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二次反围剿:来势汹汹
清军的集结速度很快,从收到延安府清军大规模调动之后,战情一天比一天紧急。陆续传来的消息更加确定了清军的战略目标。情报显示此次清军由宁夏总兵刘芳名和驻防西安满军户部侍郎额塞统领,骑兵数量超过两千,步兵更多,重火器也在军中出现,还有传言陕西巡抚和三边总督都来延安府坐镇。
6月初八,有消息通报清军已经从延安府开拨,根据路程计算一两天内清军的主力就会到达河谷地带,而骑兵更有可能随时就会出现。管事委员会紧急启动了战争动员,全部的民壮被重新武装。李振新在管事委员会中做了战争部署,目前的三个棱堡分别派了一个主力排,和三百多名民兵进行防守,想了一下河谷谷口的棱堡战略位置重要,又加派了两个主力排,他们的作战任务是固守棱堡,同时有条件的对清军进攻主城提供炮火支持。主城由一个炮兵连,三个步兵连作为作战主力,同时两千多名武装民兵参与守城。此次防守作战总指挥由肖正南担任。而李振新则摔领剩下的一个主力步兵连,骑兵连,运输连,和三个经常动员的预备连共计八百余名士兵布防到山谷基地,饲机游动作战。
这次战斗部署是吸取了上次战斗防守有余作战死板的教训做出的调整,必须要有外围的机动力量,才能做到守战皆宜,不然就又变成了困守孤城,战争的主动权完全被清军掌握的不利局面。
肖正南这次是委以重任,在战争状态下,对城里的大小事务都有最终决定权。李振新给他的要求就是严防死守,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同时要在城里做好防间工作,但凡出现任何动乱,直接调用兵力进行处置,管事委员会全力配合肖正南的工作。
其实以目前城里的防守布置来说,应付清军的进攻戳戳有余,尤其是走了土制火箭弹以后,清军蚁附攻城的方式就没法用了,这种办法就变成了纯粹送人头的行为。只要清军的规模不超过数万,那么他们有效进攻的方式就只有围困这一个办法了。而唯一不令人放心的就是城里有可能发生的动乱,所以临出发的时候,李振新把大部分民众都集中起来进行了讲话。告诉他们只要城里不乱,再多的清军都没办法攻进城,上一次的战斗就能证明。同时强调,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妄动,那就是全城的敌人,直接杀无赦。
要说这个时代的清军不愧是东亚第一强军,就在李振新带人到了山谷不到一天的时间。满清的骑兵前锋就已经抵达河谷谷口位置。不过他们这次并没有急着对谷口的棱堡发起进攻,而是四散开来向四周的山区进行清扫。
好在骑兵在山区的优势并不明显,负责外围警戒的人员看到清军的动向以后,迅速的沿着崎岖的山路撤回到了山谷里。李振新在收拢了一部分警戒人员后,觉得山谷位置并不安全。用不了多久清军负责遮掩战场的骑兵就会发现这里。尽管并不惧怕这些临散的骑兵,但是一旦被这些人咬住就会有渊源不断清兵到来,而骑兵的优势就在于以步兵为主的部队没法打疼这些像苍蝇一样的游骑。
一旦被清军咬住,很可能就会改变整个战争的方向,自己的这股机动兵力就会成为清军重点进攻的目标。这样就由战略主动变为战略被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李振新果断的做出继续向山区深入撤退的决定。
只要退到足够的距离,清军就不会大规模的追击,因为如果继续追击的话就会战争方向就彻底偏离了,总不能把进攻振川城的战斗变成跟着李振新游览陕北大山的战斗吧。至于还没归拢的剩余警戒人员,李振新也不担心,在山区零散的个别人躲过清军侦骑的办法多的是。
紧急撤军,这时候就能体现平时训练的好处了,从山谷往山里快速撤退了三十余里地,全体人员依然是齐装满员,毫无影响。这个距离已经足够安全了,即使是骑兵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集结调动和追击。
尽管距离上是安全了,但也有一个不方便之处,就是没法及时掌握振川城方向的战争态势。这里已经离河谷有四五十里,就是大炮的声音也没办法听到了。命令军士安营和布置好外围警戒之后,李振新就有点担忧城里的情况了。还是失算了,要是提前把烟花改成信号弹该多好,起码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点消息都没有。果然在古代的通讯条件下,对主将的素质要求会更高。只要稍微有点距离,就没办法进行配合作战,完全是拼着经验和自己的判断来打仗。
好在这回出来的时候把骑兵连带了出来,不然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看来对手高一个档次,带来的麻烦就会明显不同。为了掌握战场动态,李振新派出了一个排的骑兵,让他们分开单独前往河谷附近的山头侦查清军的动向,然后及时的回报情况。
现在的态势焦急也没什么用,肖正南也算是打过仗的老人了,应该是能妥善处理。不管怎么说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关键的。
城里很可能正在激战,可李振新这儿却难得平静。为了打破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李振新又安排随自己一起出战的士官排,对这一带的地形进行勘察和绘图。目前这批士官已经能够简单的对地形进行测绘了,这是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指战员的第一步,相信经过这次战争的锤炼,这些好苗子会有大的提升。等这次战斗结束,他们也就能分到连排单位当军官了。尽管这些人员的战斗素养还没有完全合格,但是实际带兵经验和指战经验才是成为一个优秀军官的必要条件,军校里是培养不出真正的军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