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名叫刘秀,是南顿令刘钦的第三子,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恢复了大汉王朝,巩固了统一政权,结束了多年战乱。称帝后以柔治国,勤政爱民,减赋轻刑,崇尚节俭,使得国力重新强盛起来。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皇帝。
帝王气象 平常志向
刘秀是汉高帝刘邦的第九代孙。虽是汉室正统,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早已没落。他的父亲刘钦只当了个南顿县(今河南项城西南)的县令,并且在刘秀9岁时,就去世了,留下夫人樊娴都带着三儿三女艰难度日。好在刘钦的弟弟刘良对他们比较照顾,不过刘良自己也是个小官,做了个萧县令。
刘秀这个名字,来源于他出生时的异象。公元前6年,刘秀生于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据说他出生时,有红光照堂中,亮如白昼。刘钦很惊异,就找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占卜先生王长。王长算了一卦,避开众人,才对他说:“此兆吉不可言!”异象还不止这一件。当年济阳县有个地方的稻谷一根茎居然生了九个穗。按字义,谷类抽穗开花叫秀。因而家人为他起名刘秀。相传当时有个叫苏伯阿的“望气者”到了此地,惊叹此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甚至到后来刘秀起兵时,也有人说他家后宅南边有火光直冲天空,很快就不见了。
虽然出生如此不凡,但是刘秀并没有多大的志向。刘秀长得一表人才,性格温和,处事谨慎,很有儒士风范。他喜欢务农,生活简单。年轻的刘秀一次在新野见到了阴氏有名的美女阴丽华,便为其倾倒。后来他为了进太学读书,来到长安,见到执金吾(负责监督、检查京都及附近地区治安的长官)出行,仪仗浩大,便感慨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可见,刘秀立业与成家的理想也不过如此而已。
相比之下,他大哥就比较有大志了。刘秀在三兄弟中年纪最小,在他之上是大哥刘縯和二哥刘仲。刘縯对自己的皇族身份很看重,对王莽新政十分不满。他不事家业,一心结交豪杰人物,很有夺天下的雄心。对弟弟刘秀的“鼠目寸光”,他很是不屑。可世事弄人,后来做皇帝的就是刘秀。
大乱之中图霸业
王莽新政末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天下已经大乱。新地皇三年(公元22年),素有雄心壮志的刘,为了恢复刘姓统治,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义,组成“舂陵军”。本想做良民的刘秀为了帮大哥,也参加了进来。这年十月,刘、刘秀与李通、李秩等带着起义军加入了当时最大的起义军——绿林军。
绿林军的队伍迅速壮大,很快发展到10万多人。军队人多,却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将领们就主张拥立一个刘姓的皇帝,以此来统一号令,同时也顺应民心。刘在军中素有威望,南阳一带的豪杰都拥立他。而新市、平林军的将领们却怕威望大的人当了皇帝,他们就权力受损,因而拥立懦弱无能的刘玄。两方互不相让,最终还是刘玄当了皇帝。刘玄是舂陵侯刘仁的曾孙,在军中号称更始将军,因而改元更始年。刘玄称帝后,绿林军将领们都有了官衔。刘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
刘秀从前并不为人重视,他的才能在这段混战中逐渐展现了出来。刘玄称帝使得王莽震惊,他迅速调集了43万人,命司空王邑和司徒王浔率领,前往镇压。莽军首先与刘秀带领的起义军相遇。刘军本身粮草不多,又见敌人多自己几倍,将领们便生胆怯,不敢打,都跑回了昆阳城。刘秀向将领们冷静地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和前景,说如果打还有胜的希望,如果逃,则只会被分散各个击破,死路一条。他的话使得动摇的军心很快稳定了下来,然后刘秀又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措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让将领们把城外的军队都带入城中,统一调度。刘秀亲自率领一千多人当前锋,奋勇杀敌。由此士气大振,人人争着杀敌。而莽军仗着人多,十分轻敌。最终莽军大败,王邑被杀,王浔仅带着几千人逃回洛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昆阳一战,刘秀展露锋芒,王莽政权也由此彻底走向覆灭。海内豪杰并起,起义如火如荼,他们纷纷接受更始皇帝的年号。然而拥立刘玄的将领们,看到刘、刘秀兄弟威名渐起,深感不安,就劝刘玄早除刘秀兄弟。就连与刘秀兄弟一同起事的李秩,也转投新贵。刘玄就借机杀了刘等人,而刘秀见情况不妙,赶紧跑去请罪,并且不为哥哥举丧,对更始皇帝也毫无怨怼之言。这使得刘玄不好找借口杀他,反而有些惭愧,便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其实刘秀每至夜深人静时就为兄长之死默默伤怀。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就迎娶了他心怡多年的新野美女阴丽华。这一年,他29岁。
昆阳之战形势图
刘秀暂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不敢真正放下心来,从此,他一直小心谨慎,做事不让人找到任何把柄。刘玄到洛阳后,派刘秀去河北一代宣示朝廷旨意,要那里的郡国尊奉更始政权的诏令。刘秀感到这是个避开灾祸的好机会,就欣然前往。他在河北选贤任能,考查民情,平反冤狱,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政,政绩十分突出,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华。甚至他还粉碎了一起假冒汉成帝之子另立王朝的反叛事件。当假冒刘子舆的王郎兵败后,刘秀在清理缴获的文书档案,发现了几千份河北官员勾结王郎污蔑自己的材料。这若是追查下去,牵连甚广,人心不安,后果严重。于是,他当着众官员的面,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的文书。他说这样做,是让心怀不安的人安心。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人心。
刘秀治理好河北,有了根据地后,就“招揽英雄,务悦民心,以立高祖之业”。这个时候,他是真的想做皇帝了。更始帝始终对刘秀不放心,他派使节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命令刘秀立即回京城。刘秀心中警钟大鸣,以“河北未平”为理由,拒绝回长安。刘秀翅膀硬了,刘玄也无可奈何。这样,刘秀与刘玄在明面上决裂了。
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天,刘秀召集河北各郡兵马,先后击破并收编了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高潮、重连等农民起义军。这些义军将领并不愿意臣服,刘秀就下令他们各自回应统领自己的队伍,然后刘秀单人独骑去各营巡视,这份胆识和气度终于赢得了将士们的真心归属。他的军事实力也大大加强了,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刘秀为“铜马帝”。
此时天下形势已经又发生了变化。活动在河南东部的赤眉军正在猛攻长安。刘秀感到自己争夺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一边派将军邓禹率精兵夺取关中,一边把地势险要,财物富足的河内(今河南武陟县)作为进取中原的据点。然后自己带一支军队回冀中、冀北一带。
刘秀为人谨慎,虽然他早就称帝打算,但从不表露。在回河北的路上,将士们就提议尊他为帝,不过都被拒绝了,刘秀还故作惶恐地说:“这种杀头的话也敢讲?”后来将领们一再苦劝,他才相信大家是真心拥立他的,就勉强答应下来。于是刘秀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兴复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就是东汉世祖光武皇帝。
平定四方 以柔治国
刘秀虽然称了帝,但整个国家还是一团乱。定都哪里也是个问题。长安是所有人心中真正的京都,但此时那里正被赤眉军围困,也不是短期内能拿到的。经过一番思虑,最终定都洛阳。不过洛阳此时不在他手里,还要想办法去夺。守洛阳的李秩、朱鲔都曾劝刘玄杀刘,是刘秀的杀兄仇人。李秩见刘秀大军袭来,就写信给他,表示愿意归降。刘秀把李秩的投降信给官员们传阅,说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大家要警惕。这件事很快被朱鲔知道了,他认为李秩会出卖自己,就派人刺杀了李秩,此事引得洛阳军中大乱。刘秀借刀杀人,又动摇了敌方的军心,接着就兵围洛阳城。刘秀劝朱鲔投降,朱鲔却不敢。刘秀向他保证既往不咎,朱鲔才带领洛阳守军归降了刘秀。刘秀也不食言,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并封他为扶沟侯。
定都洛阳后,刘秀就向长安进发了。更始政权是赤眉军打垮的,刘秀与赤眉军立场一致,也算盟友。不过刘秀称帝后,两方就反目成仇了。赤眉军没有战略眼光,他们在长安烧杀掳掠一通后,就没有斗志了,最终处处受到追击阻截。他们走投无路时,只好投降了刘秀,把在长安抢的传国玉玺也交给了他,刘秀自然趁机收纳。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刘秀也善待,让他在自己叔叔刘良手下当了个小官。由此,天下逐渐平定,刘秀终于统一了纷乱的割据政权。
刘秀的江山都是自己一步一步打下来的,他深感得之不易,在治国上就更加谨慎。他吸取了西汉灭亡的教训,创立了一套好儒任文、以柔治国的新方略。
为了适应由打天下向治天下转变,刘秀筹划着改造他的官员队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用文人儒士。刘秀很喜欢儒学,早在征战时他就认识到儒学的重要性。他一直坚持“未及下车,先访儒雅”。这样,他的身边就汇集了很多著名的儒学人士。刘秀对他们以礼相待,虚心向他们学习。现在四方平定下来,还用武力治国根本行不通。而他手下的很多官员都是跟随他打仗建功提拔的,这些人能征惯战,却不会治理百姓。所以现在的刘秀根本不需要他们了,不过刘秀对功臣的处理堪称历代皇帝的典范。他极力劝服众人交出大权,回家享福去,没有杀戮一人。然后他就用文臣代替武将,逐步改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
刘秀性格温和,待人平易,当了皇帝后也没变。一次,刘秀回乡,赏赐给族人们一些酒食和财物。众人见他谦和如前,就放开胆子说话,说他小时候就很有度量,与人为善,就是性子太温柔了。刘秀听了大笑,说:“我治天下也要以柔道行之。”
刘秀的柔道,首先表现在对割据地方的安抚上。刘秀并不好打仗,他认为征战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要稳定秩序,安抚百姓,发展经济。所以各方割据势力,只要愿意投降的,都能得到刘秀的善待。刘秀的第二项抚民政策是善待奴婢。他颁布了很多保护奴婢的政令,对虐待残害奴婢的人依法论罪。柔道的第三个内容是省刑轻赋、裁汰冗员,这不仅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东汉初年的经济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除了这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外,颁行图谶、神化皇权也是刘秀柔道治国的内容。这些东西,其实他自己都不信,不过它们确实有利于维护皇权,于是刘秀就大力提倡。在其统治末年,刘秀还“宣布图谶于天下”,将儒家学说与谶纬神学混合起来,用于加强对百姓的思想统治。
