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魅力:古人笔下的北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居庸关铭序

元·郝经

 

原文

朔,易干会斗极,揭控地势,隘天隐日。玄冬之气,黄钟之律,凝结形见,聚而不散,常为冰雪,故号阴区。瞰临悬绝,以建瓴之势,居高走下,每制诸夏死命。故自三代、秦汉至于今,号称强悍之国,营幽、并、代之北。山岭隔阂,连高夹深,呀口伛脊数千里。岩壑重复,扼制出入。是天所以限南北,界内外,固中原之圉,壮天地之势者也。

自秦陇乱大河,东抵太和、紫荆,绕出卢龙之塞,列关数十。而居庸关在幽州之北,最为深阻,号天下四塞之一。大山中断,两岩峡束,石路盘肠,萦带隙罅。南曰南口,北曰北口。滴沥溅漫,常为冰霰。滑湿濡洒,侧轮跐足,殆六十里石穴。及出北口,则左转上谷之右,并长岭而西,阴烟枯沙,遗镞朽骨,凄风惨日,自为一天。中原能守,则为阳国北门;中原失守,则为阴国南门。故自汉、唐、辽、金以来,尝宿重兵,以谨管钥。

中统元年,皇帝即位于开平,则驻跸之南门;又将定都于燕都,则京师之北门,而屯壁之荒圮,恐启狡焉。故作铭畀燕京道宣慰府使勒石关上。且表请置兵以为设险守国之戒云。

①伛:音yǔ,驼背。

②圉:音yǔ,边陲。

③天下四塞:即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雁门关。

④跐:音cī,脚下滑动。

⑤镞:音zú,箭头。

开平:城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今译

居庸关雄踞塞外与易州交接之处,是防御北方的重要关隘,地势高耸,遮天蔽日。每年隆冬,自阴历十一月,因寒气凝结,聚而不散,多冰雪天气,人们便把居庸关称为“阴区”。登上居庸关俯视,其险峻一目了然,如逢战时,居高临下,必然势不可遏。历史上,塞外异族往往凭借这里的险要地势而制中原于死命。因此,从夏、商、周、秦、汉直至今日,凡是号称强国的朝代,都注重幽州、并州和代郡北部的国防设施建设。这里山岭阻隔,高山峡谷连绵数千里。在这种悬崖深谷为主的地形上筑关据守,可以极大地限制往来出入。这是大自然用来隔离南北、划分内外的界线,是护卫中原的边墙,更是天地雄壮之势的见证啊!

长城起自秦岭、陇山一带,横渡黄河、往东延绵至太和岭、紫荆关,又绕出“卢龙”边塞,关隘共计数十座之多。居庸关在幽州北边,最为高峻险阻,名列“天下四塞”之一。此处大山从中截断,两侧陡崖相夹,石路狭窄曲折,远看如同旋绕的丝带。居庸关之南称为南口,之北称为北口。每有雨水滴溅,遇到冷空气便会马上凝结成雪珠冰粒,致使道路湿滑泥泞,车轮打滑倾斜,行人只得踮脚而行,本来并不长的路,走起来如同穿越六十里深的山洞一样艰难。出了北口向左拐,便是上谷郡的西边。沿着山岭西向而行,历代战争遗留的箭头、战死者的朽骨历历在目,山雾缭绕、凄风迎面、日色惨淡,一派凄凉景象,仿佛进入了另一片天地。如果守住了居庸关,这里便是中原国家的北门;一旦居庸关失守,这里就成为塞外异族的南门了。基于上述战略考量,自汉、唐、辽、金以来,居庸关日夜重兵驻扎,严防死守。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居庸关就成为了元朝廷的南门。皇帝已将燕都定为国都,不久之后,居庸关便是元朝廷的北门了。考虑到作为国家的边墙,居庸关防务一旦松懈、荒废,恐怕又会给进犯者以可乘之机,进而危及国家安全。因此,我撰写铭文,交燕京道宣慰府,命他们刻在居庸关上,并奏请皇帝派兵驻屯居庸关,依托天险、保卫国家。

 

简介

本文节选自《陵川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作者郝经(1223—1275年),字伯常,元泽州(今山西)人,金亡,迁居大兴府(今北京)。元初理学名儒,文学家。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沿途四大关隘之一,是古代北京的门户,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叠翠”为燕京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