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和“间”表时体的演化历程与动因
0. 前言
0.1 众所周知,“中”和“间”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典型的方位名词,可以附在各种体词性词语后面表示空间义或时间义,譬如“空中、雨中、实践中”“田间、晚间、一瞬间”,这无疑是“中”和“间”最基本的用法。其实,早在近代汉语中,“中、间”就已逐步虚化,可以表持续性的时体义,尤其是“中”,近年来经常直接附在句子谓语后表即时性持续,已进一步从后置词转化为体标记了。
0.2 一般认为,“体(aspect)”是人们对情状内部的时间构成所持的不同观察方式,体范畴是动词最主要的范畴之一,也是谓词语法化的重要体现。不过,与印欧语系诸语言相比,汉语的“体”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语法化程度不高;主要使用分析手段;“体”和“时”常有交叉。同样表示持续体,与“VP着”相比,“VP中/间”所呈现的时体义,尽管还残留着一定的词汇义,但还是具有相当的共性。所以,如果说“着”是近、现代汉语中典型的持续体标记,那么“中、间”就是非典型的持续体标记。
0.3 有关非典型体标记“中、间”的功能特征和表达功用及其与“着”的异同,前面已有专门讨论。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方位名词“中”和“间”究竟是在什么时代、由于什么诱因、在哪些语法化机制的作用下转化为方位后置词的;方位后置词又是如何进一步虚化为准体标记的。其次,由结构助词“之”与方位名词“中、间”结合而成的特殊构造“之中、之间”是怎样演变为两个方位后置词的;后置词“中、间”与“之中、之间”在表达时体义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同样都是由方位后置词向持续体标记转化,“中”和“间”由于语源意义和搭配方式的不同,作为一对非典型的体标记,二者的演化方式和发展趋势有怎样的区别,各自在表达上又有哪些共性和个性。
1. 从方位名词到方位后置词
1.0 本节主要讨论“中”和“间”从方位名词到方位后置词的虚化、发展历程。
1.1 从普通名词到方位名词。从甲骨文的字形看,“中”本是一个象形字,形似中间一旗杆,上下都绑着随风飘动的飘带等垂饰物;而这种绑有饰物的旌旗旗杆,一般多建在空旷地的中央用来聚众;所以“中”的本义就是“中间”。注29而“间”是个会意字,本写作“閒”,从“門”从“月”,表示门有缝隙,月光可以从门隙进入,本义是“间隙、缝隙”,“間(间)”是“閒”的后起字。注30从古汉语典籍文献中的实际用例看,“中”和“间”一开始都是含有方位语义的普通名词。例如:
(1)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易·坤》高亨注:“中,犹内也。”)
(2)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3)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周易·系辞·下》)
(4)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战国策·齐策一》)
(5) 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史记·乐书》)
由于表义的需要,名词“中”和“间”最常见的分布是充当中心语,因为“中”和“间”表示方位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在语义上设定一个参照对象,在句法上就以该对象作为定语。例如:
(6) 国中九经九纬。(《周礼·考工记·匠人》郑注:“国中,城内也。”)
(7)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周易·大畜》)
(8)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1.2 从组合关系到黏合关系。虽然上面三例“X+中”“X+间”都表示方位,但从句法结构看,还都是定中短语,其内部的结构关系仍然是自由的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随着后置分布的进一步格式化和定型化,方位名词“中、间”也就渐渐虚化为黏着定位的方位后置词了,其内部的结构关系也从前加组合转化为后附黏合。而从参照对象看,在隐喻(metaphor)机制作用下,“中、间”的参照辖域也开始逐渐从空间域扩展到时间域。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双重作用下,方位名词“中、间”最终完成了黏着后置表持续体的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过程。这一进程,细分起来大致有三个阶段。
首先,先秦至两汉。这一阶段的“X”与“中、间”主要还是句法组合关系,无论用于表空间义还是时间义,“X中”“X间”总体上都是前加式短语,比如下面两句充当介宾的都还是定中短语:
