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县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革命老区情况

一、梅县革命老区评划的过程

从1952年至1990年,梅县先后几次参与革命老区(即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合乎条件的革命活动地区)评划工作,当时评划出的村、乡(镇)称为××革命老根据地;1991年后按照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办字 [1991]18号)《关于开展评划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和确定老区乡镇、老区县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评划出来的村、乡(镇)连同1990年以前的革命老根据地统一改为××革命老区村、××革命老区镇。梅县是广东省革命老区重点县。

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梅县的大部分乡村先后成立中共地方组织:农民协会、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梅县分别于1929年、1930年建立梅县革命委员会、梅县苏维埃政权,在全县广大乡村掀起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高潮。县域内党的组织与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1934年红军长征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对梅县老区人民的斗争业绩给予充分肯定。

梅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革命老区的工作,早在1951年7月9日即在梅城召开了梅县首次革命老根据地人民代表大会,到会代表(含烈、军、工属)76人。紧接着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于1951年8月15日起,历时18天访问梅县老区,并深入到老区镇村进行慰问,访问团还参加同月20日梅南区长沙乡举行的为300多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国民党集体屠杀的先烈们建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仪式,并为纪念碑揭幕。

梅县评划老区的工作启动于1952年8月,当时梅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组成5人的老区调查组,对老区乡、村进行摸底调查,(按当时的行政区域)初步定出,老区分布于59个乡,99个村;1953年6月,广东省革命老根据地调查工作队第二分队一行13人由分队长何大任带领(梅县派出2人参与),对梅县革命老根据地开展调查。

1958年1月,梅县召开第二次革命老根据地人民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充分酝酿和对照评划革命老根据地的条件,按当时的行政区域评定出15个乡(镇级乡)、127个村为革命老根据地乡村,并报广东省人民政府。

1958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对梅县评划的革命老根据地15个(镇级)乡、127个村复查完毕。

1989年,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粤府办 [1988]129号文件要求,全县开展了革命老根据地补划工作,全县补评划了24个村庄。进入90年代,按照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办字 [1991] 18号)《关于开展评划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和确定老区乡镇、老区县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梅县经过严格认真对照条件、标准,评划出符合条件的老区乡镇、村,上报广东省民政厅备案。90年代初,省、市、县级相关部门单位成立领导小组,评审梅县为广东省革命根据地重点县。

2011年8月,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梅县为中央苏区县。

二、不同时期梅县被评划为老区乡镇、村的数量与人口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名称的变更,梅县的老区乡镇村数量也相应发生变化。

1958年7月经广东省人委(即省政府)复查认定梅县革命老根据地(后改称为革命老区村、镇)有梅南、畲江、荷泗、梅西、石坑、南口、城北、石扇、西阳、丙村、三乡、松源、隆文、松口、桃尧15个乡,梅南的轩坑、顺里、罗田、赤土、赤湖、坑尾、双湖、新湖等127个村,99个重点村计有17590户69617人;至1987年统计,全县革命老根据地分别为梅南等20个区77个乡128个村,共计23199户110142人;至1990年统计,梅县(不含梅江区)计有梅南、水车等20个老区乡镇,老区自然村庄142个,总户数30179户,总人口138849人。

1991年后,按广东省人民政府有关评划老区标准(含解放战争时期),确定梅县全县共有老区乡镇24个,老区村庄248个,共计66836户309257人,梅县为广东省革命根据地重点县。2011年8月后,梅县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三、梅县老区苏区发展变化的若干亮点

根据梅县老区面积和人口占全县绝大部分的实际,历届县委、县政府在谋划全县发展战略大局的框架中,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各个时期的重点老区村、镇采取大力扶持与重点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加快老区苏区的建设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县委、县政府围绕要在梅州市率先完成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贯彻中央“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采用“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突出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将梅县老区苏区建设成梅州市乡村振兴的先进县(市、区)。回顾70年来县委、县政府对老区苏区建设的方略与行动,归纳出以下几方面较具梅县特色的亮点:

(一)针对行路难这个制约老区苏区人民发展的一大难点,在梅州市委提出“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外”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梅县县委、县政府从1991年起带领全县人民,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包括“三胞”)参与道路建设。其中有如从2004年动工建设的梅南九龙嶂通丰顺县马图、龙岗、大龙华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苏区,横跨梅丰二县三镇12个老区村,全长43公里的水泥公路项目,在2005年完工通车盛典时,梅丰两县老区人民无不欢欣雀跃,无数年长者热泪盈眶。根据梅县扶贫局一组统计数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十年来老区苏区道路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2003年至2009年全县完成老区公路建设项目463项,全长1526公里,投入资金4.5亿元,其中省、市交通主管部门拨款2.289亿元,地方自筹(包括“三胞”出资)2.211亿元,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届一届的接力和全县人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全县387个行政村于2011年实现全部村道水泥化。路通财通,全县老区人民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金柚为龙头的各种农副产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市场,助推老区人民鼓起了“钱袋子”。这是对梅州市委提出“希望在路”发展战略的完美诠释。

