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
智创“中国方案”、勇担“中国责任”的“丝路先行者”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习近平主席先后多次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理念、建设成果并指明未来合作方向。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是开放、包容的国际性事业,欢迎各国积极参与,共同分享发展机遇。1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中国企业的海外实践将其理念转化为行动、将其愿景转变为现实。“孟夏之日,万物并秀”,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筑”或“中建”)提出要做“一带一路”建设的代表者和领先者,通过多元主体推行“大海外战略”,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调整战略方向,向海外业务倾斜,坚持“海外资源优先配置,海外市场优先布局,海外事项优先决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建筑海外业务增长迅速。2017年,中国建筑境外业务全年新签合同额(含房地产业务)20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7%;实现营业收入8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图1)。其中“一带一路”业务稳步推进,2017年度中国建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取新签合同额1232亿元人民币,占年度境外新签合同总额近60%。“一带一路”业务日益成为中国建筑海外业务的主战场。
图1 中国建筑2013—2017年境外新签合同额及境外营业收入2
一、理念引领:中国建筑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与意识
中国建筑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坚持五种意识,突出理念创新与意识创新,将“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成功转化为企业全球化拓展的收获。
(一)秉持大局意识,勇承央企担当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发展愿望、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的重大举措,同时也为中央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建筑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秉持大局意识,统筹协调国家整体利益与公司自身利益,辩证处理企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力求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开展企业海外实践。
一方面,作为扎根海外的中央企业代表,中国建筑建设了很多国家工程、民生工程,以优异品质赢得了良好口碑,也为拉近中国与项目所在国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中建美国公司由于出色的市场业绩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两届当选美国中国总商会会长单位,并迅速将总商会提升为深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民间机构,有力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为中美外交和经贸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3此外,中国建筑在“一带一路”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较为快速的成长,还缘于中国建筑长期以来坚守业务所在市场,通过积极探索市场发展规律和符合当地市场的业务经营模式,坚持本土化运营策略,做深做透市场,在执着坚守中蓄力,赢得了驻在国市场的长期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阿尔及利亚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政治斗争和恐怖活动十分频繁,整个社会和经济处于停滞和崩溃的边缘,大部分外资企业和使领馆机构纷纷撤出阿尔及利亚。但中国建筑却留了下来,并以微利积极参与阿尔及利亚住房建设,成为该国承担住房项目最多的承包商。近年来,中国建筑相继获得Tipaza公路(3.1亿美元)、国际会展中心(8亿美元)、阿尔及尔大清真寺(15亿美元)、南北高速公路希法段(20亿美元)、阿尔及尔新机场项目(10.2亿美元)等超大型工程项目。正是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坚持的本土化经营理念,让中国建筑在“一带一路”实践开展之前就已获得项目所在国的深厚信任,积累了良好的声誉资产,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实践的顺利展开。
(二)强化品牌意识,勇创世界一流
品牌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合点,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是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品牌发展工作,从国家战略层面大力推动品牌战略实施落地。中国建筑亦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品牌的战略目标贯彻在“一带一路”实践中。Brand Finance发布的“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中国建筑位列第44位。在穆迪、标普分别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影响下,中国建筑仍保持了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仍将中国建筑评级维持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4
在品牌的外在表达上,中国建筑所有海外项目都严格贯彻落实CI(视觉识别系统规范)标准及集团公司《施工现场标准化图册》的各项要求,将施工现场打造成为公司形象展示的窗口,塑造了中国建筑品牌形象。在品牌的内在支撑上,中国建筑坚守产品品质。小到螺丝钉,大到核电站,中国建筑都高度重视产品质量。5阿尔及利亚6.8级大地震中,中国建筑所建设的所有住房无一倒塌,被当地人称为“震不垮的丰碑”。数据显示,2017年度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全球250家国际工程承包商排名中,中国建筑全球业务名列第1位,国际业务名列第11位。
(三)升级战略意识,推动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建筑也在借势“一带一路”,从战略高度升级对海外市场的认识。法国万喜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海外最大的建筑承包商之一,是中国建筑的学习标杆。但通过对万喜的梳理,中国建筑发现,其近几十年来营业规模都在三千亿元人民币到四千亿元人民币之间,也就是说四千亿是欧洲建筑行业发展的天花板。“中国建筑营业收入达到了一万亿元(人民币),这源于中国广阔的市场做支撑。我们认为中国建筑离市场天花板也不远了。下一步我们怎么做,市场在哪里,能否把天花板不断往上抬高,是公司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建筑有关负责人表示。6