(9) 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人门于卫西门,杀人于门中。(《左传·定公十年》)
(10)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曼曼。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楚辞·九歌·山鬼》)
(11) 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史记·秦始皇本纪》)
(12) 祝阖牖户,降,复位于门西;男女拾踊三;如食间注31。(《仪礼·士虞礼·第十四》)
其次,魏晋至唐宋。“指称性谓词+中/间”正由前加式向后附式转变,处于依违两可间。例如:
(13) 次释疾走中亦约人教,先约教中但以显露为疾,若以菩萨下重述约人。(《大藏经·法华文句记·卷第七》)
(14) 朝餐多不饱,夜卧常少睡;自觉寝食间,多无少年味。(唐·白居易《衰病无趣,因吟所怀》)
(15) 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三国志·魏书·一五》)
(16)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唐·储光羲《牧童词》)
最后,元明至清前期。这一时期绝大多数“中、间”都已完全后置化了,已演化成为功能黏着的只能表示时空关系的后置词了。而且,部分“中、间”已可以附在谓词后表非典型的持续性时体义了。例如:
(17) 闲话中,问得贵:“闻得你家大娘生得标致,是真也不?”得贵生于礼法之家,一味老实,遂答道:“标致是真。”(《今古奇观·况太守断死孩儿》)
(18) 至晚,闲话间,宋江求问长老道:“弟子与鲁智深本欲从师数日,指示愚迷。但以统领大军,不敢久恋。”(《水浒传》九十回)
(19) 巫娘子软得身体动弹不得,朦胧昏梦中,虽是略略有些知觉,还错认做家里夫妻做事一般,不知一个皂白,凭他轻薄癫狂了一会。(《初刻拍案惊奇·酒下酒赵尼媪迷花 机中机贾秀才报怨》)
(20)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总之,发展到明清,方位后置词已经定型,一部分“中、间”已经开始并且正在向准体标记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从方位名词到方位后置词,虽然二者一脉相承,句法位置相同,而且都可以表示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但二者的功能、性质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从功能上看,前者是自由的,后者是黏着的;前者是实词,后者是准虚词。其次,从表达上看,前者只能表示词汇意义,后者可以兼表语法意义;前者只能表示具体的时间意义,后者已经可以表示抽象的时体意义。
2. 从方位后置词到非典型体标记
2.0 本节分析“之中、之间”的词汇化及其与“中、间”的竞争,以及后置词的标记化过程。
2.1 从非词到单词。先秦两汉期间,方位名词位于参照对象后面时可以有两种组配方式,除了上面描写的组合式定中短语之外,更常见的是中间由结构助词“之”连接的连接式定中短语“X之中、X之间”,所以,位于定语后面的就不是单音节的“中、间”,而是双音节的“之中、之间”。例如:
(21)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22) 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周易·系辞·上》)
(23) 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左传·成公八年》)
(24) 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国语·晋语九》)
(25) 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就戮,吾当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三国志·魏书·二八》)
(26) 君不见阴阳燧在掌握之中,形不出手,乃上引太阳之火,下引太阴之水,嘘吸之间,烟景以集。(裴注《三国志·魏书·二九》)
随着这种定中连接格式的经常性出现,“之”与“中、间”的内部分界也就逐渐地消失了(boundary loss),“之中、之间”开始向兼表时空关系的双音节方位后置词发展了。虽然这两个成分作为单词的地位至今还没达成共识注32,但我们确信,至迟到魏晋,一部分“之间”已经词汇化(lexicalization)了,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单词。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当“之间”带有主观性(subjectivity)意味,用来强调时间之短、之快时,其性质和作用业已发生转变,这个“之间”已经成了一个加强瞬间性的主观化标记。例如:
(27) 近董公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头悬竿端,此有勇而无谋也。(裴注《三国志·魏书·六》)
(28) 时彼弟子往瓦师家,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须臾之间,驴尽破之。(《百喻经·三一 雇借瓦师喻》)
(29) 终别,师曰:“都尉亦不得无过。”斯须[之间],萧国召公入箔,怪问曰:“末后长老何故发怒。”(《湘山野录·卷下》)
(30) 至舍西一里许,入古坟中。至期,夷为具酒果。须臾[之间],闻扣门,见前小儿云:“朱秀才来谒。”(《太平广记·常夷》)
不过,由于源语义不同,强调时间之短、之快的主观化“之中”,出现要迟得多,直到一千多年后的现、当代,才在“之间”类推(analogy)作用下姗姗而来。即使到今天,“之中”用于强调的用法还很少见,其可接受度也不高。而且,“之中”的强调功能也略有不同,还带有一定的过程性。例如:
(31) 我在猛然之中忘却了以往生命之初所有的力量;天空永远轻浮在我们周围,一个滑稽的小丑在一个大球上小心翼翼地走动。
(32) 虽历经春雨冬霜,却从未轻言放弃,虽历经挫折磨难,却从未向命运妥协,蓦然之中炽热、渴望的心再度飞扬……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之中”的词汇化要到现、当代才完成的呢?显然不是。调查可知,至迟在明末清初,附在状态形容词后面表持续义的“间、之间”与“中、之中”已经可以互换了。例如:
(33) 奴坐阶下,有顷便熟寐,主亦颇思睡,朦胧间见一小儿戏舞于奴身,俄下地,从一板过隔溪菜畦中。(《庚巳编·卷第四》)
(34) 诉罢,哭倒在地,一阵昏沉晕了去。朦胧之间,见个鬼使来对他道:“阎君有勾。”(《初刻拍案惊奇·诉穷汉暂掌别人钱 看财奴刁买冤家主》)
(35) 是夜徽商醉极,讲不得甚么云雨勾当,在新人枕畔一觉睡倒,直到天明。朦胧中见一个金甲神人,将瓜锤扑他脑盖一下,蹴他起来道:……(《二刻拍案惊奇·韩侍郎婢作夫人 顾提控掾居郎署》)
(36) 见惜惜睡在身边,朦胧之中,还认做是赵县君,仍旧跨上身去。(《二刻拍案惊奇·赵县君乔送黄柑 吴宣教干偿白镪》)
此外,从语言的系统性来讲,尽管尚未凝固的“之X”还大量存在,但“之后、之前、之上、之下、之内、之外、之际”等方位结构都已相继融合为后置词了,那么,“之间、之中”也应认定为后置词。
总之,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化,汉语中依次形成了可以兼表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的两套、四个方位后置词:单音节的“中”和“间”与双音节的“之间”和“之中”。
2.2 从双音到单音。毫无疑问,这两套后置词由于音节构成不同,虚化和形成的途径不同,具体使用时必然会有一定的选择与限制。注33从表时体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区别是,“中、间”在与“之中、之间”的竞争中,由于音节的原因,已经并且正在取得优势。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的“中、间”更适宜充当体标记,“之中、之间”虽然有时也能表时体义,但这种用法既不太典型也不够自然。如下面的“X中”都是表背景化时体义的,其中的“中”可以改用“之中”。
(37) 史正色曰:“史某半世为盗,半世为捕役,杀人曾不眨眼。若危急中(之中)污人妇女,则实不能为。”(《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
(38) 惬意中(之中)今天一个人回家,上网听音乐看书,真是惬意得不行。
(39) 该犯具有暴力倾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罪犯,并且拥有枪械,现携款正潜逃中(?之中)。
(40) 据了解,该处一位建房工人在驾驶机动三轮车时不慎撞断管道,随后逃逸。接到报警后,肇事者很快被警方控制,目前正处理中(?之中)。
(41) 根据小芳家属提供的信息,这名男子姓王,身材偏瘦,操江西口音,而截至记者发稿,该行凶男子仍在逃逸之中。(《男子行凶女孩惨遭硫酸毁容 可能系前男友所为》,《青年报》2007-03-18)
(42) 今天清晨6时许,真光路清峪路附近,一名正在行走的年轻女子被前男友用硫酸浇泼,导致头部深度烧伤。截至发稿,受伤女子仍在医院作进一步观察,行凶男子在逃逸中。(《一瓶硫酸浇向前女友头部 行凶者逃逸中(*之中)》,《新民晚报》2007-03-17)
虽然“间、之间”极少附在表前景信息的谓语后面,但即使都是充当插入语、句首修饰语和状语,“间”和“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如下面后句用“之间”表持续义就显得不太自然:
(43) 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之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三国演义》九十五回)
(44) 无地自容间(?之间),我只有默默无语。在童年时代看似难忘的趣事,经历岁月的沧桑和涤荡之后,竟会被毫无残余地抛到九霄云外,孩提时的琐碎终究被风干成干瘪的记忆而被束之高阁,这将是一种悲哀。
