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钻井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三块石头支口锅,一顶帐篷安个窝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赵秋燕放下了手里面的架子车。

她没有想到,经过两年的高考努力之后,终于在第三年,以全县理科第二十六名的成绩,考上了长庆石油学校。

1980年,国家刚恢复高考时间不长,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女孩,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是唯一的途径。

此时的赵秋燕,她正帮着家里干农活

她觉得,如果今年还考不上,

那么,自己再补习一年,

总之,一定要走出农村。

赵秋燕拿着录取通知书,她激动的流出了眼泪。

秋燕妈更是拿着女儿的录取通知书,在旁边激动的手舞足蹈,说道:

“太好了,我女儿以后,就是工人阶级了。”

相比秋燕妈,秋燕爸看着录取通知书上的长庆石油学校,他却皱着眉头,说道:

“秋燕,我不是让在报志愿的时候,填写师范嘛,怎么你被这个什么石油学校,给录取了?”

秋燕爸觉得,女孩子将来当个老师教书育人,那真是最好的职业了。

秋燕妈在旁边,推了秋燕爸一把,说道:

“老头子,你知道什么啊?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学校,是石油学校啊?将来,秋燕从学校毕业了之后,就是石油工人了。石油工人多光荣,将来可是为祖国献石油的。”

秋燕爸说道:

“石油不是在沙漠里面,就是在大山里面,难道你舍得让咱们闺女,去荒山野岭里面找石油啊?”

秋燕妈手里捧着女儿的录取通知书,说道:

“那也比在家里,种一辈子地,强。”

这个时候,村长从不远处走了过来。

他一边恭喜赵秋燕考上了学,一边说道:

“咱们这个大队啊,今年就考上了两个孩子,一个是你们家赵秋燕,一个是隔壁村的万里。”

听到万里,赵秋燕立刻脑海当中出现了,那个比自己低两级白白胖胖戴个眼镜的男孩。

虽然,两人平时在学校里面见过,

但是,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这个时候,秋燕爸赶忙询问村长,说道:

“对了,那个万玉祥的儿子万里,考的是哪个学校啊?”

话毕,秋燕爸就在心里想:

万玉祥就是个聪明鬼,他的儿子也肯定精明的很,一定报了师范专业,将来毕业了当老师。

可是,让秋燕爸没有想到的是,队长竟然告诉他,说道:

“万里和你女儿一样,都考上了长庆石油学校。”

闻言,秋燕爸瞪大了眼睛,他非常惊讶的,说道:

“怎么两个孩子,都考了那个石油学校啊?”

队长给秋燕爸解释,说道:

“长庆石油学校,今年在咱们县上扩招,所以能好考一点。再说了,长庆石油学校,可是给长庆油田,培养人才的摇篮,你女儿要是去上了那个学校,将来肯定能给国家的石油事业,做出贡献呢。”

就这样,赵秋燕阴差阳错的考上了长庆石油学校。

虽然,长庆石油学校是一所中专院校。

但是,对于高考已经落榜两次,迫切的想走出农村的赵秋燕来说,她已经很知足了。

……

启程,去长庆石油学校报到那一天,

县上专门组织了几辆大卡车,把赵秋燕他们这一批学子,拉去了位于甘肃QY市宁县,长庆桥镇的长庆石油学校。

他们这一批考上长庆石油学校的孩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村孩子,

甚至,其中有好多孩子,都不知道石油是什么,更不知道长庆石油学校是培养什么人才的?

