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梅县区区域和革命老区概况
第一节 梅县区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境域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居韩江西源梅江流域,界于北纬23°55′~24°48′,东经115°47′~116°33′之间,东西最宽为78公里,南北长98公里。东邻大埔,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北接蕉岭,中部与梅州市梅江区环接,东北与永定上杭交界,西北与平远接壤,1988年前总面积3017.4平方公里;1988年1月从梅县辖内划出分设梅江区(县级)后,梅县总面积为2755.36平方公里;2012年9月,梅县辖内的西阳镇划入梅江区辖,梅县现辖面积为2482.86平方公里。
南朝齐(479—502年)时,析海阳建程乡县,为梅县建县之始。时县境约5000平方公里,即今梅县、梅江区、蕉岭、平远4县(区)总面积之全部及丰顺县的一小部分。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划程乡县的豪居都(今平远县的仁居一带)组建平远县;四十三年(1564年)增划程乡县的西北境的义化都(今平远坝头、东石、大柘一带)、长田都(今平远长田、热柘、超竹一带)、石窟都一图、石窟都二图(今平远泗水及今蕉岭的广福、蕉城、新铺一带)归平远县,此时,程乡县境面积缩小1000多平方公里。
明崇祯六年(1633年)划程乡县的松源都第二图(今蕉岭县的南、北磜)、龟浆都第二图(今白渡与蕉岭)相连部分组建镇平县(今蕉岭县),县境面积又缩小近千平方公里。清乾隆四年(1739年),划出程乡县的西南境的小溪坝、环清、径心三地组建丰顺县,县域面积减至2900多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顺县的径心、义士、赤岭、叶田,蕉岭县的田心划归梅县的畲江和松源;1956年,石扇乡的黄竹坪村划给平远县热柘乡辖,兴宁县的石岭划归梅县水车乡辖;1966年,兴宁县的叶华划归梅县径义。梅县全境面积计3017.4平方公里。
1958年11月,蕉岭并入梅县,1961年3月又复分出。蕉岭并入期间,县境面积增至近4000平方公里。
1979年3月,划出梅城及附城部分乡镇设置县级梅州市(总面积46.3平方公里),梅县总面积减为2971.1平方公里。1983年6月,梅县与梅州市合并为梅县市,县境面积复为3017.4平方公里。
1988年梅县市撤销,分设梅县和梅州市梅江区(县级区),将梅县市所辖的梅城中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5个街道办事处和梅江、长沙两镇及东郊、西郊、城北3个乡划归梅州市梅江区,此时梅县辖7乡20镇,总面积2755.36平方公里。
2012年9月,西阳镇划归梅江区辖,梅县总面积现为2482.86平方公里。
二、建制与历史沿革
(一)历史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考古工作者在梅县境内的水车、畲江、梅西、松口等22个乡镇挖掘的数十处新石器遗址——“山岗遗址”表明,距今5000—4000年间,梅县境内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梅县是汉族客家民系聚居地,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历来崇文重教,名人辈出,宋有进士、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有侍读学士、翰林李士淳,清有“岭南第一才子”、诗人书法家宋湘,当代有作家、雕塑家李金发,更有如开国元勋叶剑英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近百年来诞生了229名将军(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梅县籍国民党将领,含梅江区1988年前的梅县籍将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62名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和14名院士。郭沫若先生曾赞美此地“文物由来第一流”。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明县城。
(二)建制沿革
梅县建置始于南朝齐(479—502年)时称程乡县,以纪念乡贤程旻而得名,析海阳县地置县。南汉乾和三年(945年)于程乡置敬州,领程乡一县,州县并置。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名梅州,因境内有梅溪、梅山,“因山水而得名”(见清光绪《嘉应州志·山川》),有说因境内多梅花而得名。明代,撤梅州,仍设程乡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四县,连同嘉应本属(原程乡县)称为“嘉应五属”。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在嘉应州的地方政权后,嘉应本属复名梅州。1912年,废除州府制,改称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梅县。1979年划出县城梅州镇和附城部分乡镇成立县级的梅州市。1983年6月县、市合并,称梅县市。1988年1月,撤销梅县地区,设立地级梅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市撤销,析为梅县和梅江区(县级),隶属梅州市。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梅县改称为梅县区。
