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一本通(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规模经济与不经济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早在金融危机前,关于珠三角台企可能另觅出路的传言已有不少,20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企业纷纷到印度、印尼、越南等地投资制造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南进策略”。金融危机后,很多海外学者预测,随着大陆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企业“南进”将势不可挡。

但珠三角真正愿意动迁的企业并不多,综合考虑,珠三角还是制造企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即使涨薪了,也不会轻易搬迁离开东莞,哪有那么容易,除了用工成本外,还要考虑产业链,东莞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链是用20年的时间形成的,谁离了谁都活不了。”一位电子制造企业负责人说:“即使有涨薪潮,我们也不会轻易地搬走。”

台商不愿意离开的真正原因在于东莞已经用20年培植起来的规模经济产业链。

如果现在放弃东莞前往新的地方设厂,很可能会重复20年前东莞的一幕,“配套的原料、产业链不完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成本会大大增加”。

在东莞方圆两公里之内,可以找到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包括最低端的螺丝钉,换成在别的地方,光物流费用就不少。而且品牌商也青睐这样的地方,可以在短时间内采购到所有需要的商品,别处的零星企业难以与之竞争。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因为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

规模经济实际上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规模经济产生规模效应: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经济学家们指出,生产要素的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圆珠笔是由米尔顿·雷诺在二战后发明的,当时每支笔能卖到18美元,但很快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圆珠笔的价格直线下降,今天每支圆珠笔的价格不到1美元。显然,生产规模扩大以后,每件产品的成本将会下降,经济学家称之为规模经济效益。

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长期总成本曲线图

假设我们做一个实验,公司可以选择各个产出量上的固定成本,计算出每个产出水平上公司可能的最低平均总成本水平。经济学家将此实验命名为“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LRATC)是描述当每个产出水平上的固定成本都可以调整到最小平均总成本水平时产出与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的。如果有很多种固定成本可以选择,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将是我们熟悉的光滑的U形,正如上图的LRATC所示。

如果靴子店选择了每天产出为6双时的最小平均总成本的固定成本水平,而实际也生产6双靴子,那么它将处于LRATC上的C点。但是如果它实际生产的过多或过少,在短期内它将处于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ATC6上而不是LRATC上。如果它每天只生产3双,平均总成本将处于B点,而不是A点。如果每天生产9双,平均总成本将处于Y点,而不是X点。当产出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时,将存在规模经济,而当产出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增加时,就存在规模不经济了。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的形状呢?答案是规模,公司生产的规模往往是影响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重要因素。有规模效应的公司的长期平均总成本往往决定于产出量的水平。当产出增加,而长期平均总成本不变时,就有规模经济存在。正如你在上图中看到的,靴子店在产出水平从0双变为6双时,产出水平处于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的下降区域,经历了规模经济。而当产出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也增加时,就有规模不经济。例如靴子店在产出为6双以上时,就会存在规模不经济,产出水平处于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的上升区域。

尽管在图中没有显示,但其实在长期平均总成本和规模之间还有第三种关系:当产出增加,而长期平均总成本不变时,公司正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与规模收益不变时的产出水平在同一水平线上。

怎么解释这种规模效应呢?答案其实是源于公司的生产技术。规模经济经常产生于专业化的深化使得更大的产出水平成为可能,更大的生产规模意味着单个工人更专业化的生产,技术水平更高,效率也更高。规模经济的另一个原因是更大的初始投入,在某些产业,例如自动化生产、发电或者石油精炼等等,都有较大的厂房和设备上的初始投入。

另一方面,规模不经济在大型公司中尤为典型,主要是由于合作和沟通的问题:当公司规模扩大时,公司的沟通和组织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成本也越来越高。当规模经济导致公司规模扩大时,规模不经济促使规模缩小。当规模收益不变时,规模对公司的长期平均总成本没有影响:公司生产1000单位产品,还是100000单位产品,对长期平均总成本也没有影响。

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最终规模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因其生产技术特性不同,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没有使规模经济因此而丧失,而是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使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是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对某一产业在大范围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边际效益却渐渐下降,甚至跌破零点,成为负值。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部结构因规模扩大而更趋复杂,这种复杂性会消耗内部资源,而此耗损使规模扩大本应带来的好处被冲抵消减,因此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第三章 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没有友好的兄弟

美国费城西部的某条街上,有两家布料商店——纽约贸易商店和美洲贸易商店,这两家店相对而开。由于同样是卖布料的商店,两家的老板间常常出现争吵,而爆发“价格战”更是家常便饭。

比如,纽约贸易商店的窗口突然挂出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出售爱尔兰亚麻被单,每床价格6美元。”这时,美洲贸易商店的窗口也挂出了一块木牌:“本店被单定价仅为5.9美元!”

