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1”教学法
中小学(K-12)共同核心标准和计算机考试等倡议标志着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学校正在逐步将学生评估从衡量学生对信息的短时记忆考察转变为更高层次的思考要求。为了在本国和全球更具竞争力,学生需要具备各种技能,以适应信息革新和技术进步的社会。21世纪技能运动正在改变今天课堂的教与学,为了号召教育工作者重新定义什么是精准的课堂教学,什么是在校经历和教育经验,瓦格纳提出了学习和生活所需的“七项基本生存能力”:
1.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当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质疑他们环境中的思想或问题,并在学习新知识后自己修正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为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必须应对学业挑战和现实问题。
2.通过关系网络进行协作的能力和通过影响力进行领导的能力——无论是通过数字网络,还是面对面进行的社交互动和交际,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领导能力。这种关系网的建立过程使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建立自信。
3.灵活性和适应性——敏捷、灵活的学生适应性更强,更善于应对变化。这些学生学会了将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运用到不同的学习环境当中。因为变化不可避免,因此,学生最好在考上大学、进入职场或者自己创业之前就掌握这些技能。
4.主动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思维包括主动出击推动事情的发生,而不是等待别人让事情发生。具有这样思维模式的学生是自主学习者,他们积极主动,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责任。除了帮助学生做好应对本国和全球竞争的准备,这些技能还可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并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5.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无论是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还是面对全球化的竞争,都要求学生掌握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口头、书面、技术以及表达技巧之上的。学生必须能够阐明他们的想法、意图和理由。
6.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只有可以被获取和处理时,信息才是力量。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印刷文本和数字媒体等多种方法来获取信息,但是他们仍然需要其他的技能来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解读。一旦学生获取了信息,他们必须知道这一信息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重要。
7.好奇心和想象力——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勇于探索的好奇心。教育者应当以敬畏之心和惊叹之情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当学生有探索和创新的机会时,他们更愿意发挥想象力,这也会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表1.1列出了每项技能的象征符号和问题,方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回忆和应用。
表1.1中的符号可在学生参与“+1”教学法的过程中作为直观提示,供学生轻松绘制、复制或引用。技能清单中设计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以及对这些技能的坚持运用。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使用21世纪技能,并将其运用到他们的项目中。21世纪技能是瓦格纳提出的模型,它抓住了针对这一代学生教学和学习的本质,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将这些基本技能融入教学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技能无处不在,适用于任何学校、课程和学科。21世纪技能可以在不同学科间转换,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虽然21世纪技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由于本书介绍的技能主要针对于“+1”教学法,这里重点介绍瓦格纳的模型。
什么是“+1”教学法
向21世纪技能的范式转变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但是,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始终如一地应用这些技能呢?答案就是“+1”教学法。“+1”教学法是通过21世纪技能来提高学生意识、提高学习成绩,培养青年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能力的跨学科的教学体系。该体系是一个探究和调查的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学生通过融合了精准教学理念、技术和现实世界知识应用的项目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1”教学法以研究为基础,是一种一站式模型,它融合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基于项目的、经济高效的学习体验。全世界的学校都可以使用“+1”教学法来改变课堂的教与学方式。“+1”教学法体系可以帮助和提高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协作和沟通)、读写能力(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以及数字化应用)和生活能力(目标设定、问题解决和自我激励),其结构和设计为学生今后的升学、就业和生活做好了准备。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真的想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提高他们的能力,那么必须重视可以达到这些效果的教学实践。“+1”教学法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条途径。本章随后将探讨“+1”教学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和基本原理。
什么是项目式学习
