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医学方书的形成与传播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太平圣惠方》的知识来源与编辑特点

《太平圣惠方》是中国方书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著作。其医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不仅包含大量前代医学本草、方剂、针灸、脉学、医论等知识,而且也包含宋朝最新的医学知识、医学分类体系和各种验方、效方等。

一、《太平圣惠方》的知识来源

(一)前代医学著作

《太平圣惠方》收载的前代医书,由于书中未载文献出处,故难以窥其全貌,只能根据医方名称等考证其来源。从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中可知,《太平圣惠方》的医方来源于宋太宗藏名方1000余首,翰林医官院征集名方10000余首,地方官吏、名僧、名医等献方百余首,前代医书中的名方6000余首。可见,《太平圣惠方》引用前代医方的内容,数量较为庞大。

关于《太平圣惠方》征引前代方书的情况,南宋郑樵《通志》指出:“《肘后方》《鬼遗方》《独行方》《一致方》及诸古方之书,《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中尽收之矣。”[宋]郑樵:《通志》卷71《校雠略一·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一篇》,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1—836页。可知,《太平圣惠方》引用了晋朝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南朝宋刘涓子撰《鬼遗方》和唐韦宙撰《韦氏集验独行方》等,这些方书为宋以前的名著,宋以后大多残缺不全或近似散佚。《千金一致方》1卷,宋初钱象中集,南宋佚名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有记载,南宋以后散佚。这些医方赖《太平圣惠方》的引用而得以保存,因而成为研究宋以前方书知识的珍贵史料。

从《太平圣惠方》的内容来看,除郑樵《通志》提到的上述方书外,《太平圣惠方》引用的前代医书还有东晋葛洪撰《玉函方》100卷、《金匮药方》100卷,东晋陈延之撰《小品方》12卷,东晋范汪撰《范东阳方》(又名《范汪方》)105卷,北周姚僧垣撰《集验方》12卷,南朝梁释僧深撰《深师方》30卷,南朝魏宏撰《宋建平王典术》120卷,隋大业中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方》2600卷、《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唐甄权撰《古今录验方》50卷、《明堂人形图》1卷、《针经钞》3卷、《针方》1卷、《脉诀赋》1卷和《药性论》4卷,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千金月令》3卷,唐玄宗撰《开元广济方》5卷,唐王焘撰《外台秘要方》40卷,唐张文仲撰《随身备急方》(宋代称《张文仲方》)3卷、《法象论》1卷,唐昝殷撰《经效产宝》3卷,唐蔺道人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卷,以及道教著作《淮南枕中记方》《茅君中君定录君所服方》《茅君小弟保命君所服方》等。这些医书有的是全书,有的是节本,有的已为残本。下面就《太平圣惠方》引用前代医书的内容,简要加以介绍。

1.隋代医学家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

隋代医学家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是宋以前论述疾病病因、病理、证候、病源的专书,也是论述“病源学”和“证候学”的经典著作。全书50卷,分67门,载列疾病证候1739条,书中对内科、外科和传染病的论述极为精辟,对唐宋医学产生较大影响。唐王焘《外台秘要方》首先采纳了《诸病源候论》有关“疾病、证候、治法和方剂”的知识分类体系。

宋代王怀隐等敕撰《太平圣惠方》时,也采纳了此书的病因、病理体系,“每部以隋太医令巢元方《病源候论》冠其首,而方药次之”[元]脱脱:《宋史》卷461《方技传上·王怀隐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507—13508页。,并突破《诸病源候论》不载方剂的局限,收载了大量防治各种疾病的方药。清四库馆臣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太平兴国中集《圣惠方》,每门之首亦必冠以此书,盖其时去古未远,汉以来经方脉论存者尚多。又裒集众长共相讨论,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后人之所能及。《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书外,此为最古,究其指要,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03《子部·医家类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59页。

关于小肠病候,《太平圣惠方》卷四引《诸病源候论》:“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肠病,惊跳不定,乍来乍去(《圣惠方》作“肠中痛,惊跳,乍来乍去,小便数”),是为小肠气之虚也,则宜补之。”[隋]巢元方著,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卷15《小肠病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第326页。

