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社会
第一节 史前人类
人类的出现
人类学家研究表明,古猿是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用两足行走是区分人和猿的重要标志。根据猿向人演变过程中体质的变化,把人类的早期时代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发展阶段。
世界大多数人类学家都承认生活于5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的非洲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大约在250万年前,东非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而且已能制造工具,因而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能人”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猿人有发现于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的坦桑尼亚“能人”和发现于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畔的肯尼亚1470号人。“能人”的脑子大约比猿脑大50%,是人属的最早成员,但并不是所有“能人”都完全用两足行走,所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由于早期猿人化石都是出现于非洲,因此很多人认为,人类的祖先可能来自非洲。
在150万年前至50万年前,“能人”已演化为“直立人”,即晚期猿人,其主要特点是完全用两足行走。“手斧”是直立人文化的代表作品。直立人在思维和语言上比“能人”均大为进步。直立人的脑容量已大大超过南方古猿和“能人”。直立人进化发展的另一大突破是火的使用。由于有了火,人类不仅可以御寒,而且可以煮食、自卫和狩猎。在直立人形成后,不仅人类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亚、非、欧各洲,而且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的来源也更丰富多样了。但直立人并未完全脱离动物的范畴,还保留着食人习惯,实行“族内婚”制。这一阶段的猿人代表主要有印度尼西亚爪哇中部的“爪哇猿人”、德国海德堡的“海德堡人”、中国“蓝田猿人”及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约20万年前至10万年前,人类的进化达到新的水平。脑容量已达到1400毫升~1500毫升之间,与现代人相差无几,因而获得了“智人”的称呼。此时人类不仅能制造工具,而且工具的专业化更为明显,并有了地区性差异。
此外,原始人群开始向人类社会过渡。在智人中已有了氏族生活和制度的萌芽,而崇拜不同对象的宗教已开始成为氏族存在的精神纽带。早期智人的主要代表有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尼安德特人以及中国山西的丁村人。
晚期智人是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各方面的特征已经基本上接近于现代人。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万年前的法国克罗马农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约1.8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进步,与现代人极为相似。山顶洞遗址发现的骨角器比较多,有些是工具,骨针是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器具,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除了会制造一些简单的装饰品外,山顶洞人还知道用赤铁矿的粉末染色,使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说明人类生产能力在提高,人类的生活内容也更加丰富。
人种的出现
考古发现,晚期猿人已遍及亚欧大陆各地,约在5万年前开始移民大洋洲,约2万年前至1.4万年前进入美洲。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形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存在很大差异,最终形成了黄、白、黑三大人种,即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
人种间只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均可通婚,而且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步形成的。黄种人主要生活于亚洲大陆和美洲,白种人主要生活于欧洲大陆,黑种人起源于撒哈拉沙漠以南。今天,各人种混居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其主要集中区域并没改变。
除上述三大人种之外,人类还有俾格米人、布希曼人及澳大利亚人三种稀有的人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这三种稀有的人种逐渐衰落了,在今天,这三种稀有人种只有很少的人还生活在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及东南亚部分地区。据专家分析,它们之所以衰落是因为长期以来与其他种族隔绝,以及生产力的落后。
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属器时代趋于瓦解。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实行族外婚;生产成果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血亲复仇、收容养子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氏族公社产生新的氏族,联合形成胞族,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部落。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发展阶段,后来由国家所代替。氏族公社的出现,使得人们相互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强了原始的简单协作,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石器时代
使用工具并能制造工具是区别人与猿的重要依据。人类早期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由于体质与智力的限制,人类使用石制工具,主要采用打制方法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没有完全脱离动物界,生活资料主要靠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也主要是野生动植物。
最早期的石器中典型的是砍砸器,它有拳头大小,以卵形砾石为原料制成,所以也被称为“砾石文化”。原始人在制造这些工具时已经开始考虑其功能和作用。当早期猿人进化到晚期猿人后,石器制作中的文化因素更加明显和丰富,手斧是常见的石器。
当人类由晚期猿人进化到早期智人,旧石器文化发展到新阶段,石器在制作和使用方法及类型上更加复杂和先进。这时期的代表工具有矛和经过细致修整的尖状器和刮削器。另外,宗教观念也在这一时期诞生。
在晚期智人时期,石器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出现了标枪、长矛、骨针、骨叉等新工具。另外,还产生了洞穴壁画、雕刻等艺术品,艺术在此时期萌芽。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还发明了弓箭,也开始使用火并逐渐掌握了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的方法,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陶器也诞生了。
金属器时代