威廉·赫德·基尔帕特里克是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他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基尔帕特里克主张运用项目推动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崇尚培养有意义的、学生参与的学习环境。这种学生的参与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即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到真正的任务当中,并创造意义与价值。邦威尔和艾松在90年代初开始推广将项目引入教学的方法,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项目式学习”(PBL)。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促进以学生为主、对现实世界的主题或问题进行探究的创新方法。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促进学生探究、协作、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常规的教学课程进行补充。总体而言,项目式学习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活度并赋予学生更多学习的责任和义务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研究和调查,从而提升现有的教学质量。
人们普遍认为,“边做边学”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挑战传统教学的改革努力。传统的教学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例如单一的课堂、有限的面对面交流、对于课本的依赖和教师布置的任务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减少学生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机会。项目式学习的互动交际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改变他们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项目式学习还拥有超越教师和课堂的、通过网络相互联系的广大受众。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可以同时通过博客、电子邮件、聊天软件、视频会议交流互动。项目式学习造就了独立的思想者和学习者,使自主学习者对主题有了更好的理解。
项目式学习的意义与目的
多年来,对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已经从一种特定的、基于问题的学校学习,发展延伸到更加广泛的实践、科目和年级层次。总的来说,项目式学习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因为它增加了学习维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接受项目式学习的培训并使用其相关资料的学校数量是以前的三倍多。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强调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实践,同时也强调将项目式学习纳入中学协会和高中中心的政策文件之中,这些都表明人们对项目式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
项目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教学核心部分的一种改革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权力关系。从教学设计上看,项目式学习更加强调协作,不太强调等级,在鼓励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项目式学习的课堂不是由教师传授全部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项目研究和展示方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项目式学习围绕着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这些项目主要是基于探究、调查和解决问题的任务。项目式学习的项目可以探究社会问题,经济、政治、社会、媒体热点,或者某个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感兴趣话题。通常,项目式学习的项目以现实产品或项目展示为最终环节,通过项目展示,学生运用了沟通技巧、协作技巧和创新技巧。最终,学生对项目核心的概念和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重要的工作技能,并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托马斯提出了判断项目真实性的五大标准:
1.中心性——项目是课程的中心,而不是课程的外围。
2.本质问题——项目的焦点是基于本质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概念和原则。
3.建构性调查——项目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
4.自主性——项目是由学生驱动的,以学生参与为主。
5.现实性——项目解决的是现实世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以上这五个标准是示范性项目的基础。项目式学习的项目也是学习的“主要课程”。项目式学习的项目鼓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项目展示的途径,并为学生提供机会来讲解所学的知识。项目式学习的项目具有精准性和深刻性,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应用传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项目式学习的项目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围绕一种现象展开相关的调查,从中发现有助于他们理解和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想法和事物关联,学会将活动与日常体验联系起来,消除以前对学习主题的误解。最为重要的是,当学生需要讲解课外所做研究的成果时,可以很容易地回忆起学习主题的信息,并牢牢记住。在这种建构式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项目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1”教学法以研究为基础,为教师提供工具,结合理论、实践、标准、技术和21世纪技能进行学习的计划、管理和评估。这一综合体系通过建构式的学习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成绩。关于“+1”教学法的更多信息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讲解。