总之,只有一部分表时体的“中、间”可以换用“之中、之间”,即使可以互换,使用“中、间”也显得更加贴切,更为自然。这一差别表明,“中、间”这两个准体标记的形成,除了本身虚化发展之外,还经历了与双音式的竞争、淘汰过程,而“之中、之间”至今还停留在后置词的阶段。
2.3 从词汇义到语法义。就“中、间”两词本身的虚化历程看,这两个由单音方位名词虚化而来的后置词,在表示时间义时,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词汇意义显示的时间义。例如:
(45) 建安七八年中,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大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醴陵县,杀略吏民。(《后汉书·志·第一五》)
(46)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裴注《三国志·魏书·十》)
(47) 四年,汴将杨彦洪破巢将尚让、李谠于尉氏门外,檀在战中,摧锋陷阵,遂为太祖所知,稍蒙擢用。预破蔡贼于斤沟、淝河、八角,迁踏白都副将。(《旧五代史·梁书卷二二·列传第一二》)
(48) 子静虽占奸不说,然他见得成个物事,说话间便自然有个痕迹可见。(《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三》)
随着“中、间”附在谓词后表时间义的用例大量增多,频率增加,就会呈现出时体义倾向,开始向语法义演化。主要表示两种兼有词汇义的持续义,一种是附在谓词性词语后面表行为的持续。例如:
(49) 复次,第四战斗之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中,若见风尘,不起畏惧;若闻鼓角之音,复非恐惧;若见高幢,亦非怖畏。(《大藏经·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50) 六员将在湖面上,我不容你,你不饶我,斗得好不凶猛。正酣战间,官军中一将落水,却是梅富春。(《醒名花·第十三回 众魔军孤山覆没 诸义侠麟阁留名》)
(51) 再说耆卿匆忙中,将所作寿词封付堂吏,谁知忙中多有错,一时失于点检,两幅词笺都封了去。(《今古奇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52) 王凤姑、孙大娘在旁说道:“我等不知叔叔惠临,匆忙间也不曾备得一两件菜,多多简慢,只好请多用两杯酒罢!”(《七剑十三侠·第一百三十七回 赶路程二义士御风 具杯酒两盟嫂设馔》)
(53) 西山陵阙锁幽宫,辱帝神灵想象中。银海雁寒虚殿月,玉衣香散夜台风。天高朔气星辰动,响入边笳御宿空。禋祀万年开北极,只今秋祭在江东。(《春冰室野乘·卷下》)
(54) 想象间神仙宫类馆娃,俯仰间飞来峰胜巫峡。葛仙翁郭璞家,几点林樱似丹砂。(元·马致远《题西湖》)
其实,无论表示哪一类持续义,这些“中、间”显然都已经部分语法化了。一方面,这些格式所表的意义已经相对抽象化、概括化了,已虚化为特定的语法意义了。另一方面,这种用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类推性,其他的形容词和动词,也都可以后附“中、间”,表示类似的语法意义。例如:
(55) 善财去参,卒难近傍,疑惧中忽发勇猛心,进步刀山,投身火聚,便得菩萨善住三昧,又得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大藏经·东阳和尚少林无孔笛·卷之一》)
(56) 其夜遂梦,与一士人同赴法正,恐惧间遂念阿弥陀佛至十声乃觉,岂非佛以此坚其信心乎。(《大藏经·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八》)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频繁地附在谓词性词语的后面,近代汉语的“中”和“间”逐渐开始向表时体的方向发展了,尽管这一时期“中、间”的用法,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体标记。再比如:
(57) 宋江酒酣,闲话中追论起昔日被难时,多亏了众兄弟。“我本郓城小吏,身犯大罪,蒙众兄弟于千枪万刃之中,九死一生之内,屡次舍着性命,救出我来。”(《水浒传》九十三回)
(58) 遂独见灵公,闲话间说及夏姬之美,天下绝无!灵公曰:“寡人亦久闻其名,但年齿已及四旬,恐三月桃花,未免改色矣!”(《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 公子宋尝鼋构逆 陈灵公袒服戏朝》)
(59) 据120急救人员说,当他们赶到现场时,两位老人均已死亡。……此次火灾原因仍在调查中。
(60) 据调查,该店家违规有三:一、无证经营,未到工商局注册登记。二、非法招工,涉嫌雇用未成年青少年。三、噪声过响,严重干扰附近居民生活。此案目前仍在侦查间。
(61) 意大利雅图斯龙头,顶级龙头全力促销推广中(*间)!香港旭晖淋浴房全面代理意大利雅图斯龙头,感受意大利的浪漫,时尚,科技!
