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内容与传播应用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十月,宋太宗下诏编撰《雍熙神医普救方》。雍熙四年(987年)十月书成,命名为《雍熙神医普救方》。该书是宋政府编撰的第二部官修医学方书,但其刊刻与颁行早于《太平圣惠方》。该书约在明末清初散佚,部分内容保存在《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政和圣济总录》和《本草纲目》之中,绝大多数内容无从考证,难以知其全貌。
一、《神医普救方》的编撰过程与编修作者
(一)《神医普救方》的编撰与成书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十月丙戍,宋太宗下诏贾黄中、李宗讷、刘锡、吴淑、吕文仲、杜镐、舒雅等编修《神医普救方》。关于该书的编撰过程,王应麟《玉海》卷六三《艺文》载:
太平兴国六年十月丙戍,诏贾黄中等于崇文院编录医书。
《宋史》卷二六五《李宗讷传》记载了奉宋太宗诏令参加《神医普救方》的编撰人员:
太平兴国初,诏贾黄中集《神医普救方》,(李)宗讷暨刘锡、吴淑、吕文仲、杜镐、舒雅皆预焉。
该书在崇文院内编集,贾黄中为总纂官。崇文院,宋初名“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是皇家储藏历代图书之所。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下诏赐名崇文院。端拱元年(988年),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仍与三馆总称崇文院。元丰改制后,归秘书省掌管。崇文院内东部为昭文书库,南部为集贤书库,西部为史馆书库。昭文、集贤和史馆四库合称“崇文六库”,崇文史馆书库又分为经、史、子、集四库,共藏正、副本图书8万卷之多。
崇文院中的官员并称馆职,多由文臣担任,“必试而后命;不试而命者,皆异恩与功伐,或省府监司之久次者”,地位殊荣。《神医普救方》在崇文院内编辑,为充分利用宋朝皇家珍藏大量前代珍本医书和深厚儒学修养文臣的特长提供了便利。
雍熙四年(987年)十月书成,命名为《雍熙神医普救方》,简称《神医普救方》《神医普救》或《普救方》,宋太宗御制序。全书1000卷,目录10卷。王应麟《玉海》卷六三《艺文》载:
雍熙(三)[四]年十月,纂成千卷,目录十卷,名《神医普救方》。御制序。
同年(987年)十月,宋太宗下诏,令崇文院史馆刊板贾黄中等撰《神医普救方》,并赐贾黄中等器币予以奖励。《宋太宗实录》卷四二载:
翰林学士贾黄中等以所集《神医普救方》一千卷来上。赐诏曰:“卢、扁之方,雷、桐之术,伫之以十全之效,言之于七日之前,古法在焉,人命所系。朕纂承大宝,抚育兆人,每念夭伤,思伸救疗,而方书舛误,编秩繁多,因命分以部居,条其类例。黄中等思穷精诣,识本疏通,集彼群方,著成千卷,垂于后世,所利益多,克副朕怀,深嘉乃续。宜加颁赉,以示优恩。”仍宣付史馆,令刊板流布天下。黄中等赐器币有差。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亦载:
先是,史馆承诏集《神医普救方》,中使王文寿监督,气焰甚盛。馆中学士日夕往谒,(王)祜独不往,时论称之。翰林学士贾黄中等上《神医普救方》一千卷,诏颁行之,赐黄中等器币有差。
宋太宗诏令清晰地表明,此书从编撰到最终成书,历时6年,是宋代官修医学方书中规模最大的著作,也是隋朝大业年间官修《四海类聚方》2600卷以来,又一部大型的官修医学方书。其成书早于《太平圣惠方》5年,是宋朝最早颁行的官修医学方书。
(二)《神医普救方》的编修作者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者主要为文人群体,此外还包括撰写序言的宋太宗和监督中使王文寿等人。
1.文臣群体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者为朝廷文官,包括总纂官贾黄中,参编者李宗讷、刘锡、吴淑、吕文仲、杜镐、舒雅和王祐等人。