效法明君 丽华封后
刘秀是个明君,他一生节俭,从不恣意放纵,这一点在历代皇帝中都是少有的。酒色歌舞,金银珠玉,刘秀都不好。他的后宫没有多少嫔妃,并且只有皇后、贵人有爵秩,而贵人每月几升谷子的待遇,也着实令后人惊讶。刘秀在世时要建陵墓,命名为寿陵。他特地吩咐地面不要太大,坟不要起太高,并且说将来也不要随葬金玉珠宝。
刘秀待人,总是谦和有礼,很多人为此折服。建武四年时,割据陇右的隗嚣,对是投降刘秀还是投降公孙述拿不定主意,就派将军马援先去成都和洛阳探探风。马援自幼聪慧,是有名的神童,在西州名气很大,很受隗嚣器重。刘秀对马援的到访非常重视,他既不穿华冠重服,也不升堂坐殿,只是穿着简单的便服,连帽子也没戴,就独自坐在洛阳宫宣德殿的廊下,只派了一个宦官去引马援来见。见到马援后,刘秀微笑着说:“贵客遨游在两个皇帝之间,见多识广。今天有幸见到贵客,深感惭愧。”他这种气度深深地折服了马援。马援认为刘秀有明君的风范,就叩首行礼说:“当今局势,不仅君主择臣子,臣子也选君王。”马援还对刘秀坦言公孙述接见自己时戒备森严的情况,感慨刘秀才有真正的帝王之才。马援回去后就劝隗嚣投降刘秀,可隗嚣不听,他就自己归顺了刘秀。
对待那些不愿受世俗拘束的隐者逸士,刘秀也同样大度。当时有一些名士对新政很排斥,不肯称臣,就隐逸起来。太原有个叫周党的人,颇有名望,朝廷几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不去。征得次数多了,他就一身短衣、树皮裹头入朝,刘秀亲自接见了他。周党很是无礼,见到刘秀,既不通报姓名,也不行礼,只说自己的志向就是不做官。刘秀允了他。官员们劝谏刘秀治他大不敬之罪,刘秀却说:“自古贤主都有不愿为他做官的人,伯夷、叔齐就不食周粟。周党不愿做官,也是他的志向。就赐给他40匹绸子吧。”
历史上的大部分皇帝都喜欢听小人的谗言,昏聩误国也是从亲小人远贤臣开始的。而刘秀却是少数亲贤远佞的皇帝之一。他很讨厌逢迎谄媚的臣子,也很注重褒奖正直的官吏。有一次,刘秀出城游猎,深夜方回。他想从东北门入洛阳城,可守门官郅恽拒不开门。刘秀的随从点起火把,高呼是皇上回城了。郅恽却说火光太远,看不清楚,还是不开门。刘秀无法,只好转到东城门进。第二天,郅恽不仅没请罪,反而上书指责刘秀沉于游猎,败坏风气,危害社稷。刘秀也不生气,反而赐给他百匹布以示奖励,而放刘秀进城的东门守城官却被贬为登封县尉了。
不过刘秀也不是完人,他毕竟是皇帝,帝王威仪还是很看重的。隗嚣、公孙述被打垮后,刘秀找出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在朝会时读给大臣听。大司徒韩歆曾是追随刘秀征战的人,颇有军功。他是个直性子,觉得这些书信的文采不错,就说:“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刘秀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在嘲笑自己还不如隗嚣和公孙述。他还没有发作,韩歆又上奏了一些政事,说最近会发生饥荒和暴乱。刘秀认为他在指责自己治国无方,当场就拉下脸来,罢免了韩歆。韩歆被黜,刘秀还不解气,又下了诏书派人上韩家去谴责他。大司徒乃三公之一,相当于宰相,韩歆被免了职还受到皇帝的特诏谴责,这可是逼他去死。司吏校尉鲍永,为他鸣不平,结果被刘秀贬为东海国相。最后韩歆和儿子韩婴都被逼自杀了。这事使得朝臣们都很有怨言,刘秀为了挽回人心,就以大司徒之礼安葬了韩歆。
刘秀为政勤勉,对官吏们也要求很严,不过有时严得过头,对犯错的大臣处罚很重,甚至对尚书一类的近臣都不留情面,还当众鞭笞,使得“群臣莫敢正言”,不少人因为害怕而弄虚作假,谎报政绩。这种情况到后来才有所改善。
光武帝刘秀像
娶妻当得阴丽华,是刘秀年轻时就有的志向。在他29岁时,终于如愿以偿。后来在征战中,为了得到权贵的支持,他又娶了富豪之女郭圣通。刘秀刚当了皇帝,急需权贵协助,只好立郭氏为后,郭氏之子刘彊为太子,阴氏为贵人。不过他最宠爱的还是阴丽华,最喜欢的儿子刘庄也是阴氏所生。郭氏不得宠,自然心怀嫉妒,这样又引来刘秀更加厌恶。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的统治已经完全巩固了,他终于废了郭氏,立阴丽华为后。太子刘彊看形势不好,主动请废,最终刘庄做了太子,刘彊成了东海王。刘秀对刘彊还是有些歉意的,他加大了刘彊的封土,给了他较好的待遇。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在洛阳病逝,终年63岁。他在位32年,他开启了东汉历史,他统治的时期,史称“光武中兴”。他自称无益于百姓,诏令薄葬,葬于原陵。
明帝刘庄
汉明帝名叫刘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继续了光武帝的中兴之治,不仅使得国力更为强盛,还遣使西域,恢复了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引入佛教,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他的统治下,东汉王朝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子凭母贵 荣登帝位
刘庄能当上皇帝,他的母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庄的母亲叫阴丽华,是新野的豪门千金,生得美丽,艳名远播。刘秀对她一见钟情,曾感言“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在29岁时,娶了19岁的阴丽华为妻。得偿所愿的刘秀对她很是喜爱,即使后来做了皇帝也未改变。
刘秀30岁时,正在河北征战,为了得到权贵的支持,他又在真定娶了定恭王的外孙女郭圣通。对这个政治联姻的妻子,刘秀自然不喜欢。后来刘秀做了皇帝,要立皇后了,他想立阴丽华为后,而这时政局动荡,他的地位还不稳,仍然需要实力强大的贵族支持。虽阴丽华也出身豪门,但郭圣通家族势力更显赫,而且郭圣通此时已经生有一子,而阴丽华还未生育。多方思虑后,刘秀立郭圣通为后,阴丽华为贵人,郭氏生的儿子立为太子。尽管阴丽华只是个贵人,但刘秀与她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最多,有时出征也带着她。刘庄就是建武四年(公元28年),阴丽华随刘秀出征彭宠,到达元氏时生下的。
刘庄生就一副帝王相,他方脸宽额,气色红润,很像传说中的上古贤君唐尧。而他又是刘秀最喜欢的阴氏所生,所以很得父亲的欢心。刘秀根据刘庄出生时的“赤色”面容,给其起名为“阳”。他当了太子后才改名为刘庄。
刘庄虽因为母亲而得父皇的宠爱,但能被立为太子,也有很大部分是凭借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刘庄很小就显示了过人的智慧。他从小师从经学大师桓荣,10岁就能读懂《春秋》,不仅熟悉其中的攻战之术,还能领会其精妙之处。刘秀有这么个神童儿子,也感到很自豪,就经常带着小刘庄上朝,让他增长见识。
刘庄12岁时,光武帝颁布“度田令”,下令核查全国的土地和人口,并亲自听取各地官员的汇报,刘庄就站在朝堂上旁听。刘秀发现陈留县报上来的文书里有这么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一时不解,就问身边的大臣,却无人能答。这时小刘庄说他可以试一试。刘庄说:“河南是京都所在地,许多大臣都在这里有田庄、封地,而南阳是父皇的故乡,许多皇亲都在那里,地方官怎敢去查问呢?所以,这两句话是他们用以互相提醒的。”经小小孩童的一席话,皇帝和众臣才恍然大悟。后来光武帝派人诘问陈留吏,情况果然如此。于是皇帝派出专人去检查两地,才把“度田令”顺利推行了。经过此事,刘秀也更看重这个爱子,改立他为太子的计划也开始酝酿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庄14岁,进爵为东海王。这一年,宫廷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长年失宠的郭皇后,对刘秀和阴丽华都满怀怨恨。刘秀就以“怀势怨怼,数违教令”为由,废黜了郭皇后,改立阴氏为后。皇太子刘彊见母亲被废,自己地位肯定不保,就主动请求让位。不过刘彊一向行为规矩,刘秀也不好马上废掉他,就将此事拖了下来。后来刘彊又多次恳求,刘秀也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他下诏封刘彊为东海王,15岁的原东海王刘阳为太子,并改名刘庄。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去世,刘庄即位,为明帝。
铁腕治国 遣使通边
刘庄30岁即位,第二年改元,年号永平。在东汉的十几位皇帝中,除了刘秀,就属刘庄是大龄继位了。不过他锻炼了多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完全有能力将光武帝的中兴事业代入一个更强盛的时期。
刘庄当上皇帝比较顺利,但治理国家却面临很多难题。首先就是他的众多兄弟对他不服。东汉推崇儒学,刘庄是以第四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兄弟们都认为于礼不合,就毫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甚至他的同母弟弟山阳王刘荆,还伪造了废后郭氏弟弟的手笔,写信给东海王刘彊,劝刘彊造反。不过刘彊胆小懦弱,将送信的使节和信件原本都送到洛阳交给刘庄。刘庄虽然震怒,但感到自己势力太小,就把此事隐瞒下来,决定先韬光养晦。
刘庄采用三条策略,一是把忠于自己的老臣如邓禹、刘苍等团结在周围,组成政权核心;二是对阴皇后和被废的郭皇后同样看待,善待太子,拉拢那些拥护自己的兄弟;三是大赦天下,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赢得百姓的拥护。这样,仅用几个月的时间,他把京城的军权握在了手中,朝中官员也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刘庄同时发出诏令,抚恤百姓,赈济贫民,以便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皇权。
经过这样一番整治,刘庄皇位坐稳了,威信也树立起来了,就开始全心全意地治理国家。光武帝已经打好了东汉王朝的基础,刘庄要做的就是建设好它。刘庄刚即位时就颁布了一份诏书,强调要“继体守文”,即继承先统,恪守规矩,这也是他的执政方针。他吸收了光武帝的治国经验,又作了一些改进。他继续限制“三公”的权力,防范外戚干政,并与各诸侯王交好,以此来加强皇权。他还整顿吏治,选拔贤才充任各级官吏,又进一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以此来维护稳定,发展经济。刘庄还倡导儒学,重视礼仪,积极兴办各类学校,以此来储备人才,教化民众。在刘庄的努力下,东汉王朝很快就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刘庄在稳定东汉中央政权的同时,也不忘关注边防的问题。早在刘秀统治时期,北方匈奴、西北诸羌及西域各族、东北乌桓与鲜卑,还有南蛮、西南夷等少数民族,势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时骚扰东汉边境。
明帝刘庄像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庄刚即位,陇西的羌族就发生了叛乱,他决定出兵镇压。这年九月,郡太守刘盱的守兵和张鸿带的援军都被叛军打败了。刘庄又增兵4万,由马武统领,前去平叛。直到第二年七月叛乱才平息。而这一年,乌桓又爆发叛乱,辽东太守祭彤领兵镇压。而北匈奴的滋扰从公元65年至公元72年间,也从未间断过。明帝派使节出使匈奴,想平息战乱,也都不成功。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东汉国库充足,刘庄就决定正面出击匈奴。不过他并不打算硬碰硬,而是先派将军窦固和耿秉屯兵凉州(今甘肃武威),然后联合南匈奴、乌桓与鲜卑等族夹击匈奴,获得全胜。同时,大将窦固派班超出使西域,宣讲大汉对西域的政策,赢得了西域各国的臣服。其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正当班超在鄯善时,匈奴也派使者来到这里。班超果断出击,一个晚上就把匈奴使团的100多人都杀了。西域各国惊恐不安,纷纷向大汉表示臣服,鄯善王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为质,其他小国也纷纷效仿。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大汉与西域的交往在中断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第二年,刘庄重置西域都护,由班超担任。