(62) 尽管流程再造思想还不够成熟和完整,但因为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持续关注,也在十余年的传播和推广间(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3. 趋同化倾向和互补性差异
3.0 作为一对后置方位词,“中”和“间”一起从普通名词发展而来,又正在向更加虚化的体标记演化。虽然都可以表空间和时间,但“中”的基本语义是“中心、中间”,而“间”的基本语义是“间隔、间距”;所以两词的语义侧重和表达功能还是有所不同。一方面,随着二者的进一步虚化,由于相互间的影响和类推,双方间的差别趋于缩小乃至趋同。另一方面,由于源语义和原功能积淀的差异,“中”和“间”又呈现出分工互补的倾向。下面主要讨论较为重要的三个方面趋同化倾向和互补性差异。
3.1 情状式与动作式。上面已经指出,同样是表持续,“中”重在表示持续的过程,“间”重在表示持续的期间。其实,在近代汉语中,两者的区别还可以概括为:“X中”侧重表情状,“X间”侧重表动作。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部分强情状化的“X”后面只能附“中”,不宜附“间”。例如:
(63) 周主道:“王儿,你说梦寐中(?间)所见乃虚渺之事,你曾见朕目现在受伤,难道也是虚渺之事么?……”(《飞龙全传·第四十二回 柴荣进位续东宫 匡胤无罪缚金銮》)
(64) 沙夫人道:“江、罗、贾三位夫人,该享厚福。若是当初同我们走出,如今也在一处,因他命中该招贵夫,故此不幸中(*间)得了宠幸。”(《隋唐演义·第六十五回 赵王雄踞龙虎关 周喜霸占鸳鸯镇》)
其次,反过来有相当一些动作性较强的“X”后面只能附“间”,而不宜附“中”。例如:
(65) 布亲自接战。正斗间(?中),阵外喊声复起,曹操亲统大军冲杀前来。吕布料难抵敌,引军东走。(《三国演义》十九回)
(66) 正走间(*中),电光闪烁,大雨如泻。须臾少定,见一大白龙起于江心,头与云连,有顿饭时方灭。(《初刻拍案惊奇·唐明皇好道集奇人 武惠妃崇禅斗异法》)
这一差异说明,虽然“中”和“间”都已开始向体标记演化,但“间”的有界性(bounded)要强于“中”,所以,发展出来的时体特征也不尽相同。不过,一旦同样都是后附某种情状,那么“中”和“间”的表达侧重点就会趋向于中和,下面的“朦胧间”接近于“朦胧中”,都是一种有界的情状。试比较:
(67) 李生此时,不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朦胧中,但闻环珮之声,异香满室,有美女四人,一穿黄,一穿红,一穿白,一穿黑,自外而入,向李生深深万福。(《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68) 思了一番,不觉精神昏倦,和衣而睡。朦胧间,但觉身在书房中,见一黄巾力士,手执简帖道:“大王有请,乞先生就行。”(《禅真逸史·第三十二回 张善相梦中配偶 段春香月下佳期》)
(69) 浩仓卒中无物表意,遂取系腰紫罗绣带,谓女曰:“取此以待定议。”女亦取拥项香罗,谓浩曰:“请君作诗一篇,亲笔题于罗上,庶几他时可以取信。”(《今古奇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70) 功父仓卒间不曾细认,一时未得答应。囚犯道:“我乃贾廉访也。生前做得亏心事颇多,今要一一结证。……”(《二刻拍案惊奇·贾廉访赝行府牒 商功父阴摄江巡》)
同样,一部分心理动词,譬如“无意”的后面,也可以分别附加“中”和“间”注34:
(71) 却因绕道在嘉兴看蘧姑老爷,无意中走这条路。不想撞见你儿子,说你老人家在这里,得以会着。(《儒林外史》九回)
