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齐桓公捷足先登
齐襄公公元前697—前686年在位,他是一个没有廉耻而又凶残的国君,对外侵占别的诸侯国的领土,对内压迫老百姓,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连他自己的两个兄弟在齐国都待不住,只好逃到别的国家避难去了。他的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作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人,就跑到鲁国亲戚家;一个叫作公子小白,母亲是莒国(今山东莒县)人,就跑到莒国亲戚家。
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还是好朋友,“管鲍之交”的成语,说的就是他们之间的故事。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齐国的国君,第二年春天,公孙无知又被仇人所杀,齐国国君的位置出现了空位,由此引出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争夺王位的剧目。当年,鲁国的鲁庄公亲自出兵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近,万一他先进去抢了国君的位置,那就麻烦了,最好让我带着一队人马先到前头拦截,行吗?”
管仲在得到鲁庄公的批准后,带着一队人马赶紧往前跑,到了即墨(今山东即墨县),一打听,才知道公子小白的人马已经过去了。管仲赶紧追,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看见公子小白就在前头的车上,就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的一箭射了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里,鲍叔牙赶紧去救,同行的人看见公子小白直挺挺地躺在车里,眼看活不成了,全哭起来。管仲呢?他以为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了,公子纠的齐国国君位置稳拿的了,就不慌不忙地保护着公子纠往齐国方向走去。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的一箭,正好射中公子小白腰间的带钩,他吓了一跳,又怕再来一箭,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头,口吐鲜血,倒在车里。等管仲走远了,他才睁开眼睛,松了一口气。鲍叔牙叫人赶紧抄小道使劲跑,当管仲一行还在路上慢悠悠走的时候,公子小白一行早已到了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并抢先夺到齐国的君位,他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鲁庄公对外甥公子纠没有夺到君位,当然不肯罢休,还以为齐桓公王位不稳,就把军队带到临淄以东的干时(今山东桓台县南),并向齐国进攻,结果却被齐国打得大败,鲁庄公差一点成了齐国的俘虏。
齐国在干时打败鲁军,接着威逼鲁人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管仲回到齐国以后,鲍叔牙劝说齐桓公宽恕管仲的一箭之仇。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管仲为卿,并逐渐委以重任。
管仲很有治国的才干,齐桓公也很信任他,君臣相得益彰,加上鲍叔牙这位重臣的大力支持,管仲在齐国大展治国宏图,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很大的成效,齐国一跃成为春秋初期一个富国强兵的大国。齐桓公以春秋第一个霸主的身份,在执政的四十三年中,多次会合诸侯,主持会盟,历史上称之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齐桓公在执政的四十三年中,还有与《诗经》有关的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公元前683年,齐桓公来到鲁国迎娶(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嫁女儿,必须由鲁国国君说媒主婚)周庄王的女儿王姬,同时,徐、蔡、卫等姬姓的小诸侯也各自送来女儿,作为周王女儿的陪嫁人员。那时齐桓公满载而归,身后一片莺歌燕舞,好不得意,好不幸福。《诗经》里《王风·何彼襛矣》称赞道:
怎么那样浓艳漂亮?
像棠棣花儿一个样。
怎么那样肃穆安详?
那是王姬出嫁的车辆。
怎么那样浓艳漂亮?
像桃李花开一个样。
天子平王的外孙女,
齐侯的儿子,永结同心(齐侯,指齐襄公,齐桓公的父亲)。
什么钓鱼最方便?
撮合丝麻成红线。
齐侯的儿子,
平王的外孙女,同心永结。
齐桓公娶了那么美丽高贵的王姬,无疑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政治联姻,提升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二是公元前660年,狄人攻打卫国,以白鹤为宠物的卫懿公被狄人杀害,国都被侵占,卫国灭亡。在这关键时刻,齐桓公出兵出钱,帮助卫人复国,开始的时候,帮助立戴公为卫君,不久,戴公去世,又帮助立文公为卫君。齐桓公带领诸侯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替卫国新建一个国都,卫国又重新走上了复兴之路。根据《毛诗序》的说法,《卫风·木瓜》一诗,是卫国人民感谢齐桓公的功德而创作的,诗中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送我一只大木桃,
我拿美玉来回报。
不是仅仅为感恩,
愿意和他永相好……
(参见林汉达《春秋故事》、王贵民等《春秋史话》)
百叶窗
1. 管仲论天
齐桓公有一天闲谈的时候问管仲:“当国王的最贵重的是什么东西?”管仲回答说:“当国王的最贵重的是天。”齐桓公抬头看看天,心想,抬头就可以看见天,有什么贵重的?管仲看见齐桓公并不理解自己的意思,就补充回答说:“我所讲的天,不是抬头能够看见的天空,而是国王所统治的老百姓。因为老百姓支持的国王就能够平安无事,得到百姓拥护的国王,国家够强大;受到老百姓批评的国王就很危险,被百姓背叛的国王就要灭亡。”《韩诗外传》引用《诗经》评论道:“国王如果不给老百姓恩惠,老百姓就会到处埋怨。”(《小雅·角弓》)老百姓遍布全国,都埋怨国王,他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2. 齐鲁长勺之战
齐国与鲁国的干时之战后,齐桓公想乘胜再打一仗。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派大军进攻鲁国。
齐国与鲁国的军队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摆开战场。齐国的军队首先发起进攻,鲁庄公本来想立即出击,却被自愿参战的国人曹刿挡住,他要鲁庄公沉住气,必须等到齐国军队第三次冲锋的时候才进行反击。战斗以弱小的鲁国胜利宣告结束,齐国军队败逃战斗结束以后,鲁庄公就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国的军队发动第三次冲锋的时候才进行反击?曹刿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加以解释。他说:“战争靠的是勇气,当敲一通鼓的时候,那时的勇气最旺盛,而敲第二通鼓的时候,勇气就弱一些,当敲第三通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用完了。当齐国军队的勇气很弱的时候,正是我军勇气最盛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军快速出击,自然就能取得胜利。
长勺之战以齐国的失败告终,对齐桓公来说是坏事,也是好事,可以让齐桓公头脑更加清醒。《韩诗外传》卷十第二十三章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
魏文侯问李克说:“吴国为什么灭亡?原因何在?”李克回答说:“几次打仗都取得胜利。”魏文侯说:“屡战屡胜,这不是国家的大好事吗?”李克回答说:“经常打仗,民众就感到疲劳;经常取得胜利,国君就很骄傲。骄傲就无所顾忌,什么坏事都敢做。民众疲倦以后就产生怨恨,之后就可能有极端的行动(例如反抗等)。两种极端互相碰撞,这就是吴王夫差灭亡的主要原因。”《大雅·桑柔》里说:“死亡祸乱从天降,要灭我们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