推行“大海外战略”即是中国建筑突破市场天花板,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商业模式变更的重要战略抓手。中国建筑通过践行“大海外战略”“企业发展的目标更高远,业务结构更加均衡,产业链覆盖更加健全,并推动市场布局更加广阔”。7经过结构调整,中国建筑已由原来单一的房屋建筑设计施工企业,成为一家全业务覆盖的综合投资建设集团,其业务不仅包括房屋建筑、铁路、公路、地铁、码头、港口、桥梁、隧道等基建业务,还涵盖了综合管廊等市政业务,并以大投资的概念涉及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投资融资、建造设施、后期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
(四)坚持创新意识,共享中国技术红利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建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考验其自身国际化创新水平的一次挑战。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官庆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建筑一直把实施创新驱动作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毫无疑问,创新驱动为中国建筑的健康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8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建筑开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攻关,在超高层建筑、大型场馆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路桥、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工业设备安装等领域积累了较为扎实的技术优势。9中国建筑的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和应用技术、复杂空间钢结构体系研究与安装技术、新型建筑设备研究与制造技术、建筑企业管理与生产应用信息技术等技术创新,都处于世界领先,这大大提高了中国建筑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如中国建筑在“千米级摩天大楼建造技术研究”中形成的系列原创科技成果,让其在全球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占据了半壁江山。10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项目中,项目部用27天完成3200吨大底板钢筋绑;用60个小时完成两万方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创造了马来西亚一次性成功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新纪录;采用“中西结合”的两套爬模系统技术、最高413.66米的泵送混凝土技术、“内爬外挂”式的超高层塔吊安装技术等,创造了马来西亚建筑业先例。在阿尔及尔大清真寺项目中,为满足建筑使用要求和抗震要求,项目部完成了世界建筑领域最顶尖的246个抗震支座、80多个阻尼器的安装,还自主研发超高层C50/60配比混凝土,助力宣礼塔结构施工进入最快7天一标准层。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切实体现着中国建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中国技术发展的红利。
(五)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合规运营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风险高、法律环境差、汇率风险大,宗教和民族关系问题复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强化风险意识。中国建筑将全方位风险管控体系贯穿于集团总部、二级单位及各海外机构的工作运行当中,并大力推进海外风险监督全覆盖。对于新开拓的市场,中国建筑要求各海外机构必须做到对项目所在国和所在地区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宗教文化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情况也要提前把控。所有投资、建设、运营、纳税及退出机制都必须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盲目行事。11中国建筑凭借其在海外运营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累积,建立了一套海外风险管理指引,能够对进入海外市场的前期谈判、项目追踪到合同履约等所有环节进行风险指导和把控,让中国建筑人敢于承担风险,保障海外项目成功实施。12
而强化风险管控,除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外,合规运营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的重要底线。中国建筑高度重视遵守“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针对当地法规要求和业务特点,对公司统一的管理和运营体系进行优化,积极开展驻外人员法律法规培训,提升公司全员法律意识。《2018中国建筑海外传播力实践研究》数据显示,占比高达97.3%的中国建筑被访海外机构表示公司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出现违反当地法律法规的情况,体现出中国建筑坚持海外合规运营的良好作风(图2)。
图2 中国建筑各海外机构在过去一年中违反当地法律法规情况13
二、实践突围:中国建筑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经验
在大局意识、品牌意识、战略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等前沿理念与意识的引领下,中国建筑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海外市场,形成了具有中国建筑特色的“一带一路”实践经验。
(一)坚持扎根经营,深耕海外市场
通过长期的海外实践,中国建筑意识到海外经营不能“打一枪换个地方”,要坚持“阵地战”“持久战”。对项目所在国和所在地区需要有“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二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三十年不回头”的坚守。这是中国建筑海外业务发展最大特色,也是其海外业务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截至2018年,中国建筑在阿尔及利亚经营36年,在美国经营33年,在博茨瓦纳经营30年,在新加坡经营26年。中国建筑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取得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海外长期经营所积累的深厚资源,对当地国情民意的清晰了解,与当地风雨同舟所得到各阶层的充分信任。这些扎根经营做出的努力使得中国建筑能够协同国外国内各方找到最契合当地需求的项目,并快速组织实施。一些国际同行在项目所在国面临战争、动乱、金融危机、疾病等恶劣营商环境时纷纷选择放弃,而中国建筑始终选择留下,与项目所在国政府及人民同甘共苦,中国建筑也借此赢得东道国的信任,获得市场发展机会。这些扎根与坚守也使得中国建筑成为北非、中东等地区国家最大的外国承包商,并能够承建多个当地敏感乃至核心的政治、军事工程。