但是,即使这样,这一批农村孩子却在后来,成长为了最早一批长庆油田的技术骨干和劳动模范。

也正是,在这一批莘莘学子的努力和拼搏之下,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将长庆油田从一个不起眼的,特别小的油田,建设成为了中国陆地上第一大油气田。

当大卡车拉着莘莘学子们,抵达长庆石油学校之后,

赵秋燕第一个,从大卡车马槽里面跳了下来。

她看着眼前的长庆石油学校,内心里面充满了向往。

进入长庆石油学校之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介绍长庆油田和石油工人的报纸。

从这些报纸里面,赵秋燕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石油工人奋战的黑白照片。

尤其是照片下面,写的一行字:

没有食堂,没有住房,就“三块石头支口锅,一顶帐篷安个窝”,自己挖窑洞,自己盖干打垒。

同时,赵秋燕也看到了,长庆油田的发展:

1970年,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在长庆桥正式组建。

随即,来自玉门、江汉等油田的石油工作者、兰州军区的数万名复转军人,浩浩荡荡整装集结,运力紧张,就拉上架子车,跑步上前线。

器材物资紧缺,就修修补补再用,没有住房,就住帐篷、干打垒、窑洞、地窝子,

粮油副食供不上,就兴办农场,自力更生,留下“跑步上陇东”“三块石头支口锅”“人拉肩扛搞生产”“风餐露宿找石油”的动人故事。

从此,陇东大地,风起云涌,一部部钻机,轰隆开钻,向地底深层,探寻而去。

正当赵秋燕聚精会神的,看着墙上的这些报纸的时候,

万里从不远处,走了过来。

万里背着书包,手里面提的蛇皮袋子里,装着母亲给他烙的锅盔。

万里站在旁边自我介绍,说道:

“赵秋燕,我是万里,咱们两人在学校里面见过的。”

这次,从村子里面,坐卡车过来的时候,赵秋燕看到过万里,

只不过,两人没有坐到一辆卡车上。

看到万里过来了,赵秋燕赶忙打招呼,说道:

“万里,我知道你,你是咱们学校里面,学习最好的几个孩子之一。”

万里挠着后脑勺非常谦虚,说道:

“如果,我学习好的话,我就考大学去了,也不至于考眼前的中专啊。”

长庆石油学校,是一所中专院校,

即使这样,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非常的难考。

说完话之后,万里就从随身背着的蛇皮袋子里面,拿出来了一块锅盔,塞到了赵秋燕手里面,说道:

“赵秋燕,你一个女同志,怎么想到了报考眼前的长庆石油学校,将来当一名石油工人啊?”

赵秋燕背着书包,里面装着母亲给她蒸的馒头,

她委婉的拒绝了万里的锅盔,说道:

“我第一志愿填的师范,第二志愿填的冶金,第三志愿才填的长庆石油学校……可是,不知道为啥,就这样阴差阳错来到了这里……

”话毕,赵秋燕就反问万里,说道:

“对了,万里,你为啥报考眼前的长庆石油学校啊?”

万里非常认真的,告诉赵秋燕,说道:

“我叔叔,是一名石油工人,并且工作在长庆油田……他告诉我,让我将来当一名石油技术人员,尤其是地质技术人员,为祖国的油田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说完话之后,万里就给赵秋燕分析着,现在的国际形势,说道:

“咱们国家,是贫油国,石油的缺少,严重的限制了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前进的步伐……所以,我报考长庆石油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找到更多的石油……只要,咱们国家能够发现大油田,并且开采出来大量的原油。那么,咱们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前进的步伐,才能够加速……”

听着眼前万里的豪言壮语,赵秋燕突然对万里刮目相看,

她非常佩服万里的,说道:

“万里,真没有看得出来,你还是一个特别有想法,并且爱国的人啊……”

说实话,赵秋燕之所以报考长庆石油学校,主要是为了离开农村,

但是现在,当她听了万里的分析之后,

她也在心里面觉的,既然选择了石油学校,

那么,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奉献国家,为祖国的油田建设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这个时候,万里指着旁边报刊栏上面报纸上的一段话,说道:

“赵秋燕你看,这是兰州军区第一政委肖华,来到长庆的时候,有感于油田发展,挥毫写下《访长庆油田》:

“驱车陕甘访长庆,石油酬国识英雄。陇上人歌动地诗,边区高标创业情。入夜钻机鸣远山,信是铁人呐喊声。当年延长一涓流,汇成浩荡石油军。”