一般项目与“+1”教学法的项目
“项目”已经成为许多教学单元中的标准活动。然而,一个问题依然存在:“学生在建构项目的同时也会建构知识吗?”建构一个有意义的项目不只是选择一个主题,写一篇论文,或者完成一个主题活动。学生需要参与任务,深入思考重要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完成项目的流程。长久以来,学校在开展项目方面的传统就是结合实践活动,开发跨学科主题,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实验室研究。然而,托宾、蒂平斯和加勒德提出,以“动手操作”为特征的实践活动未必是“用心思考”的,换言之,动手操作的活动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活动时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而“+1”教学法项目要求“用心思考”,因为其以探究、研究、技术和文化为基础,而且融入了21世纪技能。学生从“+1”教学法中学到的相关学习经验促使其将知识转化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为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
“+1”教学法的项目要求的认知水平并不局限于“动手操作”。学生至少需要进行口头沟通、书面交流和数字通信,参与调查、开展研究、提出建议和得出调查结果,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反思。
这些技能和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做好在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准备,也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为了表述更加清晰,有必要强调一般项目与“+1”教学法项目之间的差异,表1.2就展示了两者的不同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校,这两种类型的项目有各自发展的空间:一般项目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1”教学法项目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深入研究概念性知识。
基于学生背景设计学习体验
背景因素在教学中十分重要。蒂曼特、史密斯、皮尼加和伊根认为,如果学校致力于公平地为所有学生服务,那么回应不同文化、语言、学习背景的学生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回应学生需求的教学需要考虑学习者的背景,否则就可能无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最为基本的一点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知道如何来教授他们。学生们的知识和文化是他们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资本。
由于学校存在多元的文化、语言和种族,教师需要考虑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情境。“+1”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真实体验进行情境化学习的范式。学生有机会通过研究和互联网,跳出教室的限制开始“旅行”,学习到不同的观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做有意义的事,结合自身经历,加深理解并学习新的信息。这样的接触和学习有助于弥补教育领域既有的鸿沟,对于那些因学校教育更为受限的学生更是如此。这里所说的限制是指有较少的机会获得教学资源、数码设备、实地考察,较少有机会进行需要额外资金资助的活动和较少有机会让家长参与到学生学习。尽管有这些限制,但是学生仍然能够取得认知的进步。获取资源受限并不意味着教学受限,也不是教学受限的借口。教师主导着课堂的话语权,他们和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这些机会和技能的获得需要跨学科的教与学的方法。学生可以学会教师教授的内容,但是却很难学会教师不教的内容。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从教师或学校那里学到所有的知识,但是很少有专家是不经过某种形式的教育和在校教育经历而成为专家的。跨学科的项目教导学生在内容之间建立联系,探索多种资源,并在多元化背景下学习。由于“+1”教学法是基于跨学科的项目进行的,其学习具有目的性、意义性和适用性。
从本质上说,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一个中心问题:什么内容是值得掌握、值得体验、值得实践和值得付出的。换言之,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到真实体验之中。麦克泰格、赛夫和威金斯将学生行为/学生认知的积极变化归因于真实的学习体验,而真实的学习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对重要问题的理解。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教育者如何激发学生取得最高水平的成就?”我们可以从推广嵌入了探究、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开始,深入了解概念性知识,以及21世纪技能。“+1”教学法确保这些技能和实践能够在课堂上实施。总之,上述研究表明,在通常情况下,基于学生背景进行教学和实施“+1”教学法是有必要并且合适的。
实施“+1”教学法的常见问题
现在,你对“+1”教学法框架的背景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可能对如何实施仍有疑问。本节将回答与“+1”教学法实施相关的六个常见问题和关注点。
1.学校是否需要预算资金来实施“+1”教学法?
不需要。“+1”教学法是专门为提升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成绩而设计的,有或没有额外的资金资助均不影响实施。该体系的一个特点就是节省成本。如果使用本书并利用现有资源,就可以很好地实施“+1”教学法,从而改变教学方式。
2.如果我们学校没有机房或数码设备,那么学生还能参与“+1”教学法吗?
可以。虽然学校有机房或数码设备是最理想的,学生不必使用自己的数码设备就可以参与这一过程。如果教室里只有不到两台或三台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数码设备,学生们可以自行轮流使用,或者由教师制定不同时间的轮流使用表。教师也可以考虑为每组学生分配一个数码设备,或鼓励学生进行校外研究。学校图书馆也是让学生上网的一个不错的地方。经过教师或学校批准,智能手机同样可以进行研究。最后,教师可以使用学校为自己提供的计算机、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或者其他的数码设备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在教师使用自己的数码设备帮助其中一个小组时,其他小组可以开展与其项目相关的其他任务。
3.“+1”教学法是否要求我与其他教师合作?或者我自己就可以计划和实施?
