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据载,唐代长安城外有一位富甲一方的隐士,名叫张方之,字云游,他熟读古籍典史,精通音律,在当时深受风雅之士的尊敬,前来拜谒的各方人士也络绎不绝,可谓“盛极一时”。然而他丝毫没有表现出傲慢无礼的态度,相反,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会谦卑地向别人请教。
一日,门下的学生告诉他,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山中,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据传能倒背“四书五经”,深知天下之事。于是张方之不远千里,跋山涉水,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到了这位老人那里,取得一句“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的真经。张方之听完了这句话,觉得很受启发,回去以后,更加虚心,不时向别人请教学问,终其一生都受到人们的尊敬。
故事中这位老人的“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从字面理解不难:“一个人要想知道山下蜿蜒曲折的路到底通向何方,就应问问那些从山下过来的人,他们走过,熟悉路径。”深究一下,老人的这句话是要我们明白:“世间的很多事,不是凭着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全处理好的,我们遇到疑惑的事情或难解决的困难,一定要记得去向‘过来人’请教,这样的话,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才会不走弯路。”
那么所谓的“过来人”是怎样的人呢?
他可能是一位智者,熟读中外典籍,识得天下之事。他也可能是一位拥有实践经验的人,踏遍五湖四海,尝尽人间冷暖。我们在此强调的是后者,一个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他深知人生道路上哪条路是坦途,哪条路是险途,这是最为宝贵的经验,因为他走过,他知道其中的艰辛。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要懂得多与他们交流。这样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可以通过吸取他们的经验或教训,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做事确实有简单的方法,就看你找不找。一些事情,我们不需要劳神费力地去调查钻研,也能做好,秘诀就是“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因为学识、阅历、生存环境等一些原因,限制了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理解,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向那些知道此事的人请教。只要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要知道学会了一种办事的方法,那么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了。
古语说,“问则得之,不问则不得”,要想完全了解某种情况,就必须要向懂行的人请教。
孔子是春秋时期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然而孔子一点都不倨傲,他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人,也包括他自己,都不是一生下来就有满腹学问的。
一日,孔子前往鲁国国君的祖庙去参加祭祖大典,其间,他逐一向人询问所见到的不明白的事情。有人不解,“孔子也要请教别人?”孔子回答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孔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平凡的我们呢?与其固步自封,不如多向人请教。
由古论今,现今社会中,我们也要养成乐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的习惯,不输于古人。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多问多看多学的人永远都是跑在时代前面的人。而那些固步自封的人,大都没有什么成就。有些人可能为此自怨自艾:“我是这么努力,我觉得我这么优秀,可为什么不能取得成功?到底输在了哪里?”其实,那些成功了的人,是因为能够赶上时代,他们也许并不比普通人聪明睿智多少,但他们善于抓住机会,有一种乐于请教的态度,懂得向别人学习,当新挑战出现的时候,不知多少人把宝贵的精力白白地耗在固步自封的自我探索中,那些成功的人,则是低下身段,谦虚地向过来人讨教,在起点上,一出发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不仅是那些正在成功路上打拼的人要懂得的道理,同样的,那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也应该识得其中的奥秘,不要以为自己取得了一点成绩了,而盲目自大,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仅仅凭着“一己之力”闯天下,总得有几个人生导师,否则人生的路是很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