贾黄中(941—996年),字娲民,河北路沧州南皮(治今河北南皮)人,唐朝宰相贾耽四世孙,“少聪悟,父取书与身等,令读之,号曰等身书”。6岁举童子科,时人称“神童”。15岁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建隆三年(962年),迁左拾遗,历左补阙。开宝四年(971年)平定南汉后,任采访使。开宝八年(975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知昇州(治今江苏金陵),后任翰林学士承旨、谏议大夫等。至道二年(996年),以疾卒,年56岁,赠礼部尚书。贾黄中撰有《谈录》1卷、《贾黄中集》30卷和《至道单方》1卷,与扈蒙、董淳合撰《显德日历》1卷,太平兴国中奉宋太宗之命编撰《神医普救方》,任总纂官。
李宗讷(949—1003年),字大辨,河北路深州饶阳(治今河北饶阳)人,李昉长子,以荫补太庙斋郎,迁第四室长。授秘书省正字、国子监丞等职。宋太宗居藩邸时,每有篇咏,令李昉唱和,前后数百章,“皆宗讷缮写”。宋太宗“爱其楷丽,问知为宗讷所书”,故命其参与修书活动。雍熙元年(984年),改秘书丞,任太常博士。太平兴国中奉诏编撰《神医普救方》。
刘锡,生卒年不详,咸平三年(1000年)任河北转运使。太平兴国中奉诏编撰《神医普救方》。
吴淑(947—1002年),字正仪,两浙路润州丹阳(治今江苏丹阳)人,“幼俊爽,属文敏速”。吴淑“性纯静好古,词学典雅”,“学问优博”,长于“检正讹谬”。
初仕南唐,以校书郎直内史,授大理评事。入宋后,任太府寺丞、著作佐郎、秘阁校理、水部员外郎、职方员外郎等职。吴淑著述甚丰,参与修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太宗皇帝实录》,撰有《说文五义》3卷、《江淮异人录》3卷、《秘阁闲谈》5卷、《异僧记》1卷和《事类赋》30卷等。
太平兴国中奉诏编撰《神医普救方》,可能负责文字校正工作。
吕文仲,字子臧,江南路歙州歙县(治今安徽歙县)人,“富词学,器韵淹雅”。南唐时举进士。宋初,授太常寺太祝,迁少府监丞。参与修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改著作佐郎。太平兴国中,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雍熙初,迁著作佐郎,改左正言,巡抚福建。未几,赐金紫,加左谏议大夫。淳化中,兼关西巡抚使,任起居舍人、兵部员外郎、同判吏部铨、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审官院等。咸平三年(1000年),拜工部郎中,充翰林侍读学士,受诏集《太宗歌诗》30卷,诏书加奖,又知审刑院。咸平六年(1003年),授御史中丞。有《吕文仲集》10卷。太平兴国中奉诏编撰《神医普救方》。
杜镐(938—1013年),字文周,两浙路常州无锡(治今江苏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宋初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改授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历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宋太宗尝观书秘阁,询杜镐经义,进对称旨,改虞部员外郎。再迁驾部员外郎,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改直秘阁。修《太祖实录》,命杜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任龙图阁待制,加都官郎中。预修《册府元龟》,改司封郎中。景德四年(1007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大中祥符间,同详定东封仪注,迁给事中。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迁工部侍郎,进礼部侍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冬卒,年76岁。杜镐博闻强记,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著有《铸钱故事》2卷、《君臣赓载集》30卷,今已佚。太平兴国中奉诏编撰《神医普救方》。
