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7年广东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

广东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课题组

冯胜平 高怡冰 林平凡等本项目课题组:组长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冯胜平主任,副组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高怡冰研究员;课题组成员有林平凡、刘城、莫建国、张随智、毛超颖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8年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被纳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点工作。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发展健康服务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不同的文件对健康服务业划出不同的范围,如《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行业范围》指出,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四个领域。没有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保健食品等包括在内。本报告根据广东健康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范围,结合重点,对健康服务业相关的行业进行介绍。。发展健康服务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服务业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在健康服务业建设上起步较早、积淀较厚、优势较强,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健康产业,是全国健康产业先行先试区域。省内有的地市也将健康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保健、养老、食品制造业、健康信息和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广东省得到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园、产业集群等健康服务业基地的建设,成为一些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本报告分析全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报告以广东省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基础,以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摸清情况,找准方向,为广东省健康服务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目标,在调研和材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专题报告的内容,介绍当前广东省健康服务业的整体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判断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走向,以及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路径与发展趋势,对广东与发达国家、地区和中国若干省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进行比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广东省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供参考。

一、广东健康服务业发展概况

自2015年发布《广东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来,广东不断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壮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步完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的能力不断提高,健康服务产业为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医疗卫生服务业

广东医疗卫生服务业形成了健全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具有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功能,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改善,基本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全力推进建设健康广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省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1.医疗资源稳步增加

(1)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不断增多。

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约5.0万个(见表1、图1)。其中,医院146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707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67个,其他机构124个。与2011年、2016年相比,广东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增加3991个。其中,医院增加339个,但是公立医院减少17个,民营医院增加356个;基层医疗机构增加303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597个。

医院:全省三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189个,其中:三甲118个(注:三甲机构数不含分支机构)。全省医院中,三级171个,二级452个,一级392个,449家尚未定级;按经济类型分,公立医院745个,民营医院719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20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43个,门诊部(所)16867个,村卫生室26459个。与2016年相比,基层医疗机构增加1038个,其中:门诊部(所)增加1487个,村卫生室减少42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少23个。

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中,妇幼保健机构128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30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35个,卫生监督机构202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576个。与2016年相比,公共卫生机构减少323个,其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减少322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减少5个,卫生监督机构增加7个,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保持稳定。

表1 2011—2017年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数(单位:个)

注:1.医院不包括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

2.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调查制度,2013年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纳入统计范围。

图1 2011—2017年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数

(2)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迅速。

截至2017年底,全省医疗机构拥有床位49.1万张(见表2、图2)。其中:医院39.3万张(含:民营医院7.9万张),卫生院6.0万张,妇幼保健机构2.3万张,专科疾病防治机构0.6万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0.9万张。与2016年相比,医疗机构床位总量增加2.6万张,增长5.6%,涨幅下降1.1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每千常住人口床位4.41张,高于2016年的4.23张。

表2 2011—2017年广东省医疗机构床位数(单位:万床)

图2 2011—2017年广东省医疗机构床位数

(3)从业人员结构逐步优化。

截至2017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86.7万人(见表3、图3)。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1.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4万人、管理人员3.2万人、工勤技能人员7.4万人、其他技术人员2.7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25.9万人,注册护士30.8万人。与2016年相比,在岗职工增加4.5万人,增长5.5%,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增加1.5万人,增长6.0%;注册护士增加2.4万人,增长8.4%。从医护比来看,从2012年开始实现医护比倒置逆转,此后逐年上升,到2017年,医护比达到1∶1.19。

表3 2011—2017年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单位:万人)

图3 2011—2017年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

按机构类别分,全省医院在岗职工52.4万人(内:民营医院8.0万人),基层医疗机构25.7万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1万人,分别比2016年增长5.6%、6.7%、3.5%。

按执业类别分,医师中,临床类、中医类、口腔类、公卫类分别占医师总量的71.6%、15.4%、6.9%、4.1%。全科医师2.4万人,较2016年增长24.3%。

2017年,全省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32人(见表4、图4),注册护士2.76人,分别比2016年增加0.10人、0.1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师2.12人,比2016年增加0.39人。

表4 广东省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员数量(单位:/千人)

图4 2011—2017年广东省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员数量

2.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医疗服务量持续增加。

诊疗量:2017年,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35亿人次(见图5)。其中:医院3.71亿人次,基层医疗机构4.16亿人次(内: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2亿人次,村卫生室1.26亿人次,门诊部、所0.98亿人次),其他医疗机构0.48亿人次。与2016年相比,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加2393.6万人次,增长2.9%。

住院量:2017年,全省医疗机构出院人次达1632.5万人次,其中:医院1296.6万人次,卫生院185.3万人次,妇幼保健院128.8万人次,其他机构21.8万人次。与2016年相比,全省医疗机构出院人次增加87.9万人次,增长5.7%。

手术量:2017年,全省医疗机构住院病人手术人次达631.5万人次,其中:医院565.7万人次,妇幼保健院65.3万人次,其他0.5万人次。与2016年相比,全省医疗机构的手术人次增加75.0万人次,增长13.5%。

民营医院:2017年,全省民营医院门诊总诊疗人次3422.7万人次,出院157.0万人次,住院手术量53.5万人次,分别占医院总量的9.2%、12.1%、9.5%。与2016年相比,民营医院诊疗人次数增长3.8%,出院人次增长14.2%,手术人次增长14.6%。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诊疗人次达4.2亿人次,较2016年同期增长4.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从2016年的48.9%提高到2017年的49.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次达201.3万人次,较2016年同期减少6.1%,占比从2016年的13.8%下降到2017年的12.3%。

表5 2011—2017年全省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单位:万人次)

注:医院不含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

(2)医疗服务开始呈现重心下移的趋势。

2017年,全省平均每家医院诊疗27.5万人次,较2016年增长1.5%,其中三级医院111.7万人次,增长2.0%,二级医院29.8万人次,增长1.0%,县人民医院50.4万人次,增长4.2%;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5.7万人次,较2016年增长1.9%;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万人次,较2016年增长5.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人次增长为5.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增长率高于医院。在医院诊疗人次中,县人民医院的增长为4.2%,高于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由此来看,广东省基层和临床服务能力增强,医疗服务重心下移和诊疗资源下沉的趋势明显。全省57个县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2.0亿人次、出院人次456.9万人次,分别占全省23.9%、28.0%,与2016年同期相比,门诊、住院总量分别年增长2.3%、3.4%,占比分别下降0.2、0.6个百分点。