(二)坚持市场运营,强化国际竞争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建筑海外成长历练的机会,中国建筑坚持市场化运营,努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如中国建筑与欧美一流建筑公司公开竞标并中标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尔及尔大清真寺项目,一举夺得高达15亿美元的当年国际市场最大单体建筑大单;在国际公开招标情况下竞得特大基础设施项目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工程;在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市场,更是在完全市场化的竞争中发展了自身竞争力。
中国建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市场化运营,经营业绩显著提升,也推动着企业国际排名的不断攀升。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杂志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承包商250强”(The Top 250 Global Contractors)榜单上,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1310.75亿美元的全球建筑业务营业额,名列“全球承包商250强”首位,继续稳居全球投资建设集团之首。这是继2016年排名第一之后,中国建筑连续三年位居榜首。
(三)推动资源整合,实现全球配置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资源匮乏、原材料短缺,开展项目所需设备、物资和建材往往需要从境外引进,拥有广泛的国际分供商体系网络是中国建筑在当地顺利实施项目的关键和必要条件。例如在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达成和建设中,正是中国建筑对设备、材料、人员等资源进行充分配置和统筹整合的能力,为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拥有广泛的国际合作伙伴也是企业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业务拓展阶段,中国建筑与项目所在国政府及行业协会积极进行对接;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强强联合,共同运作项目;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加强多边战略合作,提升境内外融资、并购重组等经营发展水平。在项目实施阶段,中国建筑以中国、法国、美国为中心,集成全球分供商资源,与国际分供商建立长期合作业务关系、加强与当地大大小小分供商的交流沟通,共同服务于海外项目,协同发展。
(四)积极融入当地,提高属地化水平
积极融入当地,提升国际化竞争实力是中国建筑开展海外业务的重要举措和思考。通过尊重当地文化、属地化经营,中国建筑逐步提升自身国际化竞争实力。
首先,尊重当地文化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是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核心。“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中国建筑在开拓市场、开展经营的同时,主动融入当地,尊重所在国的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苏库尔—木尔坦段(PKM)项目建造过程中,项目组制定了《中方员工行为十条禁令》,要求中方人员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善待巴方员工,违反规定者将被立即取消工作资格。为尊重当地宗教信仰,中国建筑还出资分别在项目主营地和20多个分营地为巴方员工修建了临时清真寺,方便他们做礼拜。在两国传统节日期间,项目组还会举办中巴员工及家属的联谊活动,通过互赠礼物、体验对方习俗、体育比赛等多种方式拉近彼此距离,共建中巴员工“大家庭”。14《2018年中国建筑海外传播力实践研究》数据表明,83.3%以上的中国建筑被访海外机构表示会“结合当地传统节日、传统风俗开展活动”,体现出中国建筑在“一带一路”实践中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文化的尊重(图3)。
图3 中国建筑各海外机构开展人文交流的举措和主要活动15
此外,在“一带一路”实践过程中,中国建筑还始终坚持开放态度,不断提高属地化经营程度。《2018中国建筑海外传播力实践研究》数据显示,被访各海外机构在所在国实施属地化经营的最主要措施是“雇用当地人作为基层员工”,这一选项占比高达96%;其他措施还包括“和员工一起庆祝当地节日”“对当地员工或青年进行培训”“提升当地员工进入管理层”等(图4)。在创造就业方面,中国建筑在海外雇用当地员工近50,000人(含劳务),如美国公司属地员工超过4000人、占比达98%,推动集团成为在北美影响力靠前的中央企业;中东、新加坡地区属地员工比例分别达到85%、81%,非洲地区属地劳务人员占比超过80%,中建刚果(布)公司达69%。除此之外,中国建筑还积极使用当地分包和建筑材料,通过本地采购、分包等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在阿尔及利亚项目期间,中国建筑灵活选择当地分供商,不仅降低项目成本和相关风险,提高了项目实施效率,还有利于公司的属地化经营、使公司更好地融入当地。中建南洋公司2017年本地化采购率甚至达到97%以上。
图4 中国建筑各海外机构在所在国实施属地化经营的主要措施16
(五)分享中国经验,践行社会责任
“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见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物资匮乏,很多国际建设公司缺乏在这样外部环境下的项目实施经验和技术。中国建筑以开放、包容、互惠的理念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承担中国责任,解决沿线各国面临的技术、生态、管理等难题,为“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方案”。如2017年由中国建筑建成的吉布提多哈雷港口是中资建筑企业迄今为止在东北非地区承接的最大规模港口项目,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吉布提地处东非,被称为“沸腾的蒸锅”,7月份气温常达50摄氏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施工近三年期间,中国建筑基于在国内积累的极端气候条件下作业能力,丰富的水文、气象和地形经验,以及现代化建设管理能力,克服了当地极端气候条件的挑战,以惊人速度完成了合约内的房建、道路设施等全部要求。
中国建筑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计划地了解当地民众期望,推动实施教育、医疗、改善基础设施、抗击自然灾害等领域的社会公益项目。大部分中国建筑被访海外机构表示会开展“公益慈善、扶贫援助”等活动,践行社会责任。2017年,中建越南公司联合多家在越企业举办爱心助学公益活动;中建中西非公司参加中国驻刚果(布)大使馆举办的慈善义卖活动,捐款资助当地医院、孤儿院、福利院;中建斯里兰卡分公司与当地政府共建敬老院,并为敬老院义务修路、捐赠;中建巴基斯坦PKM项目部于国际儿童节对巴基斯坦Nawazabad女子小学和男子小学开展捐助活动,帮扶当地教育事业,缓解项目沿线300多名儿童入学困难状况。