关于癥瘕证候,《太平圣惠方》卷四九引《诸病源候论》:“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候其人发语声嘶,中声浊而后语乏气拖舌,语而不出。此人食结在腹,病寒,口里常水出。”[隋]巢元方著,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卷19《积聚病诸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第385—386页。《太平圣惠方》引用时作“候其人发语声嘶挹舌,语而不出,此人食结在腹,其病寒,口中常有水出,四体洒洒,常若发疟,饮食不能,常自闷闷而痛,此食癥病也”[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49《治癥瘕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041页。

关于黄病候,《太平圣惠方》卷五五引《诸病源候论》:“黄病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壮热在里,有血当下之法如肝状。其人少腹内急。若其人眼睛涩疼,鼻骨疼,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即是患黄。多大便涩,但令得小便快,即不虑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胀(《太平圣惠方》作 ‘不用大便多涩,涩即心腹胀’)不存(存,《太平圣惠方》作‘安’)。此由寒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便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隋]巢元方著,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卷12《黄病诸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第240页。

2.东汉张仲景撰《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杂病论》16卷,东汉张仲景撰,后以王叔和整理《伤寒论》10卷和林億整理《金匮要略方论》3卷流传于世,被誉为“众方之祖”[南朝梁]陶弘景编,尚志钧、尚元胜辑校:《本草经集注》(辑校本)卷1《序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太平圣惠方》所载《伤寒论》,原为荆南国节度使高继冲所藏,宋太祖开宝年间进献朝廷,又被称为“高继冲本《伤寒论》”或“淳化本《伤寒论》”,内容接近于唐本。严菱舟《关于〈太平圣惠方〉》一文指出,《太平圣惠方》伤寒门包括张仲景《伤寒论》原文,以及《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有关“伤寒论”的论述。严菱舟:《关于〈太平圣惠方〉》,载《中医杂志》1962年第8期,第31—32页。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页。又见 [日]野渊:《〈太平圣惠方〉所出的〈伤寒论〉异本——关于淳和本伤寒论》,载《汉方临床》1978年第25卷第11—12期,第23—32页。

张仲景撰《金匮要略方论》,包括脏腑诸病、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内容,“宋代官撰医方,多遵其规式”[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等校注:《杂病广要》卷19《藏府类·藏府总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3页。

3.东晋葛洪撰《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又称《肘后救卒方》,原书8卷,东晋葛洪撰,书中所收皆系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药物也为简易、价廉之普通药物。南朝梁陶弘景增补,名《肘后百一方》。金朝杨用道再增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如《肘后备急方》载,若卒中冷,声嘶哑者,“甘草一两,桂二两,五味子二两,杏仁三十枚,生姜八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为二服服之。”《太平圣惠方》治风冷失声,语音不出,宜服杏仁煎,于本方加紫菀、贝母、细辛、饴糖、蜜。

4.东晋陈延之撰《小品方》

东晋陈延之撰《小品方》12卷,又名《经方小品》。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引用此书方剂较多,《太平圣惠方》中的《小品方》内容,系转引自《外台秘要方》。

《外台秘要方》引《小品方》疗咳,生姜五味子汤。“五味子(五分),生姜(八两),紫菀(一两),半夏(二两,洗),吴茱萸(一两),款冬花(半两),细辛(一两),附子(一枚,炮),茯苓(四两),甘草(二两,炙),桂心(一两)。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温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太平圣惠方》卷四六治气嗽,呼吸短气,心胸不利,不思饮食,干姜散,于本方去生姜、紫菀、半夏、吴茱萸、茯苓,加干姜、白术、木香。

《外台秘要方》引《小品方》治霍乱,卒吐下不禁,脉暴数者,人参汤主之。“人参(二两),茯苓(二两),葛根(二两),橘皮(二两),麦门冬(二两,去心),甘草(一两)。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绞去滓,温分三服。”《太平圣惠方》卷四七载“人参散”,治霍乱吐泻心烦,于本方去葛根,入生姜、小麦、竹叶煎服。

《外台秘要方》引《小品方》解急蜀椒汤,主寒疝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欲绝。“蜀椒(二百枚,汗),附子(一枚,炮),粳米(半升),干姜(半两),半夏(十二枚,洗),大枣(二十枚),甘草(一两,炙)。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澄清热服一升。不瘥,更服一升。数用疗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结逐寒,上下痛良。忌猪羊肉、饧、海藻、菘菜。”《太平圣惠方》卷四八治寒疝心腹痛,于本方加桂心、生姜。

