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
中医理论中,对于阴阳的调节方法,多采用“补法”,也称补益法,就是用药物或食物进行调补,来充实体内阴、阳。之所以说补,正是有不足。气、血、津液之不足,就会导致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此时气血虚弱、无力祛除病邪。这时使用补法,就能够使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除邪,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滋阴补阳之功。
关于中医的进补,其特点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整体概念,强调因人而异
中医进补,主要是从一个人的整体入手,进行全面分析,然后确定不同的进补方法。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有针对有目的地抓住根本的问题所在来进补。
2.讲究辨证论治,分清气血阴阳
中医进补,讲究辨证论治。所谓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的手段,全面了解病人所出现的症候,并加以分析,搞清疾病发生的原因,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掌握虚证的实质,最终确定运用哪种补法治疗,选用哪种方剂和药物调理,来取得理想的进补效益。也就是说,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通过“四诊”手段,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然后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进补。
3.提倡精神调节,注意运化功能
调节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增强身体健康,提高防病功能,有着很大的益处。具体说来就是要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避免情绪的巨大波动,保持一种心情舒畅的乐观心态,这样才能为进补创造有利的条件。有些病人体质虚弱,需要进补,但他的消化功能很差,胸闷,嗳气,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如果只是采用大剂量的滋补性补品进补,结果便是病人食欲丧失,胸闷胃胀。所以,对这些消化能力低下的病人,应该用轻灵而易于消化的补剂,并且适当配合一些健脾助运的药物,先提高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之后进补,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中关于进补的方法,主要是以口服为主的进补法,口服类进补方法按照所用材料可以分为食疗进补法、药物进补法以及食疗药物混合进补法三大类。
第一,食疗进补法。就是用果蔬、肉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进补。如果运用得法,效果显著。如用甲鱼、乌龟滋阴清热,羊肉、狗肉温阳散寒,等等,品种繁多,举不胜举。
第二,药物进补法。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虚证,可以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药物来进补。药物进补的形式是多样的。但需要对症进补,否则,进补不对路,往往事倍功半,不能取得效果。
第三,食疗药物混合进补法。这是一种把食物和药物混合在一起的混合进补方法。如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载有“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150克、生姜250克、羊肉500克煮服,有很好的补血温阳散寒的作用。
除了口服的形式,进补的方式还有运动的形式和针灸的形式。这在古代早已有之。体育运动这种养生保健方法最早发源于古代哲学思想,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汉代医学家华伦发明的“五禽戏”,就是体育锻炼的一种保健方法。他说“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这一观点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对针灸形式的补益法,认为其有“扶元益气,调中扶邪”之功。像明代医学家李挺编著的《医学入门》中有药物灸可以“大补元气,延年益寿”的说法。
进补的目的是为了保健强身,抗病延年。无论是对何种年龄层次的人群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要求,通过合理进补,可以增强体质,青春常驻,保持充沛的精力;同时可以延缓衰老,永享健康,生活甜蜜;而对身体虚弱多病的人来说,可以达到增强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趋向好转和痊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