看着眼前这一段话,更坚定了赵秋燕奉献石油的决心。

紧接着,万里继续告诉赵秋燕,说道:

“赵秋燕,你知道吗?1970年,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在长庆桥正式组建。随即,来自玉门、江汉等油田的石油工作者、兰州军区的数万名复转军人,浩浩荡荡整装集结,运力紧张,就拉上架子车,跑步上前线……经过9年鏖战,长庆油田在陕甘宁建成9个油田,15个区块,年产原油突破100万吨,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百万吨级油田……”

听着万里的话,赵秋燕在激动的同时,没有想到万里竟然知道这么多,而且还给自己讲述了,长庆油田的历史。

并且,当赵秋燕听了万里的讲述之后,

她觉得,自己能够来到长庆石油学校读书,然后将来成为一名石油工人,是多么的光荣。

与此同时,赵秋燕又特别好奇的看着万里,问道:

“对了,万里,你们村子距离我们村子不远,咱们两人都是农村的孩子,为什么你竟然知道的,这么多啊?”

情不自禁的,赵秋燕就对万里的知识渊博,产生了仰慕。

只见,万里嘿嘿一笑,他实话实说告诉赵秋燕,说道:

“都是我叔叔,告诉我的……我叔叔,他可是最早一批,去长庆油田工作的石油工人。而且,我叔叔还给我讲述了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的精神,以及王进喜的那句名言: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只见,当赵秋燕听了王进喜的这句名言,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话之后,她感觉到非常的震撼。

与此同时,赵秋燕更是在内心里面,不断的告诉自己:

既然,你已经来眼前的长庆石油学校上学了,

那么,你就要做好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心理准备,并且好好的学习,将来工作之后,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去,为祖国的油气建设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这样,当赵秋燕和万里,以及那一批农村孩子,来到长庆石油学校之后,他们便正式地开始了学习。

长庆石油学校,始建于1970年,

1978年9月,经GS省政府和原石油部批准,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

虽然,学校不大,但是,对于赵秋燕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高等学府了。

开学之后,赵秋燕分到了钻井班,

而万里,则分到了地质班。

只见,当赵秋燕来到班级里面报到之后,

她惊讶地发现,钻井班里四十几个同学,竟然只有三个女生。

这个时候,赵秋燕才意识到,石油工作可能更比较适合男人,而不太适合女人。

但是,即使如此,赵秋燕还是觉得,既然男人能干的工作,

那么,女人也能干。

于是,赵秋燕便非常主动的,坐到了第一排。

紧接着,当另外两名女生看到,赵秋燕坐到第1排之后,

她们两人,也紧跟着坐了过来。

胡青兰来自镇原,她扎着两个麻花辫子,脸上的两个大红脸蛋格外的醒目。

马小琳来自宁县,皮肤稍微能白一点,看上去好像是城里的姑娘。

那个年代的同学都比较害羞,尤其是男女之间,根本不说话。

当三个女孩,坐在一起之后,

她们才彼此,打开了话匣子。

胡青兰告诉赵秋燕,她之所以报考了长庆石油学校,将来当一名石油工人,就是因为他们家门口,不远处有一个井架,好多石油工人在那里工作,

她觉得石油工人很了不起,能够将原油从1000多米深的地下给开采出来,

所以,她也想当一名石油工人,便报考了长庆石油学校。

而马小琳,则因为姨父告诉她,国家现在特别缺少石油技术人才,

于是,她便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报考了长庆石油学校,准备将来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为祖国献石油,报效祖国。

只见,当赵秋燕听了马小琳和胡青兰的话之后,

她不由自主的,有点内疚,

因为,相比马小琳和胡青兰,那种奉献精神来讲,

赵秋燕之所以要报考长庆石油学校,只是为了走出农村而已。

正在这个时候,长庆石油学校的校长,从门口走了进来,

他在欢迎这一批新生的同时,也告诉大家石油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一千多年前,《汉书·地理志》记有“高奴有洧水可燃”;

