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以《乡村建设》为考察对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民国时期,在中国兴起的由知识分子倡导并推进的乡村建设运动,目的在于富民强国,推进新型社会的构建。这场大规模的乡村社会建设运动,涉及地区非常广,涵盖了中国广大地区,而且影响相当大。由于种种原因,在改革开放前很少有机构或个人系统客观地对这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研究。改革开放后,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及领导者和其所开展的乡村建设的实验开始进入国内外学术界的视野,人们逐渐开始对其展开全面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进,研究成果日趋丰富,而且时有新的进展及突破,具体综述如下。

学术界对于乡村建设研究的综述性文献非常之多,但大多数相关文献都将对乡村建设的研究阶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史料的征集、抢救和编辑出版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第二阶段:较为宏观的初步研究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多学科、多角度地深入探讨和研究阶段(90年代末至今)。简要阐述如下。

第一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逐步重建对社会科学的研究,相关研究人员和机构开始展开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1984年,邹平县政协就率先开始征集整理梁漱溟先生在民国时期倡导开展并亲自践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资料。三年后,当征集整理工作进行到了一定的程度,山东省政协下辖的文史资料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征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在邹平召开了旨在抢救有关资料的研究探讨及具体工作安排的会议。此次会议上邹平县政协被确定为重点单位之一,负责重点抢救和征集相关资料。邹平县政协于是马上开始相关工作,逐一走访了梁漱溟等还健在的曾经主持或参加过乡村建设运动的近百名乡村建设老人,在拜访的同时,搜集抢救了一大批珍贵的乡村建设史料。1991年,邹平县政协和山东省政协汇整了前期收集的珍贵史料,联合编撰了《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这一再现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专著。专著从不同角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乡村建设的具体情况,并汇集整理了四十多位当年曾经参与乡村建设活动老人的回忆资料,这些回忆资料为史学界提供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研究素材。1989—1993年,《梁漱溟全集》编辑出版。199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Guy S.Alitto)编撰的《梁漱溟传》(由郑大华等学者译著)在湖南出版。80年代中后期,通过各方面不懈努力,《晏阳初全集》在湖南出版问世。《晏阳初全集》收集整理的相关著作涵盖了晏阳初先生多年的多项成果(其中还有不少是从未对外公布的原始信函、记录、手稿等原始资料,弥足珍贵)。本阶段的重点是对乡村建设史料的抢救、收集整理及编辑出版。

第二阶段,是对乡村建设的初步研究阶段。学术界于1987年召集全国二十多个单位的专家及学者代表,在邹平县召开学术研究讨论会(此次会议由邹平县政协会同山东大学以及山东省社科院具体承办),与会者具体围绕梁漱溟先生所倡导和践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从多个视角探讨研究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会议成果颇丰,不仅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而且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对乡村建设中的诸多元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如: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与其倡导者梁漱溟之间的关系、理论与思想体系的关系、实验区与全国的关系等。这些活动为当今城乡统筹、“三农问题”乃至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参考。通过对乡村建设运动理论的初步研究,学术界出版了系列相关专著,也产生了诸多代表性研究人物,其中较有影响的人物有宋恩荣、马勇、熊贤君、詹一之、李国音、李善峰、郭齐勇、龚建平、雷洁琼等;较有影响的著作有《梁漱溟评传》、《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一项为和平与发展的奠基工程——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评介》、《梁漱溟社会改造构想研究》、《梁漱溟哲学思想研究》、《晏阳初纪念文集》等。这一系列的代表性人物及著作的出现,标志着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已步入较为宏观的初步研究探讨阶段,较之前一阶段的文献收集整理及编辑出版阶段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下一步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系对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的最高层次。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探讨与研究的程度,由最早的收集整理史料并逐步编辑出版,发展到较为深入的初步研究。有了前两个阶段的探讨与研究打下的坚实基础,9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探讨与研究逐步进入了微观阶段。研究者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诸多元素,如乡村建设理论、历史地位、性质、变迁及具体实践、方法论等,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科学的探讨与研究,以逼真再现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归纳总结其精髓,最终借鉴其理论,以指导及解决一系列现实的问题。这一探索与研究阶段同样成果卓著,涌现了大批颇具深度、颇有学术水平的学者及论著。著名学者有陈宪光、刘重来、王安平、郑黔玉、马瑞、熊吕茂、郑大华、季芳桐、于建嵘、王宪政、李国忠、李在全、鄢烈山、李文珊、史振厚等;著名著作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中国近代西部“乡村城市化”的成功尝试——论卢作孚创建北碚城的思想与实践》、《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述论》、《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基础》、《梁漱溟儒家政治人格及其乡村建设实践》、《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农村革命与乡村建设之比较》、《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对湖南省衡山县的实证研究》、《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苏维埃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比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探析》、《梁漱溟在山东》、《超越怜悯: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实践及其精义》、《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晏阳初乡村改造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论晏阳初乡建思想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特征》、《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等,这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论著的发表刊登,标志着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讨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的更高层次。

学术界通过多年的探讨与研究,首先,再现和重审了乡村建设运动;同时,对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思想理论及派别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对乡村建设运动性质进行了中肯的评价。这些多年不懈的研究与探索,使得人们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步步深入,研究成果卓著,并归纳演绎出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科学理论及科学的方法。这些科学结晶不断地运用到实际生产与生活中,为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合理规划统筹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