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全知道(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神秘文化

中国的巫术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或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

巫术产生的原因是处于蒙昧阶段的人类对不可把握和不可理解的各种现象产生出困惑,于是期望通过某种仪式与神鬼沟通,从而实现祈福或者降祸的目的。巫术按其施行方式可以分为摹仿巫术和接触巫术。摹仿巫术就是以相似的事物为代用品来求吉或致灾;接触巫术是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与该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来进行求吉嫁祸。

按照巫术的目的,又可分为嫁祸的黑巫术和祈福的白巫术。根据具体的应用范畴,巫术又可分为辟邪巫术、生殖巫术、求雨巫术、招魂巫术等。在中国古代,巫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巫术的影响遍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诸如绘画、雕塑、文学、音乐、医学、天文等多个领域都深深地烙下了巫术的印痕。

招魂

招魂是一种期望招引死者的魂魄归来的巫术。招魂仪式在上古时期乃至更为久远的原始社会中就已形成,《楚辞》中有《招魂》一篇,反映的就是当时楚地招魂的习俗。据《礼记》记载,人刚死的时候,亲属中的一个人要拿着死者的衣服登上屋顶,面向北方,3次高呼死者的名字,然后将死者的衣服卷起来投到屋下,下面有人接着,将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件衣服曾被死者穿过,染上了本人的气息,加之对其名字的呼叫,尚未走远的魂魄可能就被吸引回来,死者也就有可能因此而复生。民间还有在屋外悬挂招魂幡的习俗,是希望死者魂魄归来的意思,实际上起到的是对外界报丧的作用。

驱鬼和辟邪

驱鬼和辟邪,是以驱除邪祟为目的的巫术。古代先民们认为人死之后化作鬼魂,鬼魂是人看不见的,但是能够对人施加影响,既能保佑人,也能伤害人。由鬼给人带来的伤害被称为邪,人一旦中了邪就会发生灾病,这个时候就需要举行仪式进行驱鬼辟邪。这种巫术通常的方式为,巫师头戴面具,手执利器,口念咒语,同时伴以夸张的舞蹈动作,又被称为“跳神”。驱鬼和辟邪不仅呈现为一种巫术仪式,而且也深深地潜入人们的观念之中,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辟邪饰物,如桃木、水晶制品等,人们认为将其带着身上或者摆放在家里可以起到驱鬼辟邪的作用。

占梦术

古人认为梦境是人在睡眠时灵魂离开身体进行漫游的情景,而这种灵魂的活动是受到鬼神指使的,所以根据梦象可以体察神意和预知吉凶,因此就产生了占梦术。占梦实际上也是占卜的一种,但是由于占梦有着个人的亲身体验为基础,所以有着更强的神秘性和诱惑力。

人们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很多关于占梦的记载,可见当时占梦是相当流行的。占梦的方式并不仅仅是单纯对梦象的解释,通常还与占龟、占易、占星等结合在一起。例如,《周礼·春官·占梦》记载:“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占梦在上古无事不占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对政治事件多有影响,如《尚书·泰誓》记载,武王誓师伐纣时曾鼓舞将士们说他的梦兆和龟卜是一致的,为大家预言战争是一定会胜利的。

占梦术常用的方法有直解、反说、连类、类比、象征、谐音、拆字等,主观随意性相当大,但也蕴含着某些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知识。

祈吉与禳恶

在占梦术中,人们为了取得好的预兆,有时会通过巫术来祈求吉梦而禳除恶梦,从而为现实生活带来福运。从甲骨文献可知,商代时人们在遇到恶梦的时候常常会对作祟的鬼神进行祭祀,以期恶梦不再降临,这就是早期的禳恶之术。到了周代,祈吉禳恶成为一项制度,周王每年冬季都会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举行“聘王梦”大典,占梦官请求神灵来年对周王赐以吉梦,周王则要敬拜接受。祈吉禳恶后来还发展出了特定的符和咒语,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神物,如梦草、梦鸟等,据说人们只要将这种草放在怀中,就可以知道梦的祸福,而吃了梦鸟的肉则可以求得吉梦。