图5 2011—2017年全省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

全省平均每家医院出院9597人次,较2016年增长7.9%,其中三级医院41347人次,增长8.1%,二级医院9969人次,增长6.4%,县人民医院29031人次,增长6.1%。

表6 2016—2017年全省平均每家医疗机构(可比机构)医疗服务量

按隶属关系分,2017年省部属、市属、县(区)属及以下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基层医疗等机构)总诊疗人次分别为0.5亿、1.2亿、6.7亿人次,分别占总量的5.8%、14.2%、80.0%(2016年分别占6.1%、14.3%、79.6%);出院人次分别为166.9万、410.5万、1055.1万人次,分 别 占10.2%、25.1%、64.6%(2016年 分 别 占10.2%、24.5%、65.3%)。

表7 2017年各市医疗服务情况

(3)医疗服务效率基本稳定。

2017年,全省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79.4%,其中:医院84.0%(三级医院95.6%、二级医院81.1%),乡镇卫生院54.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8%。与2016年相比,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增加0.2个百分点,其中:医院增加0.1个百分点(三级医院增加0.4个百分点、二级医院减少0.8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减少0.7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1.1个百分点。

全省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1日,其中:医院8.7日、乡镇卫生院5.7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日。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总体与2016年持平。

2017年,全省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0.5人次,日均担负住院2.3个床日;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8.8人次,日均担负住院1.0个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22.6人次,日均担负住院0.3个床日。

表8 2011—2017年全省医院医师工作负荷及病床使用情况

3.收支与费用趋于合理

2017年,全省医疗机构收入总量增加,药占比降低,技术劳务收入占比提高,次均诊疗费用涨幅下降。

(1)收入支出总量增加。

2017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3542.2亿元,其中: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其他收入占比分别为79.6%、16.1%、0.5%、3.8%。与2016年相比,全省医疗收入总量增长11.5%,涨幅下降1.7个百分点,占总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公立医院医疗收入增长9.2%;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

医院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占32.4%、耗材收入占11.9%、检查化验收入占25.7%、技术劳务(护理、手术、治疗等)收入占23%。与2016年相比,药占比降低3.3个百分点,耗材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检查化验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技术劳务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

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支出3432.0亿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占比37.7%,比2016年(35.8%)提高1.9个百分点;全省医院总支出2636.6亿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占比35.9%,比2016年(34.0%)提高1.9个百分点。

图6 2016—2017年全省医院医疗收入构成

(2)医疗费用略有上升。

一是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2017年,全省医院次均门诊、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52.1元、10922.4元,分别较2016年上涨8.7%、3.6%,其中:公立医院次均门诊、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44.7元、11328.5元,分别较2016年上涨7.5%、3.7%。2017年,公立医院次均门诊涨幅较2016年下降0.12个百分点,次均住院费用涨幅较2016年下降2.35个百分点。

二是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费用。201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为83.2元、4038.1元,分别较2016年上涨8.2%、8.8%。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为59.4元、2598.9元,分别较2016年上涨7.6%、13.8%。

图7 2011—2017年全省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

图8 2011—2017年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费用

图9 2011—2017年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费用

4.“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迅速

广东省注重建立政策体系,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准入和业务开展、收费价格、医保支付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广东省坚持以“一网两平台三数据库”为统领,着力建设一张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专网,建设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确立了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全员人口数据库覆盖全省1.12亿常住人口,汇聚了7033万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和3131万份标准化电子病历,基本建成广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运用“互联网+”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可及,已实现3112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运用“互联网+”整合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推动资源下沉,实现20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与56家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人民医院的信息联结,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病理检查、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服务。

2014年,广东省“敢为天下先”,建成全国首家网络医院,已联结网下接诊点13987个,日均诊疗量达到3万人次左右。三年来,共在线网络接诊达到800多万人次,开具处方700多万张。全省已经建成7家网络医院,数量居全国前列。9家医院积极建成智慧医院,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大力拓展新兴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兴数字化工具(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智能分诊、导诊、辅助临床决策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应用);3D打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手术3D打印、珠江医院肝胆外科手术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手术3D打印和虚拟现实手术综合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全省医疗健康服务发生深刻变化。

运用“互联网+”增进人民群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得感,推广预约分诊、智能导医、移动支付、诊间结算、药品物流配送、日间手术、检查检验报告推送等便民服务,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明显改善。

(二)医药及医疗器械业

广东是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医药产业大省。近年来,广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一系列降低成本、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广东省医药业加快发展。

1.广东省医药大省的地位稳固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流通业。2017年,广东制药工业总产值达1646.31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平稳增长。医药制造业运行态势良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

广东医药企业在全国率先实行股份制改组,注重资本运作,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上市公司数量居各省市之首。以医药工业总产值计算,全省医药股份制经济、三资经济占全行业的比重85%以上,基本形成了股份制和三资经济为主体发展的多元化经济格局。

广东医药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名中药品牌;药品制剂市场竞争整体实力国内领先;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形成;药业流通行业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有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医药企业集团。

“2017年的制药工业百强榜”,广东有7家企业上榜,包括广药集团、康美药业、华润三九医药、丽珠医药集团、深圳信立泰药业、深圳海普瑞药业、广东众生药业,其中广药集团已经连续七年上榜首位。

在2017年广东企业500强中,共有26家药企入选,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8782570万元的营收位列医药企业榜首;其次是康美药业,营收2164232万元;海王生物以营收1360592万元位列第三。此外,进入前200强的药企还有健康元(972154万元)、大参林医药集团(627372万元),总共5家。200强之后500强以内的药企有深圳信立泰药业、创美药业、国药集团一致药业等12家药企。

表9 2017年广东企业500强医药企业

注:表中“—”处数据缺失。

药品流通业整体运行平稳,结构调整效果逐步显现,发展方式不断优化,行业集中度和流通效率均有所提升,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保持持续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中企业继续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批零一体化药品流通业态结构逐渐主导医药市场。同时,伴随着医药物流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的速度加快。药品流通行业销售规模与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特别是医药用品及器材批发和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大幅增长,总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持续向好,药品安全质量水平总体稳中有升。