舒雅,字子正,江南路歙州歙县(治今安徽歙县)人。初仕南唐李氏,任翰林院编修,编纂国史。入宋后任将作监丞,充秘阁校理。好学,善属文,与吴淑齐名。累迁职方员外郎,求出,得知舒州,仍赐金紫。后任主客郎中,改直昭文馆,转刑部。卒年70余岁。撰有《山海图经》10卷。太平兴国中奉诏编撰《神医普救方》。
此外,据南宋张镃《皇朝仕学规范》卷四《行己》记载,知制诰王祐也参加了《神医普救方》的编撰工作。
王侍郎祐之知制诰也,卢多逊与宰相赵普相倾,每讽祐,欲与已协共挤普。祐不从,以为唐宇文融尝与张说有隙,时说为融所摈而出,及说复入,融遂败。祐因以《融传》示多逊,多逊不悦,及多逊参知政事,乃出祐华州。后终以阴事中普,及普复入,多逊果及祸,与宇文融事正同,识者以是许佑之先见。上尝诏于史馆集撰《神医普救》千卷,中官王文寿监视其事,权势甚盛。馆中学士皆往谒见,待之甚厚。祐独不请,谒人亦以是多之。有集三十卷行于世,佑死之日,家无余财,搢绅称其清俭。
王祐,《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作王祜,曾任监察御史、知制诰、户部员外郎等职。从张镃的记载来看,他也是《神医普救方》的编修作者之一,负责集撰工作。
2.宋太宗
从钱若水《宋太宗实录》和王应麟《玉海》记载来看,宋太宗亲自为该书作序,撰有《御制〈雍熙神医普救方〉序》,惜原文已散佚。
3.中使王文寿
中使,指衔命出使的内侍,系皇帝派遣的宦官,监督公事。王文寿,时任内侍省内侍,受宋太宗之命,监督《神医普救方》的修撰。
从人员组成来看,《神医普救方》的编撰者均为崇文院、翰林院、秘书省和国子监中的文官和学士,他们多半是前朝入宋的儒家士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指出:“太宗诏诸儒编……医方一千卷,曰《神医普救》。”此次编撰过程中没有医官和道士参加,这和同一时期编撰《开宝新详定本草》《太平圣惠方》中大量任用朝臣、阁臣、医家、道士和文人的情况迥然不同。
二、《神医普救方》的编撰体例与主要内容
《神医普救方》的医学知识,可能辑录自前代和宋朝前期医学著作。由于该书散佚,其编撰体例和具体内容不详,可能和同一时期官修四大类书或官修《太平圣惠方》相似。
(一)《神医普救方》的编撰体例
根据宋太宗诏令记载,《神医普救方》采取了“分以部居,条其类例”的编撰体例,即以类书的体例编撰全书。由于该书散佚,全书究竟包含多少门类,每门下面又分为多少个细类?目前无法得知。
宋政府在编撰《神医普救方》的同时,下诏在崇文院中编修《太平御览》(977—984年)、《太平广记》(977—978年)、《文苑英华》(982—986年)和《册府元龟》(1005—1012年)四大类书。这四部官修类书采用的是以部分类,各部下又分为小类,类下又有子目。如《太平御览》分55部,医学内容有方术部、疾病部、香部、药部等。《太平广记》采用以类编排,按主题分92大类,下面又分150多小类,医学内容有医部三卷。《册府元龟》分31部,医学内容有总录部之医术二卷。
因此,《神医普救方》的编撰体例,可能和四大类书相似,也是以部分类。每部之内容,可能采用《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医书的分类方法,以各科疾病之病因、证候分类,附以治疗方剂。
(二)《神医普救方》的目录和卷数
关于《神医普救方》的目录和卷数,官、私史书均有记载。如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三《医书类》载:“《神医普救》一千卷。贾黄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抄本。(钱)侗按:《宋志》普救下有方字。又有《目》十卷。”《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神医普救》目十卷,阙。(叶德)辉按:《宋志》子部医书类云:贾黄中《神医普救方》一千卷,目十卷。”
《通志》卷六九《艺文略七》载:“《神医普救方》一千卷,宋朝翰林学士贾黄中等撰。”
《宋史》卷二〇七《艺文志六》载:“贾黄中《神医普救方》一千卷,《目录》十卷。”
可见,《神医普救方》包括正文1000卷、目录10卷、宋太宗御制序言1篇。