5.南朝梁释僧深撰《深师方》

《深师方》30卷,南朝宋、齐间僧医释僧深撰,其方论经验在隋唐宋初有较大影响,《外台秘要方》《四海类聚方》《医心方》《太平圣惠方》等多有引用。

《太平圣惠方》卷二七载“建中散”,治虚劳,能益气,补不足。该方出王焘《外台秘要方》引《深师方》大建中汤,疗内虚绝,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苦酸疼,不能久立,多梦寤,补中益气。“黄芪(四两),人参(二两),大枣(二十枚,擘),当归(二两),桂心(六两),生姜(一斤),半夏(一升,洗),芍药(四两),附子(一两,炮),甘草(二两,炙)。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先服后食,忌海藻、菘菜、生葱、猪羊肉汤、冷水等”。《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人参、半夏,加白术、木香、熟干地黄,水煎去滓,下饴糖如枣大,更煎一两沸,于食前温服。

6.唐甄权撰《古今录验方》

《古今录验方》50卷,又名《录验方》,唐甄权撰。《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引用了此书中大量的灸法和方剂。

《太平圣惠方》卷五四治水气病,遍身浮肿,心胸急硬,气满上喘,大小便涩。此方出《外台秘要方》引《古今录验方》,疗气忽发满胸急者。“桑根白皮(三两,锉),赤小豆(一升,以水五升煮熟,取汁二升),郁李仁(三两,汤浸去皮,微炒),陈橘皮(二两,汤浸去白瓤,焙),紫苏叶(二两),白茅根(三两,锉)。右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小豆汁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太平圣惠方》卷七二载“桑螵蛸散”,治妇人虚冷,小便数。此方出《外台秘要方》引《古今录验方》牡蛎汤,治遗尿小便涩方。“牡蛎(四两,熬),鹿茸(四两,炙),阿胶(各二两,炙),桑螵蛸(二两)。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阿胶,加甘草、黄耆,捣细罗为散,生姜汤调下。

7.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月令》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和《千金月令》3卷,是中国方剂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性著作,在内科、外科、妇儿科、杂病、传染病以及诊疗技术方面有许多创新性的论述。

《太平圣惠方》卷四载“孔子大圣智枕中方”,补心虚健忘助神,出《备急千金要方》,“鳖甲,龙骨,远志,菖蒲。上四味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聪。”《太平圣惠方》卷四载“茯神散”,补心虚,治健忘,出《备急千金要方》治健忘方,“天门冬,远志,茯苓,干地黄(等分)。上四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常服之勿绝”。《太平圣惠方》卷二七载“茯神散”,治虚劳,起动汗出,恒热多惊恚,不得睡卧,此方即《备急千金要方》枣仁汤变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载“真珠散”,治心风狂言,神思不安,如见鬼神。出《备急千金要方》治风癫失性,颠倒欲死,五癫惊痫,雌雄丸方。“雄黄,雌黄,真珠(各一两),铅(二两,熬令成屑),丹砂(一分),水银(八分)。上六味末之,以蜜捣三万杵,丸如胡豆,先食服二丸,日二,稍加以知为度”。《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雌黄、水银,加水精、人参、金银薄、琥珀、牛黄,都研令匀,每于食后,薄荷汤调下半钱。又载“雄朱丹”,治风癫失性,倒仆恶声,吐沫口噤,于本方去真珠。

《太平圣惠方》卷一二载“柴胡散”,出《备急千金要方》,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太平圣惠方》卷五五载“土瓜根散”,治黄胆,其小便自利,白如泔色,此状得之因酒过伤。“土瓜根(一两),白石脂(一两),桂心(一两),栝蒌根(一两),菟丝子(一两,酒浸一日,曝干别捣为末),牡蛎(一两,烧为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煮大麦粥饮,调下二钱,日三四服。”此本《备急千金要方》凝水石散,治肉疸,饮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从酒。《太平圣惠方》去凝水石、知母,加土瓜根、牡蛎。