人类历史上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可分为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器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代,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开始使用的是天然铜,后来学会冶铜,但铜的产地少,还不能广泛用来制造工具,故与石器并用。冶铜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金属器时代,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器时代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熔点较铜低,但硬度比铜高,可用来大量制造器物。青铜器出现后,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阶级社会也在此时形成。铁器时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铁含量丰富,硬度高,适用范围大,其被发现后铁器工具得到很大的发展。铁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类可以说完全进入了阶级社会。
氏族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而氏族制度便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是由类人猿的群体转化而来的。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它是原始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即胞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氏族制度。
人类的祖先是南方古猿,但在当时还不存在氏族或氏族制度。当古猿进化到早期猿人阶段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式发生变化,开始倾向于群居。15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是氏族制度形成的关键时期,氏族制度处于萌芽阶段。手斧和火的普遍使用,使原始人获得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狩猎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说明了一种典型的“狩猎—采集”经济形式正在原始人中趋于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原始人的生产活动,不能不采取某种有组织的形式。
人类学家研究指出,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血缘家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族群内实行群婚,只按辈分设立限制,即同辈之间皆可通婚,而长辈与子辈之间不可通婚。这种婚姻制度,既要求族群生活相对集中,又要求在族群之内设立一定限制。在原始的条件下,原始群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组成联盟,扩大本种群的力量,争取数量上的优势。而实现联盟的方式,不外乎建立经济上的或血缘上的联系这两条渠道。但原始群当时还处于狩猎采集时代,不可能存在以一定生产为前提的经济活动,因此这种联盟最初只能通过联姻来实现。为了使联盟获得稳定,联姻就必须制度化,具体表现即禁止“族内婚”,而以“族外婚”取而代之。
到了4万年前至1万年前,当石器时代进入晚期时,一系列妇女雕像的出现,既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氏族制度形成的标志。晚期智人阶段的中国山顶洞人和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男人主要从事渔猎活动,收获很不稳定,妇女则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的生存起重要作用,成为氏族的主体,氏族的血统自然按母系划分,氏族首领也由妇女担任。
农业革命
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和农业时代,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在这个时期,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磨光石器和陶器相继出现。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人类走进农业社会经历了作物的栽培、野生动物的家养、生活方式的定居三个过程。作物的栽培和动物的养殖,意味着人类开始用自己生产的食品来代替自然提供的野生食物,从而结束了狩猎和采集时代,开创了农业时代。
农业革命并不是突然到来的,人类对作物和动物品种有一个认识和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即农业和畜牧业发生的过程。据测定,农业文明的首发之地可能是在西亚。至迟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农业,并开始向东亚其他地方扩展。
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对人类最终摆脱野蛮状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一方面标志着人类迈出了支配自然的决定性步骤,另一方面推动了人类自身在各方面的进化。在支配自然方面,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优化了作物品种,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并通过种植冬季和夏季作物以及贮藏的办法,保证一年四季食品供应的稳定。因生产劳动而日益增强的社会关系,则推动了语言乃至文字的产生。农业生产首先要了解和遵守季节时令,这导致了最早的天文历法的产生,科学很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萌芽的。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更大,随着定居生活方式的确立,旧石器中后期形成的氏族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由攫取经济走向生产经济。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地方出现了不同的经济类型,有的从狩猎和采集发展为游牧部落,有的则发展为农业部落。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指从事生产经济的游牧部落或农业部落从其他继续从事攫取经济(采集和狩猎)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后来,人们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学会了控制火候的技术,于是,冶炼业出现了。人们在生产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铜。不久,学会了炼铜,从此,人们开始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这样,人类社会便进入金石并用时期即金属器具和石器并用的时期。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身强力壮的男子逐渐转入农牧业生产领域,而制陶和冶铜也常常需要强壮的男子,于是男子逐渐取代女子成为主要劳动力,母系氏族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耕女织已经相当普遍,女子已经脱离了主要的社会生产部门,转而从事家务劳动。在父系氏族内,往往有若干个父系大家族,父系大家族是由同一父亲所生的几代人及其个体家庭所组成的。当家族关系逐步向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过渡后,婚姻制度更加完善,使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氏族社会就逐渐走向解体了。在此期间,手工业也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发生于金石并用时代。金属器时代开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因而使劳动分工出现新的变化。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有些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产品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数量较多,从而促进了交换。交换相应地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男子从事的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一切部门生产的增加,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战俘成为奴隶。