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时代北运河治理与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

正是由于运河在漕运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国内很早就有人开始研究运河,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运河遗产价值提升,运河文化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由于运河文化涉及学科领域众多,诸如经济、社会、政治、地理、历史、水利、生态、文化、民俗等方面,故关于运河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北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很早就有人开始关注。根据王云的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关于运河史研究最早的有张景贤、清水泰次、高殿钧、汪胡桢、吴士贤、史念海等人,他们撰述论文对运河沿革、变迁和漕运等进行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水利工程开展,学术界开始加强对运河的研究。总体来看,20世纪前中叶关于运河史的研究,主要关注运河的开挖、疏浚、管理、交通、漕运,对这些问题大多停留在一般性介绍、基本知识普及和资料搜集整理方面,真正研究性的论著不多1。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运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和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出现了研究京杭大运河的热潮,如1989年以来出版的关于运河的著作有常征、于德源著《中国运河史》、岳国芳所著《中国大运河》、庄明辉所著《大运河》、姚汉源所著《京杭运河史》、陈璧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陈桥驿主编《中国运河开发史》等。这些著作均对运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这些书籍均为通论性著作,侧重于宏观层面研究,对于区域性河道变迁和治理研究深度不够。在整个运河河道的研究中,它们更多关注黄河河道、山东段运河河道、苏北运河河道,而对于北运河河道的研究涉及很少,更多的研究集中在通惠河河道的治理。

关于北运河河道变迁和治理的研究,最早的研究是张景贤的文章“北运河考略”,1919年公开发表于《地学杂志》第9、10期10卷,该文涉及通州附近的运河河道系统演变。1944年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是一部较早对大运河进行研究的专著,该书对元代通惠河开凿和明代重新疏浚有所论述,但没有深入研究。姚汉源的《京杭运河史》对通州附近的运河有专门论述,主要对元明清时期的通惠河等河道研究深入且全面,对于北运河的研究则较为粗略。于德源的《北京漕运和仓场》对明清时期北京和通州附近运河河道变迁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中部分内容也涉及通州至天津之间北运河河道的治理,但多为历史文献引述,没有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研究。

关于北运河及其支流运道的研究,多集中于通惠河、坝河的河道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表在期刊上研究通州运河的论文越来越多。蔡蕃的“北京通惠河考”对元明清通惠河的水源与水库调节进行了研究,以及明清通惠河的河道演变,重点研究了明代通州城北通惠河河道的开通以及通州城南运河水道的废弃,通州护城河在漕运上的利用,最后探讨了通惠河易于淤塞的原因2。侯仁之在“古代北京运河的开凿和衰落”一文对古代北京城内及近郊运河的变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侧重从开发水源的角度来解析北京运河的发展和演变3。蔡蕃的《北京古运河和城市供水研究》是研究区域性运河的一部专门著作,它对通惠河、坝河、金口新河等河道变迁研究比较详细,另外还对元代张家湾附近的河道变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总体来说,关于北运河河道治理和变迁还较少有人研究,对于运河河道变迁过程和河道治理方式和方法等均缺少细致和深入的考证和论述。此外,前人对于通惠河和坝河的研究虽然比较深入,但今天看来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商榷,因此对于通惠河和坝河还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