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征程: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赵 磊1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体。很多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总是谈风险,风险当然要充分重视,但对中国企业而言,不“走出去”的风险更大,关键是自身要准备好、项目要选好,要通过“点穴式”发力不断提升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整合与转化全球资源的能力。应该看到,水深、浪急、风大的地方恰恰是产好鱼的地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业应更为积极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布局的积极实践。
企业“走出去”要更全面
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明确“走出去”的目的。一些企业片面地认为,面向“一带一路”“走出去”就是要获取能源资源、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输出过剩产品,“走出去”是为了在国内获得补贴,这种错误认知会使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南辕北辙,甚至导致那些率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先锋”一个个倒下成为“先烈”。
就“一带一路”建设而言,需要企业稳健“走出去”步伐,顺利完成企业国际化布局。实现这一目标,有四个层次或四个阶段:一、国际营销,即扬帆远航,通过海外代理商,较快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二、绿地投资,即安营扎寨,“以点到面”扎根下来,充分获取当地资源和市场份额,同时输出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三、收购兼并,即巅峰对决,直接获取技术、产品、市场、品牌、人才、供应链等资源,但是收购交易复杂,整合难度大,成功与失败率参半。四、战略联盟,即合纵连横,内容与形式多样灵活,但是市场和合作伙伴选择难度大。目前,中国企业有很多直接从第一个层次跳跃到第三个层次,海外并购规模很大,但很多项目“消化不良”,伤了元气。
因此,企业国际化要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特别是绿地投资需要加强,这是欧美国家、日本等非常有耐心、愿投入的地方。中国企业要通过“走出去”去倒逼改革,去带动创新,真正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
就地区而言,不仅要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要走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应该看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大多是成熟市场国家。中国企业既要去新兴市场国家,也要去成熟市场国家,多关注成熟市场的资质、技术、标准等,这些恰恰是中国企业的短板和软肋。就类型而言,“走出去”的不仅是中国产品、中国服务,更应是中国品牌,不仅要看体量、规模,更应该重视品牌以及品牌价值。中国企业要从汗水经济、通道经济、飞地经济、围墙经济、规模经济提升为品牌经济、智慧经济。
企业“走进去”要有深度
企业“走出去”,就是要在技术、知识产权、资质、品牌等软联通领域发力。中国企业在海外很大程度是“汗水经济”,干活的人不少、投入的资金和精力不少,但多为基础设施建设,回收期长;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的商品附加值很低。在埃塞俄比亚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国家虽穷,但大街小巷到处是日系汽车,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外汇有一部分购买了日本耐用产品。买回来之后,还需要花更多的钱去维修、保养,买配件。在埃塞俄比亚,丰田汽车专业保养一次需1.5万比尔左右,还要提前预约(埃塞俄比亚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不到2000比尔,即400多元人民币)。可见,日本企业通过技术、品质、服务做到了“走进去”。
谈到意大利,大家想到四个“F”:Fashion(时尚),Food(美食),Ferrari(法拉利),Furniture(家具)。谈到美国,大家想到“三片”和“双H”战略,“三片”即美国卖得最多、最值钱的是薯片等快餐文化、芯片等科技产品、影片等文化产业;“双H”战略是美国的竞争优势,一是“好莱坞”的首字母“H”,二是哈佛大学的首字母“H”,导致美国的产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谈到德国,大家想到“精工”:双立人,创立于1731年;奔驰,创立于1886年;奥迪,创立于1909年;宝马,创立于1916年;保时捷,创立于1931年;大众,创立于1937年,等等。谈到英国,大家想到工厂制度、议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以及四位伟人,即文学界的莎士比亚、科学界的牛顿、经济学界的亚当·斯密、自然科学界的达尔文。这些人对欧洲文明乃至人类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非洲,一所大学哪怕没有校舍,但只要有经济学院,学生必然会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这也说明英国“走进去”了。
在海外调研,问外国朋友一谈到中国企业、中国产品会想到什么,答案会高频次地出现两个词,一个是“cheap”(便宜),一个是“bad quality”(品质不好)。甚至有人形容中国企业是“会走路的钱包”。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要展现我们对品质、品牌的立场,要展现我们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态度,要在技术、品牌、资质等无形的领域发力。
企业“走上去”要有共振
企业“走出去”不能只注重项目本身和经济红利,更要做到文化通心。强者不仅是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邮、通资的,真正的强者能够“通心”。对企业而言,内部的通心指的是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和依赖,“我不愿意离开这个企业”,这是内部的通心。外部的通心是指国际社会和整个行业,对企业的欣赏与认同,不仅要喜欢这个企业做什么,更要喜欢这个企业是什么。
“走上去”需要打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人文格局,要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进一步说,“一带一路”需要企业不仅重视“商脉”,更要重视“文脉”。“文脉”激活了,“商脉”才会持久。
中国从来不缺老板,缺的是企业家精神。老板的特点是“富而不贵”,可以找到“商脉”,但不会重视“文脉”。老板只要找到“商脉”,能够钱生钱不亏本就是好老板。但是企业家精神首先要找到“文脉”,用“文脉”的力量去持续地激活“商脉”。从本质而言,企业家精神对文化、价值、创新有一种自我要求和自我驱动。
过去五年,我们一直在强调“工匠精神”,有工匠精神绝不意味着有企业家精神,但是有企业家精神必然有工匠精神。劳动力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要从劳动力红利走向人才红利。
企业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共振,企业文化的展现如同“花拳绣腿”。价值共振的衡量指标,就是激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企业的冲动。
价值共振要有智慧含量,要有学术支撑,要有案例支持。一说到美国力量,大家想到评级公司如标准普尔、穆迪评级、惠誉评级等,想到战略咨询公司如麦肯锡、波士顿咨询、贝恩咨询等。中国企业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行稳致远,要重视法律、传媒、金融、会计、设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也需要有高水平的智库研究。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是智库建设的创新实践。回忆最初的时候,那么多专家,从早晨五点就在微信群里激烈地讨论相关问题,大家开诚布公,很多鲜活、扎实的观点从网上走到“一带一路”的项目现场。百人论坛最共振的一句话就是:群策群力、利国利民。
此书是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的第四本年度报告,从《“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一带一路”年度报告:行者智见(2017)》《“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到即将出版的《“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企业践行(2019)》,我们聚焦“一带一路”,聚焦成功案例,希望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中国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立服人”“以利服人”“以例服人”。
未来,要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互动,要推动企业与学界深度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有企业是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两者缺一不可,需要协同发展。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企业的群体性崛起,而不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发展。中国企业之间要避免互相排挤、诋毁、压价等不良行为,要共同打造“中国企业”这个金字招牌。同时,要建立多元主体开发模式。要鼓励驻在国或第三国企业以入资入股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增强各方的经济黏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特别是要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方合作,积极吸引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产品与服务会确保企业“走出去”,技术与品牌会确保企业“走进去”,而文化与价值会确保企业“走上去”。“一带一路”需要真正强起来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不仅要展现强大,更要赢得尊重与认同。
1【作者简介】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