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普鲁士之战——可悲的冯·普里特维茨
在西线即将开战前,德军把普里特维茨将军的第八集团军的20余万人、火炮1000多门,派往东普鲁土,并把沃伊尔施将军的两个后备师派往加利西亚。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派驻三个集团军约75万人,近2000门火炮,还有25万人尚未到达。而俄国则在400多公里的战线上派驻两个方面军共100多万人和3200多门火炮。尽管俄国人才动员了1/3的兵力,而且明显地缺乏补给和支援部队,但他们还是于8月13日发动了攻势。向东普鲁士的进军兵分两路,矛头均指向德国第八集团军:一路为俄国第一集团军,由帕·伦宁坎普夫指挥,位于马祖里湖区以北;另一路为俄国第二集团军,由亚·萨莫索诺夫指挥,位于湖区以南。两个集团军都受俄国西北方面军司令官吉林斯基将军协调,但是通信装备不足,参谋工作不力,车辆匮乏,加上指挥拙劣,恰恰暴露了这次东普鲁士进攻战役的一个突出特点——缺乏协调。与俄军对阵的是由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指挥的德军第八军团,分散地配置在从波罗的海南至弗兰克瑙河一线,以柯尼斯堡为基地,根据修改过的“施利芬计划”,其任务是实施弹性防御以迟滞俄军。
俄国在欧洲各国的眼里向来被视做庞然大物,平时常备军有150万人,一经动员可达到300万人,此外还有一支200万人的地方部队和可以征召的后备力量。整个国家可使用的兵员总额达650万人。然而,沙皇的专制政体在制度上不利于最优秀的军人被推上最高层。这是一个愚不可及的政体,除了数量的优势足以吓坏胆小者外,就其素质而言,几乎没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俄国对中欧强国德国的最大威胁,在于它有600万部队,但是其“蒸气压路机”开动起来效率很差,大多是文盲的部队虽由勇敢的士兵组成,但他们由贵族和有钱人组成的军官团所受到的训练很差,那些人的战争知识,还局限于使用军刀和剑。直到开战前,俄国军官缺额达3000名之多。陆军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是个贪污枉法之辈,他压制军队中的改革派,一口咬定俄国过去的失败,只是由于司令官的错误,而不是由于训练、准备和供应方面的不足。他顽固地坚信刺刀胜过子弹,所以根本不肯花力气去增产步枪、子弹和炮弹,以至于俄国在开战时,每门大炮只摊到850发炮弹,成千上万的补充兵员赤手空拳地待在前线战壕里,等着同胞战死后留下的武器。不过在人们的脑海中,俄国军队是个庞然大物,开始时不免臃肿迟钝,但是一旦充分动员起来投入行动,它一浪接一浪永无穷尽的人海波涛,不论伤亡多大,都会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滚滚向前。
问题在于要使俄国人在德、法两国各自在西线发动攻势的同时,在德军后方发动攻势。直到1913年都担任俄国参谋总长并将统率参战军队的伊凡·吉林斯基将军,向法国保证,战争动员后两星期,80万俄军就会做好战斗准备。到了8月中旬,有65万多人已经准备就绪,这一业绩使德国人感到惊愕和担心。初期德国在西线的胜利,引起法国人连续恳求俄国迅速打击德国的东部,承受着德国几乎全部力量的法国后来开始大声求援,按照法、俄之间1911年以来协商一致的安排,如果德国把它的主力投入西线,俄国从一开始就要勇猛地杀入德国,以减轻德国对法国的压力。现在这个情况显然发生了,法国政府提出比战前协议更进一步的要求,敦促俄国直接向德国进军。
俄国早在开战前就开始了总动员,至8月底,俄军已从120万增加到530万。但俄国交通十分落后,集结速度实在慢得吓人。俄军在8月中旬可立即投入东线作战的只有65万人,多数部队还挤在路上,远东的一些军队甚至要三个月后才能赶到。鉴于西线的严峻形势,俄军统帅尼古拉大公决定提前发动攻势,其中西北方面军负责进攻东普鲁士,西南方面军负责进攻加利西亚。1914年8月上旬,应英法联军指挥部的再三请求,俄军在没有完成动员和集结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进攻,以粉碎德军主力对法国的进攻。战役的直接目的是歼灭德国第八集团军和攻占东普鲁士,为尔后进攻加利西亚创造条件,以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在军事计划的棋盘上面,俄国以其地大人多而被视为庞然大物,尽管它在对日一战中丢脸出丑,但是只要想起俄国“压路机”,法国和英国就感到心宽胆壮,而德国人因害怕在他们背后的斯拉夫人而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俄国同德国和奥匈帝国有一条共同边界,延伸1800余公里。那时是俄国一个省的波兰,形成一块400多公里宽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向西突出320多公里,在西部和西北部与德国毗连,在南部则与奥匈帝国邻接。它的西部边界离柏林只有不到300公里,它的北面是东普鲁士,这块约130公里宽的德国领土夹在波兰和波罗的海之间,俄国一次胜利的大规模进攻,就能把它同整个德国切断。俄军的集结部署是按照第十九号计划“A”方案进行的,面对德、奥两个方向,俄军编成西北、西南两个方面军,在德国战线上投入吉林斯基的西北方面军,它由莱宁坎普夫的第一集团军和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所组成,总兵力为25万人,计划是分北、南两路向东普鲁士发动钳形攻势。