(三)县城(治所)
从南朝齐置县至1988年1月撤销梅县市,分设梅县、梅江区之前,县、州、府、市治所均在梅城。隋朝,程乡县治在梅城西区更楼下。宋皇祐四年(1052年),梅州始筑土城,周长450.3丈(折合1383米)。明清两代,城区面积有所增加。民国期间扩展到4.4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区陆续扩展,至1987年,城区面积增至9.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居民11.62万人。1988年县、区分设后,梅城归梅江区,梅县人民政府暂驻梅州市江南一路。20世纪90年代初,梅县在辖内的程江、扶大二镇境内建设新县城。新县城与梅州市区隔河相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初期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2000年建成区面积2.86平方公里,聚集人口8万多人。1999年9月28日,县委、县政府及部分县直机关迁入新县城办公,新县城成为梅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至2017年,新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18万多人。
(四)行政区划
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唐朝始有记载,时称乡、里。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程乡县分为“怀仁、光德、丰顺、逢福、万安、大平”6乡。北宋时,全县设“怀仁、万安、大平”3乡。元代,改乡、里为都、图。
明初,县以下设厢、都制。程乡县设东、西、南三厢和石坑等9都,共辖19图。清代,县以下政区改堡,堡以下设甲、约,全县划分为西街等36堡,下辖230个甲、约。
民国初年,沿用清代的堡甲、约制。直至1931年,梅县废堡改为区乡,时全县划为第一至第十四区,下辖370乡,13镇。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废除民国时期的乡保甲制,基层政区改设区、村(农村圩镇称市)制。全县共设25区。
1956年10月—12月,撤区并乡,基层政权实行乡村制。将原有197个小乡镇合并为29个大乡(基层乡),保留梅城、松口2个镇。下辖706个村,22个居民委员会。
1958年9月—11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11个人民公社,撤销乡村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1958年12月,蕉岭并入梅县。
1961年3月,蕉岭县分出。是年冬,梅县重新调整行政规划。全县共设2个镇(梅城镇、松口镇)、27个公社、3个农场,公社下设715个生产大队。
1962年、1963年、1966年,行政区划有过3次调整。至1966年6月,全县分为31个公社。
1979年3月,梅州镇从梅县分出,设立县级的梅州市,隶属梅县地区。梅县基层政区此时有28个公社和1个镇(松口镇)。
1983年6月,梅县与梅州市合并,初称梅州市,9月改称梅县市。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取消人民公社名称,恢复区、乡村建制,以原有公社改为区,设区公所;生产大队或联队改为乡,设乡人民政府;按农民居住聚落点和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梅县市共设31个农村区、4个(市区)区办事处、1个直辖区级镇(松口);区以下设271个乡、10个乡级镇、34个居委会,乡以下设849个村。
1987年4月,区、小乡建制撤销,改设乡镇制。全县共设10个乡、22个镇、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8月增设北区,共5个市区)。
1988年1月,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撤销梅县市,恢复梅县,成立县级的梅江区。梅县此时辖27个乡。
1989年7—11月,进行“两改一完善”,乡、镇区划未变,村民委员会改名管理区,村民小组改为村民委员会,全县设395个管理区,下辖4418个村民委员会。1993年县辖7个乡,除松北乡并入松口镇外,其余6个乡均改名镇。全县共设26个镇,分辖398个管理区(居委)、4576个村民委员会。
1998年农村管理区改为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改为村民小组。
1999年,在梅县新城区增设新城办事处。
200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粤民区 [2003]56号和粤民区 [2003]11号),决定撤销径义镇、三乡镇、白宫镇的镇级行政区划建制。将径义镇行政区域并入畲江镇,将三乡镇行政区域并入雁洋镇,将白宫镇行政区域并入西阳镇。
2003年4月,扶大镇改名扶大高新产业园区,又称扶大高新区、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4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粤民区 [2004]86号),决定撤销瑶上镇、荷泗镇、松东镇、松南镇的镇级行政区划建制;将瑶上镇、荷泗镇2个镇行政区域并入南口镇;将松东镇、松南镇2个镇行政区域并入松口镇。