重儒引佛 交融中西
明帝与他父亲光武帝一样,崇尚儒学。明帝一朝,皇亲贵族、诸侯大臣的子弟们都要熟习经史,尤其是郭氏、阴氏、马氏等外戚的子弟还要进入皇帝专设的南宫学校,接受名儒耆老们的教导。明帝倡导“以孝治天下”,这种风气在全国都盛行,连守城的卫兵都能背诵孝经。明帝很重礼仪,当时有一套从天子到百官的车服等级制度,就是他亲自与东平王刘苍一起制定的。明帝还重师道,他对曾教导过自己的博士桓荣一直尊以师礼,即使他后来做了皇帝,还经常去听桓荣的课。桓荣老年多病,明帝就经常派太医去诊治;桓荣病逝,明帝以弟子之身为其举哀。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都很快形成了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
白马寺山门
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回洛阳后,按天竺式样为两位沙门所建的精舍。“白马”之名则取自“白马驮经”的典故。
刘庄不仅用德行来教化世人,连册立皇后也以德为标准。刘庄的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马援,是光武帝时期就有名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位智者。刘庄24岁时,13岁的马家三小姐入选太子宫中。她德、才、貌俱全,入宫后不仅赢得了太子的欢心,而且得到了皇后阴丽华的赞誉。刘庄即位后,她被封为贵人。三年后,大臣联名请求册封皇后,21岁的马氏就凭着“德冠后宫”毫无争议地成了最佳人选。马氏深谙处世之道,她做了皇后还是谦恭勤俭如前。她从不为亲族谋求私利,也从不干涉朝政,只做好自己的本分。皇太子刘炟非她所生,她也尽心抚养栽培,母子之间感情甚笃。马皇后在处理国家政务上也很有见识,刘庄对此很是赏识,经常征求她的意见。刘庄册立马皇后,得到了一位德才兼备的贤内助,是他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
刘庄虽然重视传统道德,但对外来文化却也不排斥。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到明帝时期,其传播速度就加快了。刘庄虽然以佞佛为借口,镇压了刘英等人,其实他自己并不反对佛教,而是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
据记载,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留宿南宫的刘庄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见到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从西方飞入皇宫,盘旋几圈后,金人又向西飞走了。刘庄梦醒后,感到很迷惑。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集群臣,讨论这个奇梦。博士傅毅说:“臣听闻西方有神,人称为佛,正如皇上所梦。”刘庄深信不疑,还真的就派了蔡愔愔、秦景等十多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七年(公元64年),蔡炟等人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至中亚一带),他们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还见到了佛经和佛祖释迦牟尼像,就恳请两位高僧赴大汉弘扬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东汉使者的引领下,二位高僧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了京都洛阳。汉明帝以隆重的礼节迎佛经、佛像和高僧。并安排二僧暂住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第二年,刘庄下诏在洛阳西雍门外修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取名为“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被称为祖庭。“寺”是取高僧所住的鸿胪寺之“寺”,后来就成为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佛教由此在中国传播开来。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明帝刘庄病逝于洛阳东宫。他在位18年,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汉明帝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他与民休息的政策,连通中原边疆的举措,促进文化繁荣的行为,都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章帝刘炟
汉章帝名叫刘炟,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东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继续推行了光武帝和明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交流,在文化学术上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与明帝一起,共同创造了一个“明章盛世”。不过,他纵容外戚弄权,刑罚宽得无度,也使东汉统治开始走向衰弱。
贤后养子 幸运承嗣
自古以来,能当上太子的,很多都是因为有个好母亲。而刘炟,则有个好养母——马皇后。马皇后是一代名将马援的小女儿。在刘秀时期,马援曾是割据陇右的隗嚣的得力助手。后来马援为刘秀的宏阔气度所折服,就归顺了刘秀。马援驰骋疆场多年,为大汉立过许多功劳,还留下了一句流传后世的豪言壮语:“男儿当立功异域,以马革裹尸还耳!”不过他晚年曾得罪刘秀的女婿梁松,遭其诬陷而死。马援有三个女儿,小女儿因为“德冠后宫”而被封为后。刘炟的母亲贾氏,本人并不出色,她是马皇后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女儿。贾氏入宫被封为贵人,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生下了刘炟。
马皇后才貌双全,德行又好,刘庄对她很宠爱。但是马皇后无子,就想要过继一个儿子立为太子。明帝儿子不少,刘炟并不是长子,也并不是最出色的。但因为母亲贾氏与马皇后的关系,刘炟就被过继给了马皇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4岁的刘炟被立为皇太子。马皇后对他视若亲生,细心栽培,母子二人关系也一直很好。因为马皇后的地位稳固,所以刘炟也就稳稳当当地在皇宫中成长。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明帝病逝,19岁的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
体察民情 宽厚治国
刘炟在贤德的马皇后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也养成了宽厚亲善的性格。
由于明帝为政过于“严切”,杀了不少人,牵连甚广,许多官员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而刘炟刚当上皇帝,就有许多心怀愤懑的王公大臣纷纷上书,指责前朝过失,要求“变政”。他们还提出苛法过多,征战过繁,百姓疲敝等等。刘炟一一采纳了他们的谏言,“每事务于宽厚”。
刘炟的宽厚在政事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他在明帝的基础上,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尽最大可能减轻百姓负担。在他即位后的几年里,牛疫、地震和干旱等灾害频发。他即位当年就两次下诏免收牲畜饲料,还赐给生活困难的人粮食。刘炟在位十几年,曾20多次下诏减免赋税,改善民生。章帝为政期间,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杜尚侠
刘炟十分重视以德化民,他多次下诏省刑慎罚,要求各级官员重视教化,放宽刑罚,不要造成冤狱。在官员的任用上,刘炟尽量任体察民情、体恤百姓的人做地方官。成都人口繁盛,房屋密集,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火灾。以前为了防火,老百姓晚上都不能用火,可这根本不符合生活需要,于是他们就偷偷地用,结果火灾频频发生。刘炟任用廉范担任蜀郡太守,他一到任就废除了禁火令,不过同时也严格规定各家各户都要储备充足的水,以备随时灭火。这样老百姓生活方便了,火灾也少了。于是百姓编了民谣称赞廉范:“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可见刘炟任用的官员在百姓中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刘炟为政宽仁,从谏如流,朝廷大臣们也放开胆子直言进谏。有一个叫孔僖的大臣,竟然与崔笥一起在太学里品评汉朝历代皇帝,他们说光武帝尚儒,治国比文、景更有成效,可后来的几位皇帝却恣意放纵,背离了光武帝的善政。太学生梁郁听了此话,就去告发他们“诽谤先帝,刺讥当世”。二人被审问时,孔僖自陈道:“若讥刺得当,自应思虑改政;若不当,也应宽容为怀,何必治罪?我等受责,死则死矣,而此后天下人见到不应该之事,何人敢再提出!”刘炟得知此事后,专门下诏命各级官员不得再追究,同时还任孔僖为兰台令吏。正是因为章帝度量宽宏,善于识人,才能得到一大批忠诚正直大臣的拥护。
在边疆问题上,刘炟任用经验丰富、胆识超群的班超,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早在明帝时期,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的各国归服,朝廷在西域建立了都护府。不过,这里仍然战乱不断,局势不稳。刘炟刚即位时,焉耆、龟兹、车师等就联合北匈奴,攻打汉廷的军政驻地,边境形势一度紧张。班超一面在西域团结各族人民,除龟兹外,西域各国都臣服于汉;一面上书刘炟,请求派兵支援,降服龟兹,提出“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方案。刘炟很支持班超的计划,派兵西进,解救了边疆的危机。这也为和帝时期再通西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炟在内政外交上都很有成就,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研究儒学。等国家安定后,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了。建初八年(公元83年),他下令各级政府官员向中央推荐学识渊博的人,让这些人在太学里研究《春秋》《梁传》《尚书》《诗经》等古籍。才子们为了解释儒家经义,分歧很多,争论不休。刘炟就将所有学者召到白虎观,命大家各抒己见,把分歧都说出来,然后再集中各家精要,甄别各派异同,最后编成了一部大书《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是为汉礼甄别义理、确定框架而撰写的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礼典”。这部书除了是古籍的研究成果外,还是一部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合法化的儒学法典化巨著。