这样,就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是指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发生于青铜器与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日趋复杂,向多样化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多样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引起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某些人承担的专门行业。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了金银货币,贸易范围扩大,各部落联系加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逐渐增多,使用奴隶劳动更加有利,因而奴隶制得到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使财富增多,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富人们经常发动掠夺战争,于是拥有财富的有产者成为氏族贵族,他们灭绝人性地剥削奴隶与穷人,从而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人,通过剥削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得财富,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这时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两大阶级分化和对立日趋严重,氏族制已经过时,于是产生了国家。
部落联盟
它是原始社会后期由具有血缘关系的或相毗邻的、利害一致的部落组成的社会组织。起源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关系的若干氏族,从同一氏族中分离出来散布在不同的部落中,这些部落便自然成为组成部落联盟的基础。另外,使用彼此尚能相互了解的语言或方言以及领土的接壤,也是组成部落联盟的重要条件。其特征是:加盟各部落都是独立的、平等的;联盟的机关是联盟议事会,由加盟各部落的酋长组成,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联盟的决议各部落必须服从;部落联盟没有主掌执行权的首脑,只有两个军事首领,这两人的权力平等,其权力只在部落间发生冲突时担任指挥,平时无行政管理权。部落联盟的主要职能是共同从事军事行动,如袭击敌对部落或对付外来侵略者时采取一致行动。
军事民主制
原始社会最后瓦解时出现的一种向国家过渡的社会管理制度。这时既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又存在着氏族民主制的因素。军事民主制的管理机构有三:全部落成年男子组成的人民大会、氏族贵族组成的议事会和军事首长。军事首长往往由议事会推荐提名,民众会选举任命。军事首长的重大决策也须征得议事会和民众会的同意,但在战争期间他有较大的决断权,对战争所得也可占有较多份额。军事首长的职位一般既非终身也不世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也愈来愈明显。当军事首长的权力范围扩大到部落联盟,甚至对人民大会的决议不加理睬独断专行时,选举制也就变成世袭制。一旦军事首长或其他显贵在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之外,设立了维护自己利益的警察、监狱和法庭等机构,军事民主制便最后瓦解,而由国家代替。
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生产出的产品除去生活必需品外,开始有了富余。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起来。剩余产品和个体劳动为私有制的产生打开了大门,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甚至公用财产也被家族长和氏族首领掠为私产,集体所有制开始遭到破坏。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并能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便不再处死战俘,而是把他们变为奴隶替自己劳动。
私有制度和奴隶制度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中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到原始社会末期,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氏族贵族和普通氏族成员间都出现了矛盾。同时,为掠夺邻人的财产、土地和人口,战争日益频繁和重要。一些近亲的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在部落联盟中,领导军事、行政和宗教事务的贵族们地位日益显赫,发展成为统治阶级。
当阶级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的程度时,奴隶主贵族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开始设置了一系列机构、组织和设施,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国家机器,利用国家机器来巩固自己的剥削地位。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蒙昧时代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水平而划分的原始社会的第一个文化阶段,是人类的幼稚时期,以顺应自然条件为特征。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指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中级阶段指整个旧石器时代,相当于猿人与智人时期,距今约300万年—1.5万年;高级阶段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属于晚期智人时期,距今约1.5万年—1万年。蒙昧阶段时期,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如以采集果实、挖掘根茎和块根、拾取鱼贝和猎取动物等为食物。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从未加磨制的石器、棍棒、标枪,逐渐到磨制石器和制造弓箭,并掌握了摩擦取火的本领,从而学会了用火和石斧及做独木舟等。相应地人类也从居住的森林走出,开始有了萌芽状态的相对定居的村落。
野蛮时代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水平而划分的原始社会的第二个文化阶段,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成长发展直到它的鼎盛时期。它又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指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约八九千年至七千年前后;中级阶段属青铜器时代,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高级阶段属于铁器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末,存在于整个公元前1000年。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人们能够磨制比较精细的石器,有了制陶术,学会了金属的冶炼,最初是炼铜,后来能够冶炼青铜和铁。有的地区,从动物的饲养发展为放牧畜群,导致游牧生活。适应于种植的地区,则直接从采集过渡到种植植物,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田间耕作。此时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并向阶级社会过渡。
文明时代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阶级社会阶段。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时代的共同特点是:都建立在人剥削人、人奴役人的基础上,并以私有制为其共同的基础;存在和发展着不同程度的商品货币经济,商品货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在客观规律的面前是不自由的。文明时代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文明时代在生产技能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上超过以前的一切时代,但它是建立在压迫与剥削的基础上的,必将为更高级的社会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