《太平圣惠方》卷七八载“秦艽散”,治产后中风,口噤不开。此方出《备急千金要方》仓公当归汤,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痉者。“当归,防风(各十八铢),独活(一两半),麻黄(三十铢),附子(一枚),细辛(半两)。上六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开者,格口内汤,一服当苏,二服小汗,三服大汗”。《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麻黄、细辛,加秦艽、葛根、桂心。

《太平圣惠方》卷五九载“鳖甲圆”,治经年下痢,脱肛不收。此方出《备急千金要方》,治肛出,“磁石(四两),桂心(一尺),猬皮(一枚)。上三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一服即缩。慎举重及急带衣,断房室周年乃佳”。《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加鳖甲,炼蜜和圆。

8.唐玄宗撰《开元广济方》

唐玄宗撰《开元广济方》5卷,宋代官、私方书多有引用。《开元广济方》疗奔气在心,吸吸短气,不欲闻人语声,心下烦乱不安,发作有时,四肢烦疼,手足逆冷。“李根白皮(八两),半夏(七两,洗),干姜(四两),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两,炮),桂心(四两)。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太平圣惠方》卷四八载“甘李根散”,治奔气,脐腹胀痛,翕翕短气,发作有时,四肢疼闷,于本方去茯苓、甘草,加吴茱萸、当归、槟榔。

《太平圣惠方》卷四五疗脚气急上冲,心闷烦死,出《开元广济方》。“槟榔(三颗,细末),生姜汁(三合),童子小便(二升,新者不须暖),右三味搅顿服,须臾即气退。若未全瘥,更服最佳,利三两行,无所忌”。《太平圣惠方》用吴茱萸三分。

9.唐王焘撰《外台秘要方》

《外台秘要方》40卷,唐代医学家王焘撰。全书分病证1104门,载方6800余首,不仅包括了当时临床医学各科,而且汇集了大量现已亡佚的珍稀医药学文献和诸多民间验方,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

《太平圣惠方》卷一八载“仙人炼绛雪”,治热毒风壅,心神烦躁,头疼目赤,出《外台秘要方》。“朴硝(十斤),升麻(三两),大青,桑白皮,槐花(各二两),犀角(屑),羚羊角(屑,各一两),苏方木(六两),竹叶(两握),诃黎勒,山栀子(三十枚),槟榔仁(二十颗),朱砂(半大两,研)。上十三味,以水二斗渍一宿,煎取一斗,去滓入锅,内朴硝炼烊,搅勿住手,候欲凝,出于盆中,搅入朱砂麝香讫,雪成,收于垍器中,密封,有疾量取之,和水服之,以利病除,身轻目明,四肢调适,疗一切病神验,老小量之”。《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大青、槐花、竹叶、麝香。

《太平圣惠方》卷二九载“白术散”,出《外台秘要方》大建中汤加白术者,治虚劳里急,四肢不和,身体疼痛。“白术,人参,当归,黄芪,附子,芍药,桂心,甘草,半夏,上,姜、枣水煎。”

《太平圣惠方》卷四五载“槟榔散”,出《外台秘要方》唐侍中一方,疗苦脚气攻心,此方甚散脚气,极验。“大槟榔,生姜,吴茱萸,紫苏,橘皮,木瓜,上,水煎服”。《太平圣惠方》无吴茱萸,有猪苓、桑白皮。

《太平圣惠方》卷七〇载“苦参散”,治大衄,口耳皆血出不止。此方出《外台秘要方》崔氏疗鼻衄,苦参汤方。“苦参(三分),黄连(二两),栀子(二七枚,擘),大黄(一两),地黄(一两,生干者)。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加柏叶、桑耳,水煎去滓,入生地黄汁,搅令匀。

《太平圣惠方》卷七二载“大黄散”,治妇人卒伤热尿血,出《外台秘要方》崔氏疗卒伤热行来尿血方。“大黄(末),芒硝(末,各半匕)。上二味,冷水和,顿服之,立止。三日内禁如药法。”《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加蒲黄。

