卷四、卷五五和卷六三。何清湖主编:《中华传世医典》第5册《方书类、内科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300页。

2014年1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胡献国主编《太平圣惠方食养疗病智慧方》,整理了与养生有关的内容,如轻身、延年、耐老、增寿的医论及方药,包括内科疾病、儿科疾病、男科疾病、皮外科疾病、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等,以利于临床选用。胡献国主编:《太平圣惠方食养疗病智慧方》,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五、朝鲜《太平圣惠方》的刊本与钞本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和天禧五年(1021年),宋朝政府两次赏赐朝鲜淳化本《太平圣惠方》。金礼蒙等编撰于朝鲜世宗二十六年(1443年)、初刊于朝鲜成祖十一年(1465年)的《御修医方类聚》,收录了大量《太平圣惠方》的原文。[朝]金礼蒙等编撰,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原校,盛增秀、陈勇毅、王英等重校:《医方类聚》卷首《引用诸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朝鲜光海君四年(1611年),许浚等著《东医宝鉴》,也辑录了大量《太平圣惠方》的原文。[朝]许浚原著,高光震等校释:《东医宝鉴校释》卷1《内景篇·历代医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这些均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参考价值。

朝鲜端宗三年(1455年)四月,议政府据礼曹呈启:“医方《圣惠方》《永类钤方》《得效方》《和剂方》《衍义本草》《补注铜人经》《纂图脉经》外,诸方书皆无版本,请每于赴京使臣之行,就付麻布贸易。”[朝]春秋馆编:《端宗实录》卷14, 《李朝实录》第12册,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7年刊本,第524页。朝鲜端宗“从之”。可知,朝鲜亦有《太平圣惠方》刊本问世。

六、日本《太平圣惠方》的刊本与钞本

《太平圣惠方》传入日本后,有多部刊本和钞本问世。如日本宽永年间(1624—1643年),松枝元亮“唯济众之务经济绪余,延及医药,广慕方书,手亲书写《圣惠方》百卷”[日]前田春策(荣):《〈杨氏家藏方〉序》, [宋]杨倓撰,陈仁寿、杨亚龙校注:《杨氏家藏方》卷首,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2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其方书内容,受到日本医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

(一)日本藏南宋刻本

关于宋版《太平圣惠方》在日本的传播情况,近藤正斋《右文故事》卷四《御本日记绩录》记载甚详:

《太平圣惠方》四十六册。此书本为骏府御文库本,而神君所赐于尾张家者。今存于御库者,即为宽政壬子命多纪元德钞写其本者。元德记于其末云(以上原日文)。尾本有二样。其一宋版,见存五十卷,每卷末有“金泽文库”印记,北条越后守之旧物也。余卷皆后人所补抄,装为五十一册。逐卷首页格顶,钤识“御本”二字朱印文,乃东照宫所赐也。其一为永正年写本,卷末载绍兴十七年劄子及诸臣署街。又有本朝人题跋云:“以半井殿宗鉴家本写之,赖量。”昔永正十三年五月六日,施药院使,下有押字。考诸家系谱及元德家乘,宗鉴者,为和气明重剃发所号也。敕量,则元德十三世祖,尝为左京大夫施药院使。二本皆文字妍好,询绳世之奇褒也(细字注文)。多纪元简聿修堂贮藏《太平圣惠方》零本二册,有“金泽文库”墨印。十三行,二十五字。纸墨洁净,其字为所谓欧法,而即为严然北宋版,疑即金泽本未入骏府御库以前所散失者。又按《脉经》末载绍圣三年牒状云:“本监先准朝旨,开雕小字《圣惠方》等共五部出卖。”是以知宋时有大字、小字二版。(原日文)[日]近藤正斋:《右文故事》卷4《御本日记绩录》, [日]近藤正斋:《近藤正斋全集》第3卷,东京:日本国书刊行会1905年版,第212页。又见 [日]冈西为人著,郭秀梅整理:《宋以前医籍考》第11类《诸家方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5页。

近藤正斋(1771—1829年)的记载说明,宋版《太平圣惠方》传入日本后,明清时期尚有三部残本存世:一部藏尾张藩主家,一部藏聿修堂,一部藏崇兰馆。日本安政三年(1856年),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也有相同记载。