2015年,广东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业务的药品批发企业14家,药品储存配送数量已占全省药品流通量的55%以上。全省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总额608.14亿元,同比增长16.6%。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全省药品流通直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37.09亿元,利润总额26.99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

批零一体化药品流通业态结构逐渐主导医药市场,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的速度加快,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和跨地区经营方面居全国领先。药品流通市场化程度较高。全省超百亿元药品流通企业2家。

广东药品电子商务领域发展迅速,医药电商融资案例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药品电子商务发展居于全国首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药品网上销售超40亿元,约占全国40%。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企业、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企业及网上药店1058家、84家和71家,全国占比分别为19.6%、15.9%、18.3%,居全国领先。

全省形成了一批如广州医药、一致药业等在医药冷链物流领域管理先进,设施完善,运作顺畅,基本实现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高端物流要求,并带动行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2.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

生物医药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的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纲要重点安排的前沿技术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抢占产业发展高端和前沿战略重点。广东是全国的医药大省,除了产业的优势外,我们在创新和新的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好的领先地位,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具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技术基础,加快产业化进程。2016年,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超过3000亿人民币。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500亿人民币,医疗器械产业产值350亿人民币,基因检测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

各市要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深圳从2009年开始就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16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广州于2017年3月正式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蓝图:通过实施“IAB”计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推动创新发展,预计到2020年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增加值达1000亿元。2018年上半年,珠海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增长31.8%。2018年初,东莞明确提出将生物医药打造成产业体系新支柱,在松山湖高新区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已聚集三生制药、深圳安科、上海医药等300余家生物技术企业,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和医疗保健品等领域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3.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广东医疗器械产业在全国占有约1/6份额,是产业基础和发展速度都名列前茅的重点省份。近年来,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全省医疗器械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5%左右,2017年广东省医疗器械总产值突破千亿元。2017年,广东省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594家,其中第一类产品生产企业985家,第二、三类产品生产企业1609家。

广东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具有区域集中分布的特点,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较好、制造业较发达的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等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建立医疗器械产业园,进一步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化和规模化,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打造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较有代表性的医疗器械产业园有深圳市南山区和坪山区、广州市科学城、中山市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东莞市松山湖等聚集区。

图10 2011—2016年广东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销售规模

广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涉及门类广,尤其是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列全省首位。截至2016年,广州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过500家,其中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7家,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87家,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8家;有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批发企业2847家,门店1500家。该市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占广东省同类企业的24%,其中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占全省同类企业的32%;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数量则占全省同类产品注册证书的28%。近年来,该市医疗器械产业增长较快,年产值增速约25%左右。

目前,广州市有4家在国内外上市的大型医疗器械公司,也有十几家微型企业,企业规模不太平衡。有的企业仅国家发明专利就拥有上百项,有的企业的产品填补了国际空白;但是全市也有一批创新能力不太强的中小型企业,且产品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比如生产物理治疗设备的企业有40家,义齿加工企业有38家,卫生材料及医用敷料生产企业有23家,牙科治疗椅生产企业有8家。

专栏: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概况本专栏资料来源:深圳鸿远医疗器械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销售总规模从2001年的179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700亿元,增长了20.67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速远高于全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据预测2015—2020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根据此增速测算,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的市场销售规模约为4400亿元。

据统计,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近十年保持着逐年增长的趋势。2016年底,中国各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计15343家,其中,可生产第一类产品的企业4979家,可生产第二类产品的企业8957家,可生产第三类产品的企业2366家。

2010—2017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数量总体上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15—2016年数量有所下降,我们分析与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变化,以及行业进行的整治有关,也可能是近几年统计口径变化所致。

随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全国已经形成了三个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分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产业聚集区。据不完全统计,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和总销售额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布很不均衡,三个产业聚集区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59%。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三)养老服务业

养老服务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广东省养老服务市场基本实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1.养老机构数量发展迅速

广东养老服务业随着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发展迅猛。据广东省民政厅统计数据:2013—2017年,广东省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分别是10.9%、11.1%、11.8%、12.1%、12.2%。若按国际通用标准衡量,2012年起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已全面进入“老年型”时期。广东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益严峻。2017年,广东省的65岁人口比例已高出国际社会7%的门槛,达8.3%,约830万人,而经过培训的养老服务人口仅占需求养老人口的0.27%。

广东围绕“9073”养老服务业格局,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养老服务发展迅速,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6年底,广东全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共有3.4万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6.2%,乡镇达到88%,农村达到85%;养老机构共有2725家,养老床位数38.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4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654家,民办养老床位10.4万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27%。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有251家,护理型床位有12.7万张,占广东省床位总数的33%。与此相对应,全省累计组织养老护理人员培训鉴定22305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8357人。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养老机构数量是1122家,其中广州有226家、深圳有92家、韶关有86家、梅州有122家、东莞有39家、佛山有121家,最少的汕尾有6家。截至2016年,全省建立普惠型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制度的地级市多达21个,各级财政部门发放高龄津贴资金超过14亿元,服务老年人总数超过225万人,成为全国高龄补贴制度覆盖面最广、受益老年人数最多的省份。

相比2016年,2017年广东新建民办养老机构数57家。截至2018年3月,广东养老床位总数45万张,养老机构1116家。2018年,省民政厅公布广东首批星级养老机构,其中五星级养老机构19家、四星级养老机构14家、三星级养老机构28家、二星级养老机构22家、一星级养老机构16家。

表10 2017年广东第一批五星级养老机构名单

2.养老院机构类型多样化

广东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民办公助、特许经营和公建民营等方式,打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最后一公里,充分保障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创办老年专业医疗机构、老年康复院等医养结合机构。广东养老机构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公办养老院。如佛山市南海区社会福利中心,该中心由区政府前后投入1.5亿元建成,其中一期于2002年底全面建成投入运作,二期于2015年投入使用。中心总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是国家、广东省民政系统首批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广东省特级福利机构,佛山市园林式单位,南海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该中心于2012年被广东省民政厅授予“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2014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首批全国社工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先进集体;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佛山市“三八”红旗单位。

二是民营养老院。如美好家园孝慈轩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周边资源提供生活照料、老年护理、营养配餐、康复保健、社区康养服务及修养身心等全方位和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打造成一个家门口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中心。中心融合个性化、专业化护理以及医疗绿色通道,为长者提供生活照料、老年护理、营养配餐、康复保健、修养身心等全方面和多维度的高品质照护服务。中心整体采用适老化、家居化、高标准的设计和装修,将居家养老的归属感与机构养老的专业化完美结合。