《太平圣惠方》卷七八载“龙齿散”,治产后脏气虚,心神惊悸。此方出《外台秘要方》深师龙骨汤,疗宿惊失志,忽忽喜忘,悲伤不乐,阳气不起。“龙骨,茯苓,桂心,远志(去心,各一两),麦门冬(去心,二两),牡蛎(熬),甘草(炙,各三两),生姜(四两)。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去龙骨、茯苓,加龙齿、茯神、人参、熟干地黄、当归、芍药。

《太平圣惠方》卷九六载“鲤鱼粥”,治水肿,利小便,出《外台秘要方》崔氏疗水病身肿方。“鲤鱼一头(极大者,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上一味,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鱼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绞去滓,顿服尽。如不能尽,分为二服,后服温令暖。服讫下利,利尽即瘥”。《太平圣惠方》于本方加商陆、紫苏茎叶,水煮候鱼烂熟,空腹食之,其汁入葱白、生姜、橘皮及少醋,调和作羹食之,其豆亦宜吃。

10.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引《延年方》

《外台秘要方》引《延年方》,疗风热头痛掣动。“防风,黄芩,升麻,芍药(各二两),龙骨,石膏(碎,各四两),干葛(三两),竹沥(二升)。上八味切,以水六升和沥,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温三服,日晚再”。《太平圣惠方》卷二〇载“防风散”,于本方去龙骨,加蔓荆子、甘草。

《外台秘要方》引《延年方》“石膏散”,疗风虚,止汗。“石膏(研),甘草(炙,各四分)。上二味合捣,下筛为散,先食,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太平圣惠方》卷三载治风虚汗出,热闷甚者,宜服人参散,于本方加人参、牡蛎。

11.唐张文仲撰《张文仲方》

唐代侍御医、尚药奉御张文仲,善疗风疾,精于针灸,撰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方诸方》《随身备急方》《法象论》《小儿五疳二十四候论》《张文仲灸经》等,均已散佚,唯王焘《外台秘要方》引用较多。如《太平圣惠方》卷二四载“文仲疗白癞方”,出王焘《外台秘要方》引《张文仲方》。“大蝮蛇一枚干者,并头尾全,勿令欠少,以酒渍之,大者一斗,小者五升,以糠火温令酒尽,稍稍取蛇一寸许,以腊月猪膏和敷疮上,忌小麦、热面”。《太平圣惠方》加斑猫(二七枚,与糯米同炒令黄),不用猪膏。

12.唐昝殷撰《经效产宝》

汉唐时期流行的“四物方”,方剂组成不一。晚唐昝殷撰《经效产宝》,其中有四物散,修入《太平圣惠方》后,命名为“四物加减汤”,医治妇人百病,广受医家欢迎。据陈尧叟《陈氏集验方》载:“凡妇人百病,只以四物汤加茱萸,无不效者,产难及胎衣不下,子死腹中,入醋同煎,凡用有效,谨以此为报。”此后,“医者易散为汤,善用者若驭良马,当随意无不得,所至皆然。名医于四物中增损品味,随意虚实寒燠,皆得其效者,然亦非止妇人之疾可用而已”[明]朱橚:《普济方》卷327《妇人诸疾门·杂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第275—297页。

13.道教著作

除征引上述内容以外,《太平圣惠方》还大量征引了道教医学著作。如该书《神仙方》所载“神仙服枸杞法”,出汉代《淮南枕中记方》;“四扇散”,出《茅君中君定录君所服方》;“四童散”,出《茅君小弟保命君所服方》。[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94《神仙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1页。

(二)宋代医学本草、方书、针灸和其他医著

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下诏任命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复珪、王光佑、陈昭遇、安自良等9人,编修宋朝第一部本草学著作《开宝新详定本草》,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翰林学士卢多逊等编定。此书实际上是宋政府在校正苏敬《新修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韩保升《蜀本草》和《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新药物学知识而完成。全书20卷,目录1卷,收载药物985种,是宋代第一部官方药典,影响宋代医学界达80余年。尤其是“神农所说以白字别之,名医所传以墨字别之”的做法,使医学著作保存了大量珍稀文献和名医病案,这一体例也为后来其他官修本草所继承。《开宝本草》成为《太平圣惠方》最直接的药物学知识来源。

翰林医官吴复珪参加了《开宝本草》的修撰,撰有《小儿明堂针灸经》1卷,后收入《太平圣惠方》之中。[元]脱脱等:《宋史》卷207《艺文志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305页。