三、直面挑战:中国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
尽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经营方式也日益走向国际化,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部分国家地区局势动荡,营商环境不稳定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地缘关系复杂、历史文化差异大、宗教民族冲突严重、国家和区域局势动荡、大国利益博弈关系纠结。17政治风险高、市场不规范、经济环境差、法律不健全、文化沟通难以及安保环境不稳定等因素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较大威胁。例如,中东、中亚各国政治体制调整处于不同状态,政权更迭、权力交接等致使当地政策总是出现不连续性,项目的经营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非洲部分国家虽具备早期殖民国家留下的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执法水平较差。为进一步规避企业在海外面临的法律风险,2018年10月,中国建筑举办了海外法律管理培训会,对中国建筑海外各机构的负责人以及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培训。
(二)沿线部分国家条件艰苦,员工生活工作皆面临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加之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对于员工海外工作生活都提出了较高的挑战。例如,非洲地区气候炎热、蚊虫多、疫病频发,当地医疗水平较差;中东地区则存在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部分国家还处于战乱和冲突之中,政治局势十分不稳定。恶劣的生活条件为中国员工海外工作生活带来了严峻考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复杂,需要专业人才扎根当地,熟悉当地的外部环境与市场运作规律,才能为企业的海外发展做出贡献。
为帮助员工克服海外工作的困难,中国建筑在海外人才培养机制上实行“三化人才”战略,并制定实施了“3+2”人才培养策略,18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对于优秀的、有潜力的管理骨干,提供赴欧美等国家深造的机会。在国际项目实施工作中,加强员工的外语培训和学习,并实施外语津贴制度,以鼓励员工对小语种的积极学习。同时,为应对海外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公司采取激励政策,留住骨干人才,使经验得以累积和传承。目前,海外扎根几十年的中国建筑已经打造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化管理经营团队。长期服务海外的工作经验使这些优秀的管理者对所在国有着颇为深刻的了解,是中国建筑在“一带一路”实践中打造国际化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三)国际货币汇率波动较大,投融资环境不稳定
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具有施工期长、所需资金量大、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对长期稳定的融资环境提出较高要求。从国际融资环境来看,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造成国际货币汇率变化多端,企业项目资金融通风险较高;从国内融资环境来看,央企的海外投资审批周期较长,投资许可证审批制度和外汇管制严格,而人民币汇率近年来持续波动,使企业对外投资、并购面临很大的汇率风险,对公司海外签约、施工、项目运作以及整个经营发展往往造成很大阻碍和压力。19此外,项目所在国债台高筑也常造成项目无法如期启动。
四、发展建议:“一带一路”企业实践中的国家引导与企业创新
中国企业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实践,一方面需要国家和政府从顶层设计上支持、引导企业的海外经营与发展,营造“一带一路”沿线良好营商环境,以保障企业海外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在实践中灵活应对,积极开展创新,实现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
(一)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支持与引导
第一,从外交层面谋求对外友好关系,为中国企业在项目所在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如从国家层面推动与项目所在国的高层领导互动,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促进双边合作关系稳定,带动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机构、企业的对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贸谈判力度,为企业在外发展寻求业务拓展空间,提供良好的关税及法律支持。此外,国家还需增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海外安全保护,避免由于项目所在国政府更迭、内乱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个别国家政府不承认或停止相关项目实施的可能性,给中国企业造成重大损失。20
第二,从政策层面助力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或提供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欠发达、融资环境较差,而发展投资建设项目所需资金规模大、周期长,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帮助,鼓励中国驻外金融机构为中国企业做好“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金融服务;也可利用财政支持、免税等办法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中国企业推动业务开展。21
第三,国家驻外使领馆或可提供信息资源交流、法律法务培训等服务,建立同企业的顺畅沟通渠道,让出海企业有困难能在当地找到“娘家人”。在劳工签证方面,或可放开以产能合作关系入境的签证限制,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提高效率;法律法规方面,可协调相关机构对中央企业进行当地法律法务培训,尤其是关于国际重点法律法规的指引。
(二)企业从实施践行层面加强创新与突围
第一,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战略引领。战略的失误乃是最大的失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要以战略领航,科学规划,良性发展,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盲目追求扩张,定位不清。中国建筑在海外市场开拓中,亦高度重视基于国际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形成准确战略研判,注意审时度势,分层次厘清企业海外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微观目标,做好科学、合理、健全、有前瞻性的经营规划,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坚实的战略指引。