(二)为教育战线“锦上添花”。梅县“崇文重教”有千年之久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是梅县三块最锃亮的名片。梅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传承教育文化、设立多门类教育奖学金的同时,还针对老区特点,通过县老促会这个平台广聚社会力量,多渠道募集善款,从1995年起设立“革命烈士后裔助学金”。全县老促会领导层大部分成员均是曾在梅县革命斗争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的各级领导岗位上(离)退休的老干部,县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余热,协助县委、县政府为老区人民办了无数的实事,填补了设立烈士后裔助学奖学这一方面的空白。据统计,梅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从1995年起至2018年,连续24年,给梅县所属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国牺牲的烈士后裔直系亲属中就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发放“革命烈士后裔助学金”,从最初每人次300元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每人次3000元,共1066人次,共发放111.96万元鼓励烈士后裔顺利完成学业。县委、县政府通过老促会的平台办了这项帮扶老区人民的实事,体现了党和政府不忘初心、不忘革命先烈的贡献的情怀,激发老区人民踏着先辈的光辉足迹,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下努力奋进的意志和决心。

(三)梅县老区苏区发展过程中的标杆镇、村。

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梅县全县范围的老区镇、村的发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下面仅将其中的雁洋镇这个标杆镇,以及雁洋镇的南福村、小都村,梅南镇的顺里村、水美村,水车镇的白沙村、小桑村(含现小桑、坑尾、新湖、双湖四个行政村)这六个标杆村的发展成就简要陈述。

1.雁洋镇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也曾是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老区,是享誉梅州的老区建设的标杆镇。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1月,梅州成立抗日义勇军大队的地方就在雁洋南福村;解放战争期间指挥夺取梅州及闽西南解放的主战场的指挥中心、闽粤赣中心县委驻地亦设在雁洋的三乡小都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着全国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后,这块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热土,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创造了享誉粤东北山区的喜人成效,先后培育出像梅雁、宝丽华、华银、超华、嘉元科技等十多家省内外知名的民营企业。其中梅雁、宝丽华新能源、超华科技、嘉元科技进入市场融资,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使雁洋镇成为梅州市一个有四家上市公司的老区镇。与民营企业发展并驾齐驱的农村、农业、乡村建设同样成就骄人,雁洋镇被认定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中国十大美丽乡镇、中国第二个“国际慢城”等。

其中,雁洋镇的经济成绩同样骄人,以一组统计数据来佐证:1978年雁洋镇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为305万元,人均收入77元;40年后的2018年,全镇经济总收入(乡镇企业、农业、工业产值)为109.7亿元,人均收入28560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前的3597倍和371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改革开放的红利正在全镇不断增加,雁洋镇这个梅州老区苏区发展的领头雁必将飞得更高更远,不断创佳绩。

2.雁洋镇辖下的南福村和小都村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追随中国共产党,为梅县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存亡、民族的解放开展对敌斗争,迎来了梅县的解放。梅县解放后的70年,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这两个村成为梅县境内小有名气的老区村。南福村在改革开放后,乘着1985年广东省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的东风,在全村上下掀起向山进军、开山种果的热潮,在全村家家大量种植金柚的同时,引进华银公司在该村的毛草岗连片开发建起千亩“梅县金柚”品牌基地。基地的成功开发,更进一步激发全村种植金柚的热情。这种基地商品化的种植模式,引来了梅州各县(市、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华银集团顺势在南福村雁鸣湖山头上投入巨资,建起了集休闲旅游、观光与果实采摘体验于一体的AAAA级景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现在的南福村,家家生活幸福,全村1867人在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1978年的77元增至28450元,增幅高达369倍。

小都村是2003年跟随三乡镇并入雁洋镇,属较偏远的老区村。小都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已变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乡村,全村四季常绿,常年瓜果飘香,水泥村道直通S223线。全村以种植金柚为拳头产品,正一步一步实现把绿水青山经营成“金山银山”梦想。至2018年,全村898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1978年的57.3元增至21446元,增幅达374倍。