中华养生术

中华养生术是中国所特有的一套保养生命和实现健康长寿的方法体系。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全面地阐述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将“天人合一”与“阴阳相调”视为养生术的基本原理。此外,《行气玉佩铭》、《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也都记载了很多养生术方面的知识。秦汉之后,养生术有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各种养生著作层出不穷,如《抱朴子》、《养性延命录》、《养生集要》等,共同构成了丰富而渊深的养生文化。中华养生术强调“养形”与“养神”的结合。“形”,指的是身体方面;“神”,指的是精神方面。在养形方面重视的是动,而在养神方面重视的则是静。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华养生术的精髓。

气功

气功是中国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基本方面为调身、调心和调息。

调身,即调整身体的姿势和状态。气功基本的姿势有站、坐、卧、行四种,每一种都有独特的规定,以站式为例,要求两脚并立,两手掌心覆于脐部,垂肩含胸,舌抵上颚,凝神入丹田(脐下三寸的地方)。

调心,即通过意念来调整心理状态和生理功能,需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令自己的意念高度集中。

调息,即调理呼吸,常称为“吐纳之术”,要有意识地令身体处于最为放松的状态,慢慢地将气息调和得轻柔、均匀、细缓,然后进行深呼吸,吸气时口齿紧闭,舌抵上颚,同时注意意志的配合,片刻之后,令舌体放松,口齿间微开一条小缝,令气缓缓地呼出。气功最忌讳的是心志的浮躁,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风水

风水就是论述和指导人们选择、安排阳宅与阴宅(坟地)的地理方位、布局、朝向、营建方式和日期等一系列理论和主张,是古代人们选择居住环境、埋葬亲属的地点的一种术数。古往今来,风水有许多称谓,如堪舆学、相地术、相宅术、青乌、青囊术、形法等。堪舆中的“堪”指天道,“舆”指地道。

“风水”一词来源于东晋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人就以风水代指这种看天识地的方术。风水也不是特别神秘的事情。在我国古代,读书人一般都懂得一些风水,很多科举出身的大官贤达甚至精通风水。从历史上看,风水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孕育;魏晋南北朝,是风水学广泛传播的时期;宋代风水学已经是很盛行了,明清的时候一度达到泛滥的地步。近代以来,风水学依然十分盛行。新中国成立后,风水说虽受到批判,但在民间风水说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古人认为“卜筮不精,条于一事;医药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倾家灭族”。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可以把风水看做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传统文化现象。

占星法

占星术,是将天上的星象与人事联系起来进行预知吉凶的一种占卜方法。占星术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可以说是各种占卜手段之中最早的一种,上古时期曾设有专门负责占星的星官。人们将星宿的布局与地域的分割对应起来,观察天上某个星宿出现了某种变化,便据此而预测与其相对应的人间某地会发生何种事件。占星术属于最为原始的占卜方法,理论体系较为粗疏,并且往往依赖于特殊星象的发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局限就是只能占卜近期的事件,这些弊端使得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占卜方法,逐渐创制了后来的算命术。

古代的测字术

测字,又称为拆字,大概始于南朝的刘宋。测字时,测字先生让问卜人任举一字,然后他会触机附会,从而判断吉凶祸福。据内行人讲,测字不在于“字”,关键在于如何解字。如清代学者纪晓岚写一“墨”字,让测字先生算他的殿试名次。先生说:“一甲无望矣。‘墨’上截似‘里’字,‘里’字倒拆之,为二甲。”后果应其言。

八卦六爻预测学

八卦,是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叫做阳爻;用“——”代表阴,叫做阴爻,取3个这样的符号上下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卦象,共有8种,即八卦。八卦再两两相互搭配而成六十四卦,每卦就具有六爻。八卦六爻是中国的一种最为古老和最为常见的占卜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易经》中的爻辞,具体的预测方法则有多种,如纳甲法、梅花易数、观音神课等,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梅花易数。梅花易数的起卦方式有很多,如铜钱起卦、时间起卦、蓍草起卦等。所谓“起卦”,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排定出卦象,即六十四卦中的一种。以时间起卦法为例,起卦的过程分为3步,先求出上卦(即卦象的上半部分),方法是年数加月数再加日数,其和除以八,所得余数即为八卦所对应的次序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当整除时则取八;下卦则为年数加月数加日数再加时数,同样是除以8求得余数。接下来,还要排出动爻,也就是六爻之中变动的一爻,哪一爻为动爻,则卦中的原爻转为它的反面,即阴爻变为阳爻或阳爻变为阴爻,其求法为年数加月数加日数再加时数,其和除以6,求余数,整除时取六数,这个数就是动爻在卦中所属的位置(由下向上)。起卦之后的程序就是断卦,断卦的依据是《易经》,又分为义理和象数两个方向,涉及到非常复杂和深奥的易学知识。