第二,强强联合,抱团取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潜力大,但蕴藏的市场风险也不小。为此,中国建筑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其他中资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建立合作,形成中资企业间有序良性竞争,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当地知名企业的战略性合作,通过和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联盟,借船出海,加快市场开拓进程。
第三,继续提高创新能力,谋求高质量发展。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不能盲目追求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效益,而是要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导向。在此导向下,中国建筑未来也仍将坚持巩固与创新的有机统一、速度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投资与承建的有机统一,推进结构性管控思路,强化在施项目履约,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发展创新优势,切实提升发展质量。
第四,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企业海外发展保驾护航。中国企业海外运营活动面临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局势动荡、营商环境及投融资环境不稳定的严峻挑战,加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风险趋势性上升、行业发展的各项挑战趋势性加大、金融环境趋势性收紧,在此背景下,中国建筑未来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境外经营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防范机制和境外风险应急体系,提高风险预判水平,提高风险预警能力,有效控制风险,为企业海外运营保驾护航。
点评:五大意识引领发展
中国建筑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通过多元主体推行“大海外战略”,坚持“海外资源优先配置,海外市场优先布局,海外事项优先决策”,这种清晰的战略效果显著,“一带一路”业务日益成为中国建筑海外业务的主战场。在发展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建筑逐渐总结梳理形成五大意识,即大局意识、品牌意识、战略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在这五大意识的引领下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和风险。部分沿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仍存在政治风险高、市场不规范、经济环境差、法律不健全、文化沟通难以及安保环境不稳定等负面因素。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合规经营,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尤为重要。中国企业必须做到对项目所在国和所在地区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宗教文化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情况也要提前把控。
翟崑,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1李忠发、王慧慧、李舒《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2018年5月14日,http://www.xinhuanet.com//silkroad/2017-05/14/c_1120969571.htm。
2来源:《中国建筑2013—2017年年报》。
3冯栋《跨越32载 中国建筑用幸福空间连接中美》,新华网,2017年11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itown/2017-11/09/c_136739234.htm。
4《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年度报告》,2018年4月11日,第15页。
5周锐《中国建筑董事长官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把握“一带一路”机遇》,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http://news.ifeng.com/a/20171024/52772710_0.shtml。
6欧阳春香《“一带一路”本地化经营 中国建筑“走出去”精耕细作》,《中国证券报》2017年5月10日。
7同上。
8周锐《中国建筑董事长官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把握“一带一路”机遇》,中国新闻网,2017年10月24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0-24/8359333.shtml。
9冯栋《中国建筑:不创新就做不到全球第一》,新华网,2017年9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itown/2017-09/15/c_136612161.htm。
10黄贤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火速建造马来西亚最高建筑吉隆坡标志塔封顶》,《南洋商报》2017年12月12日,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4013/2017/1222/936145/content_936145.htm。
11官庆《“一带一路”:中国建筑的机遇与挑战》,《企业文明》2016年第12期。
12廉颖婷《调研报告: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三大风险高发区》,中国新闻网,2016年1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1-20/7724255.shtml。
13来源:《2018年中国建筑海外传播力实践研究》。
14季伟、刘天《“同一条路,同一个家”——记中企承建巴基斯坦高速公路“一号”工程》,新华网,2017年6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6/05/c_1121087282.htm。
15来源:《2018年中国建筑海外传播力实践研究》。
16来源:《2018年中国建筑海外传播力实践研究》。
17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0期。
18李秀中《中国建筑海外市场已逾百个 承建世界一半超高层建筑》,腾讯网,2017年5月11日,https://news.qq.com/a/20170511/026712.htm。
19胡鞍钢、地力夏提·吾布力、杭承政、高宇宁《一带一路“先行军”与“主力军”——对央企的调研与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20官庆《“一带一路”:中国建筑的机遇与挑战》,《企业文明》2016年第12期。
21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