(三)《神医普救方》的主要内容
《神医普救方》的主要内容,现今流传下来的医书中仅保存了少量内容。如苏颂敕撰《嘉祐图经本草》载,坐拿草“生江西及滁州,六月开紫花,结实,采其苗为药。土人用治打扑所伤,兼壮筋骨,治风痹。江西比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效,今颇贵重。《神医普救》治风方中已有用者”。
朝鲜余孝通等敕撰《乡药集成方》治妇人杂病载:《神医普救方》桃仁酒,令人光悦,一三虫,益颜色,甚妙。女人服之更佳。有一妇人,目少得梦魇病,常常惊梦,或梦与人斗,被击处觉则青黑。又于夏月骨冷如冰,服诸风冷及辟邪药,皆不效,服此半剂,其病遂愈。“桃仁(一千二百枚,汤浸去皮尖双仁,桃不用无毛者),清酒(三斗)。右先捣桃仁令碎,内沙盆中细研,以酒少许,绞取汁,再研再绞,使桃仁尽即止,都内入小瓷缸中,置于釜内,以重汤煮,看色黄如稀饧便出,每服一中盏,日二服,其味极美”。
宋徽宗等敕撰《政和圣济总录·符禁门》中,收录了大量《神医普救方》的符禁知识。书中明确注明这些内容来源于孙思邈《千金翼方》之《禁经》,并在每一目后标注“《神医普救方》同”字样,其内容包括持禁总法、行符总诀、咒禁掌诀、禁蛊毒法、禁疮肿法、禁产乳诸疾法、禁小儿夜啼法、禁恶兽诸虫法和各种符箓等。这些内容多为唐以前道教著作《神仙经》《仙经》《灵宝方》等典籍中的符禁知识,以及医书《海上集验方》《养生方》《诸病源候论》和儒家典籍《周礼》中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宋政府对道教的重视以及道教对医学方书的影响。这些内容后被明朱橚《普济方》卷二六九全部采纳。参见表2。
表2 《神医普救方》符禁门内容及其知识来源与传播情况表

从表2统计来看,《神医普救方》之《持禁总法》,包含持禁斋戒法、受禁法、杂受禁法和禁法大例等内容,全部来源于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九《禁经上》。其中,《持禁斋戒法》载:“《神仙经》曰:凡欲学禁,先持知五戒、十善、八忌、四归,皆能修治此者,万神扶助,禁法乃行。”包含紫微王夫人敕水洗目得清净法。《受禁法》包括正月一日受法、三月三日受法、五月五日受法、九月九日受法、太白仙人受法、同力受禁法、神仙王受禁法、天帝太一受禁法、七星受咒法和黄帝越禁受法。
《杂受禁法》包括“正月一日、(日)未出寅时,三月三日寅时,五月五日午时,七月七日丑时,九月九日寅时(一云丑时)。正月受一年用,三月受一春用,五月受一夏用,七月受一秋用,九月受一冬用”,以及禁受肿法、禁疟法等内容。
同时,《神医普救方》还保存了11道符箓,并指出:“右件符经,污秽着水中用洗面。”
《禁法大例》为疾病治疗操作案例,“论曰:用禁大例,诵禁文必不得出声,令自耳闻声,若闻之咒,即禁法不得,行之无益,慎之慎之。受禁之时,不得令人畜等一切见之,见之即不成。受法时,刀及水盆,皆不得曾经酒、肉、五辛用者”
。
《神医普救方》之《咒禁掌诀》,内容包括《神医普救方》手诀法、手诀诵咒和《千金翼方》掌诀法、又受禁法、凡禁讫须解禁法、禹步法。其中部分内容来源于《千金翼方》卷二九《禁经上·掌诀法第五》。《禁蛊毒法》,包含咒蛊毒文、禁蛊毒法、咒魇蛊及解法和禁五蛊法,来源于《千金翼方》卷三〇《禁经下·禁蛊毒第十三》。
《禁恶兽诸虫法》,包含禁虎入山法、禁蛇法、禁蛇敛毒法、咒
法、咒蝎法、禁蜂毒蜇人法和禁恶蚝蜇人法,来源于《千金翼方》卷三〇《禁经下》之《禁恶兽虎狼第十六》《禁蛇毒第十七》《禁蝎蜂第十八》《禁狗鼠第十九》。
总之,《神医普救方》中符禁门知识,经《政和圣济总录·符禁门》的引用而保存了下来,这些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道教著作、孙思邈《千金翼方》和其他医学著作。
三、《神医普救方》的版本流变与传播应用
(一)《神医普救方》的版本流变
1.成书与雍熙四年初版
雍熙四年(987年)十月,《神医普救方》成书。宋太宗随即下诏“宣付史馆,令刊板流布天下”。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版本,史称雍熙刊本。
2.元符二年刊本