九百多年前,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

“鄜、延境内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石油”一词由此而来。

二十世纪初,美国人先后两次,前来勘探和开采EEDS盆地的石油,次次铩羽而归。

世界不再相信,这里有足够的石油,

可是,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的期待,仍然坚定而执着。

1944年,石油地质学家,孙建初一语惊世,认为陕甘宁盆地里“极有产油之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不断把目光,投向这里,

他撰文指出:

“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最大。”

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意义上的石油人,来到了这里,数次开展石油地质普查,与区域综合勘探,

但是,都没有发现工业性油流。

上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和***主席提出,“三线”建设大战略,

中国人将目光,再一次聚焦西部的石油。

从此,“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心声,久久激荡EEDS盆地,

亿万年沉睡的油气宝藏,逐渐被唤醒。

甘肃庆阳,陇东一带,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发祥地,是长庆油田的起点。

长庆油田的崛起之路,就起始于这里的一座,名叫长庆桥的小镇,

长庆之名,也由此得来。

1970年9月26日,地处庆城大油田,核心地区的庆1井放喷,

当日,产油36.3吨。

长庆,出油了!

长庆油田开发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油气藏属于世界级难题,

其含油气层位岩石的致密程度,被称为滴水不进的“磨刀石”。

长庆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油气资源,从“磨刀石”里“挤”出来。

但是,长庆人本着“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拉开了规模空前的石油会战。

“井井有油、井井不流”怎么办?

攻坚啃硬,搞压裂!

钻井、井下、采油、油建、筑路“五路会战”吹响号角,马岭油田、红井子油田、长输管道“三大战役”奏响战歌……

一大批长庆人,投身火热的会战大场面,

一次次,向地层发起挑战。

只见,当在场的所有人,听完了校长的讲述之后,

大家都听得热血沸腾,更是坚定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奉献终生的信念。

就这样,当赵秋燕来到长庆石油学校,开始学习之后,

她每天如饥似渴,努力学习着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早上,赵秋燕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里面,

而且,坐在第一排,距离讲台和老师最近的位置。

即使,中午吃了饭,午休的时间,赵秋燕也要抓住,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努力学习。

晚上,下了晚自习,赵秋燕更是待在宿舍楼里面,借助着楼道的灯光,努力学习钻研着钻井知识。

因为,赵秋燕高考补习了两年,所以,相比同龄人来说,她岁数能大大家几岁。

再加上,赵秋燕是女孩,她觉得,如果将来自己工作了之后,作为一个女人,要想在油田建设当中,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的话,必须比男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赵秋燕严格的要求着自己,努力学习着专业知识。

与此同时,赵秋燕也期待着,能去钻井现场,实习。

……

终于,在开学一个学期之后,赵秋燕和所有同学们,等来了第一节,现场实习课。

再去上实习课的时候,赵秋燕将那几本钻井书,牢牢的攥在手里面,

她要在现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掌握那些钻井知识。

由于,长庆石油学校地处陇东,所以周围就有现场作业的钻井队。

而这次的实习课老师,更是带领着整个钻井班的同学,直接来到了附近的一个正在施工的钻井队。

只见,当大卡车在那个钻井队门口停下来之后,

赵秋燕看着眼前高耸入云的钻井架,以及钻机轰鸣的声音,

她感觉到的,更多是内心的震撼。

与此同时,当赵秋燕看到那些满身沾满了原油污垢的石油工人的时候,

她更是感觉到了,石油工人的伟大。

虽然,石油工人在钻井井场上很渺小,

但是,他们的付出绝对是值得称赞的。

当赵秋燕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了眼前的钻井进场之后,

赵秋燕看到,眼前的钻井队里面,工作的大部分都是男人,

而女人则寥寥无几。

情不自禁的,赵秋燕便扪心自问:

自己将来,从长庆石油学校毕业之后,来到钻井队工作,到底能干什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