与同事合作是最好的,我们非常鼓励同事间的合作,但是,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这样幸运。如果没有人可以进行合作,那么教师就需要自己做事。虽然独自一人实施这项工作时,工作量很大,组织也很有挑战性,但是请不要沮丧,也不要放弃。使用本书所提供的模板、策略和技术,可以帮助你减缓焦虑,从而提高对于“+1”教学法的计划、管理和评估的热情。
4.既然研究是实施“+1”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于那些有阅读困难的学生或不能与其他同学一起阅读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做?
不管学生是有阅读障碍,还是在阅读能力发展上有差距,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和接触精准的教学方法。有阅读困难的学生可以与阅读能力更强的学生分在一组。教师还可以使用“脚手架”1、视觉媒体、技术和其他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如果你教小学,特别是教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考虑使用视频、图片和技术来对课文进行补充。
5.如何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对材料和概念的掌握情况?
学生的掌握程度不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因为“+1”教学法包括不同范围的学习活动和学生成绩。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使用评估准则、学生日志和记录学习活动,以便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判断。此外,最终任务(例如展示、作文和感想)也可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我该如何安排时间实施“+1”教学法,尤其是当我的教学计划安排已经遭受影响时,应当如何抽出时间?
“+1”教学法旨在对现有课程进行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目前课堂上正在讲授的概念和主题的关联方式进行探索。实施“+1”教学法的时间和方式非常灵活。例如,教师可以在年初、学期中/末或者是在学年的最后几个星期引入“+1”教学法。小学教师也可以抽出一天中的最后一个小时来运用“+1”教学法。中学教师可以在学生咨询时间或课前点名集合时间、第7节课上(如有)、选修课上或任何其他课上实践“+1”教学法。其中最耗时的方面,如学习活动、研究和准备展示等,都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来进行。重要的是,任何一门学科的老师都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使用‘+1’教学法进行教学,那么我可以使用什么教学法来使学生参与探究和调查的过程,同时实践21世纪技能,开展写作评估、展示、反思,以及围绕某个学习主题进行研究呢?”
制定行动计划
高效的教师制定的教学规划富有策略。如果没有行动计划,就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教学目标,“+1”教学法也是如此。进行教学计划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和策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的发起人泰勒于1949年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三大原则:
1.学生对自己正在学习的科目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可将已学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况中。
3.学生有继续学习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复杂事物时,将由于教学基于概念性知识、实践应用和迫切希望继续学习的渴望而受益匪浅。泰勒对学生学习的建议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和“+1”教学法的使命。
泰勒还提出了计划综合单元教学的四个目标。每一具体目标如下所述:
1.遗忘与记忆
泰勒指出,知识的获取是随着实际运用的增加而增加的。学生不太容易忘记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力就有所提升。“+1”教学法与之有相似之处,即学生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深入参与到主题学习中,从而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2.时间
泰勒认为,年轻人需要时间改变。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概念和内容性知识时所需的时间。他们最好能在单元的拓展学习中花一定时间深入研究概念性知识,而不是在一两堂课上粗略地复习知识和事实。“+1”教学法旨在帮助学生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完成一个探究和调查的周期,完成这一周期至少应该需要四到六周时间。
3.结果的多样性
泰勒确信提升学习体验可产生多种结果。因为学习是多方面、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学生需要多种机会来展示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1”教学法是一个多层面的教学模式,包括开展研究、调查反馈、阐释数据、得出结论、项目展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学习主题的深入理解改变学习行为。
4.连贯性
泰勒指出,学习需要连贯和巩固强化,具有这些特征的学习活动会产生可持续的结果。“+1”教学法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模式,学生能够记住核心性的概念,思考这些概念的意义,并可以在新情景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反复检查是否真正理解知识以及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实际运用出来得到巩固。
计划要以终为始
史蒂芬·柯维在他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出的七个习惯为个人效能提供了一个框架。以下是有助于成功的七个习惯:
1.习惯一:积极主动
2.习惯二:以终为始
3.习惯三:要事第一
4.习惯四:双赢思维
5.习惯五:知彼解己
6.习惯六:统合综效
7.习惯七:不断更新
这七个习惯都十分宝贵,其中,前两个习惯直接适用于“+1”教学法。首先,教育实践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教育工作者受到内在的激情驱使,去做最有利于学生的事情,并运用智慧促使学生尽力学习。积极主动的教育工作者不会在问题面前找借口;相反,他们会为之找到解决办法并制定一个行动计划。第二个高效习惯关乎计划——以终为始。在开始教学之旅前,教师需要制定出计划,明确方向。我们永远不会在不知道目的地的情况下计划旅行,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计划需要了解长期目标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出发反向计划,那么教学就会一清二楚,让每个人受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提前计划预见到未来的挑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一习惯的关键是有目的地计划预期的结果。根据“+1”教学法,我们强烈建议读者在项目开始之前就计划项目预期的结果。当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地表达并清晰地理解期望的愿景时,就会降低教学实施的难度。
“+1”教学法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就是精心塑造促使学生在构建自我意义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环境。首先,我们必须运用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来充实我们的课程与教学。这需要围绕价值观和人类发展,进行有目的的计划。哲学理论阐释了基本价值观,旨在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心理学理论则使教育者能够区分学习过程中人的行为变化。在哲学层面上,教师鼓励学生重视所学。在心理学层面上,学生对某一学习主题的感知会发生变化,因为他们对真实的任务感兴趣、钻研投入,并参与到该学习的过程中。通过“+1”教学法的实践,以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计划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斯佩克特是另一位将学习心理学作为重要基础领域的研究学者。他认为行为、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是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促进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提高成绩。“+1”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交和提升认知的机会。学生寻找创新性方式研究现象,从而为其全球竞争力做好准备。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学习经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教学法的12个基本要素
教学与学习应该基于具备适用性和可转化应用性的体系。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他们所知和所学的内容。学生必须了解学习的目的以及概念的应用。“+1”教学法为基于学生背景的情境化学习和整体教学实践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实践体系。基于学生背景的情境化学习体系还必须遵从连贯性和忠实性。“+1”教学法具有跨学科、易理解、全局性、连贯性、简明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因此,专注于此是必要的,值得投入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做好升学、工作和生活的准备。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工具的加持,对长效教学体系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有助于体系实践运用和转化应用程度的提升。表1.3就是支持实施“+1”教学法的众多工具之一,突出了“+1”教学法的效果和期望,表内包含了12个对于任何学科或主题而言都是完成“+1”教学法完整周期所需的基本要素,“+1”教学法的成功实施依赖于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协调发展。
“+1”教学法的12个基本要素如下所示:
1.标准(Standards):标准是项目的基础,明确了学生应该知道的内容和能够做到的方面。标准给学生提供了通用语言和指导方针。
2.大概念(Big Ideas):总的来说,大概念是与“+1”教学法相关的跨学科概念。学生可以运用大概念聚焦自己的调查研究。
3.普适性概念(Universal Concepts):项目应包括主题性的概括陈述,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概念性理解。普适性概念既适用于学科内,又适用于跨学科,包含大概念,可以有目的地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关键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项目是由首要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可转化应用、可讨论,还可产生更多的问题进行探究。关键问题同样包含大概念,可以属于特定学科,也可以跨学科。
5.项目目标(Project Objective):项目应是召集学生开始行动,进行与主题相关的研究。它由目标定义,涵盖思考、知识、来源和行动。
6.针对性探究(Focused Inquiry):学生应参与大概念相关的调查。针对性探究包括对一般问题、具体问题、拓展问题和来源问题的探究。
7.学习活动(Learning Activities):学生应体验多层面的任务,以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学习活动既具有复杂性又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有一定要求。