元符二年(1099年)春正月甲子,高丽国进奉使尹瓘等上奏朝廷,乞赐《太平御览》等书,宋哲宗“诏所乞《太平御览》并《神医普救方》见校定,俟后次使人到阙给赐”。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壬戌,尚药奉御、判太医局孔元状奏,“乞将《神医普救方》差官校正,付国子监镂板颁行”,宋哲宗“从之”。
元符二年至建中靖国年间,《神医普救方》第二版刊刻完毕。这是《神医普救方》在宋代的第二个版本——元符刊本,说明北宋中后期《神医普救方》仍在流传。从明代解缙等敕编《永乐大典》、朱橚编撰《普济方》和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中引用古今医家书目来看,《神医普救方》在明代并未彻底失传,医学家还在使用此书。
(二)《神医普救方》的传播与应用
1.《神医普救方》的传播者和传播载体
《神医普救方》的传播者,主要为宋朝皇帝、州县官吏、医学家、儒家知识分子,以及高丽国王、高丽使臣等,其传播载体主要为两种刊本的纸质书籍。其中宋朝皇帝是最主要的传播者,不仅下诏推广全国,而且亲自阅读,为群臣做出重要的示范作用。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载:
太宗诏诸儒编故事一千卷,曰《太平总类》;文章一千卷,曰《文苑英华》;小说五百卷,曰《太平广记》;医方一千卷,曰《神医普救》。《总类》成,帝日览三卷,一年而读周,赐名曰《太平御览》。
此四部著作为宋太宗时期有名的“四大类书”。可见,皇帝的重视和推广是《神医普救方》传播的主要动因。
2.宋朝政府向地方州县的推广
雍熙四年(987年)十月《神医普救方》成书后,宋太宗随即下诏“宣付史馆,令刊板流布天下”。依据淳化三年(992年)宋政府颁赐《太平圣惠方》的措施,当时全国有道十三、府九、州二百五十六、军四十八、监四、直属京县一,合计州府、军、监、直属县三百十八,县一千二百五十二。以每州颁赐2本计算,政府颁赐全国州府约618部。
3.宋朝政府向高丽等地区的宣赐
《神医普救方》曾被宋朝政府颁赐到高丽地区。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二日,宋哲宗崩,高丽肃宗遣尚书任懿(1041—1117年)、侍郎白可臣“奉使吊慰”。建中靖国元年(高丽肃宗六年,1101年)五月甲申,高丽使尚书王嘏、起居郎兵部郎中吴延宠等“入宋贺等极”
。任懿等使臣还,宋徽宗赐《神医普救方》。朝鲜史书《高丽史》卷九五《任懿传》载:“宋哲宗崩,懿与侍郎白可臣奉使吊慰。一行人皆黩贷利。懿独廉谨,宋人称之。赍帝(指宋徽宗)所赐《神医普救方》来。”
王嘏等还,宋徽宗赐《太平御览》一千卷。
《高丽史》卷一一《肃宗》载:“五月甲申,任懿、白可臣等还自宋,帝赐《神医补救方》,王受诏于宣政殿。”
此处之《神医补救方》为刊刻之误,当为《神医普救方》。此书传入朝鲜后,高丽肃宗称赞“此方济世要术”
,并奖赏此次出使的使副、僚佐等。
4.宋以后医书、文集、目录学著作中的引用
宋代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首《进表》中提到《神医普救方》的编撰情况。宋徽宗等敕编《政和圣济总录》和明朝朱橚等编撰《普济方》,引用了《神医普救方》符禁门内容。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上《序例上》也引用了《神医普救方》一书的内容。
宋代目录学著作中记载了《神医普救方》的目录和卷数,如郑樵撰《通志》、王应麟撰《玉海》、章如愚编《群书考索》、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等,均载《神医普救方》1000卷,宋朝翰林学士贾黄中等撰。
四、《神医普救方》的编撰目的、编撰特点及散佚原因
(一)《神医普救方》的编撰目的
《神医普救方》的编撰目的,一方面反映了宋太宗“重视医学”和“推行仁教”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其大力笼络知识分子,利用“降王旧臣修书”的措施。南宋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了宋太宗年间政府编撰大型类书时采用的措施:“太平兴国中,诸降王死,其旧臣或宣怨言。太宗尽收用之,置之馆阁,使修群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之类,广其卷帙,厚其廪禄赡给,以役其心,多卒老于文字之间云。朱希真先生云。”