大战刚刚爆发,俄军西北战线的指挥权就交付给了吉林斯基将军,他在一年前出任俄军参谋长时,与法国就现已开始的大战中两个协约国的合作做了最后的秘密安排,吉林斯基从战争动员的第12天起即在比亚韦斯托克的司令部指挥至少10个步兵军和10个骑兵师发起了进攻,他的意图就是要丝毫不失时机地入侵东普鲁士,制服它的守卫者。俄军大本营的计划是以第一集团军从北方切断德军与柯尼斯堡的联系,以第二集团军切断德军与维斯瓦河的联系,把德第八集团军包围在东普鲁士突出部加以歼灭,进而直取柏林。根据方面军指挥部的企图,莱宁坎普夫将军的俄国第一集团军应当从北面向马祖里湖地区实施迂回突击,以吸引德军主力,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的第二集团军应当从西面对该区实施迂回突击,以切断德军向维斯瓦河的退路并歼灭之。1914年8月,俄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扑西北面的东普鲁士,另一路开向奥匈帝国境内的加利西亚,俄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试图通过南北合围的战术歼灭东普鲁士的德国守军。
三天之后,第一军向德军主力发起进攻,迫使德军后撤,与此同时,俄第二军趁势从南面进入了东普鲁士境内,但是,俄第一集团军没有乘胜追击,这就让俄第二集团军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8月17日,莱宁坎普夫率军在宽广正面上攻击,其中部与弗朗索瓦将军的德军第一军相遇,并遭受严阵以待的弗朗索瓦的重击,被击退到边界一线,损失了3000多人,弗朗索瓦则随后撤至古姆宾嫩。8月20日,俄军再次缓慢地推进。弗朗索瓦猛击俄军右翼并将其驱退了8公里,但德军其他各部的攻击没能成功,战斗打成了平局。德军此刻面临的困难非常严重,俄军南北合围的两个集团军人多势众,似乎难以抵挡。但施利芬为此事预先留下了一套计划。按照施蒂芬制定的计划,把整个集团军放在了一个叫坦能堡的要害地区,俄军两个集团军中不论哪个首先进入有效打击距离,德军都将予以打击,然后再迂回运动打击另一个集团军。这个作战计划充分体现了施利芬的主导思想,那就是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对敌人给予各个击破,这对当时在总体人数上占劣势的德军来说,是最可取的办法。这要求指挥者有高超的才能,但是也向总司令提供了最辉煌的机会!对于这种任务,德军留在东线的指挥官冯·普里特维茨将军从一开始就感到力不从心。
普里特维茨错误地分散兵力,然后对莱宁坎普夫的第一集团军进行正面攻击而不是进行侧翼攻击,8月19日德国第一军在施塔卢珀嫩的战斗中被击退。次日,在贡宾嫩-戈乌达普一线,俄国第一集团军遭到德第八集团军主力的反击,俄军右翼一度被击退,但中路粉碎了德第十七军的正面攻击,德军遭到失败后,开始向西撤退。随着萨姆索诺夫对其交通线构成潜在的威胁,惊慌失措的普里特维茨没有通知任何下属就拨通了在科布伦茨的德军总司令部的专线,小毛奇说:“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维斯瓦河。”对此,普里特维茨认为如果得不到增援,甚至这一点也无法保证,他未加思索就回答说:“河水很浅,有多处可以涉水而过,我只有这么一点人,怎么守得住维斯瓦河?”
这是在东普鲁士东面与俄国接壤的边境线上某处,藏身于战壕之中的德国军队。
关键时刻的一句话足以决定命运,就是这句话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甚至影响到了战争的全局。数小时后,普里特维茨回到了他的指挥位置,听取和批准了作战处长霍夫曼所制定的进攻计划,作为一个军人,这个计划必定会给他带来历史性的荣耀。然而就在此同时,小毛奇发来的一个电报也到了,普里特维茨和他的参谋长瓦尔德泽被新的总司令官冯·兴登堡和新任参谋长鲁登道夫取代了,半小时后,第二个电报通知麻木了的普里特维茨和瓦尔德泽退役,荣誉的桂冠已然对他落下。
8月22日,刚接到任命的鲁登道夫匆忙研究了来自东线的报告之后,向第八集团军各个军的指挥官发出电报命令,要求他们朝着萨姆索诺夫的第二军团实施进攻,同时迟滞莱宁坎普夫的第一军团进一步向东行进。当天晚些时候,鲁登道夫与兴登堡一起乘火车赶往东线,并在路上报告了他的计划,兴登堡表示赞同。兴登堡与鲁登道夫这两位人物,可以说是来自不同时代又具有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然而,共同的任务和共同的总参谋部思想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而且配合默契,成效卓著。兴登堡具有数十年的军队实践经验,在军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威望和自主权,而鲁登道夫则具有毋庸置疑的战略天才,雄心勃勃,精力充沛,脾气暴躁但外表又表现得镇定自若——这最后一点是权威性领导所必需的。
23日夜间,当鲁登道夫匆匆走进首长已被免职的第八集团军司令部的时候,他从霍夫曼将军那里接到了实际上正在进行的部队调动的报告,他对这些调动均表示同意,他发现对计划无需作任何增删与修改。鲁登道夫原本预计面对一个瘫痪的参谋部和一支不稳定的军队,但他发现参谋部以罕见的能力和决断为即将进行的战斗做好了一切安排。这本来是命运给普里特维茨的成为英雄的机会,可惜他没能把握住,鲁登道夫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了“一战”中的重要人物。普里特维茨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教训,那就是万万不可对人表现出自己的无能为力,决不言败,纵使失败已然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