2012年9月,西阳镇划入梅江区辖。
2013年10月,梅县改称为梅县区。2013年后,梅县区下辖新城办事处、扶大高新区管理委员会2个镇级建制单位和畲江、水车、梅南、石坑、梅西、大坪、南口、程江、城东、石扇、白渡、丙村、雁洋、松口、桃尧、隆文、松源17个镇。下设387个村委会(居委会),其中村委会355个,居委会32个。全县总人口61.6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4.36万人。
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环境
梅县四周群山环抱,山峦起伏。西北部有武夷山延伸而下的项山余脉,像一道天然屏障,挡住北方寒冷天气袭击;东南部则有莲花山脉的阴那山脉护卫着境内,减少受台风的袭扰。梅江自西南向东北穿流,各乡镇处于两列山脉之间的断裂凹隔带上,沿梅江水系发育成一连串河谷小盆地呈“丫”字形展开。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可分为三个类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有60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1%,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和东南部;海拔150—500米的低山丘陵有1506.5平方公里,占55.4%,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部的梅西、大坪、城东、白渡一带;海拔在15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有611.9平方公里,占22.5%,主要分布在梅江两岸,如畲江盆地、附城盆地、丙村盆地、雁洋盆地、松口盆地、松源盆地等。这些盆地,耕地连片,土壤深厚肥沃,是梅县的重要耕作地带。
梅县有逾千米和近千米的山峰23座,最高为明山嶂的银窿顶(海拔1357米),其次是阴那山的五指峰(1297米),第三是王寿山(1147米),还有北山嶂、鳄鱼嶂、铜罗湖、九龙嶂、大峰嶂、小峰笔、铁山嶂等。
梅县境内溪河多,水系分散,较大的河流有43条。主要河流梅江,发源于陆丰县和紫金县交界的武顿山七星岽;经五华、兴宁流入县境,再经畲江、梅南、附城、西阳、丙村、雁洋、松口等12个乡镇于大埔县三河坝汇入韩江,直下潮州至澄海县境北流入南海。县境流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2条,其中一级支流9条,二级支流3条。还有流域面积在1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30条,各河流均直接或间接汇入梅江。
梅江,清代之前称“梅溪”,民国初年改名梅江,全长307公里,流经县境90公里,流域面积14060.9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94.17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168.10亿立方米(1959年),最小径流量为33.09亿立方米(1963年)。可通行机船、木船。
梅县山地面积有20多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6.9%,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林木多为松、杉、荷、枫、楮、桉等。
梅县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靠太平洋,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干冷同期,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
(二)自然资源
梅县是个山区县,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县土地总面积(县区分设后)275533.33公顷。2000年,全县耕作面积23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按农业人口51.53万人计,人均占有耕地0.04公顷(0.69亩);全县山地面积212013.3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6.9%,山地中,森林面积186666.66公顷,森林覆盖率70.1%,林木蓄积量383.6万立方米。
梅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分布面广,已发现的贵重金属有金和银2种,有色金属钨、钼、锡、铋、锑、铜、铅、锌、钴9种,黑色金属锰和铁2种,稀有金属磷钇矿和离子吸附型混合稀土2种,非金属煤、黄铁矿、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硅砂岩、黏土(瓷土、陶土)、珍珠岩、膨润土、钾长石、萤石、重晶石、耐火石、泥炭土、花岗岩等15种,矿泉水2种。
含量较丰富的有煤炭、石灰石、锰矿、萤石等。全县各农村乡镇均有不同种类和储量的矿产资源。
梅县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40.13万千瓦,可开发装机16.45万千瓦。
梅县水资源的特点是主河道年平均流量大,但天然落差小;支流落差大,年平均径流量小,适宜小水电开发利用。至2000年,全县已在各河流开发水资源总容量93795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