1.尾张藩主藏五〇卷本

尾张藩主藏宋本《太平圣惠方》50卷,系绍兴十七年福建路转运司刻本。此书何时由何人传入日本,文献记载不详,可能为淳祐六年(1246年)南宋僧人兰溪道隆(1213—1278年)入日时传入,亦可能为中日商人传入。此书原由镰仓幕府(1185—1333年)中期武将、金泽文库创始人北条越后守北条实时(亦称金泽实时,1224—1276年)收藏。日本天正十七年(1589年),丰臣秀吉攻占关东后,金泽文库藏书归丰臣秀吉所有。元和元年(1615年)五月大阪夏之役,右大臣、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战败自杀,丰臣家藏书尽归德川家康,藏于江户德川幕府“骏府御文库”。元和二年(1616年)六月,德川家康在骏府(今日本静冈市)去世,法名东照大权现。其藏书一分为四:一部分运回江户,其余分给尾张、纪州、水户的德川氏三家,史称“骏河御让本”。

尾张藩主藏补足整本《大宋新修太平圣惠方》100卷,目录1卷。其中五〇卷为宋本,所余五〇卷由永正年写本补入。其版本形态,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有详细的记载:

每半页高七寸五分,幅五寸,十三行,行二十五六字。第一百卷末云:“福建路转运司今将国子监《太平圣惠方》一部一百卷二十六册,计三千五百三十九板。对证内有用药分量及脱漏差误,共有一万余字,各已修改开板,并无讹舛,于本司公使库印行。绍兴十七年四月日。”次有邵大宁、宋藻、陈晔、黄、范寅秩、马纯官衔六行。按:此为南宋堑本。每卷末有“金泽文库”印。密行细字,字画遒劲,殆逼汴京物。其所存凡五十卷,系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七、第十八、第廿五、第廿六、第廿九、第三十、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四十五、第四十六、第四十九、第五十、第五十一、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第五十九、第六十、第六十一、第六十二、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九、第七十、第七十五、第七十六、第七十七、第七十八、第七十九、第八十、第八十一、第八十二、第八十三、第八十四、第八十七、第八十八、第九十一、第九十二、第九十五、第九十六、第九十九、第百,计五十卷。其余五十卷及目录,字行全同,盖据宋本补足者。逐卷首页格顶钤“御本”二字朱印,乃骏府秘府旧本也。[日]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杜泽逊、班龙门点校:《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08—309页。

日本昭和十八年(1943年),川濑一马《日本书志学之研究》载《尾州家骏河御让本书目并附注》:“《圣惠方》,五十一册。北宋版。金泽文库旧版,补钞也。”[日]川濑一马:《日本书志学之研究》,东京:日本雄辨会讲谈社1943年版,第669页。

2.聿修堂藏残本五卷

聿修堂藏宋本《太平圣惠方》残本5卷,从卷中有“金泽文库”墨印,又有“多纪氏藏书印”“江户医学藏书之印”等印记来看,此本《太平圣惠方》原为镰仓时代金泽文库旧藏,后归于聿修堂,由多纪氏收藏。明治十七年(1884年)后归宫内厅书陵部收藏,《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有记载。

聿修堂藏有宋本五卷,系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第七十九、第八十、第八十一卷。亦有“金泽文库”印,盖蚤经纷散者也。[日]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杜泽逊、班龙门点校:《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09页。

此本亦为绍兴十七年福建路转运司刻本,严绍璗《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认为聿修堂藏残本五卷“成为此书在人世间的唯一的一部宋刊本”严绍璗:《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可知,聿修堂藏《太平圣惠方》五卷,为第七十三卷、第七十四卷、第七十九卷、第八十卷、第八十一卷,皆系妇科门。其中卷七十三,凡十六门,病源十六首,方一百九十二道;卷七十四,凡十七门,病源十七首,方一百九十一道;卷七十九,凡十六门,病源十六首,方三百零一道;卷八十,凡十门,病源九首,方一百六十一道;卷八十一,凡十门,病源十首,方共计一百四十六道。

3.崇兰馆藏残本五卷

崇兰馆藏宋本《太平圣惠方》残本5卷,亦有“金泽文库”印,卷数有与尾张蕃主藏本相同,亦为南宋绍兴十七年刻本。日本庆应二年(1866年),森立之编《崇兰馆医书目》有著录。

综上所述,大约在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即日本镰仓幕府时代(1185—1333年), 《太平圣惠方》由宋僧或商人传入日本,数量可能为多部,由北条越后守北条实时收藏于金泽文库。后归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再归尾张藩主、聿修堂、崇兰馆。其中尾张藩主所藏宋本,永正十一年抄入《太平圣惠方》钞本,其原件现已不存。