(三)宋朝宫廷内府秘藏亲验妙方和民间进献验方、效方

宋朝宫廷内府藏亲验妙方,约1000余方,系宋太宗本人收藏,以奇方和针灸疗法为主,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极强的疗效。

在宋朝政府访求医书诏令的鼓励下,翰林医官院征集到民间和医家进献的家传验方、效方等约1万余首。如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下诏购求医方时,僧人释洪蕴(936—1004年)录古方数十以献,又以方药谒见宋太宗,这次进献的医方很可能被收入《太平圣惠方》之中。释洪蕴,本名姓蓝,荆湖南路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人,云游京师时,“以医术知名”,“尤工诊切,每先岁时言人生死,无不应。汤剂精至,贵戚大臣有疾者,多诏遣诊疗”。[元]脱脱等:《宋史》卷461《方技传上·僧洪蕴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510—13511页。因而受到宋太祖的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咸平初年(998年),宋真宗下诏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右街首座,僧官名,始置于北宋太平兴国中,职掌“演讲经论”。左街副僧录,僧官名,负责“演讲经论”。[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道释1之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978页。

总之,由于北宋初年政府对编撰《太平圣惠方》极为重视,因而广泛搜求了宋朝以前的各种医学文献和其他著作,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方剂学理论、炮制方法和有名方剂。

二、《太平圣惠方》的编辑特点

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敕撰《太平圣惠方》的过程中,在资料征集、内容选取和编辑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创新和实践。

第一,《太平圣惠方》的医学理论,如病名、病因、症候,以及传染病、消渴病、疥病、脚气病等,绝大多数取材于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和《黄帝内经素问》,将论述疾病的理论冠于篇首,继则列举诸家之医方,充分反映了方剂学著作中重视理、法、方、药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官修方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太平圣惠方》广泛吸收了北宋以前方剂学的成就,大量引用了宋以前的名方、验方和效方,以及道教医学中的内容。如《黄帝内经素问》,释僧深《深师方》,陈延之《小品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太平圣惠方》中引用较多。尤其是对隋唐医学著作,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月令》,甄权《明堂人形图》《古今录验方》,唐玄宗《开元广济方》,王焘《外台秘要方》,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张文仲《随身备急方》,昝殷《经效产宝》等,广泛加以征引。该书卷九四和卷九五,收录了大量与道教、道家有关的神仙方156首,丹药方105首,这与宋代皇帝重视道教,以及道士王怀隐、马志等参与医书修撰密切相关。

第三,《太平圣惠方》收录了宋太宗藏“秘府验方”、翰林医官院集“家传应效药方”和诸路州县及医家“进献医书”等,基本上囊括了北宋前期政府和民间所藏的各类医方。尤其是书中收集的大量“又方”“单方”“小方”等方剂,为宋以前的医书所无,可能为宋太宗珍藏或翰林医官院征集到的无名验效之方。这种颁诏向全国各地征集医方的举措,开创了后世官修方书编撰的新模式。如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时期,政府在编撰《熙宁太医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政和圣济经》《政和圣济总录》的过程中,也下诏向全国征集验方、效方和奇方等。

第四,《太平圣惠方》中针灸和明堂部分,吸收了宋以前有关针灸和明堂的最新医学成就,尤其是书中所附12人形穴位图、45人形穴位图,首开现存方剂著作中附图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此后出现的许多医学方书中,如宋徽宗敕编《政和圣济总录》、萧世基《脉粹》、庄绰《灸膏肓腧穴法》、朱等编《普济方》、清高宗敕编《御定医宗金鉴》等,均附有大量的示意图,详解脏腑、脉诊、舌诊和针灸之法。

第五,《太平圣惠方》编撰过程中重视方剂“验试”的做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方书的编撰模式。如官修《熙宁太医局方》《校正和剂局方》《政和圣济总录》等,无不收集各种验方、效方,并在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和太医局中加以验试。

总之,《太平圣惠方》的知识来源极为丰富,基本上涵盖了北宋以前的医学著作。在宋代皇帝的重视下,王怀隐等医官们确立的编撰原则和编撰体例,不仅奠定了《太平圣惠方》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也为后世方书编撰提供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