3.水车镇辖内的白沙村、小桑村(已分拆为小桑、坑尾、双湖、新湖四个行政村)在1959年以前均与梅南镇先后共为梅南区、梅南公社所辖,与现梅南镇的顺里村、水美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同是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核心区域和前沿阵地,对梅县创建和发展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上述两个老区镇中在册烈士219名,其中白沙、小桑(含四个行政村)、顺里、水美四个村为坚持九龙嶂根据地的发展而牺牲的烈士有59名在册,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无辜苏区民众在1930年至1934年国民党军队对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中被杀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梅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民众,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首访梅南老苏区及为长沙(时为梅县梅南区所辖)革命烈士纪念碑揭幕。7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老区的人民、老区的发展均“高看二眼,厚爱三分”,慰问老区苏区的送温暖行动从不间断。但是地处当年梅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与前沿地段的顺里、水美、小桑(含四个行政村)、白沙这些老区村,由于自然条件差、发展起步慢等客观因素,与梅城周边和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老区镇老区村的发展还是拉开了一定距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上述几个老区村结合本村自然、地理、人文和传承红色基因等优势,乘着上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的东风,在上级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梅南镇顺里村从2013年起成为广州市委统战部对口帮扶的老区村。在广东省“扶贫双到”(规划到人,责任到人)工作组的具体指导下,针对该村268户总人口987人中仍存在贫困户53户198名贫困人口的现状,并根据该村地处边远、道路不畅通、农副产品无特色、有新屋无新村的客观实际,梅南镇党委、镇政府全力配合省“扶贫双到”工作组的周密部署,制订出“以村道建设为突破点,为偏远老区挖潜提质;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带动点,打造可持续增收平台;以美丽乡村为着眼点,高标准建设客家特色新农村”的规划。此规划在广州市委统战部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首期募集了600万帮扶资金,用于10公里长的道路建设;首期投入400万元建设1000亩有机茶场,种植高端有机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农户种植茶叶。通过对村委办公楼的修缮,和为村民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参考对照标本等多种有效精准的脱贫举措,在广州市委统战部的大力帮扶和省“扶贫双到”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与具体指导下,在三年帮扶期间,各级政府和部门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梅南顺里村。2015年全村已达到“脱贫”目标,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至11959元,比1978年的53.8元增长了222倍。顺里村面貌焕然一新,已追上了全县老区苏区镇、村发展的平行队列。

继顺里村后,广州市委统战部接着帮扶水美村。紧邻顺里的水美村,成为广州市委统战部对口帮扶的又一个老区村。广州市委统战部和省“扶贫”双到工作组在长达三年的帮扶期间,采取与顺里村类同的行之有效的举措,结合党中央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和为了在梅县老区苏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老区革命史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的指示,依期帮助水美村达到“脱贫攻坚”的目标,同时梅县县委、县政府利用2018年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的良好契机,先后在2017年新建起九龙嶂革命历史陈列馆,重新修缮东江工农红军指挥部——星拱楼,兴建起九龙嶂红军烈士纪念碑等一系列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018年6月26日梅县县委、县政府在水美村举行“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纪念活动,引来全国各地党史专家云集,一众开国将士后裔共聚一堂,在传承红色文化革命传统、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上树起标杆。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景点吸引了各地旅客前来,“农家乐”快速兴起,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至2018年三年各级政府共投入该村建设资金1800多万元。全村经济稳健发展,至2018年全村247户80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2895元,是1978年52元的248倍。

小桑(含小桑、坑尾、双湖、新湖四个行政村)、白沙两村从梅南镇划归水车镇管辖后,因地理位置、条件所限,是水车镇较为偏远的老区村。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两个地方的老区村人民勤劳务实,努力拼搏。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白沙村结合自身优势,已发展成梅县首屈一指的水产养殖村。小桑村(含四个行政村)的老区人民,面对当年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乡村较为落后的现实,不少有志青年在改革开放之初,纷纷走出大山,加入深圳特区和珠三角的建设大潮。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成就了一大批从小桑走出山门的创业者。据一组非官方统计数据,至2018年小桑境内所属人员在外创业安家的人数已占小桑总人口的70%以上,其中千万元资产以上的成功人士超百位,现小桑村的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总数的30%。但小桑四村的老区人民最大的特点是永远不忘故土,绝大部分外出创业的人员都在老家重建新房,让小桑境内四个自然村都成为梅县新农村建设中别具一格的典范。至2018年,白沙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3366元,是1978年60.5元的386倍;小桑(四个行政村)也达到了18257元,是1978年60元的304倍。

梅县二十多个老区镇及其所辖下的老区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奋力前行。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集体带领全县人民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一步一步将梅县老区苏区建设成人民安居乐业的村镇。像雁洋老区镇,南福、小都、顺里、水美、白沙、小桑(含四个行政村)等老区村取得了良好发展,这只是梅县老区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梅县扶贫局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8年不完全统计,9年间全县(区)各级多渠道共投入帮扶老区苏区新农村建设等各项资金49198万元,促进全县老区苏区的同步发展。梅县(区)县委、县政府将永远践行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核心价值观,努力把梅州市委要求梅县(区)当好梅州老区苏区发展和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光荣使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