刘炟不仅为政仁德,而且对亲情也很注重,因而史书上评价他“上性宽仁,笃于亲亲”。他不仅对抚养自己的马皇后十分孝顺,视若亲母,而且对宗室王侯也十分宽厚。在过去建武、永平五十多年中,光武帝和明帝都对诸侯王采取了抑制措施。诸王不许滞留京都,不得交结宾客,更不能结党营私。明帝更是对自己的兄弟们残酷打压,被当时的大臣钟离指责为“骨肉相残,毒害弥深”,甚至说他“感逆和气,以致天灾”。为了弥补前两位帝王的过失,章帝尽量维护皇室宗亲的利益。为此,刘炟大大提高了诸王的待遇,不仅每年食俸提高了四倍,而且更是容许诸王受封后留在京城。这些做法缓和了王室矛盾,但却为东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外戚之祸 祸患无穷
章帝为人宽厚仁善,待人以诚,但他万万没想到这种性格会给王朝带来灾难。俗话说,祸患常积于忽微。东汉王朝的外戚之祸也是点滴积累起来的。
约束外家
此图描绘的是东汉明德马太后训诫宗族亲戚不要骄横越礼的故事。马太后是东汉名将马援小女,明帝皇后。她曾以西京败亡之祸为戒劝阻章帝封爵诸舅,以防止外戚专权。
章帝对宗室诸王的宽仁,并没有使王室宗族感恩戴德。他们得到优待后,并未因此而满足,反而更加贪婪放纵。如乐成王刘党、济南王刘康、琅炟王刘京等都比以前更有恃无恐,奢侈腐化。
刘炟最大的错误还不是放纵诸王,而是纵容外戚,这就导致外戚侵入了国家政权,为国家带来巨大灾祸。鉴于王莽篡权的深刻教训,光武帝和明帝都对外戚严加防范。刘秀甚至立下规矩:“外戚不得封侯当政。”而刘炟却未把这放在心上。
刘炟对养母马太后十分尊重。他一即位,就开始在朝中重用马太后的家人。他册封马太后的三个兄弟马廖、马防和马光为侯。幸亏马太后一贯贤德,知此举危害颇深,坚决反对,马氏兄弟才没有得势。4年后,马太后去世,旁人的话刘炟根本听不进去,于是,窦皇后一家就侵入了朝堂。
马太后去世的第二年,刘炟册封了已故大司马窦融的曾孙女为皇后,外戚窦家的势力很快就发展起来了。窦皇后十分貌美,刘炟对她很是宠爱,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刘炟后宫妃嫔不少,妃子们为了争宠也暗暗争斗。窦皇后虽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却没有生下儿子;而后宫宋贵人却生有一子叫刘庆,被册立为皇太子;而另有梁贵人也生下一子叫刘肇。窦皇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耍起了后宫最常用的手段。她买通宫女,诬告宋贵人用蛊毒诅咒皇上;她又将年幼的刘肇据为己有。刘炟对窦皇后的话深信不疑,很快就下诏废黜了宋贵人和太子刘庆,册立刘肇为太子。
窦皇后的势力越来越大,不到几年,朝中权贵都出于窦氏。窦皇后的哥哥窦宪,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权倾朝野,骄横跋扈,连皇族也不放在眼里。刘炟也知道窦宪的恶行,可他性格宽和,优柔寡断,就是不愿用铁腕整治。窦宪曾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田地。一次,刘炟带着窦宪出游,故意来到沁水公主的封地,并问窦宪这里的土地现在归谁所有。窦宪见罪行败露,以为大祸临头,吓得叩投请罪。没想到刘炟只是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并未降罪于他。所以,后来窦氏一族虽有所收敛,却仍然狂妄。刘炟对外戚的过度纵容,以致养痈遗患,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为后来外戚专权,威胁东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祸根。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正月,章帝去世,在位13年,终年32岁,葬于敬陵,谥号为“孝章皇帝”,庙号为“肃宗”。他的贤德为后世敬仰,而他毫无原则纵容权贵的行为,又让后人为之诟病。功大?过大?值得后人深思。
和帝刘肇
汉和帝名叫刘肇,是汉章帝刘炟的第四子,东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和帝少年称帝,虽没有作出太大的政绩,但他性格坚毅,剪除外戚势力;选贤任能,宽和为政,是位年少有为的明君。不过刘肇在外戚问题上矫枉过正,重用宦官,又把东汉王朝带入了宦官专权的危机之中。
和帝的傀儡生涯
刘肇的母亲梁氏,是前太仆梁松的侄女,生下刘肇后被章帝刘炟封为贵人。此时宋贵人的儿子刘庆(章帝第三子)已经被立为太子。皇后窦氏无子,怕宋贵人和皇太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诬陷宋贵人设蛊诅咒皇帝。章帝刘炟一向宠爱皇后,对此深信不疑,就废了宋贵人和皇太子。太子之位空虚,窦皇后又趁机诬陷梁贵人。梁氏获罪后忧愤而死,窦皇后就把年幼的刘肇收养到自己的名下。公元82年,年仅4岁的刘肇被立为皇太子。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刘炟病逝,刘肇即位。
刘肇即位后,尊窦皇后为皇太后,第二年改元为“永元”。刘肇即位时还不到10岁,就由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是个聪明睿智的女人,在后宫争斗中始终独占鳌头。现在处理政务,她独断专行,与窦氏兄弟一起把持了朝政大权。刘肇只是一个小傀儡皇帝。窦太后亲政,其兄窦宪以侍中身份主管皇室机密,宣读诏令。太皇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环为中常侍,控制了皇宫警卫。这样,整个东汉朝政都在窦家掌控之下,由此开始了东汉历史上外戚当政最黑暗的时期。
窦太后当权时期,她不仅加强了封官集权,由家族亲信占据要职,朝中百官形同摆设,同时还宣布解除对郡国盐铁的禁令,这样做只能使部分豪强地主受益,他们敛财无数,而国家的税收就大大减少了。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太后不顾百官反对,派窦宪为东骑将军,联合南匈奴,讨伐北匈奴。匈奴被打败了,讨伐有功的窦宪得胜回朝,更加嚣张跋扈。窦太后还把大批的窦氏子弟和亲族任为朝臣和地方官。这些人胡作非为,整个朝政混乱不堪。为了防备有宿怨的人报复,窦宪还养了许多刺客,专门暗杀政敌。官员们也都敢怒不敢言。这样,窦太后依靠至高无上的权力,满足了自己的私欲。窦氏显贵,豪华府邸相连,奴仆成群,奢侈浪费,加上窦宪伐匈奴对百姓的征敛,整个国家的国力都衰弱了下去。
借助宦官 夺权亲政
刘肇年纪幼小,沦为傀儡。可随着他渐渐长大,也越来越懂事,日益膨胀的窦家势力感到了威胁。而许多正直大臣都不满窦太后的独断专行,他们纷纷上书,希望铲除窦氏一党,还东汉政治清明。窦家对此感到了恐慌,而早已被权欲熏晕头脑的窦氏根本不可能放权,他们干脆策划篡权夺位。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刘肇14岁。大将军窦宪召集女婿郭举及其父郭璜,和自己的下属邓叠、邓磊兄弟,准备刺杀皇帝,篡夺汉室江山。刘肇听到风声,就立即采取行动。因为窦氏一党把持朝政,仅有的几位正直忠臣也被窦氏限制,刘肇根本无法与他们单独接触。他的身边,只有几个宦官还能随意走动传递消息。其中中常侍钩盾令(负责皇宫河池苑囿的宦官)郑众为人机警,颇有心计,他服侍刘肇多年,对汉室比较忠心。刘肇很信任他,就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郑众十分支持,并且劝刘肇抢先下手。
此时窦宪镇守西凉,重兵在握,不好对付。于是刘肇先下诏书把窦宪召回京城,然后他亲临北宫,命令执金吾、五校尉带兵把守南、北宫,关闭城门,瓮中捉鳖,抓了郭璜父子和邓叠兄弟。然后刘肇迅速派人包围窦宪府邸,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考虑到窦太后的颜面,刘肇没有公开处死窦宪兄弟,而是责令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然后又迫使他们自杀。树倒猢狲散,窦氏的党羽也很快被剪除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夺权斗争就这样以小皇帝刘肇的胜利而告终。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处理分寸也掌握得很好,并没有引起朝野的极大恐慌和混乱,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14岁的少年策划的,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刘肇的聪明睿智和干练稳重!
和帝刘肇像
刘肇做了4年皇帝,因为窦氏专权,他根本没有皇帝的威仪。在朝堂之上,刘肇也感到很窝囊,因为权臣窦宪被大臣们暗尊为“万岁”。尚书韩棱看不下去,怒责说,自古礼仪中就没有臣子可以称为“万岁”的制度,“万岁”之称才算消除了。这也可见朝堂上大多数人都攀附窦氏。刘肇亲政后,就将这些窦氏党徒全部清理出去。至于其他人,凡是依附窦家关系而做官的人,统统免官回家了。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刘肇在夺权过程中,大大地借用了宦官的力量。他亲政以后,立了大功的郑众就晋升为大长秋。汉代皇后的宫名叫“长秋”,大长秋就是皇后的近侍官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担任,可见刘肇对郑众的信任。郑众很会做人,得封后并不恃宠生骄,反而一直谨慎低调,更让刘肇欣赏。于是,刘肇连政事也同他商讨,郑众的许多见解都被采纳,并融入到各项政策中实施下去了。史书曾载,“宦官用权自此始矣!”刘肇开了宦官干政的先河,给后来的政权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宽和爱民的花心皇帝
刘肇掌管朝政后,延续了前几代君王的政绩,不失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多次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稳定了边疆局势。他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安顿流民,并且选拔宽厚之人担任地方官。刘肇主张宽刑,他任用的刑狱官员也大多“宽恕”断案。
刘肇为政,始终以爱民为本,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审理冤狱,抚慰孤弱,减轻赋税,对下级官员也时时告诫不可苛待百姓。刘肇时期,天灾人祸较多,他就常常自责,认为是自己德行不够所致。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京城洛阳发生蝗灾,刘肇下诏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对朝廷劳财伤民的事,他也坚决制止。岭南(今广东地区)出产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供奉,往往动用大批人力,昼夜传送。唐羌上书请求停止,刘肇很快就批复了。刘肇爱民之心,的确至真至诚,细致入微。
刘肇处理后宫,却没有他在前廷这么清明。刘肇先后封了两位皇后。第一位是和他一起长大的阴氏。阴家是个大族,从光武帝刘秀时开始荣耀。阴氏出了两位皇后,一位是刘秀最宠爱的皇后阴丽华,另一位就是刘肇的阴皇后。阴氏出生贵戚,又年少聪慧,容貌秀美,刘肇对她十分倾心,在永元八年(公元96年),册立阴氏为皇后。
刘秀一生宠爱阴丽华,传为佳话,而刘肇对他的阴皇后的宠爱却没有持续多久。自古帝王薄情的多,刘肇也是如此。阴氏封后不久,前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也被选入了后宫。邓氏也出自世代功勋大族,并且比阴氏更年轻貌美,兼之性情温柔,很快就得到了刘肇的宠爱,被册立为贵人。而阴皇后则逐渐被他冷落,心生怨恨,尤其是对邓贵人,更是嫉妒,发狠说:“他日我若得志,必使邓氏再无遗类!”邓贵人很有心计,平常对宫中侍女多施以恩惠,很得人心。这话很快传到了邓贵人的耳中,她见自己不容于皇后,就设计巧言离间刘肇与阴皇后。一次,邓贵人偶感风寒,卧床不起,刘肇赶紧命其家人入宫探视,邓氏就连忙阻止,说:“宫闱重地,外家出入,于礼不合”。刘肇很赞赏她的识礼知进退。后来她又设法让阴皇后的话传到刘肇耳中,然后说:“我素来敬重皇后,不料皇后不容,这日后可如何相处啊?与其将来遭祸,不如今日一死来报圣恩,只求家族不受株连,我就死而无憾了!”说完,就要自杀,最后被宫女阻拦,禀告了刘肇。刘肇于是不只疏远阴皇后,更是有了废后的打算。