8.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Research):项目包含调查或研究。学生在进行研究时,对第一手和第二手的信息来源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四个维度(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多角度、技术进步和预测)、可信度四步法,以及来自针对性探究部分的问题。
9.提出建议(Recommendations):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改进或改变现状的相关建议,并解释他们的建议所带来的好处。
10.项目展示(Presentation):学生应向同伴或课堂外的受众展示他们的项目。展示项目包括口头作品、肢体表演作品、视觉作品或书面作品。学生在展示时将使用说服技巧(精神、共鸣、理性)和表达技巧(声音传送、眼神交流、着装、自信、吸引力和简洁)。
11.写作评估(Writing Assessment):每名学生应撰写一篇短文作为项目最终任务。其应阐述以下内容:学习主题的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发现,以及每个研究发现的重要性。
12.反思与承诺(Reflection and Commitment):学生应反思这段项目的经历可以如何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考虑下一次可以如何改进。学生还应承诺与他人一起扩展和分享项目。
在计划实施“+1”教学法时,教师不必完全遵照上述的顺序。例如,教师首先可以集思广益,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大概念和普适性概念,然后再选择标准。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忠实地计划和实施全部的12个要素。
围绕“+1”教学法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发展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1”教学法的真正目的和根本原因,并促进其更好地实施。一旦计划就绪,那么教师就准备好实施该教学体系了。古斯基把职业发展定义为旨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和活动,而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提升又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换句话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还有利于学校校园协作文化的建设。很多时候,教师们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局限于自己的教室,而职业发展(员工会议、年级会议、系部会议、个人学习社区会议等)促使教育工作者围绕一个共同的目的或目标进行计划并合作实施。本书被战略性地设计为实施“+1”教学法的职业发展资料,鼓励教育工作者在参与“+1”教学法的过程中相互进行积极合作。
古斯基指出了职业发展的三个定义特征——目的性、持续性和系统性。表1.4说明了这些定义特征。
除了职业发展这三个特征外,古斯基还列出了职业发展的七种主要类型。
1.培训
2.观察/评估
3.参与发展/提升的过程
4.学习小组
5.探究/行动调查
6.个人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7.职业辅导
特定的职业发展类型有很多种增加专业知识的选择和机会。学校/教师可以从以上所列的选项中选择职业发展类型(或者使用全部7项),以指导“+1”教学法的实施。一旦确定了职业生涯发展阶梯的结构,就势必要评估其有效性;精准的评估过程既要重视效率,又要重视需要改进的地方。古斯基概述了职业生涯发展评价的五个关键标准:
1.参与者的反应
2.参与者的学习
3.组织机构的支持与变革
4.参与者对新知识技能的使用
5.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校需要创造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环境,这会增进教师对学校的信任,促进建设性的反馈。如果教师没有建设性的渠道来计划、调整和反思,那么任何教学体系都不能成功地实施。在引用、调整和思考“+1”教学法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准备得越充分,那么就越能达到更好的预期结果,即提高学生成绩、提升21世纪技能应用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总的来说,职业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有意义、有目的且可适用的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对于将最佳的教学实践转化应用至课堂和围绕教与学进行能力和效能的培养至关重要。本书随后将重点讨论教师实施“+1”教学法能力的培养。
小结
“+1”教学法通过21世纪技能促进学生学习,创造了多种探究和调查的途径,使之成为一个有力的教学模式。虽然学校已经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性竞争能力,并为他们做好了升学及就业的准备,但是它仍需要找到实现这些想法的体系。本章介绍了“+1”教学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及其在教与学中的应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会遇到范式的改变,因此我们需要以最新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和书籍。第一章基于相关研究将“+1”教学法的实施情景化、合理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将“+1”教学法转化运用到教学之中。“+1”教学法参考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和21世纪技能,融合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学生提高成绩。下一章将更详细地探讨这些概念,并研究“+1”教学法的12个要素中的4个要素。
本章关键词
- ● 21世纪技能
- ○ 学生技能清单
- ● “+1”教学法
- ● 项目式学习的意义与目的
- ● 泰勒的学习三大原则
- ● 行动计划
- ● 计划要以终为始
- ● 常见问题
- ● 哲学和心理学理论
- ● “+1”教学法的12个基本要素
- ○ “+1”教学法示意图
- ● 职业发展
1 脚手架(scaffolding)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