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歌赋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癫狂

一、概述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凡静而多悲如痴如呆,表情淡漠,忧郁苦闷,或语无伦次哭笑无常者为癫证;凡动而多怒,喧扰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躁妄打骂,甚则狂欲杀人,日夜不寐者为狂证。因二者在病因病机上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
《内经》、《难经》最早记述了其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内经》提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金元时期的朱丹溪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对当时影响颇大,并被后世医家所公认。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首次将癫、狂、痫的临床表现详细分辨,提出癫狂与痫不同,为后世辨证治疗提示了正确的方向。

二、病因病机

本证多由于七情内伤,痰浊上蒙神明所致。

1.癫证

多由于思虑太过,情志抑郁,以致肝失条达,脾气失运,津液凝滞为痰,痰浊上逆,蒙蔽心神,以致神志失常发为癫证。

2.狂证

多由所求不遂,肝胃火盛,挟痰上扰神明,以致神志逆乱,心神失主而致狂证。
总之,癫狂是以情志所伤,痰气上扰所致病、病位在心、肝、脾、胃。阳气盛则躁狂不安,多属痰火蒙蔽心窍,与心、肝、胃密切相关;阴气盛则痴呆少语,多属痰气郁法,与心、肝、脾密切相关。二者病因病机相互关联,癫病经久不愈,痰郁化火,可出现狂证;狂证既久,郁火逐渐宣泄,痰气留滞,亦可出现癫证,所以二者只是阴阳的偏盛偏衰不同而已。

三、辨证施治 (一)狂证 1.痰火上扰 【主症】

狂乱无知,骂詈叫号,不避亲疏、不食不眠。

【治则】

镇心涤痰,泻胃清火。

【处方】

上脘、神门。

【手法】

泻法。

【方义】

暴怒伤肝、肝火暴张,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蒙闭清窍故现上证。方用上脘、神门以清胃化痰,宁心安神。上脘属任脉,是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三脉的会穴;在上、中、下三焦部位中,上脘除治胃病之外,偏重于上焦的心病,所以上脘具化痰滞、开心窍,下降胃火,安神定志的功效。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是手少阴心经的俞穴,阴经以俞代原,它不但是心经的原穴可主治一切心脏疾患,同时心属火,穴属土,土为火所生。实者泻其子,故属于心经热盛引起的发狂证,针泻此穴具有清热宁心的卓效,二穴配用,相辅相成,是临床公认治狂证之必需穴。

【歌赋】

《百症赋》“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主证】

喧扰不宁,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喜笑不休。

【治则】

清心降火、镇静安神。

【处方】

少海、间使、合谷、后溪、丝竹空。

【手法】

泻法。

【方义】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机体阴阳失调,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神被扰,神明逆乱而致狂证。本方以少海、复溜为主穴,少海为心经的合穴,似水流汇聚于此,因此本穴脉气盛大、善治心脏病变。又少海配五行属水,故心火有余的癫狂喜笑,取该穴泻之以清心火。复溜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中的“经”穴,配五行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复溜亦是足少阴肾经的母穴。虚者补其母,故取复溜以育阴清热,二穴配合、心火肾水相互共济,协调全身阴阳。配用心包经的间使穴,因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心藏神,故配用可宁心安神,合谷可健运脾胃以去痰湿,配后溪可用小肠经穴泻心火。丝竹空是三焦经穴,又为胆经脉气所发,具有清泻肝火之作用。故五穴相配,兼顾肝心胃肾,清热滋阴,协调水火、镇静宁神。

【歌赋】

《杂病歌》“发狂少海间使中,合谷后溪丝竹空。并兼复溜穴在内,治之立待有神功。”

2.火盛伤阴 【主证】

狂病日久势渐减,多言善惊,时而烦躁,形瘦盗汗。

【治则】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处方一】

间使。

【方义】

狂久不已,耗气伤阴,气不足则狂势渐减,阴不足不能制心火,虚火上炎故现上证。间使为心包经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间使有清心泄热,育养心阴,宁心安神的作用,故取之。

【歌赋】

《肘后歌》“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

【处方二】

神门、后溪、冲阳。

【方义】

后溪穴通于督脉,督脉入于脑,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手太阳小肠经络于心,故后溪穴可用于神志病的治疗。神门是心经的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故可安神宁心。冲阳为足阳明经原穴,具有豁痰泻火作用。三穴配合,共奏安神定志,清心降火之功。

【歌赋】

《拦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杂病歌》“久狂神门及后溪,并及冲阳共三穴。”

3.狂证随症加减穴

(1)狂言不止:①阳谷、液门;②阳溪、太渊、昆仑、下廉;③龈交。
(2)狂言不乐:取太阳穴。
(3)狂走:取风府、阳谷。
(4)多言:百会。
(5)喜笑:阳溪、阳谷、神门、大陵、列缺、鱼际、复溜、肺俞,劳宫。
(6)暴惊:取下廉。
(7)突然发狂:间使、合谷、后溪。