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是中国术数的一种。“奇”有三奇,即乙、丙、丁;“门”有八门,即休、生、伤、杜、景、死、惊、开;“遁”,即隐藏;“甲”有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甲”在十干中最为尊贵,隐遁于“六仪”(即戊、己、庚、辛、壬、癸)之下,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戌同六己,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有“九星”: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奇门遁甲的占测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天盘和地盘上的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和“仪”。这样,预测之时就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进行排局,从而推知出人事的各种状况。

袁天罡与李淳风

袁天罡,隋末唐初的著名术士,益州成都(今属四川)人,曾在隋朝担任盐官令,唐朝后曾任火山令(又记为火井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说》(与李淳风合著)、《易镜玄要》、《袁天罡称骨歌》等多种有关于推命和预测的书籍,以相术精准而闻名。袁天罡最为著名的事迹是为年幼的武则天相面。当年武士把他请来给一家人相面,女儿武则天被抱出来的时候穿的是男孩的衣服,袁天罡相后的结论是:可惜是个郎君,若是女儿,将来必为天下之主。多年以后,袁天罡的这一预言得到应验。当然,这很可能是后人的附会。

李淳风(602~670年),岐州雍(今陕西凤翔岐山镇)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年间,李淳风因指出当时行用的《戊寅元历》中的不妥之处而深受唐太宗的赏识,由此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执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等方面的事务。李淳风取得了多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天文学方面,他改进了西汉落下闳发明的浑仪,增加了黄道、赤道和白道三环,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察仪器——浑天黄道仪,并且指出慧星尾“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而常背太阳的规律,这一发现为世界之首;在气象学方面,他用自己设计的“三脚鸡风动标”进行对风的观测,将风定为八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在历法方面,他集近40年的天文观察数据和推算结果编制成了精密的《麟德历》,为完成中国历法上采用定朔这一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受诏主持并亲自参与注解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十部算经被颁行为全国教材,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在史学方面,他受诏参与编写了《晋书》、《隋书》和《五代史》(“五代”指梁、陈、周、齐、隋);此外,他还撰写有《文思博要》、《演齐民要术》、《六壬阴阳经》、《推背图说》(与袁天罡合著)、《宅经》、《乙巳占》等等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多种著作,堪称是一代学人中的巨擘。在李淳风的这些著作中,传名最广的当属与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这部书被看做是中国最为神奇的预言经典,全书共含有六十幅图像,每幅图像之下均有谶语,预言后世的兴旺治乱,但并不指出确切的情形,而是取用模棱两可、若明若暗的语言来指涉,这为人们的肆意附会提供了便利条件。

图谶和《推背图说》

谶,本意是预言,就是假托神意对国家或个人的吉凶祸福的预言,多以隐语的形式出现。这就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其特点在于“立言于前,有征于后”。

图谶之说,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谶语和图谶两种主要形式。谶语指的是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画的预言,而图谶则是二者兼而有之的预言。春秋末年,晋国的赵简子就通过谶语的方式为自己取代晋国的国君张目。秦朝统一天下后,当时的图谶有“亡秦者胡也”的说法。秦始皇将“胡”理解为胡人,于是派将军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皇族刘秀便利用“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谶语起兵反新。南北朝时期,图谶之风更是盛极一时。当时有一本《河洛谶》,言明“历年七十水灭绪,风云俱起龙鳞举”,“肃肃草成,道德尽备”。于是在南朝刘裕建国70年,五行属水的时候,权臣萧道成夺得帝位。

隋唐之际,最有影响力的图谶莫过于《推背图说》。它是一部奇书,由袁天罡和李淳风共同完成,主要内容是预言唐朝以后中国的国运兴衰、治乱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全书按照六十甲子的顺序生动地讲述唐以后的朝代更替和历史变迁。每一个干支都配有一图、一卦、一颂、一谶。据说,该书的预言大多在后代都应验。

明清时的图谶著作有许多,较为出名就有《烧饼歌》、《透天玄机》、《藏头诗》、《黄檗禅师诗》、《孔明碑》等。《烧饼歌》据说是铁冠道人留给明太祖朱元璋的,后来可能也经过篡改。其最初的版本有对朱元璋驾崩日期和靖难之役的预言:“戊寅润五龙归海,壬午青蛇火里逃”,今本中不见此谶语,由此推断在流传的过程中被篡改。