永元十四年,有人告发阴皇后在宫中用巫蛊诅咒皇上,刘肇派中常侍张慎查办此案。张慎草草审理,就定了阴皇后的罪。结果阴后被废,在宫中忧愤而死。刘肇很快就想册立邓贵人为皇后,邓氏推让了几次,这更让刘肇觉得她贤德,皇后之位非她不可,并最终册立邓氏为皇后。
刘肇一直体弱多病,他还没有父亲章帝活得长。公元105年,和帝刘肇改元元兴,但这一年的冬天,他就病逝于洛阳宫中,享年27岁,在位17年。次年,葬于慎陵,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为“穆宗”。和帝少年才俊,敢于冲破樊篱,清除外戚,夺回政权,让人惊叹。而他重用宦官,埋下隐患,又让人惋惜。
殇帝刘隆
汉殇帝名叫刘隆,是汉和帝刘肇的第二子,东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汉殇帝是中国帝王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刘隆能当上皇帝,只能说他投胎到了帝王家。皇位是什么样子,他还没有意识到就早早夭折了。
刘隆的帝位,得的有些偶然。以前是许多皇子争抢皇位,而到了刘隆这里,却是没有皇子可立。和帝刘肇从小体弱,27岁就死了。他的儿子虽不少,却很少有存活的。他的后宫先后为他生下了十几个皇子,都夭折了。人们都视后宫为凶地,与皇子相克。刘肇也认为是宦官与外戚在谋害他的儿子,因此,就把后来再生的皇子都送到宫外抚养。刘肇生前没有册立太子,他病逝时,身边一个儿子都没有。大臣们都不知上哪里去迎回皇子,最后还是邓皇后出面,接回了两个宫女生的皇子。大皇子刘胜,时年8岁,但身有顽疾,不是长命之人。而少子刘隆,这时才满百日。为了稳定局势,群臣当即就立才满百天的刘隆为太子,当夜就即位,尊邓后为皇太后,刘隆就是汉殇帝。刘肇是腊月去世,没过多久就到了年后,于是改元延平。因为刘隆才几个月大,所以只能由邓太后临朝听政。小小的刘隆,只是个吃奶的娃娃,就由人抱着坐上皇位。他只是个摆设,朝政之事与他不可能有任何关系。
——南朝·范晔《后汉书》
邓太后就是以前的邓贵人,为人有心计,也确实有些才华。她做皇后时,就谦恭勤俭,在后宫倡导了良好的风气。现在成了太后,就在政治上展现了她的才干。东汉王朝发展到现在,许多弊端都暴露无疑,为此邓太后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改革措施。她反对淫祀,倡导治国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在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五月,她下诏大赦天下,并继承光武帝时的传统,以“柔道”治国。作为女人,她对宫女的遭遇颇为了解,也非常同情。从东汉开国至刘隆时期,八十多年间,有无数女子先后入宫,她们的一生都虚度在深深宫苑内,而民间却有许多人娶不到妻子,造成了“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的局面,还加重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在延平元年六月,她下诏一次免除后庭宫人等五六百人。这确实做了一件惠及普通民众的好事。
邓太后毕竟是外戚的代表,她在努力治理国家的同时,也不忘巩固自己的统治。她执政的同时,大力提拔亲属,东汉又走向了外戚专权的旋涡。
同年八月,就在邓太后忙于发号施令之际,年仅1岁的小皇帝刘隆就夭折在襁褓中了。因夭折而亡,所以谥号为孝殇皇帝,葬于康陵。
安帝刘祜
汉安帝名叫刘祜,是清河孝王刘庆之子,东汉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他统治的时期,内忧外患,太后专权,而他自己执政后,又昏庸无能,朝中宫苑一片混乱。东汉政权从他开始彻底衰败下去。
刘祜的皇位得来比较突然。刘祜的父亲刘庆是汉章帝刘炟与宋贵人之子,曾被封为皇太子,后来刘炟的皇后窦氏弄权,陷害宋贵人,结果宋贵人被废黜,刘庆也被废为清河王。后来刘庆的弟弟刘肇登基,是为汉和帝。可惜和帝子嗣太少,后来小皇帝刘隆夭折,邓太后慌了手脚。刘肇剩下的皇子只剩下9岁的刘胜,而刘胜天生愚钝,无法继位。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商,决定迎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与太傅、司徒等朝中大臣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当夜就持太后手谕诏刘祜入宫。先拜刘祜为长安侯,既而立为皇帝,即汉安帝。
刘祜当上皇帝时才13岁,他本就是普通皇室子弟,没有受过执政方面的培养,而且突然即位,一时之间也没有思想准备,于是邓太后仍然临朝理政。刘祜当了19年皇帝,有14年的时间都是在邓太后的执政下度过的,他也只当个傀儡皇帝。
刘祜从小聪明伶俐,懂礼节,是刘氏子弟中最优秀的,这也是太后选中他的原因。可惜,虽然邓太后重视皇室子弟的培养,但是后来她忙于执政,事实上却是忽略了对刘祜的教导。并且邓太后过于看重权力,即使刘祜已经成年,她也不肯归政。甚至凡有规劝她归政的,都被严惩。刘祜事实上就是在既无权又被放任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成年后的刘祜,虽然十分恭顺,但他才能平庸,亲近宦官,还有很多失德的行为。邓太后对他越来越不满意,但是又不敢提出废立皇帝的事,再加上这样更有利于她自己掌权,于是对刘祜就更加放任了,根本没有对他进行执政的教导。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41岁的邓太后去世,刘祜终于有了亲政的机会,这时他已经28岁了。多年的傀儡生涯,并没有把他养成卧薪隐忍,一鸣可以惊人的明君。他的先辈们都有卓有成效的施政经验,他的叔父汉和帝刘肇在14岁时就发动政变亲政,并且励精图治。而28岁的刘祜除了平平庸庸,就是对邓氏的满腹仇恨。东汉百年的辉煌基业,刘祜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毁得一干二净了。
刘祜亲政时,在他身边最亲近的是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等宦官团体。刘祜早就对太后不归政深怀怨愤,太后一死,他就急着整治邓氏一党。邓太后曾对河间王刘开的儿子刘翼十分喜爱,视同己出,并封为平原王,使得刘祜很担心邓太后会废了他另立国君。现在他有了权,可以随心所欲了。他身边的宦官很明白皇帝的心思,很快就诬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等伙同尚书图谋造反,要废掉汉安帝,拥立平原王刘翼为帝。刘祜趁机大肆追查此案,邓悝等人都被判了死罪,大将军邓骘也被免官归郡,后被县吏逼迫致死。邓氏一族都被罢了官,抄了家产。在这一次斗争中,外戚被打压了,而宦官却进一步得势。
刘祜的父亲刘庆曾被立为太子,后来与皇位失之交臂。现在刘祜就追封父亲为孝德皇,母亲为孝德后,曾经含冤而死的奶奶宋贵人为敬隐后。他对当年曾经帮助窦皇后诬陷过宋贵人的人也不放过。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此功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他曾参与过诬陷之事,刘祜也没放过他。最终蔡伦服毒自杀。
刘祜为人懦弱,对旁人过分依赖,他执政期间,不辨贤愚,对身边宦官宠臣过于信任,也听不进忠言,导致整个朝政腐败不堪。
——杜尚侠
刘祜也放纵外戚。他父亲刘庆的几个舅舅宋衍、宋俊、宋盖、宋暹都封为侯,宋氏一族开始显赫。刘祜的皇后叫阎姬,她祖父阎章的两个妹妹都是汉明帝刘庄的贵人,现在阎氏一族都是皇亲国戚。阎皇后的四个兄弟官居要职,掌管京城禁军。甚至她七八岁的侄子都被任命为黄门侍郎。阎皇后也很有野心,她千方百计参政,她想拥有邓太后一样的权势。阎氏权势滔天,刘祜对此也是听之任之。阎皇后无子,而宫中只有李贵人生下了儿子叫刘保。阎皇后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竟然毒死了李贵人。后来刘祜没有其他儿子,刘保在6岁时被立为太子。阎皇后仍然不放过他,刘保年仅10岁,阎氏就诬陷他谋反,逼迫刘祜废了太子。
刘祜时期,宦官的权势已经张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宫中宦官,纷纷封侯。其中中常侍江京因迎帝而立首功,封都乡侯;还有李闰封雍乡侯;其他人等也均有封赏。刘祜的乳母王圣也被封为野王君,她的女儿伯荣被封为中使。这些人狼狈为奸,煽动宫中风气日渐奢靡,又出入宫廷,到处敛财,恶行累累。有个正直的大臣杨震,上疏指责此事。安帝刘祜看了之后,不但不悔悟,竟把奏折拿给王圣等人看,引得他们对杨震忌恨不已。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刘祜东巡,王圣、樊丰等人趁机大造府邸,杨震负责考查其事,结果竟查出樊丰等人伪作的诏书。樊丰等人惊惶不安,就抢先下手,到安帝面前诬陷杨震。刘祜听信谗言,贬谪杨震,最后迫使杨震在洛阳城西几阳亭饮鸩自杀。刘祜当政,正直大臣遭受迫害,奸佞小人得志张狂,整个朝政极度腐败,东汉彻底衰败了。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一直吃喝玩乐的安帝刘祜带着皇后阎氏和众多贵戚南下游玩。巡游途中,刘祜突然生病,很快就病势沉重。临死前,他想交待遗嘱,但是已经说不出话来了,最后眼睛盯着阎皇后,慢慢地死在车中。安帝在位19年,终年32岁。当年,葬于恭陵,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他给东汉留下了一个混乱的政局。
顺帝刘保
汉顺帝名叫刘保,是汉安帝刘祜长子,东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的一生都被外戚宦官左右,在东汉王朝的没落衰亡中左右摇晃。他性情柔顺,又不思进取,最终碌碌无为,没有作出什么政绩。
东汉的后几代皇帝继位都有些偶然,刘保也是。刘保生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刘保的母亲李氏是安帝刘祜的贵人。刘祜的子孙福太薄,仅有这一个儿子。皇后阎姬怕自己地位不稳,在李贵人刚生下刘保不久,就用鸩酒毒杀了她。但是后来刘祜再也生不出儿子了,只好立唯一的刘保为太子。刘保立为太子时才6岁,懵懵懂懂,宫中都由阎皇后把持,也使他养成了温和懦弱的性格。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刘保10岁时,阎皇后看他逐渐长大,怕他以后会为自己的生母报仇,就诬陷他谋反。刘祜昏庸无能,也不辨真假,听信了皇后的话。十月,废了太子刘保,贬为济阴王。
顺帝刘保像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三月,安帝在南巡途中死了。随同的阎皇后等人,害怕回京后朝中大臣会拥立刘保称帝,便秘不发丧,只说皇帝在病中。等回到京城,才宣布消息。这段时间,阎皇后等人已经谋议好了,派人去迎立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刘懿年纪幼小,根本不可能理政,阎皇后立他就是想像邓太后一样,自己掌权。可惜刘懿实在是命短,只在位7个月,还没来得及改元,就于十月底病死了。阎皇后又用同样的方法,秘不发丧,继续物色合适的皇帝人选。
不过这次阎皇后就没有这么顺利了。小皇帝死了,别人不知道,但宫中的太监不会不知道。宦官们早就对阎皇后专权不满。十一月,中常侍孙程,联络众太监在宫中发动政变。孙程等十几个人在宫中德阳殿秘密集会宣誓。几天后,孙程等人举刀杀向章台门。他们杀死了阎氏的心腹宦官,其中老资格的宦官李闰见机也投入了孙程等人的阵营。他们接着又杀了阎皇后的兄弟阎显和阎景,然后一举消灭阎氏势力,最后又逼迫阎皇后交出传国玉玺,迎立济阴王刘保为帝,即汉顺帝。第二年,改元永建。