三是公建民营养老院。如深圳市知己海滨养老社区(深圳养老院),该院位于深圳市东部大鹏半岛,距离深圳中心车程约40分钟,距离海边约2公里,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天然氧吧,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入住老人提供了安居养老的优质生态环境。深圳市知己海滨养老社区(深圳养老院)是目前深圳市规划面积最大的综合养老社区,属于大鹏新区养老机构样板工程。社区集住宅、老年公寓、护理中心、公寓、商场、医院为一体,园区周边公园、学校、地铁等配套设施正进一步完善。

3.养老服务创新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广东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业的参与度、活跃度较之前都有很大提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加快和广东经济不断发展,老年人对老年服务的需求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便利了港澳与大陆之间的交流,受港澳养老服务业影响,广东省养老服务市场更进一步与港澳地区接轨,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创新发展,更进一步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015年2月广东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各地养老服务业加快业态创新的步伐。机构养老转变传统单一运作模式,多样化养老机构的兴起是广东省养老产业蓬勃发展的表现,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引入倒逼单纯依靠政府补贴,缺乏竞争意识的传统机构养老改变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市场竞争,为广东省养老产业发展的开局之势奠定基础。养老地产在摸索中前进。养老地产以特定的地点、住所或设施为载体,在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居住环境的同时,提供与老年需求相适应的日常生活服务、护理乃至医疗服务。养老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涵盖旅游、度假、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基地出现,满足了老年人候鸟式旅游度假养老的迫切需求。

4.政策扶持力度很大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广东先后出台了《广东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具体明确了广东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工作安排。提出要保障基本,补齐短板。在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基础上,重点保障高龄、失能、失智、独居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统筹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推动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服务支持力度,补齐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短板,促进养老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2018年初,广东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境外投资者设立营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精简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出台养老机构设置的跨部门全流程综合审批办法。环评、消防、人才队伍建设等瓶颈问题取得了突破。2016—2017年,省财政共下达中央和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8.47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用于资助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改造。

各地市也立足实际,相应出台系列配套文件和措施办法。以广州和深圳为例,两市经济发展位居全国诸多城市前列,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十三五”期间,两市共规划养老用地123块,目前已落实13块。广东创新出台了在城市入户、租房、培训、学习等方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关倾斜政策。广东正逐步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广州率先被评为全国首批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广东养老服务政策创新的同时,实践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广东作为全国率先开展“以房养老”省份,在社区养老、老年康复用具租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连锁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创新探索。例如,广东全省已有几个城市开展养老机构与物业公司或居委会分工合作实施“1+1”运作模式,协同开发相对封闭小区的养老服务,为小区如何发挥养老服务作用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四)健康旅游产业

健康旅游是旅游与康复、健身、养生等项目的有机结合,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业态,也是推动经济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朝阳产业,市场需求量大。医疗健康旅游已被公认为是增长最快、附加值最高的新兴产业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健康产业,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发展健康医疗旅游等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提升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加强,健康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从小众化市场走向更多人的视野。广东健康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森林资源、滨海资源、温泉资源、中医药资源等的支撑,广东健康旅游业发展迅速。

1.具有健康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广东是中医大省、中医强省,在旅游与中医养生相结合上,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优势。

一是气候条件适宜。广东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自然区,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省大部分地区只有春夏秋三季,仅在粤北地区才有短暂的冬季,无霜期长,南部基本无霜。温暖的气候,舒适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一年四季紫外线强度适宜,是享受“日光浴”的极佳场所,加上远离雾霾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形成了适宜健康旅游的独特气候资源优势。

二是森林资源丰富。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各级森林公园1351处,森林公园数量跃居全国第一,其中国家级24处、省级79处,550处森林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此外,广东还有以南岭、鼎湖山、车八岭等为代表的森林生态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滨海红树林湿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海洋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其中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于1956年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山地与湿地湖泊的良好组合形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更造就了高负氧离子含量的清新空气,有利于“森林浴”等活动的开展、诸多慢性病的康复和缓解疲劳。

三是温泉资源较多。广东温泉资源数量位居中国三甲,中国第一个地热试验电站就是在广东的丰顺县建立,六年之后才在西藏羊八井建成了第二个地热发电站。全省温泉除个别市以外均有分布,目前已有温泉酒店350多家,恩平、清远和阳江均为“中国温泉之乡”,温泉开发领跑全国。温泉水中75%以上的温度都超过40℃,适合开展疗养、保健等休闲度假活动。

四是滨海资源丰富。广东域内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海岛众多,全省海岸线总长4114.3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59个。大部分海域海水水质适于海水浴场,滨海沙滩质量良好,不少达到A级海水浴滩标准。年平均海水表面温度为25.6℃,全年温差不大,可下水时间长。

五是医疗与中医药旅游资源条件较好。广东拥有广东省医、中山医、南方医院、省中医院等医疗康复机构,以及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医疗和科研学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广东各市都有与中医药健康养生适用的春砂仁、化橘红、新会陈皮等以南药著称的中医药资源,陈李济、冯了性、何济公、潘高寿等老字号药企影响深远,凉茶、煲汤、膳食等传统饮食习惯与健康保健息息相关。六祖惠能禅宗文化、葛洪道教文化等康养旅游资源独具广东风采,瑶壮少数民族医药颇具地方特色。洪拳、咏春拳、蔡李佛拳等南派武术健身风俗在民间盛行。在历史上,广东拥有“罗浮山”南药基地。广东省也率先在全国打响了“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的品牌,评选出首批19家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大力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72家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广东省共有两家单位上榜,分别是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和广东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博罗县围绕以罗浮山中医药旅游产业基地等为试点,共同建设“国际健康旅游先行示范区”这项工作,进一步做好规划,谋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博罗县致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服务新业态。目前,罗浮山已建成葛洪博物馆、百草油文化长廊、百草园、青蒿园、珍稀植物园等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景点,有力支撑起罗浮山中医药文化旅游品牌。

2.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形态

广东的健康旅游以珠三角大城市和知名旅游城市为集中地,以森林、温泉、中医药、滨海等资源为依托,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

