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区实践研究: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研究方法

1.4.1 基本思路

本书专门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认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以特定的文化符号为代表、以文化形象为品牌,源于中国文化传统或与现代文化相关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域或平台,带动文化生产、交易、服务,集聚产业规模、打造文化产业链的多功能园区。构建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途径,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有效载体。尽管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也认识到其与当地资源禀赋之间的关系,但园区的文化功能,尤其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功能长期被忽略。本书立足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创新及复兴,期望以文化研究的角度观照现代文化产业园区,部分选取以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主的大陆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西安曲江新区和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以及台湾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花莲创意文化园区等若干样本(见表1-1),考察园区开发与传统中华文化意义呈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和意义呈现,梳理和描绘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华文明复兴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建构关系,由此阐释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化路径,并完成如下研究目标:

表1-1 本书调研园区表

(1)形成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解释系统,呈现园区的中国特色;

(2)以海峡两岸若干文化产业园区实践为例,探讨文化产业园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3)比较研究各园区特色,彰显不同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共同发展。

1.4.2 技术路线

本书力图通过研究,建构起文化产业园区与中华文化的基础性、整体性关联,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中国梦,以文化复兴为肇始,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之一,如何打造新的文化生产方式?

(2)文化随时代的现实要求而变迁,园区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与现代文化价值转换,推动园区的文化生产?

(3)园区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文化故事和文化价值表达传统文化、呈现现代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生产方式之一?

(4)园区差异化发展战略是园区获得自身合理性的途径,在当代文化产业实践中园区如何彰显其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

按照研究展开的思路,本书研究基本路线图为(见图1-1):

图1-1 本书研究基本路线

1.4.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工具,其选择恰当与否是研究是否有效并能否获得成果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为充分开展园区相关研究,深化园区建设体系,分析园区建设、规划、运营和发展等问题,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本书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相互补充,交叉使用。

第一,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观察、调研等具体研究方法对两岸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进行深入探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可获得相关资料和基本概念;在概念抽象和逻辑转换中,现代意义与文化传统黏合,经由编码—解码的方式赋予物质痕迹以文化意义。由此,在文化传承和解读的背景下,物质痕迹的园区实现从历史向现代的嬗变。

第二,文献-政策研究法。全面研究和分析两岸文创产业相关政策;收集相关研究领域,尤其是高频被引文献和作者的研究,梳理关键文献,正确把握课题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研究阶段。本书涉及文化地理学、空间地理学、文化资源学等众多学科,如关注地理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等因素对园区空间布局、叙事方式的影响,关注园区的文化价值及意义生产等。园区新生事物的性质决定了在研究上必须梳理和把握涉及的相关文献和政策,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系统分析园区问题,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比较研究法。通过两岸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相似性和相依程度,依据其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传承等不同参数进行研究,以此考察园区的异同,寻找普遍与特殊问题。本书关注大陆和台湾空间上并存的园区原始形态及其发展轨迹及未来趋势,通过这一研究方法,把握园区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促进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1.4.4 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在全球化浪潮下,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本书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对策等问题展开研究。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在于:

第一,采取了新颖的研究视角。通过比较研究,把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进程之中,重新充分阐述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性质和文化功能,使对园区的研究回归到文化属性。目前已有的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多偏重于经济功能、产业集聚功能等方面,对文化属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甚少。本书从园区的文化属性入手,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二,深化了已有的研究内容。通过挖掘园区的文化属性,回归文化与人的生活及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充分论证园区的在地化和本土化功能,指出园区发展及成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相较于目前已有的园区研究成果,既深化了研究内容,也丰富了研究视野;既关注园区的经济属性,更关注园区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未来。

第三,产生了创新的研究成果。文化早已浸染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园区的建设更深入而持久地与人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关系。把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践置于中华文化复兴的宏大背景下,从理论上寻找和分析中华文化复兴的具体路径和文化解读,在实践上探索文化园区的健康发展之路。通过开展园区的理论研究,加上两岸园区的比较研究,以宽广的视野、现实的情怀为呈现中华文化新活力加油助力。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专家、学者和业界的多方支持和帮助,笔者也竭尽全力查阅了中外文献,但由于园区理论本身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其理论模型的建构和实践经验的推广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推进。笔者只能以有限学识和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挖掘潜力,虚心学习,以求未来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