(72) 晚间赵鸿泰告辞了石铸等人,到了后面跟老道谈起闲话,无意间说起了刚才在前屋接待了一些彭大人的差官投宿。(《彭公案·第二百回 妖道错散迷魂药 石铸误投赵家庄》)
总之,虽然“中”和“间”的表义功用各有侧重,但是在可以表情状这一点上,二者又有趋同的倾向。
3.2 瞬间性与持续性。如前所述,早在魏晋、隋唐时期,“之间”就可以附在表瞬间的时间词后面强调瞬间。其实,自隋唐以后,方位后置词“间”强调瞬间的主观化用法并不比“之间”少。例如:
(73) 延伯耻前挫辱,不报宝夤,独出袭贼,大破之,俄顷间平其数栅。贼皆逃迸,见兵人采掠,散乱不整,还来冲突,遂大奔败。(《北史·卷三七·列传第二五》)
(74)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75) 朝廷不堪侵枉,遂复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则不可久,且以喘息须臾间(*之中/*中)耳!(《东汉秘史·第五十九回 强乘入朝辞懦主 埋轮当道劾奸臣》)
(76) 不觉春尽夏临,倏忽间(*之中/*中)又早六月中旬。汪知县打听卢楠已是归家,在园中避暑,又令人去传达,要赏莲花。(《今古奇观·卢太学诗酒傲公侯》)
除了附加在表短时的词语后面强调瞬间之外,大约从唐宋开始,方位后置词“之间、间”还可以附在一些动作性词语后面,强调动作完成非常之迅速,而“之中、中”当时都不能这样用。例如:
(77) 但愿诸佛起慈悲,邪憧(幢)不久皆摧折。神力不经弹指间,须臾即至皇城阙。(《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78) 贞白学力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价可知矣。(《唐才子传·卷十》)
(79) 忽闻远哭声,呼阿舅。孝子惊疑,俯仰间,哭者已至。如人长大,披发至足,发多蔽面,不见七窍。(《太平广记·卷三二四》)
(80) 巡指间春又秋,转眼间晨又昏。则被他韶华荏苒催双鬓,争如我向闲处且潜身?(元·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
然而,大约从晚清开始,在“间”的感染(influence)下,“X中”也开始由表示持续性衍生出现强调瞬间的用法,尽管使用频率还比较低,而且通常充当结果补语,很少充当方式状语。注35例如:
(81) 感谢佳人情重,一见把春山双纵,和我绣窗私语盟香永。恨转蓬,花飞水自东,风流回首惊残梦。隔断深闺路几重。匆匆,别离顷刻中。朦胧,今宵那处逢?(《娇红记·第十五出 盟别》)
(82) 喜重重,恨重重,翻覆情缘转眼中。邯郸未醒黄粱梦,月方西坠去,花谢一年红,冬寒雪冻莫寻踪。(《红楼梦补·第十回 叩仙坛乩盘藏隐语 遁禅门蠢婢露真言》)
发展到现代汉语,尤其是近30年来的当代汉语,“X中”强调瞬间用法也已比较普遍了。例如:
(83) 猛然中,我发现了路标,没错,是卢沟桥,再不出去,真奔河北了。慌忙中我选择卢沟桥北出口,等出来后才发现,哟!这个地界怎么那么荒凉呀。
(84) 蓦然中,他一怔,他有些失落,有些喜悦,失落与喜悦同时在他的脑子中搅动着,让他不知所措地按错了键。
(85) 人生的过往是如此让人不能预期,来的人如烟花般灿烂,走的人在刹那中升华!
(86) 我胸中一连多天的怒火顷刻中爆发了,我指着中年妇女喊,老子有没有钱关你屁事?
发展到当代,“X中”甚至还可以同“X间”一起对举使用,互相配合,强调变化之快。例如:
(87) 往事如梦,弹指间,光阴飞逝;岁月如歌,挥手中,浮华已去。
(88) 一瞬间,仿佛两人的动作都停顿了一般;就在惊讶的等待中,猛然中,胸口感觉到了一股极为霸道的力量!