一是医疗旅游。2014年10月7日,广东省中医院、美国麻省总医院、国联康华医疗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横琴新区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医院—美国麻省总医院中国医院(MGH Hospital China)。2015年以来,横琴国际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暨投融资大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成功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海最具特色的医健投融资项目对接平台。2017年6月2—4日,第六届广州国际高端医疗及海外医疗旅游展览会在广州举办,7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局五部委研究,同意南沙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2017年12月9—10日,由珠海普思展览有限公司主办、动脉网和医疗旅游协会支持的中国跨境医疗与健康旅游展览会在珠海举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促进健康及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前建成并提升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广东广州南沙新区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中国—瑞士(广州)从化生态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增城高滩健康小镇、广州国际医药港、市级养老产业集聚(园)区等重点园区,形成国际化水平的产业集聚态势。2017年,南沙新区名列五部委公布的全国13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之一。

二是温泉养生。广东作为温泉大省,不断进行高质量的温泉养生探索,2017—2018年,由地质专家、中医药专家、大学教授、业界人士及媒体组成的广东省“真温泉”专家组,以水温、氟离子、偏硅酸、锂、锶、pH值及矿化度等作为监测温泉水质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对出水口水质进行温泉国标比对并和公共池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出了两批共43家“真温泉”。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和竞争的加剧,广东各地均在进行温泉养生项目探索和实践。

三是中医药养生。近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南药旅游资源优势,在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积极谋划,目前共有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40家、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建设单位18家,推出了粤东西北的12条养生旅游线路。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广东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名单进行公示。总的来看,广东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有生态、人文、综合保健服务等三个基本类别,涵盖博物馆、中医院、老字号药企、中医药文化旅游景点、养生药膳馆等多个领域,可提供参观、游览、休闲、度假、诊疗、疗养、科考、科普等相关服务功能。根据《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到2020年,广东拟新增5家省级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20家省级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四是体育旅游。近年来,珠海市结合帆船(帆板)锦标赛、网球公开赛、半程马拉松赛、休闲海钓邀请赛等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并将之与旅游休闲产品相结合,擦亮了城市旅游品牌。韶关市连续多年举办的“国际徒步穿越丹霞山”品牌效应渐显,在此基础上,2016年,韶关市确立了“广东省户外运动天堂”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户外运动+”发展新模式,编制了《韶关市加快户外运动发展总体规划》。清远作为“中国漂流之乡”,大大小小的漂流景区十数家,已经形成国内知名的漂流旅游产业集群和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龙头,其中,古龙峡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的旅游景区。此外,绿道休闲健身已经成为广东各市重要的群众性体育休闲旅游方式。2016—2018年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在全省各地多条古驿道举办,直接推动了群众性户外健身运动的发展。清远恒大足球基地、梅州五华足球基地也日益成为足球爱好者的旅游休闲选择。团队拓展项目在诸多旅游区内均有开展。高尔夫休闲运动历来是广东的优势旅游品牌。大型旅游度假区内多建有健身馆或运动休闲场所。

五是森林康养旅游。在广东的三批共85家省级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中,有不少都进行了森林康养旅游产品探索和实践,开发了徒步登山、森林浴、森林温泉浴等健康养生产品。龙门南昆山、阳春孜润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已分别被列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授予龙门“世界森林温泉保养地”证书。鼎湖山、大北山、云髻山等正在建设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南岭(乳源)进行了森林清新空气罐装展示出售的尝试。丰顺县正在建设湖光山色森林康养小镇。广东还在平远县成立“广东省森林康养和自然教育研究院(筹)”,同时正在加快研究制定森林养生发展的相关规范标准。根据《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到2020年,新增30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六是禅宗和道教养生文化旅游。以新兴禅宗度假酒店、曲江经律伦温泉酒店、深圳东部华侨城菩提宾舍等为代表,形成了广东佛教禅宗文化主题酒店集群。博罗罗浮山的道教养生文化旅游、乳源云门寺的禅农文化旅游、四会六祖寺的辟谷养生项目等均体现了地方旅游特色和养生文化内涵。

七是滨海康养旅游。目前,广东滨海旅游资源优势还未真正发挥,特别是缺乏国外盛行的滨海康养旅游产品打造,基本上是体现在沙滩日光浴、常规的滨海运动休闲和海鲜美食养生,以及保利海陵岛滨海度假村、惠州巽寮湾等地的旅游地产层面,未与海洋性气候、暖冬气候等相结合。

3.支撑发展的综合优势明显

2015年12月出台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发挥岭南中医药优势,加强养生保健旅游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推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保健养生旅游服务产品。在此前提下,政府鼓励支持各地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有力加快推进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促进新型养生旅游业的发展。

在各种利好环境刺激下,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包括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新旅游业态、入境游等实现了多元跨界融合。这些跨界结合为传统旅游业注入了新鲜活力,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如中医药遗产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养生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中医药科普教育旅游等。

养生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一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一些传统的中草药种植基地也可依靠自身产品优势发展养生旅游项目,实现产品附加值最大化以及产业链的延伸。

专栏:健康旅游

2017年5月,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个部办委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认为健康旅游是健康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发展健康旅游对于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保健康,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定义“健康旅游”,明确“健康旅游”在中国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打造一批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到203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健康旅游服务体系,健康旅游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将中国作为健康旅游目的地,提升产业发展层级。

面对健康旅游这个新兴市场,指导意见提出了“提高健康旅游供给能力”的指导意见,对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进行了分类。通过整合自然、人文、生态、区位等特色资源和重要旅游资源,以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和休闲疗养机构等为载体,重点开发高端医疗、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医养结合等系列产品,打造健康旅游产业链。指导意见将健康旅游服务产品分为:

1.高端医疗服务。在医疗资源丰富、基础公共设施较好的大城市,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以体检和疾病治疗为主的国际先进医疗服务,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实体型现代化国际健康服务园区。

2.中医药特色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使旅游资源与中医药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等旅游产品,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项目的特色化、品牌化。鼓励开发以提供中医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线路和特色产品。

3.康复疗养服务。结合本地特色优势,融合治疗、康复与旅游观光,开发日光、水疗、地热、海滨、森林、温泉等特色健康旅游线路,通过气功、针灸、按摩、理疗、矿泉浴、日光浴、森林浴、中草药药疗等多种服务形式,提供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康复和职业病疗养等特色服务。