两个老板互不相让,不断地降价,直到最后,他们其中有一个愿意认输。这时,输掉的老板一定会当街大骂,说获胜的老板是疯子。没多久,这两个老板“事迹”就被宣扬开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到这一带来买东西。因为,每次在他们的“价格大战”结束时,人们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物美价廉的商品。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30多年……

后来,两个老板中的一个突然去世了,一周后,另一位老板以年纪大为由也退休了。而此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浮出水面:这两个平日相互咒骂的老板竟然是同胞兄弟!

两兄弟的价格战争,就像是在演双簧一样,表面上互相竞争,实际上却是在演戏!最后无论是谁获得了胜利,都能将两家店铺的商品一同抛售出去。这样精明的骗局,实在难以让人识破,难怪人们被蒙蔽了30多年。

完全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求。完全竞争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产品差别;买者和卖者都很多且规模相当,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例如,小麦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有成千上万出售小麦的农民和千百万使用小麦和小麦产品的消费者。由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影响小麦价格,所以,每个人都把价格作为既定的。

因此,完全竞争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市场上有大量企业,而且每个企业的规模都很小,它们的产量在市场上占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一家企业无论增加或减少产量对市场价格都毫无影响。市场价格完全是由供求关系自发决定的,企业只能接受而无法施加任何影响。

第二,生产者所能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所有商品提供者的服务都是一样的,因而买什么样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没有差别的。对于有特色的产品,总有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价格,从而产品差别影响价格。但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产品,没有任何影响价格的特色。

第三,在这个市场上,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要想加入这个市场并无任何阻力,任何人都有资格进入该市场。另外,退出这一市场原则上也不存在任何障碍。只要这个行业有利润,其他企业就会迅速进入,直至供给增加,利润消失。只要这个行业有亏损,原有的企业就会迅速退出,直至供给减少,亏损消失。

第四,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买者和卖者对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知识,不存在由于一方垄断信息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垄断。

如果个别企业提高了自己的效率,平均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这种差额就成为企业的经济利润。比如在鸡蛋市场上,养鸡行业生产每斤鸡蛋的平均成本是3.2元,而鸡蛋的价格也是3.3元。但如果个别企业找到一条提高母鸡下蛋率的方法,使自己的平均成本降为2.8元。市场价格并不受到这单个企业平均成本的影响,仍然卖3.3元。成本低的这家企业就能得到每斤0.5元的经济利润,而其他企业仍旧只能获得每斤0.1元的利润,这多出来的0.4元的利润就得益于其生产率的提高。

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其实很难成立。因而,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也必须在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有农业生产等极少数行业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数量多而且每个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都不大,同时,每个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及其在整个农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极小,因而,每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都无法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只能接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如果有的农户要提高其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不会因此而提高,其最 结果只能是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如果农户要降低自己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不会因此而下降,虽然该农户的农产品能以比市场价格更低的价格较快地销售出去。但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受相应的经济损失。这样,农户降低其农产品价格的行为就显得毫无实际意义了。

如果多逛逛农贸市场,你很快就会发现,作为生活必备食品,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提个袋子或篮子去买鸡蛋,而且,卖鸡蛋的摊位也实在是很多。如果我们“理想”一下,就可以认为鸡蛋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摊点的鸡蛋都大同小异,只要不是碎的、坏的,一般没有人去较真,硬要比较不同摊位的鸡蛋有什么区别,否则,那就真成了“鸡蛋里挑骨头”了。所以,可以看做所有的鸡蛋完全同质。

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其他两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买方和卖方都能自由选择进入还是退出(也就是鸡蛋买卖完全自由),至于鸡蛋市场的信息,并没有多少值得掌握,所以也可以看做人们全部了解相关信息。在这个鸡蛋市场里,各个摊位的价格都一样,而且由供需决定均衡价格。通过鸡蛋市场,我们可以更形象地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基本上都和完全竞争市场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