(二)日本钞本

1.永正十一年钞本

日本永正十一年(1514年)《太平圣惠方》钞本,以尾张藩主藏本为主本,不足者补入半井殿宗鉴家藏本,日本称和本或写本,100卷,目录1卷,51册。第二卷末题云:“以半井殿宗鉴家本书写讫,赖量永正十一年三月日写之,施药院使(下有押字)。他卷亦有跋,或云大僧都(押字)。或云永正十三年五月,典药头(押字)。按:此就宋本改其行欸,而药品修制概加节略者,然首尾完全,亦为希世之珍。兰溪先生既上进影宋本,更誊录此本以传于家,且跋曰:‘考半井宗鉴为和气明重剃发后号。赖量则某十三世祖,尝为左京大夫、施药院使,亦题治部乡大僧都者,其剃发后所称欤。'”[日]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杜泽逊、班龙门点校:《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09页。

永正十一年钞本在日本产生较大反响,官、私目录学著作多有记载。如宽政七年(1795年),丹波元简编《聿修堂藏书目录》载:“《大宋新修圣惠方》十八卷,九十一册抄,永正写本,宋王怀隐等撰。”元治年间(1864—1865年)编《元治增补御书籍目录》载:“《太平圣惠方》百卷,宋板影钞,五十一册,宋王怀隐等编。”《东京帝室博物馆汉书目录》载:“《圣惠方》,宋王怀隐等奉敕撰。永正十一年写之,典药头花印。写,五十一册,和本。”《帝室和汉图书目录》载:“《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写,一〇〇卷,五一册。”《内阁文库图书第二部汉书目录》载:“《太平圣惠方》,百卷,目一卷,宋王怀隐等。日本写本,五一册。”永正钞本现存卷一至卷二〇,其他已散佚。[日]冈西为人著,郭秀梅整理:《宋以前医籍考》第11类《诸家方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7页。

永正钞本《太平圣惠方》,中国学者也有介绍。如清邵章(1872—1953年)《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续录》载:“日本永正十一年钞本,一百卷。”[清]邵懿辰撰,[清]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10《子部五·医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28页。

2.“养安院”藏钞本

“养安院”藏《太平圣惠方》钞本100卷,为曲直濑家族所藏。曲直濑家族第一代侍医曲直濑正琳(1565—1611年)喜爱医学,曾仕于丰臣秀吉。[日]町泉寿郎:《曲直濑养安院家与朝鲜本医书》,王勇主编:《书籍之路与文化交流》,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445页。此本除第九十九卷、第一百卷的图绘有部分缺失外,其他内容较为完整。

3.宽政六年钞本

日本宽政六年《太平圣惠方》钞本,100卷,目录1卷。宽政四年(1792年)正月至宽政六年(1794年)九月,大朝借之尾藩使,于医痒影摸《太平圣惠方》一本,以储之延阁,即宽政六年钞本。校勘抄写者为东都法印侍医兼督医学事丹波元德和其子法眼侍医兼医学教谕丹波元简。丹波元德在《谨识》中详细地记载了校勘抄写的经过。

右宋太宗文皇帝《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太平兴国三年,内出亲验名方千余首,更诏医局各上家传方书,命王怀隐、王祐、郑彦、陈昭禹校勘编类。淳化三年二月癸未书成,御制序引,凡为类六百七十门,方(万)六千八百三十有四首,疾证诸论,品药功效,皆备载在内。诚经方之渊丛,医家之盛典也。今世所传,悉属抄本,鱼阴之讹,数行寻墨,难以是正,学者病焉。恭惟大君仁明,生灵为念,承统之初,首购医方。征尾张藩所藏《圣惠方》,使臣元德缮写校雠以上进,实宽政壬子正月十五日也。谨按尾本有二样。其一宋版,见存五十卷(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七、第十八、第廿五、第廿六、第廿九、第三十、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四十五、第四十六、第四十九、第五十、第五十一、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第五十九、第六十、第六十一、第六十二、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九、第七十、第七十五、第七十六、第七十七、第七十八、第七十九、第八十、第八十一、第八十二、第八十三、第八十四、第八十七、第八十八、第九十一、第九十二、第九十五、第九十六、第九十九、第一百,通计五十卷)。每卷末有“金泽文库”印记,北条支族越后守贞显之旧物也。余卷皆后人所补抄,装为五十一册。逐卷首页格顶钤识“御本”二字朱印文,乃东宫所赐也。其一为永正年写本,卷末载绍兴十七年劄子及诸臣署衔,又有本朝人题跋。