4.休闲养生服务。依托各地旅游和养生资源,将休闲度假和养生保健、修身养性有机结合,拓展养生保健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特点,打造居住型养生、环境养生、文化养生、调补养生、美食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生态养生以及抗衰老服务和健康养老等一系列旅游产品。

(五)区域健康服务业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指引的双重带动下,广东省各市抢抓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先机,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培育重点产业形态和产业环节。近年来,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珠三角各市各有特色和发展重点的健康服务业形态。以下介绍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中山和惠州等城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的特色。

1.广州

“十二五”期末,广州市健康及养老产业实现总产值(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健康及养老全产业链格局初显,医疗、养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管理、健康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蓬勃发展,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贸易等产业比较优势突出,辐射能力强。

一是养老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达161.8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03%;全市11个区中,有8个区老年人口超过10万人。广州市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中越秀、海珠、荔湾三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

表11 2013—2017年广州老年人口抚养比

注:老年抚养比,即人口中非劳动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2017年,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共计3793个,比2016年增加456个。全市养老机构183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63个,民办养老机构120个。总床位62144张,比2016年增加319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实现国家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40张”的目标。

2017年,广州市老年服务机构职工总数11401人,管理人员919人,护理人员7739人,医生465人,护士794人,专业社会工作者173人。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市老年服务机构职工人数增加了2450人。

2017年,广州市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共有32家,较2016年增长了113%,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达90%以上,具有医养结合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覆盖率达85%以上(包含内设医疗机构和签订医疗服务协议),较2016年增长了27%。

二是生物制药产业优势明显。广州的生物医药研究在迅猛发展,产业链上游的早期研究已经走在全球前列。“十二五”期间,广州年均增长率超过14%,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工业部分的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500亿元,居工业各行业前列。以科学城、生物岛为核心,健康医疗中心、国际健康产业城、国际医药港等特色园区协调发展,打造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布局,形成以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为主体,具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体外诊断产品及检验服务、海洋生物等特色优势,培育生物制药、生物医用材料、精准医疗等领域潜力的产业体系。全市共有生物领域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12家、专业孵化器13个,各级重点实验室158家、工程技术中心128家、企业技术中心51家,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研究和创新体系。围绕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吸引和培养了5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2名两院院士、20名“万人计划”专家。89个新药获批开展临床研究,19个新药取得生产批件。生物制药在黄埔区集聚发展,全区生物医药营业收入523亿元,已占全市50%以上,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国内第一梯队。

三是健康旅游成为发展热点。2017年6月,根据《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在地方自愿申报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拟同意13家单位开展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进入公示环节的13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有广东广州南沙新区。

四是健康服务业形成集聚化发展态势。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近年来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形成了“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链条孵化器集群,逐渐走出了一条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生态平台化、孵化体系链条化、资源链接国际化的特色发展路子。累计孵化企业3000家,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企业350家。

广州科学城集聚了生物医药企业430多家,形成以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体系,并建立了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17家,依托达安基因、冠昊生物、阳普医疗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3家。

南沙新区将建成国际医药保税港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医疗综合服务枢纽,将以北区(庆盛)、中区(明珠湾)、南区(万顷沙)三个健康医疗综合体的整体布局,充分依托当地健康旅游产业资源为基础,从高端特色医疗、康复疗养、健康管理、中医保健、休闲养生养老、健康旅游、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健康旅游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发力,发挥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集旅游、休闲康复、高端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体系。

五是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广州出台《广州市促进健康及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资本潜力,谋划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攀升价值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健康及养老产业供给侧改革,满足多样化健康及养老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到2020年,建成并提升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广东广州南沙新区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中国—瑞士(广州)从化生态医药健康产业基地、GE生物科技园、增城高滩健康小镇、花都生物医药产业园、广州国际医药港、市级养老产业集聚(园)区等重点园区,每年滚动实施100项健康及养老产业重大项目,打造协同效应、集聚效应明显提升的多元化健康及养老产业集群。围绕健康服务业,还出台《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行动计划。

2.深圳

生命健康产业作为深圳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早在2009年,深圳市就率先在全国提出发展生物产业政策,在2013年又率先提出《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在全国首次制定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母婴护理、照护康复、养老保健和健身休闲为重点发展领域,进行生命健康产业“一核、两区、多中心”的规划布局。2016年10月25日,国家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把健康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确认了健康优先战略,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近年来,深圳基因检测、健康管理、母婴护理、照护康复、养老保健以及健身休闲等行业的发展也领先全国,健康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2017年,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98.12亿元,增长19.5%。2015年,深圳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有584个,医疗机构出院人次为123.7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3.4万张,医疗机构数为3606个,医院类机构数为145个,医生数为2.92万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3.4%。

一是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深圳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超过2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6.5%。60岁以上非户籍常住人口95万人,两者相加逾120万人,预计到2020年深圳老年人口将增至156万人,加快深圳养老事业发展已成为深圳重要民生工作之一。截至2017年4月,深圳共有养老机构34家,其中10家养老机构已建成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到2020年,深圳所有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机制全覆盖。目前,深圳养老模式有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三种,这三种养老模式均有医疗元素,养老和医疗“联姻”已成深圳新模式。

二是生物制药产业优势明显。截至2017年4月,深圳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72家。其中,无菌制剂生产企业24家(19家在产);生物制品生产企业9家,其中疫苗生产企业2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1家;化药生产企业37家;中药制剂生产企业2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6家。深圳市药品生产企业共持有1005个品种1122个药品批件。2017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2400亿元,高端生物医学工程、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细胞治疗等技术跻身世界前沿,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新动力。

三是医疗器械产业稳定发展。2017年,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产值365亿元,2010—2017年产值年复合增长率为12.22%,拥有监护、核磁、超声、假牙、心电产品等优势领域,优势产品出口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达58%~72%。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取得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备案及一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731家,其中一类企业19家,二类企业436家(统计范围包括: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加工、研发机构以及全市一类、二类、三类长疗器械生产企业。三类企业、二类企业以企业生产产品的最高类别分类),仅取得一类产品生产备案的176家(取得一类产品生产备案的共279家),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生产企业49家,列入《广东省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生产企业28家,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专项检查生产企业16家,深圳市局直管企业10家;企业共有一类备案1223个,二类产品注册证2979个,三类产品注册证580个,有效填报统计数据的生产企业共646家(以下简称样本生产企业),有效涵盖了全市医疗器械规模化生产企业。2017年,深圳医疗器械出口额为144.1亿元,占总产值的39.4%。