五行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用五个文字符号代表物质能量的形态间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该学说大概发源于战国时期。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产生变化,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需要指出的是,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并不仅仅指具体的五种物质,而是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宇宙间所有事物或现象大体上分为五类,分别归于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五行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首先体现为相生、相克理论。在相生关系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在相克的关系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除此之外,五行之间还存在相乘、相侮、制化、胜复的关系。古人运用五行和五行之间的复杂关系,认识宇宙并将宇宙万物的内在运行规律化。

五行学说的产生和五行观念的形成,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通过掌握人体运行机制来防病、治病。比如: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当代仍有中医在研究五行在医学上的进一步运用,以期医治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

关于五行的排序,有多种排法,其中按相生的顺序为“木火土金水”,按相克的顺序则为“水火金木土”,而“金木水火土”这种排法却找不到内在规律上的依据,之所以在人们口中流行,大概是因为念起来比较顺口吧。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阴阳”两字最初只是指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经过引申,夜晚为阴,白天为阳;雌性为阴,雄性为阳;下为阴,上为阳等。《易经》中“一阴一阳谓之道”将该学说上升为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和最高的准则。“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五个方面。

随着“阴阳”学说的发展,“阴阳”两字所代表的意思越来越抽象、丰富。最终,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两字最终成为组成这个宇宙的最基本的两种元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此消彼长。两者的运动变化成了宇宙万物变化的最基本原因。另外,“阴阳”学说的重要特征便是强调“变”,万事万物时刻都处在一种变化之中。事物的阴阳属性,也不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所谓“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学说,大概萌芽于西周初年,成形于战国时期。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学以及中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中国历史上占重要地位、由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哲学便把“阴阳”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础理论之一。民间俗语所说的“乐极生悲”、“苦尽甘来”、“福祸相倚”的典故,显然也是一种“阴阳”思想的反映。

尤其“阴阳”与“五行”相结合的阴阳五行学,对于中国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便是第一本将阴阳学说成功地应用于中医学的伟大医学理论著作。

太极图

太极图是以阴阳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相传由宋代华山道人陈抟所绘。

对于神秘的太极图,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它是宇宙万物运化的全息稳态模式。它以简单而形象的方式概括了阴阳易理,相反相成的哲理,生动地表示了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堪称中国古人的最高智慧。

太极图上的黑代表阴,为阴仪;白代表阳,为阳仪。黑白两部分像两条鱼一样彼此依托,相互缠绕,寓意阴阳既对立,又统一。阴阳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中,此消彼长,并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图中的黑色部分有白点,白色部分有黑点,则寓意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而最外层的圆圈则象征太虚或无极,表示宇宙万物是由元气化生的,同时又在进行着运动和循环。

宋代一些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认为太极图包括天、地、人三部。它的阳方代表天部,阴方代表地部,中间的曲线代表人部,太极图是一个研究天地万物共同规律的法象图。所谓“太极元气,含三为一”。由此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并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

朱熹曾将“太极图”解释为描述道教内丹修炼的图。

总之,所谓大道至简,太极图本身虽简单,一个圆圈、两条黑白鱼图形、两个圆点,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已经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对于其究竟为何物,来源于何处,如今只剩下种种传说,以及古人在典籍中留下的对于这些传说的种种猜测。

早在古代,人们对河图、洛书具体所指就已经语焉不详,出现多种说法。西汉刘歆认为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宋初陈抟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两种图式,将其中的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

据古代流传下来的资料来看,河图、洛书是2000多年前的人留下来的以黑点和白点摆成的两个数阵,一个共有九个点,另一个共有十个点。两个图形的黑白点在摆放方式上有一些奇怪的数学规律。许多人认为河图、洛书以图示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自然数之间的“和差关系”,本质上表现为数学思想,是古人早期智慧的结晶。

1987年,人们在河南濮阳的古墓中又发现了一种以图像方式显现的河图、洛书。墓中用贝壳摆绘河图四象、二十八宿,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有学者猜测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也有学者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又有人干脆提出河图乃是天河之图。

关于河图、洛书究竟怎么来的,则充满了神话意味,并且不止一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是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据说后来的《周易》也源于此“河图”。又传说,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后九章大法流传下来被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件事。至于是真是假,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