总之,虽然现代汉语的“猛然”“蓦然”“刹那”“顷刻”后面附加“中”和“间”在表达功用上还略有区别,而且用频也相差很远,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在“间”的类推作用下,“中”已经逐渐突破了原来的限制,也可以强调时点了,表明两者在强调瞬间性方面,已经逐渐接近。
3.3 背景化与前景化。在近代汉语中,当指称性谓词后面附加“中、间”表体意义时,这些“X中”和“X间”通常多充当介词宾语、插入语、句首修饰语和状语等辅助成分,因而,这些“X”虽然在逻辑上一般也有其主语,但在句法上一般是很少出现主语的。例如:
(89) 翠凤睡中留神,黎明即醒,唤起赵家人,命向黄二姐索到一包什物。(《海上花列传·第四十九回 明弃暗取攘窃蒙赃 外亲内疏图谋挟质》)
(90) 奴家昨日,独自在山筑坟,正睡间,忽梦一神人,自称当山土地,带领阴兵,与奴家助力;却又嘱咐,教奴家改换衣装,径往长安寻取丈夫。(《琵琶记·第二十九出 乞丐寻夫》)
(91) 高太尉正睡间,忽听得人报道:“船场里火起!”急忙起来,差拨官军出城救应。(《水浒传》八十回)
(92) 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三国演义》三十七回)
(93) 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94) 二人正接战间,芮吉持刀也冲将过来。这边孙焰红使斧抵住。只见武吉摧开马杀来助战。(《封神演义·第八十五回 邓芮二侯归周主》)
(95) 李元寻思间,一老人策杖而来。问之,乃看祠堂之人。(《喻世明言·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96) 夫妻正在疑惑间,刘官人接得府间文书,委他查盘滁州公库。刘官人不敢迟慢,吩咐库吏取齐了簿籍,凡公库所有,尽皆简出备查。(《二刻拍案惊奇·张福娘一心贞守 朱天锡万里符名》)
比较而言,由于明清时期的“X中”重在表示情状的持续,所以,在已经调查的近代汉语语料中,还没有发现有“X中”与句法主语共现的分布情况。注36试比较:
(97) 禅师回来正好撞见,老猿慌忙中踉踉跄跄地逃走,禅师没有多问,也未把这件事告诉给其他僧人,只是心里记住了它,说:“这只猿猴已经领悟了佛法。”(《剪灯余话·卷一 长安夜行录》)
(98) 众将正慌乱间,忽尚书李福又至;见孔明昏绝,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误国家之大事也!”(《三国演义》一百零四回)
可是进入现、当代汉语后,随着“X中”前景化用法的迅速发展,“X中”与主语共现的现象开始日益增多。如下面两例新闻报道中的“X中”都直接充当了前景句的谓语:
(99) 随后公安局又抽调警力对涉案的其余11名犯罪嫌疑人进行抓捕,目前11人中的刘某、管某、杜某、郎某均已被抓捕归案,并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其余7名犯罪嫌疑人正追捕中。
(100) 据台湾媒体报道,据称蔡茂雄不但利用毒品控制男童,甚至凌虐毒打受害人,恐吓受害人,目前已知有三名受害人,其中两人13岁,一人15岁,至于是否还有其他男童受害,警方正进一步追查中。
在现、当代,“X间”与分句主语共现时,仍然是表示背景信息的,而且用频比近代已有所减低。例如:
(101) 众人骇然间,一个幻面的黑衣老者如风而至,行动快如闪电,狂猛无匹的剽悍气势震惊了当场所有人,通天教主和刑天灭同时变色,不约而同全力运起魔能,两人惊人的魔能从四面八方向来者击去。
(102) 妈妈准备晚饭间,我上QQ碰到了我以前小学同学,跟她聊起来才得知现在出国留学很热,好友小贝已在澳大利亚待了两年了,小江听说也要去了,有钱有门路的都要出国,好像国外可以淘金似的!
(103) 杭州一男子劫持奔驰车及2名人质 警方正追捕中(*间)
(104) 老板寄“鸡毛信”挽留阿联 易建联与雄鹿僵持中(*间)
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首先,在近代汉语中,“间”在表时体时可以比“中”更直接,因为“X间”常常可以单独充当分句的谓语;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在表时体时显然比“间”更典型,因为“X中”已经完全可以充当主句的谓语。其次,在当代汉语中,“间”和“中”的时体功能已有所分化,“间”虽然偶尔也可以表示前景信息,但主要表示背景信息,而“中”附在前景句中表持续体的用法近年来发展迅速,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相对合格的时体标记,尽管与“着”相比还是一个非典型的体标记。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如下:(1)从句法功能看,单音节的“中”和“间”由于句法分布的专职化,逐渐从普通名词发展到方位名词,再进一步成为黏着的后置词;由于经常附着于指称性谓词性词语后面表时间,又开始向时体标记发展。(2)从表达功用看,“中”和“间”由表空间关系扩展到表时间关系,再由表词汇性时间义渐渐演化为表词汇-语法的融合义,进而逐渐发展出表持续性的非典型语法义。(3)从相互关系看,由于高频连用和双音化作用,“之中”“之间”由一开始的“结构助词+方位名词”最终融合为两个双音节的可以表空间和时间的后置方位词;但是,在表示时体义的竞争中,又由于音节、结构等原因,这两个词已经并且正在处于边缘化的地位。(4)从发展趋势看,“中”和“间”总的趋势是趋同中和,但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分工互补的倾向。由于分别含有过程和期间的语义积淀,所以,“中”比“间”更加适合附在谓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持续体,尤其是当该谓词性词语表示前景信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