表12 2017年深圳医疗器械产品分类出口情况

3.珠海

在发展健康产业方面,珠海市通过大力开展健康产业培育扶持、健康管理机构培育和中医药文化产业培育行动,促进健康服务业规模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一是生物制药产业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珠海已形成以药品制造业为主体,医疗器械为支撑,保健品和化妆品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近几年,珠海加快抢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高点。2018年7月,珠海国际健康港正式开港,迎来首批企业入驻;多个生物医药专场“双创”大赛和对接会陆续举行;一批行业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型项目陆续落户珠海。2018年上半年,由于丽珠制药、联邦制药的产值高速增长,珠海生物医药产业完成增加值26.49亿元,同比增长31.8%。

二是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珠海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珠海市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板块。截至2016年底,珠海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0家,一类医疗器械备案260个,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426个和110个三类注册产品。有3家企业在深交所上市,2家企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1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年产值38.14亿元,占比12.9%,销售收入37.3亿元,约占17.1%;产业规模仅次于深圳、广州,居全省第三位。

三是健康旅游发展形势良好。随着自贸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挂牌、港珠澳大桥通车等重大利好的不断显现,长隆二期、丽新文创天地、澳门银河休闲度假等项目的建设,作为珠海横琴新区规划的七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已经拉开序幕。其中的中医药旅游,借助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中国全球最多样化中医保健的滨海湿地和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打造中国式生态健康特色游品牌。如建设中医保健滨海湿地,发展针灸、推拿、火罐、瑜伽等滨海养生体验方式,药膳、药酒等中医药保健活动,以及中式名医诊疗体检等项目。

4.江门

大健康产业是江门市“十三五”时期重点打造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江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产值要力争达到500亿元,形成1~3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3~5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建成1个国家级检测研发机构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以上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保健食品、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装备及器械制造等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关键技术。

到“十三五”末期,江门大健康产业将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一核引领、多极联动”的区域布局。其中,“一核引领”即以江门高新区为核心区和主战场,引领全市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多极联动”即推动蓬江、新会、台山及开平等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与江门高新区联动,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门高新区将依托恒健制药、量子高科、西铁城、地尔汉宇等企业,重点发展医药、高性能医疗设备和智能家庭医疗保健器械制造业;新会区将依托无限极重点发展保健食品产业,开发陈皮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健康产品;蓬江区将依托天地壹号、康师傅等企业重点发展保健食品产业;开平市将依托龙心医疗器械、彼迪药业等企业重点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台山市将依托台城制药、美环健等企业重点发展医药、化妆品产业。

《江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主动适应国内外大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技术演进和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充分发挥江门市大健康产业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推动大健康第一产业(原材料种植)、第二产业(大健康产品制造)和第三产业(健康服务、养老、旅游等)协同发展,全力打造保健食品与饮料、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装备及器械、化妆品和健康服务五大产业板块,重点发展医疗器械、保健品、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

在医疗保健装备及器械板块,做精医疗保健装备及器械制造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医疗装备器械、家庭保健器材、家庭医疗康复设备、家庭护理设备以及新型医疗器械等诊断器械、治疗器械和辅助器械等。

在生物医药产业板块,重点支持台城制药、恒健制药、彼迪药业、牵牛生化等生物制药企业做大做强。

在保健食品与饮料产业板块,巩固江门地方特色保健食品优势,重点支持无限极、天地壹号、量子高科、康师傅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新会陈皮、虫草、灵芝、芦荟、勒菜、辣木等地理标志产品在保健养生领域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在化妆品板块,大力发展高档市场、中档市场和大众高档市场化妆品,重点发展中医药配方的药妆化妆品。

在健康服务板块,鼓励各区县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将打造养老、医疗、康复、旅游服务综合体系等,开发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与旅游为一体的医药健康旅游和养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健康小镇、国药养生基地等专业化健康养生旅游基地。

5.中山

(1)健康产业是中山全市三大重点产业之一,已形成集群发展模式。

中山市拥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国家、省级产业园,是广东省首家国家级健康科技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省健康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集了诺华山德士、联邦制药、完美、康方生物、腾飞基因、明峰医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涵盖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保健品、数字医疗、医药流通、健康服务业等多领域的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建立起了涵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金融资本、孵化加速等过程的创新体系。

2017年,中山健康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已成为中山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有望在2020年实现千亿元规模。全市共有健康医药企业近300家,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医药企业8家,上市公司12家,布局了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翠亨新区医疗器械装备园区、板芙健康服务产业园四大高端产业平台,目前正在创建中山市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此外,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发展方面,中山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全市有药品批准文号超过1000个,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6家,聚集了一批有研发能力和规模的健康医药企业,形成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健康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四大产业集群格局。

(2)中山市政府重视发展健康产业,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

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中山市正在搭建生物医药合同研究组织(CRO)、合同生产组织(C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合同销售组织(CSO)、合同注册组织(CRAO)体系化的产业创新生态。中山建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已落户企业近300家;拥有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国家重点对德合作园区;拥有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是广东省打造“中医药强省”的重要平台。同时,中山市还规划了翠亨新区医疗器械科技园和中瑞(欧)工业园等高端产业平台,火炬开发区智慧健康小镇已启动建设,正在向国家申报药品进口口岸,正与广东省口岸药品检验所合作建设中山实验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流口岸药品检验所。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中山产业集群致力打造服务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目前已建成涵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金融资本、孵化加速全过程,具有生命力的产业创新体系。此外,中山还将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同建立健康医药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支持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技产业研究院、香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在中山市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开放式创新,鼓励健康医药领域创新主体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参股并购等方式开展国际创新合作。

在人才集聚方面,中山健康产业集群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落户。中山已有5名“千人计划”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专家、2家院士工作站、3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12个中山市创新科研团队,还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1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

在资金扶持方面,2013年,中山市出台《关于加快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和《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引进项目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7000万元扶持资金,着力引进优质项目、促技改和兼并重组、扶持企业总部。为加快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发展,2017年,中山市出台相关政策,并安排了2亿元中德产业园发展专项资金。目前,《火炬开发区健康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正在修订,2018年该专项资金额度将提升至每年5000万元。通过设立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政府引导基金,分别组建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并购基金及政策性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重点扶持临床阶段或已拿到新药批文的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项目,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和健康医药产业园区建设。