刘保即位时才11岁。皇位是他的,但皇权却不是他的。阎氏一族被诛杀,外戚的势力小了,而宦官的势力又大起来。宦官们帮刘保取得了政权,就开始邀功要权。刘保宝座都没坐稳,自然乖乖地答应下来。他给了孙程等各种名目的官衔。孙程等19人都封侯,孙程的食邑甚至超过万户。刘保的统治,从一开始,就向宦官倾斜了。
刘保也不想受制于宦官,在封了孙程等人后,就渐渐疏远了他们。而他却又宠信另一个宦官张防,有事都与张防商量。张防很快得势,他的本性也露出来了。他倚仗权势,胡作非为。有个正直的大臣,司隶校尉虞诩,收集张防的罪状,上书弹劾,可刘保根本不管。被冷落的孙程等人趁机对刘保说:“皇上和我们起事时,认为奸贼是祸害。现在即位了,怎么能重蹈先帝的覆辙呢?虞诩尽忠反被拘,张防做恶却成了忠臣。”接着,孙程请求抓张防治罪。刘保不敢得罪孙程,只好把张防远远地发配到边地去了。不过,刘保也趁机以宦官“争功”为借口,把拥立他称帝的19个太监都赶出了洛阳城。直到几年后,刘保感念他们当初的功劳,才把他们又召回来。
——邹元初
刘保性格软弱,优柔寡断,又是非不分,做事不深入考虑。他挑选的皇后,又为他带来了外戚之祸。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大臣们奏议该立皇后了。这时刘保宫中,他很宠爱的贵人就有四个。他一时拿不定主意,竟然提出要抓阄来决定!一些大臣都觉得荒唐可笑,便进谏说:“立后是朝廷大事,要抓阄让神灵决定,自古从未有过。应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以经典所论为依据,以圣上思想为裁断。”刘保这才没有坚持。而四个贵人中,梁贵人最有心计。梁贵人名叫梁妠,父亲是屯骑校尉梁商,平时顺帝经常招梁妠侍寝。后宫妃嫔自古以来,都以得到皇帝的宠爱为荣。但刘保招梁贵人的次数多了后,梁氏却推辞婉拒,说希望皇上能让后宫妃嫔雨露均沾。这让刘保认为她很有德行,更加宠爱。第二年,就册立梁氏为皇后。梁家也跟着飞黄腾达了。其父梁商从校尉特进为执金吾,很快又晋升为大将军。梁氏一族从此权势显赫。外戚的势力也逐渐超过了宦官,二者的较量逐渐展开。
刘保在政事上很无能。从他亲政以来,内忧外患不断。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洛阳地震,汉阳地裂。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洛阳又发生蝗灾和旱灾,其他郡国也相继发生了蝗灾。几年间,风涝水旱,各种灾难不断。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好,刘保却没有想什么好办法。他把朝臣召集起来商讨,大臣们提到灾害已经造成饥民千万,赤地千里。刘保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时的边疆,西北羌族又爆发了起义。刘保派了10多万大军前去平乱。因为官吏腐败,结果战争打了15年,朝廷饷银耗费了数十亿,各级官员都中饱私囊,普通士兵苦不堪言,纷纷逃跑。百姓负担沉重,又饱受战乱,各地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
面对一大堆问题,刘保没有一点皇帝的气魄,他干脆什么也不管,整日沉溺于酒色,做起了混日子的皇帝。皇后梁氏颇有野心,趁机培植自己的心腹。梁皇后的兄弟梁翼不学无术,在父亲死后,也被任命为大将军。很快,梁氏一党又权倾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外戚的势力逐渐取代了宦官,成为顺帝时期的绝对统治力量。
从宦官到外戚,东汉的统治一片黑暗,普通士人根本没有晋升机会。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就在这混乱动荡中,顺帝刘保去世。他在位19年,终年30岁。汉顺帝葬于宪陵,谥号为“孝顺皇帝”,庙号为“敬宗”。他使东汉王朝这条已经衰朽的大船沉没得更快了。
冲帝刘炳
汉冲帝名叫刘炳,是汉顺帝刘保之子,东汉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刘炳也是一位婴儿皇帝。东汉后期,皇室衰微,好几位皇帝都昏庸无能,连子嗣也单薄起来。安帝刘祜只有一个儿子刘保,而顺帝刘保也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刘炳。刘炳生于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他的母亲是虞贵人,她是与皇后梁氏同年入宫的。也许是刘保长年花天酒地,身体不好。梁皇后侍奉刘保16年,也没有生下儿子。刘炳也是虞贵人入宫14年多才生下的。汉安四年(公元144年)四月,作为顺帝唯一的儿子,才1岁多的刘炳就被立为太子。而4个月后,顺帝就病死了,不到2岁的刘炳即位,是为汉冲帝,尊梁皇后为皇太后。因冲帝年幼,所以由梁太后临朝听政。
刘保给小皇帝刘炳留下的是一个外有战乱,内有饥荒,到处动荡,饿殍遍地的乱摊子。不过2岁的刘炳是不会明白这些东西的。而梁太后也和前几位太后窦太后、邓太后和阎太后一样,热衷权势,努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梁太后任命自己不学无术的哥哥梁翼,以大将军之职独揽朝纲。她的统治把东汉带入了更黑暗的深渊。
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只做了5个多月挂名皇帝的刘炳就病重夭折了。终年3岁。他死后葬于怀陵,谥号“孝冲皇帝”。
质帝刘缵
汉质帝名叫刘缵,是勃海王刘鸿之子,东汉王朝的第九位皇帝。质帝8岁即位,在位仅1年6个月,就死于非命。他的死也是外戚专权导致的。
3岁小儿汉冲帝刘炳夭折后,皇宫再也没有子嗣可以立为储君。梁太后慌了,梁氏一族开始四处物色可以立国君的人选。这时汉朝皇室之中,不仅皇帝子嗣稀少,其他刘氏子弟的子嗣也很少。汉皇室从子孙繁衍上都开始彻底衰败了。
刘缵乃是汉章帝刘炟玄孙,他的曾祖刘伉是章帝的长子。当时章帝的皇后窦氏弄权,而刘伉的生母出身卑微,因而刘伉就与皇位无缘了,只做了个千乘王(封地在今山东高青县附近)。刘伉一支传下来,个个都是小小的诸侯王,刘缵的父亲刘鸿就是勃海王。而皇冠这个时候却意外地落到了刘缵的头上。这时汉宗室从血统上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17岁的清河王刘蒜,另一个就是8岁的刘缵。朝中太尉李固等人认为,清河王年长,也很有德行,可以亲政,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梁太后一党为了达到长期专权独揽朝政的目的,就决定立年幼的刘缵为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二十四,梁太后的哥哥、大将军梁翼亲自持节将刘缵接到洛阳皇宫。第二天就封刘缵为建平侯。当日就即位,便是汉质帝。
——张岂之《中国历史》
刘缵当了皇帝,也是个傀儡摆设。梁太后依旧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朝政大权基本上由其兄梁翼把持。梁翼本就是个混混子弟,他把持朝政期间,嚣张跋扈,胡作非为。梁翼的恶行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满,以太尉李固为首,他们纷纷上书弹劾梁翼,希望矫正时弊,但最终都没有结果。李固等人反而遭到了梁翼的残酷打击和压制。
刘缵虽然年纪小,却很聪明懂事。他也看到了梁翼的嚣张气焰,对他很不满。在一次朝会上,他就当面称呼梁翼为“跋扈将军”。不过小孩子毕竟心计不深,话语一出,引来梁翼对他的嫉恨。梁翼见刘缵聪慧早熟,又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很怕他一朝成人,会威胁到梁氏一党的专权,就对他起了杀心。公元146年六月,梁翼指使自己安排在刘缵身边的亲信在他的食物中下毒,刘缵吃了有毒的汤饼,很快就腹痛毒发而死。
可怜的小刘缵才9岁多,就这样幼年早夭。如果他不做皇帝,也许还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但这个悲剧又会发生在谁的身上呢?刘缵死后,被安葬于敬陵,谥号“孝质皇帝”。
桓帝刘志
汉桓帝名叫刘志,是蠡吾侯刘翼之子,东汉王朝的第十位皇帝。刘志性情勇敢,却缺少谋略。他的一生都在外戚宦官交替称雄中度过。刘志想有作为,却没有能力,卖官鬻爵,导致朝中无人能用,最终也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
外戚相助 新郎成新帝
刘志是汉章帝刘炟的曾孙,公元132年生于蠡吾。他的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是蠡吾侯刘翼,母亲是刘翼的妾室匽明。刘翼在汉安帝刘保时期,曾因涉嫌图谋帝位被贬。刘翼死的很早,所以刘志小小年纪就袭父爵为蠡吾侯。
刘志的皇位也得的有些偶然。公元146年六月,汉质帝刘缵被梁翼害死后,汉廷又成了无立储之人的局面。本来按照制度,在外为王侯的都不能继承大统。但皇室儿子少到几乎没有,加上外戚或宦官也希望找个小皇帝做傀儡,好自己控制大权。所以,东汉后期,就多次破了规矩,以王侯立储。
刘缵还没被毒死时,刘志正好在京都。他还不到15岁,是被梁太后召来的,梁太后打算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婚礼还没举行,刘缵就死了。朝中再次商议立新帝的事。在朝会上,以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大鸿胪杜乔等为首的大臣,再次提议立清河王刘蒜。而梁太后等外戚一党不愿放权,是不希望立刘蒜的。还有宫中的宦官们也不愿意。宦官的势力也很大,其中中常侍曹腾曾拜谒过刘蒜,但刘蒜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很冷落,因而曹腾等宦官也担心刘蒜即位会对自己不利,就坚决反对。三方人马中有两方不愿意刘蒜即位,刘蒜的皇位是不可能有了。
曹腾等想到正好在洛阳的刘志,觉得他年纪小,又没有势力,好掌控,就劝说梁太后等人立刘志。梁翼本就想亲上加亲,顺势拥立刘志为帝,好把朝政大权牢握在自己手中,就很爽快地同意了。这一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刘蒜“明德著称”,且与质帝刘缵血缘最近,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在梁翼的淫威之下,最终很多大臣都屈服了。只有太尉李固始终坚持,梁太后就罢免了李固。这样,再无人阻拦。曾经迎立过质帝刘缵的大将军梁翼再次持节,迎立刘志为帝。就这样,公元146年六月,原本只打算做新郎的刘志,在外戚梁氏的一手操纵下,在宦官的协助下,意外成了新帝,就是汉桓帝。他的新婚妻子梁莹,就成了皇后。
傀儡皇帝 梁氏弄权
刘志15岁当了皇帝,不过也是个傀儡。他是在外戚的支持下当的皇帝,有了刘缵被毒死的前车之鉴,他也只能顺从保身。在他被选定为太子时,他的母亲匽明就流着泪告诫他:“到了洛阳一定要万事都听太后和大将军的,否则小命就没了!”可见外戚势力有多嚣张,刘志只有小心谨慎,才能保命。
——柏杨
刘志当了21年皇帝,前13年都是做傀儡。刘志的谥号是“桓”,意思是“克敌服远”,就是战胜敌人,使远方的人归顺。不过这个“桓”字形容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还可以,对刘志就不合适了。刘志不仅无法对外服远,连内政也无法把握。他的一生,都在内乱中度过。
皇帝无权,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外戚、宦官、奸臣当道,国家乱作一团。刘志刚即位,他对梁氏一党既感激又忌惮。因拥立皇帝有功,论功行赏,梁翼又增食邑一万三千户,他的弟弟梁不疑也被封为颍阳侯,梁蒙被封为西平侯,他的儿子梁胤被封为襄邑侯。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见风使舵的大臣以及宦官中常侍刘广等人,也都被封侯。尽管大鸿胪杜乔对刘志“不急忠贤之礼而先左右之封”的做法极力反对,但孤掌难鸣,并不见效。
桓帝刘志像