朱敦儒(1081—1159年),字希真,洛阳人,历任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他的看法是比较中肯的。
可见,宋太宗充分发挥了这些前朝文臣的作用,既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解除了“旧臣怨言”,又让他们在崇文院中编辑大型医学方书,因而留下了一部宋代医学史乃至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医书。
(二)《神医普救方》的编撰特点
《神医普救方》的学术特点,与宋太宗时期政府组织编撰的《太平御览》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和《太平广记》500卷等一样,具有大型类书的性质,通称宋太宗时期官修“四大类书”。后由于《神医普救方》散佚,人们又将宋真宗时期官修《册府元龟》1000卷补入,号称宋代“四大类书”。《神医普救方》在编撰形式上,以“门”分类,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和征引。由于卷帙浩繁,辑录了大量前代医书的内容。
从中医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此书实际上是一部大型医学方书的资料汇编,保存了大量前代医学著作中的内容,可以与隋代官修医书《四海类聚方》2600卷相媲美。其按“门”分类的编撰方式,被宋徽宗年间官修医书《政和圣济总录》所继承,也为明代朱橚编辑《普济方》提供了借鉴。
(三)《神医普救方》的散佚原因
关于《神医普救方》散佚的时间,马继兴、严世芸
、和中浚
等学者认为由于卷帙浩繁,北宋时未能印行与流传,南宋初已失传。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甚准确。从该书的第二个版本“元符刊本”来看,《神医普救方》在北宋后期仍在流传,并未亡佚。朝鲜史料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从朱橚《普济方》和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古今医家书目》来看,该书散佚的时间可能在南宋末期,最晚在明末已全部失传。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神医普救方》是类书性质的医学方书著作,这类著作的目的在于辑录各类医学资料。然而,随着翰林医官院、校正医书局、秘书省、礼制局等校正的前代本草、方书、针灸等著作的大量刊布,《神医普救方》中收藏的医书内容,其学术性和应用价值大大地降低。与《太平圣惠方》《简要济众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相比,宋代医学家在临证疾病诊疗中对《神医普救方》的引用较少,可知该书对宋代医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有限。
其次,《神医普救方》未能成为宋代中央医学教育和地方医学教育的教材,局限了它的进一步应用和传播。淳化三年(992年)《太平圣惠方》刊刻行世后,由于该书所收多为宋太宗藏秘方、奇方、验方、前代效方和各地臣僚、医家进献名方,因而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迅速盛行于宋代医学界,不仅受到皇帝、政府官吏、医学家和文人的推崇,而且也作为中央和地方医学教育的教材。这是作为类书性质的、以保存资料为主的《神医普救方》所不具备的。严世芸在《中国医籍通考》一书中不无惋惜地指出:“太平兴国六年,贾黄中受诏与宗讷等辑成是书,卷目浩繁,竟为千卷,仅居隋《四海类聚方》之后,第与《太平圣惠方》同时,书名为后书所掩,而致不传,殊足叹惜。”
最后,《神医普救方》的编撰者全部为前朝儒臣,“皆一时文人”,没有邀请医官、道士和僧人等参与修书,因而限制了它的临证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