在国际合作方面,利用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瑞(欧)工业园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全球各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合作,通过技术许可、产品合作、市场拓展、投资并购等方式积极探索产业国际化发展之路。目前,在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已集聚了包括中德科瑞康、缪特斯内镜等13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山产业集群已与商务部投促局、德国工商大会、德中卫生组织、美中生物和医学医药协会(SABPA)等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线上线下国际推介活动,并建设国际企业技术转移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研发创新中心、孵化加速器,不断提升集群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在环境提升方面,2017年,中山火炬开发区规划建设智慧健康小镇,总投资53.6亿元,按照一带两轴、一心三区规划,将建设医药博物馆、滨江湿地公园、九州大桥、创新中心、智慧居住社区等,打造宜业、宜创、宜居、宜游的健康产业特色小镇,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园区环境和生活配套环境。

(3)中山大力建设产业基地,主动承接深圳、香港生物医药行业创新资源,设置三个重点产业发展区域。

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和孵化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以及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国际合作项目。支持国家健康基地向东部翠亨新区、民众镇、三角镇等拓展,以一基地多园区方式建设分园区。

翠亨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制药装备等领域创新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以及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拓展区和高端制药装备拓展区国际合作项目,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研究机构。

南朗镇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健康制品、医疗器械等领域,以及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现代中医药拓展区国际合作项目。

6.惠州

惠州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态、资源、环境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大胆谋划、科学论证、稳步实施,把大健康产业打造成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一是拓宽延伸产业链。发挥大健康产业关联性大、产业链长、覆盖面广、融合点多的特点,形成“健康+”联动效应,通过业态创新、技术提升、品牌塑造等方式推动“健康+旅游、体育、文化、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项目。统筹和整合县区的康养资源,增强大项目带动示范效应,形成谋划、储备、建设、投产等“四个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格局,重点打造罗浮新区、滨海养生带、中韩产业园医学美容等特色示范区,构建多层次、规模适度、协同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医疗卫生、康复养老、用地审批、投融资、税费等关系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用活用好健康大数据,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生服务需求。

四是加强交流合作。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莞惠“3+2”经济圈发展机遇,推动惠州市与其他区域大健康产业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强化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生物医药、高端客户等方面的对接,形成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效应。

(六)相关业态

1.保健品食品产业

据广东省保健食品行业协会推算,全国保健食品营收总额在2015年约1600亿元,2016年约2800亿元,2017年约4300亿元,预计2018年约5500亿元,其中广东省保健食品营收总额在2015年约600亿元,2016年约1000亿元,2017年约1800亿元,2018年约2200亿元。

广东省保健食品企业获批保健食品批件数量最多。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已对外公布的保健食品批件数据,截至2017年7月1日已获批保健食品批件数量居前十位的保健食品企业排行榜,前10家保健食品企业中有七家是广东省保健食品企业。

图11 2015—2018年全国、广东保健食品营收总额对比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保健食品行业协会。

表13 2017年全国保健食品行业主要企业排行榜(◆为广东省保健食品企业)

2.健康保险

2017年,广东健康险合计527.79亿元。

从全国来看,2017年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6581.01亿元,同比增长18.16%。其中,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834.66亿元,同比增长12.72%;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1455.57亿元,同比增长23.01%;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389.46亿元,同比增长8.58%;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01.32亿元,同比增长20.19%。

2017年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前十的分别是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北京、四川、浙江、河北、上海和湖北。而原保险保费收入超千亿级的省市有13个,除了前十还有湖南、安徽和深圳。从健康险收入来看,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河南、四川、浙江、上海、河北和湖北。其中,广东位居榜首,江苏和山东位居第二、第三。

表14 2017年广东各市健康险情况

表15 2017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前十的省、市

3.健身休闲产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全省健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广东省于2017年5月底颁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基本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健身休闲产业体系,人民群众健身参与度进一步激发,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推动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

2016年,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已达到3570亿元,这一产值约占全国健身休闲产业总产值的18.78%,占同期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6%,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总产出位居全国各省第一位。

广东区域目前已形成以广州、深圳、东莞、澳门、香港、佛山等地为核心区域的健身休闲产业的集聚群,其中以广州市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职业体育和品牌赛事,建成与之相配套的亚洲高端体育竞赛表演中心,同时发展国际体育用品展览与销售;以东莞市为核心组成的健身产业集群主要依托粤港澳平台成立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发展现代化体育用品研发及制造;以深圳市为核心组成的健身休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体育金融服务业,为粤港澳大湾区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该区域依托高科技优势发展体育高新技术的研发。

图12 2013—2016年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产值情况图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体育局网页数据整理所得。

从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的内部结构看,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最大,分别为2488亿元和527亿元,分别占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总产值的69.69%和增加值的44.66%。其中,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总产出137亿元,占总产出数值的3.84%,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全民健身的建设力度加大,健身休闲活动的增加值以73亿元,占增加总产值的6.19%而位居前列,展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这将对广东省产业体系整体内部结构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从产值结构上看,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仍然在广东省体育产业的总产出与增加值中占比最大,而服务业增加值中仅“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一项所创造的增加值就达到469亿元,约占体育服务业增加值的39.75%。相比之下,体育中介服务(2亿元)、体育竞赛表演活动(8亿元)以及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1亿元)增加值较少。

表16 2016年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数据统计表

资料来源:2017年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从健身休闲产业整体的机构数量类别占比看,体育销售、贸易租赁及体育中介服务机构以较大的机构数量排在前两位,在广东省各地市从事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机构有2355个,占比14.13%。从机构和上述的各机构产值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机构设置数量与产出值的比例要小于其他类别,这也意味着广东省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还存在着较大的优化改进空间,其产出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健身休闲产业区域分布看,省内体育产业机构数量较多的地级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深圳市6947家,占到全省体育机构总数的1/3;广州市4168家,占到近1/4;东莞市1544家,占到近1/10。深、穗、莞三地体育机构合计占全省体育机构总数的七成以上,粤东西北地区的体育机构数量占比仍然偏低(详见表17)。以上数据表明,广东省体育相关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及体育健康、体育科技创新等产业发展仍有待提高,省内各地区间健身休闲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合理布局有待加强,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图13 2017年广东省体育机构数量类别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2017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表17 2017年广东省各地市体育机构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广东省体育产业政府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