【歌赋】

《杂病歌》“狂言阳溪与太渊,并及昆仑与下廉。”
“患者狂言数回顾,宜治阳谷液门穴。”
狂言语无尊卑、唇里中央肉缝宜。
灸上一壮如小麦,又用钢刀割断奇。”
“狂言不乐太阳穴。”
“狂走风府阳谷安。”
“多言用治百会尖。”
“心喜笑兮阳溪中,阳谷神门大陵同,
列缺鱼际复溜上,再兼肺俞与劳宫。”
“暴惊下廉一穴求。”
“卒狂间使合谷中,并及后溪三穴攻。”

(二)癫证 【主证】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喜怒无常,不思饮食。

【治则】

清心安神,理气解郁。

【处方一】

神门、人中、间使。

【手法】

泻法。

【方义】

由于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气不升,气郁痰结,阻蔽神明故现上证。方选神门,心经原穴,心主神明,故善治心性痴呆,取人中之义在于本穴沟通天地二气,任督两脉。因人身之任督脉,犹如天地,地气通于口,天气通于鼻,而本穴正居口鼻中间。任脉总任诸阴经,督脉总督诸阳经,督脉又入络于脑,其分支和心相联系,所以人中有开窍启闭、宁心安神的作用,配心包经之间使穴,三穴合用清心开窍,共奏宁心安神之功。

【歌赋】

《杂病穴法歌》“神门专治心痴呆,人中间使祛癫妖。”
《灵光赋》“水沟间使治邪癫。”
《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呆痴。”
《席弘赋》“人中治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晓。”
《玉龙歌》“癫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
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玉龙赋》“神门治呆痴笑眺。”

【处方二】

本神、身柱。

【方义】

本神属于足少阳胆经,肝胆相表里,故用之可疏肝解郁,且穴位于头部故有醒脑安神之效。身柱属督脉穴,位于第三、四胸椎棘突间,督脉入络脑,且身柱又为清除痰火之要穴,正如《素问·刺热篇》云:“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所以本神配身柱,共奏舒肝解郁、健脾化痰、醒脑安神之功。

【歌赋】

《百症赋》“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

(三)其他歌赋

《杂病歌》“癫疾上星百会头,风池曲池与尺泽,
阳溪脘骨与商丘,解溪后溪及申脉,
昆仑然谷通谷求,承山针三分速出,
灸至百壮疾即瘳。”
“癫疾前谷后溪穴,解溪金门及水沟,
再兼一穴是申脉,按穴治之此疾瘳。”
“发狂间使与百劳,合谷复溜四穴焦,
不省人事中渚穴,三里大敦二穴烧,
秘塞照海与辛门。”
“心邪癫狂攒竹穴,阳溪间使与尺泽。”
“癫狂肺俞至百壮,曲池一七理所当。
小海少海间使穴,阳溪阳谷大陵方。
京骨合谷与鱼际,腕骨神门与冲阳。
液门穴与行间穴,十六穴灸斯为藏。”

【治癫狂痫之特效穴】 1.人中(鬼宫)

穴解:陈修园说:“人之鼻下口上水沟穴,一名人中,取身居乎天地中之义也。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名人中。”本穴可沟通天地之气、任督二脉。又督脉并脊入脑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本穴针感异常灵敏,能走向头脑,因此,癫、痫、狂、闭、厥、惊风、癔病等清窍被蒙,神志突变、意识昏迷的病证,属本穴主治范围。

2.少商(鬼信)

穴解:手太阴经所出为“井”,配五行属木。肺经属金可抑制肝木,井穴属木可平肝熄风,故肝风内动之中风昏迷、癫狂等,用少商以平肝熄风。

3.隐白(鬼垒)

穴解:隐白为足太阴经之井穴,配五行属木。癫狂痫多由肝郁或肝火挟痰浊犯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足太阴脾经上注心,并隐白又为土木之穴既可疏肝,又可健脾,故可用于癫痫的治疗。

4.大陵(鬼心)

穴解大陵为心包络经之原穴,心包属于相火,穴属土,因而又为心包络经之子穴。
《灵枢、邪客》云:“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凡邪气犯心,传入心包影响心脏功能,如痰火上扰,蒙闭心包引起的神志病都可取本穴。另“实者泻其子,”本穴还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5.风府(鬼枕)

穴解: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穴,三经皆主阳,与风邪,风证有关,风府不仅祛散外风,还可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神明引起的癫狂痫等神志病变。

6.颊车(鬼床)

穴解:属足阳明经穴,足阳明经盾颊车,过上下关,为牙关之枢纽、故可用于因中风闭证癫痫发作引起的牙关紧闭之证。

7.承浆(鬼市)