梁氏一族在拥立刘志后,权力上达到了顶峰,而刘志几乎什么事都插不上手,只能仰人鼻息过日子。梁翼先以“灾异”为借口,让梁太后罢免了杜乔,然后诬陷并杀害了杜乔和李固。除掉了早就看不顺眼的两个眼中钉后,他接着又进一步向桓帝索要权势和财物。梁翼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但他仍不满足,刘志无法,只好规定他“可入朝不必趋行,允许带剑穿鞋上朝,拜见皇帝也不必自称姓名,一切礼仪比同汉高帝时的萧何”。接着梁翼又求得钱财奴仆无数,增加了定陶、阳成两县为封地。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把汉朝开国以来所有大臣最荣耀的封赏全部加到他一人身上。梁翼从此更加专横,朝中政事无论大小,都要由他决定;文武百官升迁任免,都要到他府上谢恩;地方进献给皇室的贡品,也要先把最好的送给他。梁翼的妻子孙寿,也被封为襄城君,地位堪比长公主。皇帝的威仪全无,而梁氏一族以梁翼为首,贪赃枉法,残害忠良,排除异己,骄奢淫逸,放纵无度。梁氏一族在桓帝时期,显赫到了极点,皇后、贵人、大将军、王侯等大多出自梁家,还有3位公主嫁入了梁家。梁氏富可敌国,到后来梁氏被灭,抄出的家产竟有30多亿,实在令人震惊。
铲除外戚 禁锢党人
刘志当了十几年的傀儡皇帝,终于勇敢了一次,夺回了政权,不过他又陷入了宦官专权的祸患之中。
刘志对专权的梁太后和梁翼一党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弄权一生的梁太后临死前曾下诏归政,不过朝政大权都在梁翼把持中,归政根本实现不了。太后一死,她的妹妹,现在刘志的皇后梁莹也就失宠了,最后梁莹在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郁郁而终。梁太后和梁皇后都死了,刘志就开始策划剪除梁氏的事。他身边的宦官早就不满梁氏的统治,纷纷表示愿意效力。
剿灭梁氏集团的计划是在刘志上厕所的时候制订的。由于身边梁氏党羽众多,刘志就在如厕的时候叫宦官唐衡进来。二人商议后选定了与梁翼不合的几个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和具瑗。刘志与这五人在内室密谋其事,他们咬破手指,歃血盟誓。他们联合京城戍卒共一千多人包围了梁翼的府邸,收回了梁翼的大将军印绶,逼使梁翼、孙寿夫妇自杀。接着又把梁家和孙家的所有人都下狱,无论老少全部处死。在“除梁”行动中,公卿大臣也有数十人受牵连而死,还有300多人被免职,以致朝廷官职出现了空位无人的情况。把持朝廷20多年的梁氏集团就这样瓦解了。
刘志是利用太监夺取政权的,亲政以后,他就依靠太监,新的宦官专权的局面就这样出现了。唐衡等五人立了头功,都得到重赏封侯。单超功劳最大,食邑2万户,其余四人各1万户,被人们称为“五侯”。后来陆续又有不少太监被封赏。这些宦官比梁氏还要横行贪婪放纵,他们竞相攀比奢华,兴建宅邸,其亲族兄弟,也鸡犬升天,四处做恶,暴虐天下。
五侯等人的恶行令朝野震惊。朝臣和贵族们都无法忍受了,就联合了几百名太学生,一起到大殿上去请求皇上铲除宦党。不料刘志全力庇护宦官,反而将请愿的李膺等200多人一起下狱,后来又改为遣送原籍,永远禁锢,不得做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党人”一词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出现过,“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它的本义是结党营私的小人,而这次事件中的正直官员和太学生,竟被宦官污蔑为“党人”。刘志的做法大大打击了士人的心,他们中虽也有积极抗争的,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消极避世。
上层贵族官僚荒淫腐朽,将国家的财力都耗尽了。刘志一方面通过增加赋税来解决财政困难,这样使得老百姓的负担更为沉重。另一方面,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刘志下诏减发官员的俸禄,并向诸侯王借贷,同时他还卖官鬻爵,将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都标明价码,公开出售。这就将贪污变成合法,官员们花钱买了官位,就从老百姓那里去搜刮回来,结果百姓负担更重,东汉的吏治也直接破坏了,还为灵帝时更大规模地卖官开了头。东汉的吏治从桓帝起,腐败到了骨子里。
荒淫无度 七改元三立后
刘志亲政,把国家整得一团糟,他还有两件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改元和换皇后。
刘志即位第二年改元建和,第三年改元和平,后来又陆续改元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一共改了7次。他在这种事情上费心思,在国事上却不上心。
刘志不仅改元多,他的皇后也换了好几次。刘志的第一位皇后梁莹,是梁太后的妹妹。刘志就是娶了她才得到梁氏的扶持当皇帝的,自然不敢得罪梁莹。梁莹嫁给刘志才两个月就被册封为皇后。梁皇后有当太后的姐姐和当大将军的哥哥梁翼做后台,在后宫很嚣张。她极尽奢侈之能事,服饰仪仗宫殿都超过前世任何一位皇后。而且她的嫉妒心很强,她不许刘志宠幸其他的嫔妃。刘志很讨厌她,但表面上却还得对她百般宠爱。不过梁皇后侍奉刘志多年,却没有儿子,于是她对刘志的其他妃嫔都心怀怨恨,凡有怀孕的,都要被处死,刘志对她的恶行也无可奈何。后来梁太后一死,梁皇后也就失宠了。于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在后宫忧愤而死。她死时梁翼还有势力,她就被葬在懿陵,谥号“懿献皇后”。不过刘志在同年剿灭梁氏后,就下诏废懿陵为贵人冢,可见刘志对她的厌恶之深。
梁皇后在世时十分专横,又有两个强硬的后台,刘志在后宫连妃嫔都不敢过多接触。梁氏一死,刘志又夺得政权,就开始随心所欲的享乐。他的后宫宫女也日渐增多,历史记载,竟达五六千人。
刘志立的第二位皇后邓氏,名猛女,是刘肇皇后邓绥的从侄邓香之女。邓皇后的母亲先是嫁给了邓香,生下了她。后来邓香早死,邓氏没落,她就改嫁给梁翼之妻孙寿的舅舅梁纪。邓猛女长大后,孙寿见她貌美,就把她送入宫中。刘志虽然讨厌梁氏,但对邓氏很宠爱,就立她为皇后。诛灭梁氏后,刘志又为邓氏宗族多人封官进爵。邓氏一族又重新显赫起来。然而邓皇后却没有儿子,花心的皇帝对她的宠爱也没有持续多久,就转而宠幸郭贵人。而邓皇后已经位高权重,十分骄横,与郭贵人争风吃醋。刘志对她日益不满,最终下诏废黜,她忧愤而死。
刘志又要考虑册立皇后之事了。这时,窦氏之女窦妙入宫,窦妙乃是汉章帝刘炟的皇后窦氏从祖的孙女,窦妙的父亲窦武为郎中。窦氏家世显赫,入宫就被封为贵人。不过刘志并不喜欢她,此时他最宠爱的是采女田圣,他想立田圣为皇后,但田圣出生低微,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刘志无法,只好立窦妙为皇后,封其父亲窦武为槐里侯。不过刘志始终不喜欢窦皇后,时常宠幸田圣等人。后宫妃嫔之间争风吃醋,钩心斗角,刘志也只当做看不见,只管自己玩乐。窦皇后心中的嫉恨越来越深,后来刘志一死,棺材还摆在大殿上,窦皇后就立即发难,杀了田圣,她甚至想要把刘志的妃子都杀光,因牵连太大才作罢。
公元167年,桓帝的身体因常年腐朽的生活早已虚弱不堪,这一年他改元永康,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也希望东汉王朝永远稳固。不过事与愿违,孱弱的刘志没有熬过这年冬天,他病死在洛阳宫中。刘志荒淫了一生,却没有一个儿子。他在位21年,终年36岁。死后葬于宣陵,谥号为“孝桓皇帝”,庙号为“威宗”。东汉王朝从刘志这里日益没落了。
灵帝刘宏
汉灵帝名叫刘宏,是解渎亭侯刘苌之子,东汉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把桓帝的荒淫无耻发挥到了极致,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的即位是东汉彻底灭亡的直接原因。
几代皇帝都无子嗣继位,这也是东汉后期的一大怪现象。公元167年,桓帝病逝,没有子嗣。窦皇后此时已成了窦太后,就与父亲窦武商量继承人的事。他们与前几位太后一样,都想选年纪小的皇室子弟继位,这样好自己掌控大权。刘宏的曾祖父也是河间王刘开,父亲解渎亭侯刘苌就是桓帝刘志的堂兄弟。刘苌一支这时已经没落,只封了个亭侯,没想到时来运转,12岁的儿子刘宏让窦太后选中了。公元167年,窦武迎刘宏到洛阳即位,改元为建宁,即为汉灵帝。
刘宏糊里糊涂地就成了皇帝,他即位后,自然又没有皇权。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武升为大将军辅政,同时还有陈蕃为太傅,胡广为司徒,这样一群人撑起了东汉的政权。窦氏一门封官拜爵,权倾朝野。在外戚控制朝政的同时,宦官的势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很有根基。这样就形成了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与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的争斗。
刘宏既无能又无知,就成了两方势力的棋子,被拨过来又划过去。
刘宏12岁当皇帝,知道自己无权,他又见多了外戚与宦官的争斗杀戮,所以谁掌权他就为谁说话。
刘宏不学无术,完全不是当皇帝的料。而外戚和宦官们为了自己更好地掌权,也更纵容他向为恶的方向发展。结果,刘宏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荒淫、最无耻的皇帝之一。
刘宏无知到了极点。外戚与宦官的争斗,让刘宏感到茫然,他都不明白为什么争斗。刘宏对自己的傀儡身份也很满足,他最大的兴趣就是想方设法地玩乐。宦官们也正希望刘宏这样荒淫无度,对他的恶行更是百般唆使、鼓动。
刘宏从来没有做皇帝的大气,他做的许多事都是既荒唐又幼稚可笑的。他出生于亭侯之家,家境不丰,当了皇帝后,天下都是他的,可他最喜欢做的却还是亭侯的爱好——买田买宅,他觉得有点田宅才能安心。于是,他把搜刮的钱财送回河间老家买田地,建府邸。剩下不少钱,就一家几千万的寄存在几个太监家里。朝臣们见皇帝的行为太不堪,就屡次劝谏,而刘宏根本听不进去。
除了买田宅,刘宏玩乐的法子也是千奇百怪,荒诞绝伦。他见到拉车的白马,突发奇想,用四头白驴驾车,亲自驾着在宫苑中游玩。这件事传了出去,竟然引得达官贵人纷纷效仿,一时间,本来低廉的驴子价格暴涨,甚至超过了马的价格。他让狗穿戴上大臣的冠带,组成一个“狗朝廷”来取乐。他穷极无聊,竟异想天开,在后宫中设立了一个集市,让宫女、妃嫔们扮成各种身份,有买卖商品的,卖唱的、耍猴的、甚至吵架的、偷窃的、厮打的。他自己也装成商人卖货物,与她们玩得不亦乐乎。
刘宏在女色上也是纵欲无度。他甚至想出各种法子淫乐,比商纣王不遑多让。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刘宏的挥霍无度,加上宦官的贪婪,使得原本就空虚的国库成了空。从老百姓那里搜刮太慢,刘宏就干脆在西园开了个卖官交易所,明码标价,公开卖官。卖官鬻爵从桓帝开始,还只是偶尔为之,所得钱款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家燃眉之急。而灵帝时期,卖官在全国成风,都形成了制度。除了皇帝的宝座,几乎所有的官位都可以用钱来买。两千万就可以买个两千石的官,四百万就能买个四百石的官。那些县官的价钱是以管辖地方的贫富来定价的,富裕地方自然要价高,还要交现款,而穷地方的则可以到任后再交钱,不过价钱要加倍。这些钱,自然都要从老百姓身上刮回来。于是,以皇帝为首,全国上下贪污成风。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民怨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极端尖锐,最终爆发了十几起农民起义。东汉王朝已经走到了毁灭的边缘。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逝,在位22年,终年34岁,葬于文陵,谥号为“孝灵皇帝”。灵帝可谓东汉最荒淫无能的皇帝。
少帝刘辩
汉少帝名叫刘辩,是汉灵帝刘宏长子。他在位时间很短,只是东汉皇权的一个小小过渡,没有什么作为。
刘辩是刘宏与他的第二任皇后何氏之子。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灵帝是个荒淫无度的人,整个皇宫乃至整个国家都被他搞得乌烟瘴气。而何皇后乃是屠户之女,靠贿赂采选的太监才被选入宫,除了美貌,无德无才。她被封为皇后之后更是骄横跋扈,除了攀比奢华,就是在后宫争风吃醋。在这样一对极品父母的熏陶之下,刘辩也确实没有什么优点。
