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县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的梅县

一、党团组织的建立

梅县地处粤东北山区,为闽粤赣边陲重地,历来是梅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革命斗争的中心。

梅县于1925年12月便成立党组织,是粤东地区建党较早的县份之一。

梅县人民勤劳勇敢,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梅县就有一批海内外志士仁人,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出钱出力,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作出巨大贡献。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消息传到梅县后,梅县立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和支持北京等地的爱国运动。5月17日,梅县各地举行了化装游行。5月21日,梅县学生联合会发表通电:“曹章卖国,死有余辜,乞电北廷严惩,并巴黎专使誓争回青岛。不达目的,宁退出和会,勿签字。”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梅州地方史》,第一卷(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组织宣传队上街下乡宣传、演讲,并组织检查队会同工商界抵制、焚毁日货。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梅县蓬勃地开展起来,许多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晨报》等在梅县成为畅销读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的文章被选进了学生教材广为阅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开始在梅县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广为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革命运动更是如火如荼。1923年8月,农运先驱彭湃带领骨干来梅,在西阳等地进行宣传农民运动,为后来农运斗争起到了先导作用。

1924年1月,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形势日益发展。在此前后期间,梅县一批旅欧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读书入党的大学生如熊锐、杨广存、杨雪如、叶浩秀等人,通过书信往来,寄赠报刊和假期回乡等渠道,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革命运动的信息,从而推动了梅县革命运动的发展。在县城各中学先后建立了许多进步组织,如学艺中学的学生互助社(负责人朱仰能)、县立师范的革新社(负责人刘清如、王之伦)、东山中学的学生救国运动团(负责人陈劲军、胡明轩)和教会学校广益中学的反基督教大同盟(负责人刘裕光、蓝胜青)及梅县革命青年团(负责人陈劲军)。在这些组织中,阅读传播进步书刊,学习时事政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培养锻炼了大批进步青年学生和工人骨干,并初步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教会学校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教育,要求收回教育权、废除读圣经、学生信仰自由等,为梅县建立共产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一枝梅蕾未曾开,两次东征带雨来。此日朝阳春信好,岭南花放满瑶台。”这是当年梅县东山中学学生,后来参加革命的肖向荣中将1959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国防部办公厅主任)回梅视察,为县直属机关干部作演讲时吟诵的诗,是对梅县党团组织的建立和革命运动发展的真实写照。1925年2月和10月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来梅,给梅县革命运动带来春风雨露。第一次东征,周恩来、叶剑英(兼任梅县县长)及东征军政治部工作人员洪剑雄等曾到梅县附城各中学作讲演,宣传革命理论和政策,推动了梅县革命运动的发展。同年4月,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参加了梅县总商会东征祝捷大会,并接受了梅县商会向东征军捐赠一万大洋,会后与商会会长廖蔼贞及商会理事成员合影留念。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梅州地方史》,第一卷(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接着,各行业工会开始建立。同年九十月间,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根据广东高等师范梅县籍党员李世安关于梅县文化教育比较发达,学生众多且思想进步等的情况介绍后,特派党员张维以广东新学生社特派员身份来梅,发展新学生社和建立党团组织。张维来梅后,由李世安安排他任东中兼学艺两校英文教员,以职业掩护工作。在李世安协助下,于11月成立了广东省新学生社梅县分社,负责人张维、陈劲军、李仁华、蓝柏章、凌少忠等。

第二次东征军来梅后,打败了军阀陈炯明,建立了梅县国民革命政府。驻梅东征军十四师政治部主任洪剑雄和张维,于12月初介绍和发展了东山中学学生会主席陈劲军和学艺中学学生会主席李仁华入党,在梅城南门外八角亭建立了梅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梅县支部,支部书记张维,组织陈劲军,宣传李仁华此段史料是根据1961年采访陈劲军谈话记录和之后的陈劲军亲笔材料所录。“组织”“宣传”为当时的称谓。,隶属于中共潮梅特委,机关设在南门八角亭。中共梅县支部成立后,首先在革命青年团成员中发展了肖向荣、胡明轩、蓝胜青、刘裕光、杨维玉、杨新元、古柏、肖啸安等人入党。随即在各行业工会和学校中发展党员,并在各大圩镇工会及兴宁、江西的寻邬(今江西寻乌,下同)、福建的武平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至1926年夏,党员达到八十多人。同年4月,中共广东区委指示,梅县支部改为特支,隶属于广东区委领导。与此同时,先后成立了梅县总工会(主席钟克平)、梅县妇女解放协会(主任李雾仙,后蓝柏章)、梅县农民协会筹委会(主任陈嘉谟)、梅县学生联合总会(主席胡明轩)。还帮助国民党改组,成立新的梅县县党部,中共党员彭汉垣任梅县县长,中共党员李世安、王之伦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和监委,陈劲军、李仁华分别任工人部和青年部干事,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1926年2月,邓颖超(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秘书长)、张婉华(广东省妇女解放协会执委)以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潮梅特派员身份来梅,宣传、指导革命和开展妇女运动(此时邓颖超母亲杨老师亦一同来梅,后在梅县女师教书半年)。1926年4月成立共青团梅县特支,书记陈劲军。同年8月成立共青团梅县地方委员会,书记谢蔚然(后陈劲军)。

1927年1月,中共广东区委批准中共梅县特别支部升格为梅县部委员会,并派刘标粦(梅县人)为书记,组织部长张维,宣传部长吴健民(后杨广存),下辖梅县、兴宁、五华、平远、江西寻邬、福建武平等地党组织。此时,梅县部委已成为闽粤赣边地区性的党组织。

二、武装斗争的开端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在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大屠杀。此时,梅县的国民党右派代表侯标庆等人亦蠢蠢欲动,准备大搞“清党”,胁迫后任县长温明卿指使中间派(早前调走了彭汉垣)逮捕共产党人,形势越来越紧张。为了反击蒋介石集团的大屠杀,中共梅县部委和共青团梅县地委于4月中旬联合组成武装斗争委员会,书记刘标粦,武装组织部长陈劲军,宣传部长张维,并决定以武装暴动反击蒋介石大屠杀,统一领导梅县、兴宁、五华、平远、寻邬等地的武装暴动,立即在梅县将工人纠察队扩编组成150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大队,各大圩镇亦成立了工人纠察队,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1927年5月12日,梅县及松口、畲坑、丙村、西阳同时发动了震撼粤东乃至闽粤赣边的梅县五一二武装暴动。暴动胜利后,成立了红色政权——梅县人民政府,选举周静渊为主席,朱仰能、林一青、钟克平、李铁民、钟贯鲁等为委员。并颁布了政纲,提出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废除苛捐杂税,男女平等。由于反动势力的反扑,人民政府只维持了7天,但却进行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具有重大影响和历史意义。正如《中共闽粤赣边区史》记载:“从4月至6月间潮梅地区先后暴动了普宁……梅县……等(10个县)工农武装暴动,其中普宁四二三工农暴动,梅县五一二工农暴动声势和影响最大。”闽粤赣边区党史编审领导小组著,林天乙主编:《中共闽粤赣边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五一二武装暴动揭开了梅县土地革命的序幕,是梅县掀起土地革命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