承浆属任脉穴,又交会于足阳明经。任脉之分支与冲脉同起于胞中,向后与督脉,足少阴之脉相并,贯串脊柱,督脉入络于脑,为元神之府;足阳明经别入于心,故可用于癫狂痫等神志病的治疗。

8.劳宫(鬼窟)

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配五行属火,火乃木之子,“荥主身热,”所以劳宫穴的治疗特点是清心热泻肝火。可用于因肝火上扰心神的癫狂、痫证。

9.申脉(鬼路)

穴解:痫证多由阴阳错乱,阳升风动,挟痰浊阻于清窍所致。癫证多由肝气郁结,挟痰浊上犯神明所致。狂证多由肝胃火盛,心神外越所致。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经别入于心,该穴又为阳 脉所分出之穴,阳 脉抵风池,在项中两筋间入于脑,所以申脉穴有宁心安神镇静息风的作用,用于痫证、癫狂的治疗。

10.上星(鬼堂)

穴解:上星为督脉脉气所发,督脉入络于脑,其支脉入于心,故可用于癫狂、痫证的治疗。

11.会阴(鬼藏)

穴解:会阴为督、任、冲三脉所起之处,督主一身之阳、任主一身之阴,会阴具协调阴阳的重复作用,督脉又入络于脑,故针刺会阴可醒神开窍,用于昏迷、癫狂痫的治疗。

12.曲池(鬼腿)

穴解、癫狂多由于心肝火盛挟痰浊所致。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阳明属燥金,调之可制肝木之火盛;曲池配五行属土,乃火之子,泻之可去心火、化痰浊。故曲池有清心,抑肝、化痰的作用,可用于癫狂的治疗。

13.神庭

穴解:神庭之功效可从其命名谈起。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意为此乃脑神所居高贵处也。
道经中有三田之说。《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可用于神明被扰、神明错乱的神志病变。

14.乳中

穴解:“徐秋夫鬼病十三穴”中指出乳中为治神志病之十三穴之一,但据文献记载,乳中一般不针不灸,其具体功效有待考证。

15.阳陵泉

穴解: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肝胆相表里、若肝胆失于疏泄,气郁痰生,痰热内扰,烦躁不寐,终则导致癫痫的发生,故可用阳陵泉清利肝胆,解郁化痰。

16.行间

穴解: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故肝病最易生火动阳。若阳亢风动即会出现癫痫。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配五行属火,乃木之子穴,实则泻其子,又“荥主身热”故用行间可清肝热,泻肝火。

【歌赋】

《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人中神庭风府始,舌缝承浆颊车次,少商大陵间使连,乳中阳陵泉有据,隐白行间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为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间使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弧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按语】

孙真人十三鬼穴和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都是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治疗神志疾患如癫狂痫证的经验穴及特效穴。两歌相比各自有九个穴位相同,即: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舌缝。四个穴位不同。不同穴位在《徐秋夫鬼病十三穴》中有阳陵泉、行间、神庭、乳中四穴。在《孙真人十三鬼穴》中有申脉,上星、会阴、曲池四穴。

四、医案 《续名医类案》

韩贴半治永和一少年患疯狂,百治不效,其父兄缚送求治,为针百会二十针,升堂公坐,呼少年前来,命去其缚,予杖者再,杖毕而醒,问以前事,茫然不知也。
一妇因夫病垂危,心患之,乃夫病愈,妇即病疯狂,昼夜不思眠食,白日裸身狂走,或登高阜,或上窑房,莫能禁也。乞韩治之,将至其家,其妇正在袒裼狂跳中,忽觅衣覆体,欲容屏息,若有所俟者,邻媪讶之,初不解何意。俄而韩至,令之跪则跪,因跪而受针。为针其百会一穴,鬼眼两穴各二十一针。针毕即叩头谢曰:“吾不敢为祟矣,愿乞饶命,吾去矣。”言毕而醒。

《明史周汉卿传》

长山徐妪痫疾,手足颤掉,裸而走,或歌或笑。汉卿刺其十指端出血而痊。

《扁鹊心书》

一人功名不遂,神思不乐,饮食渐少,日夜昏默,已半年矣。诸医药不效,此病药不能活。令灸巨阙百壮、关元百壮,病减半。令服醇酒,一日三度,一月全安。盖醺酣忘其所慕也。

《古今医案按》

章仲兴令爱在阁时,昏晕不知人,苏合香丸灌醒后,狂言妄语,喃喃不休。士材诊之,左脉七至,大而无伦,右脉三至,微而难见,正所谓两手脉如出两人。此祟邪之脉也。线带系定二大拇指,以艾炷灸两方甲,至七壮,鬼即哀词求去,服调气平胃散加桃奴,数日而祟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