灵帝刘宏一生声色犬马,妃嫔队伍庞大,虽然也生过十几个皇子,但存活下来的却只有刘辩和刘协。为了避免皇子再夭折,刘辩生下后不久,就被寄养到一个姓史的道士家里。刘协是王美人之子,何皇后怕刘协母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毒杀了王美人。灵帝大怒,虽最终在宦官的说情下没有废后,但再也不喜欢何皇后了。而幼年丧母的刘协,则交由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抚养。
刘辩从小就没什么才华,长大以后举止轻浮,灵帝很不喜欢他。后来群臣请立太子,灵帝想立刘协。但刘协自幼丧母,娘家也没有多大势力,而刘辩,既是皇后所出的长子,又有当大将军的舅舅何进手握重兵。灵帝不愿立刘辩,又不敢废了他,立太子之事就一直耽搁了下来。
——佚名
公元189年,灵帝病逝。临终前,灵帝嘱托身边的上军校尉蹇硕,要让刘协即位。蹇硕是个宦官,他是灵帝的心腹,与何皇后为首的外戚势力矛盾很深。蹇硕心里明白废了嫡长子,而立庶出的次子为帝,有违常理,何况何进还统领重兵。要想拥立刘协,就要先杀何进。借着汉灵帝的棺椁还停放在大殿里,蹇硕埋伏下人马,打算等何进来拜祭时杀了他,可惜计划失败了。何进提前得到风声,做好了准备,又通知了何皇后,即刻就在大批人马的护卫下,召集百官,上朝议政。依惯例,14岁的刘辩毫无争议地即位,就是汉少帝。刘辩称帝,母亲何氏尊为皇太后,封刘协为渤海王,后来又改封为陈留王。
刘辩少年继位,东汉又出现了太后执政,外戚专权的局面。刘辩是个浪荡子,除了在后宫鬼混,对什么事也不操心。何太后临朝听政,何进掌控了大权,第一步就是铲除异己。何进首先要杀的就是与之争权的宦官。宦官专权多年,天下人都对他们嫉恨厌恶。况且何进也痛恨算计他的蹇硕,更要除之而后快。于是就拉拢新贵袁绍,一起行动。袁绍当时是全国的军队副统帅。而灵帝的母亲——原董太后,一直抚养刘协,对何氏的横行十分不满。何氏兄妹就干脆设计杀了董氏,然后又杀了蹇硕。
不过,何进要进一步诛杀其他宦官,宦官们也不想坐以待毙,就要设法反抗。何进被大太监张让骗进尚书省杀了,何进的部下就带兵入宫为他报仇。袁绍的异母弟弟袁术也带兵攻打皇宫,逼迫交出凶手。张让等宦官见抵挡不住,就带着刘辩和刘协逃出了皇宫。他们逃到黄河岸边,却遇上了董卓。董卓时任并州牧,是何进召他率兵入京的,正巧在这与他们相遇。刘辩实在是胆小如鼠,虽然贵为天子,但一路逃过来,已经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才9岁的刘协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董卓。董卓见刘辩实在没有个皇帝的样子,而刘协却比他强不少。而董卓一向以老太后(汉灵帝的母亲)董氏族人自居,刘协又是老太后抚养的。董卓就有了废刘辩立刘协的想法。
有了皇帝和唯一的皇子在手,又顺势收编了何进的余部,董卓的底气也足了。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就率领大臣在大殿之上,强迫何太后下诏废了少帝刘辩,贬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在刘辩被贬为弘农王后的第二年,袁绍等人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怕刘辩会被再次拥立为帝,觉得他是个祸根,就派郎中令李傕用鸩酒毒死了他。刘辩14岁称帝,年仅15就死了。刘辩在位不到一年,东汉政权在他的手中已经名存实亡了。
献帝刘协
汉献帝名叫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小儿子,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聪明睿智,可惜生不逢时,在乱世中无能为力。他做过几家枭雄的傀儡,在寥落中隐忍偷生,最后为两汉王朝送终。
艰难出世的少年天子
刘协能来到世间,实在是不太容易。他的母亲王美人,出身名门,容貌艳美,性情贤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位典型的才女,深得灵帝宠爱。
此时,屠户出生的何氏,因生下刘宏的长子而被册封为皇后。何皇后专横善妒,对后宫嫔妃经常打压。对圣宠正浓的王美人,自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王美人很快有了身孕,因为怕何皇后的迫害,她不敢告诉灵帝,而是自己偷偷地吃药堕胎。但最终打胎没有成功,刘协就这样艰难地来到了人世。
刘协的出生,对何皇后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她杀机顿起,指使心腹在王美人的汤药中下毒。可怜王美人就这样死于非命,而刘协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虽然后来灵帝查出是何皇后指使下毒,但顾虑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手握重兵,最终也没有追究。不过灵帝痛失王美人,担心还未满月的刘协再遭毒害,就将他抱到母亲董太后的宫中。从此,刘协就由董太后抚养长大。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刘辩称帝。9岁的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来又改封为陈留王。
——南朝·范晔《后汉书》
不过刘协与皇位失之交臂只是短暂的,不到一年,皇帝宝座就又摆在了他的面前。刘辩称帝后,朝中大权由舅舅何进把持,内廷宦官与朝中大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先是何进杀了宦官蹇硕,刘辩之母何太后杀了灵帝的母亲老太皇太后董氏,然后何进又被宦官张让等人诛杀,接着何进的部下又与司隶校尉袁绍等人一起诛杀宦官。最后,无力抗击的宦官又挟持着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出了皇宫。
刘协等人在皇宫外遇上了董卓。董卓时任并州牧,本是奉何进之命带兵入京来诛杀宦官的,在黄河边意外地截获了他们。挟持刘协等人的宦官被杀,不过刘辩与刘协并不好过,他们刚出狼窝,又入了虎穴。董卓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在手,号令群臣。因为刘辩懦弱,在被董卓找到时吓得话都说不出来,而刘协却能有条不紊地说清楚事情经过,所以董卓认为刘协更有才识胆量。又因为董卓与被何太后杀死的老太后董氏同族,刘协又是董氏抚养,于是萌生了废少帝,立刘协的想法。董卓的军队进入京城后,就收编了何进的余部。局势一控制下来,董卓就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威逼何太后废了少帝刘辩,改立刘协。刘协于公元189年称帝,时年9岁,即汉献帝,他也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
生不逢时的傀儡皇帝
此时,天下已经大乱,各地豪杰并起,互相攻伐,都打着为皇上讨贼的旗号,其实是为自己谋利益。汉末的军阀混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刘协作为汉室唯一的皇帝,被各派军阀争抢,在乱世中艰难求生。
董卓把刘协拥上皇位后,就独揽朝政。他自封为相国,后又加封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他上朝不参拜,佩剑着履,对皇帝毫无敬意,中央政权完全在他的掌控下。董卓又十分贪婪好色,他纵容手下在洛阳城里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公元190年春,各地州郡牧守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从关东(潼关以东)起兵,历史上称他们为“关东军”。关东军由渤海太守袁绍率领,从东、西、北三面包围洛阳。董卓不敌大军,就挟持献帝刘协跑到长安。
董卓在长安大肆杀戮掠夺,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天下人的愤怒。公元192年,心怀汉室的司徒王允,借吕布之手铲除了董卓。
董卓死了,王允以功臣自居,他与吕布二人把持朝政。吕布有勇无谋,王允骄傲自满,根本无法维持关中的局势。很快王允就被人杀了。乱世之中,小皇帝刘协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又被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抢到手中控制。
献帝在位期间,虽也想做出点政绩,但始终有心无力。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天下大旱,谷价暴涨,长安城中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刘协命侍御史侯汶开仓赈灾,可惜侯汶克扣赈灾粮,中饱私囊,以致城中仍然有人饿死。刘协派人查实后,打了侯汶50棍,长安的灾民才得以活命。
公元195年,把持朝政的李傕、郭汜发生内讧,各自拥兵为政。刘协在李傕的部下杨奉、杨定、董承等人的协助下,脱离了李傕和郭汜的控制,历尽坎坷,用了半年才回到了洛阳。此时的洛阳已是一片凄凉。刘协还没来得及喘息,就又落入了曹操的手中。
这时中原已经是军阀割据,到处都是厮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袁绍和曹操。献帝回到洛阳,就成了军阀们眼中的肥肉,谁都想抢。曹操动作最快,他率军进驻洛阳,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后来,又把刘协挟持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
曹操挟持了献帝,自然又是独揽大权。在颠沛流离中成长的刘协已经18岁了,他一直都以傀儡身份为耻辱,就决定反抗。他用鲜血写成一封诏书,秘密地藏在衣带中,赐给董承,让他与刘备、王服等人谋划诛杀曹操之事。可惜曹操是个精明的人,生性多疑,对小皇帝一直都防备着。“衣带诏”事件败露后,除了刘备提前借故出走外,其余几位主谋都被处死,甚至诛三族。董承的女儿是刘协的贵人,已经怀孕在身,也被曹操杀了。曹操还借机杀了一大批忠于汉室的大臣。
献帝刘协像
刘协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多次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刘协的皇后伏氏,为了帮助他,传信给自己的哥哥伏完,让伏完伺机除掉曹操。结果事情败露,刘协不得不在曹操的威胁下废了皇后,不久伏皇后就被曹操杀死了,连她生的两个儿子也未能幸免,伏氏家族也受株连处死了100多人。接着曹操又逼迫献帝立自己的女儿曹节为皇后,封自己为魏王。刘协也彻底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夺回皇权的希望了。
为汉送终的禅位君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长子曹丕承袭爵位为魏王。曹丕和曹操一样,也很有野心,于是就决定自己称帝。他先是指使手下捏造谣言,说汉室气数已尽,将由魏来代替。又写好退位诏书,逼迫献帝颁布诏书,交出玉玺。孤立无援的献帝根本无力反对。
公元220年十月,献帝最后一次祭告祖庙,派张音拿着玉玺诏书,禅位给曹丕。曹丕当上皇帝,定都洛阳,改元黄初,国号为魏。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并令其搬出皇宫。历时195年的东汉政权正式灭亡。
献帝被废为山阳公,食邑1万户。14年之后,即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献帝去世,终年54岁。以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献帝幼年称帝,在位31年,始终都是傀儡,虽有聪明才智,却无处施展,最后眼睁睁看着大汉王朝在自己手中灭亡。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