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花溪—苗族挑花技艺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独特的挑花贯首服也成为这支苗族的识别标记和象征。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及择偶、婚丧、宗教等仪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在黔省苗族刺绣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十字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图案尽在心里。先挑出图案的外轮廓,再逐步添加内部花纹,最后填充细部,直至完成,采用“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
花溪苗族挑花刺绣是用彩色丝线在麻质底布上挑绣出规整的图案。底布原料有火麻和叶麻两种:火麻布较硬宜作裙料;叶麻较柔宜作贯首服、围腰和背扇的布料。麻质底布经砍条、剥皮、理麻、石灰水浸泡、晾晒、小车拣线、荞灰水煮线、漂洗、捶线、晾晒、人工拣线、牵线、穿线、裹线、织布、靛染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
染色的蓝靛由自己种植并制作,刺绣用的丝线是自己养蚕、抽丝、染制的,现在已经大多用市场上购买的。
花溪苗族挑花从艺术风格和制作时间上可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早期(1900年以前)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以银色调为主,白色中点缀有小面积的彩色。构图严谨,图案有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代表作有:《狗寻粮种纹衣背饰》、《太阳、河流、龙头纹衣背饰》、《雪花纹衣背装》、《羊辣子刺梨花衣背饰》、《牛蹄杈铜鼓纹衣背饰》等。
中期(20世纪至......)底布仍多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热烈华丽,多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绿、白等色丝线。构图较前期活泼,图案丰富。代表作有:《青蛙荷花浮萍纹围腰》、《四羊纹围腰》、《蝴蝶纹背扇》、《灯笼纹背扇》、《鸡冠花纹围腰》等。
后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底布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增加了红、蓝、黄、白、黑等色机织布,甚至使用塑料窗纱和粗麻袋布作底布的,挑绣用的彩线除了蚕丝线又增加了十字线和毛线,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有的艺人开始摹仿现代织物上的写实图案制作挑花。代表作有:《亭阁石桥灯笼纹背扇》、《四角冰花儿童围腰》、《田园螃蟹纹围腰》、《水爬虫浮萍围腰》、《牛头双鸟纹壁挂》(王朝珍作品)、《苗姑》(王启萍作品)等。
花溪苗族挑花刺绣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美化自身的功能。苗族妇女能把常见的景、物高度概括为美丽的图案,对色彩有独特的理解,能熟练地运用对比、互补等配色原理,富于装饰性。
花溪苗族妇女在制作挑花时,不但注重继承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善于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再创作,几乎找不到两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挑花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独创性,广大美术家和收藏家对之极为珍爱,国内外博物馆也多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