丹波元德和其子丹波元简等,“对勘校雠,订补误脱,以影抄之,而其可疑,有一存原文不敢妄改。裘葛三易,楮墨始完,依旧装成五十一册以进上”[日]丹波元德:《谨识》, [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266—2267页。。参加抄写的人员有医员须田正胜、丹波元倓、丹波元方,医学生山下邦方、吉田玄通、足立盛起、长野元俊。

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也称赞:“是书诚为经方之渊薮,彼土则明以来失其传,而特巍存于皇国。世间有钞本,然讹脱不勘。今此本既幸蒙烈祖之宝爱,遇恭庙好生之心深,遂能发幽光以济斯民之夭札。其深仁厚泽,岂可不感仰耶。”[日]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杜泽逊、班龙门点校:《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08—309页。

4.启迪院藏相州圆觉寺周音钞本

相州圆觉寺周音《太平圣惠方》钞本,藏于京都启迪院,100卷,目录1卷。该院于日本天文十五年(1546年)由曲直濑道三创建,是日本最早成立的著名医学院,藏有大量汉籍医学珍本古籍。清光绪五年至十年(1880—1884年),杨守敬应召赴日本国任驻日钦使随员,在日本购得大量明清以前的汉籍,其中即有《太平圣惠方》钞本一百卷。杨守敬藏、何澄一编《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卷三载:“《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宋王怀隐等奉敕撰。日本旧钞本。有光绪甲申杨氏题识,称为希世秘笈。每卷有 ‘启迪院’绿印。五十册。”[清]杨守敬藏,[民国]何澄一编:《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卷3《子部·医家类》,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2年版,第15页。光绪甲辰年,即光绪三十年(1904年)。

关于周音钞本的版本形态,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一〇有详细记载。

此本行款悉与之合,每卷首中缝下书“相州(或作 ‘阳’,或作‘之’)圆觉寺(或无 ‘寺’字)第二位周音(或有 ‘首座’二字)书写”。盖僧徒之笔,无钞写年月。相其纸质笔迹,当在数百年以前,书法亦简劲峭直。据自称首座,必非俗僧,惜当时在日本未曾访之缁流也。第二卷末有“上总国市原郡海保村中道长津神护押”,则藏书人之记也。每卷又有“启迪院”绿印记。按:日本有翠竹庵一溪臾道三撰《启迪集医书》八卷,自序称天正甲戌,当中国明万历二年,是书当经其所藏欤。《访古志》又云:“宋本有 ‘福建路转运司今将国子监《太平圣惠方》一部,百卷,二十六册,计三千五百三十九板,对证内有用药分两及脱漏差误,共有万余字,各已修改开板,并无讹舛,于本司公库印行。绍兴十七年四月。’次有邵宁、宋藻、陈晔、黄、范寅秩、马纯官衔六行。”此本无之。按此书第九十九、第一百两卷为《针经》,钞手虽古,稍嫌草率,亦无“启迪院”印记。其中本有图像,皆空位未摹,当是周音钞本缺末二卷,后人又再为补钞也。[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10,贾贵荣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9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691—695页。

可见,相州圆觉寺周音钞本缺末二卷,何时抄写,文献记载不详。

5.莲池侯家松枝元亮钞一百卷本

日本安永六年(1777年)五月,江户前田春策(荣)在《〈杨氏家藏方〉序》中指出,莲池侯之家老松枝元亮,“手亲书写《圣惠方》百卷”。《〈杨氏家藏方〉序》载:

莲池侯之家老松枝元亮与余相善,其人尊金仙氏之道,曾读大藏三逻。而与世之念佛诵经、生欲未尽、死欲继炽者不同,唯济众之务经济绪余,延及医药,广慕方书,手亲书写《圣惠方》百卷,亦与世之书写佛经希求作佛者万万不同矣。余家旧藏《杨氏家藏方》,元亮活版翻刻以广其传也。杨氏自序云:“将使人家有是书,集天下良医之所长,以待仓卒之用,不亦慈父孝子之心乎!”其先得松枝氏心固然者乎!安永丁酉五月,江户前田春策(荣)序,玖珂源千秋书。[日]前田春策(荣):《〈杨氏家藏方〉序》, [宋]杨倓撰,陈仁寿、杨亚龙校注:《杨氏家藏方》卷首,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2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松枝元亮是日本著名的刻书家。从前田春策(荣)的叙述可知,松枝元亮手抄《太平圣惠方》100卷,内容较为完整。

6.日本古钞三十四卷本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奉天满洲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研究室负责人黑田源次收集了大量中医著作,其中即有日本古钞本《太平圣惠方》34卷。《二续中国医学书目》载:

《太平圣惠方》三十四卷。自卷六十七至一百。十七册。十四行,二十四字。无框,横二十·三厘,纵二八·八厘。宋王怀隐等奉敕撰。日本古钞本。卷一百末题云:“今将国子监《太平圣惠方》一部,一百卷,二十六册,计三千五百三十九板,对证内有用药分两及脱漏差误,共有一万余字,各已修改开板,并无讹舛,于本司公使库印行,绍兴十七年四月日。”右从政郎充福建路转运司主管帐司邵大宁,左从事郎添差充福建路转运司干办公事宋藻,右文林郎充福建路转运司干办公事陈晔,右宣教郎充福建路转运司主管文字黄,右朝散郎权福建路转运判官范寅秩,右中大夫直秘阁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兼提举学事马纯。[日]冈西为人著,郭秀梅整理:《宋以前医籍考》第11类《诸家方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8页。

可见,满洲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研究室藏《太平圣惠方》仅剩三十四卷,属残本。

(三)天明元年刊本

据清末丁丙藏、丁仁编《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六载:“天明元年,彼土别有刊本。今录各序于后,以备参考。”[清]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卷16《子部三》, 《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87页。丁丙所说天明元年(1781年)刊本,日本官、私史书均不载,中国史书也无记载。日本学者冈西为人在《宋以前医籍考》中,对此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按《太平圣惠方》,除宋本之外,未闻有刊之者,而唯《丁丙氏善本书室志》云 ‘天明元年彼土别有刊本’,未知其所据矣。”[日]冈西为人著,郭秀梅整理:《宋以前医籍考》第11类《诸家方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6页。

(四)日本钞本重回国内

日本《太平圣惠方》钞本,清末民初重新回流中国,不仅官、私目录史书有大量记载,而且还收藏于国内图书馆。

清末民初,杭州八千卷楼藏有“《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宋王怀隐等奉敕编,日本影宋抄本”[清]丁丙藏,[清]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卷10《子部·医家类》,民国十二年钱塘丁氏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奏请清政府建立江南图书馆,将八千卷楼藏书收购入藏江南图书馆。1918年,胡宗武编《江苏第一图书馆覆校善本书目》载:“《大宋新修太平圣惠方》百卷,《目录》二卷,宋太宗文皇帝、王怀隐等校勘编类。日本依宋钞本,有缺页。卷九十七、九十八及末册序识凡例等钞配,纸色墨色俱新,又无朱笔点评,五十册。”江苏第一图书馆编:《江苏第一图书馆覆校善本书目》,南京:江苏省图书馆1918年铅印本,第4页。1933—1935年,柳诒徵、范希曾、王焕镳等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载:“《大宋新修太平圣惠方》一百卷,《目录》二卷,五〇册,宋王怀隐等奉敕编。日本依宋钞本。”柳诒徵、范希曾、王焕镳等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南京: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1933—1934年铅印本,第5页。可知,江苏省图书馆藏有一部较为完整的日本影宋钞本《太平圣惠方》。

1934年,故宫博物院编《故宫普通书目》卷三载:“《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奉敕撰,一〇〇卷,五〇册,日钞本。”故宫博物院编:《故宫普通书目》卷3《子部·医家类》,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4年刊本,第21页。可知,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部日本影宋钞本。

可见,南宋时期传入日本的宋本《太平圣惠方》,均为绍兴十七年(1147年)福建路转运司刻本。其在日本出现的版本,以钞本为主,未见有刻本。光绪十年(1884年)后,除杨守敬带回的百卷钞本外,还有一些日钞本陆续回流国内。

总之,这些由中国、朝鲜、日本政府和个人等组织刊刻、抄写的《太平圣惠方》版本,不仅推动了方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而且也宣扬了宋朝政府的仁政思想和正统统治。据切尔尼克(Susan Cherniack)和贾晋珠(Lucille Chia)的研究,利用印刷技术的革命,宋政府在医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内发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将科技和文化作为知识和力量的纽带,向全国各地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Susan Cherniack, Book Culture and Textual Transmission in Su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4:1(1994), p.5-126; Lucille Chi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anyang Book Trade, Song-Yuan, Late Imperial China 17:1(1996),10-48.费侠莉(Charlotte Furth)也认为:“封建国家的政策,被强有力的新印刷技术带动,逐渐变得与作为主流的医学社会结构结合得更为紧密。综上所述,在 ‘尚医士人’之中,医学研究和著述成为时尚,在学者服务于家庭和社会时,产生了 ‘医乃仁术’的思想。”[美]费侠莉(Charlotte Furth)著,甄橙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A Flourishing Yin: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