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各论
内科病症
咳嗽
一、概论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内经》对咳嗽早有专篇论述。《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系受邪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发,如《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医学三字经·咳嗽篇》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明确地阐明不论导致咳嗽的原因如何,都必须病起于肺或由他脏之病累攻于肺始能发生。
历代对咳嗽的分类,名称不一。《素问·咳论》以五脏六腑而有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而《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又有十咳之称;至明代张景岳把咳嗽明确地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嗽之要,止惟两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至此,咳嗽之辨证分类始较完善。
二、病因病机
咳嗽可因外邪侵袭,肺卫受感,肺气不得宣发而引起;也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肺脏,肺气失其肃降而发生,前者称为外感咳嗽,后者名为内伤咳嗽。
1.外邪侵袭
六淫邪气侵袭人体皆可引起咳嗽。正如《河间六书·咳嗽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但其中以风寒燥热关系最为密切。
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直接与外界接触。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感,于是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则痰液滋生,阻塞气道,影响肺气之出入,因而引起咳嗽。由于体质阴阳之偏,四时气候变化之异,人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也有区别,且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多随风之侵袭而犯人体,故临床上会出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咳嗽。
2.脏腑功能失调
肺脏虚弱或其他脏腑有病累及于肺均可引起咳嗽,如脾失健运,酿成痰浊,上犯于肺,肺失肃降,气逆而咳;或肝郁化火,肝火犯肺,烁津为痰;或肺阴亏耗,肺气不足,清肃无权,均可导致咳嗽。
综上可知:肺脏功能失调是咳嗽发生的关键,外邪侵袭或他脏有病,均需累及肺脏方可致咳嗽的发生。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篇》云:“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三、辨证施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主证】
咳嗽咽痒,痰稀色白,寒热无汗。
【治则】
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处方】
列缺、太渊。
【手法】
针泻太渊、列缺,针后太渊可灸。
【方义】
由于本证为风寒犯肺,郁于气道,肺气不宣所致,故治疗应取手太阴肺经腧穴。太渊为肺经原穴,是该经中显现三焦原气最强之处,具备散邪清肺之功效。列缺为肺经络穴,联络着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有疏风散邪解表的作用。二穴合用对于外感发热,无汗咳嗽气喘之症,往往可借以宣通肺气,解表发汗以祛邪外出,汗出表解之后,咳嗽之症可随之消失,针后用艾火施灸则加强祛邪解表之功,可获佳效。
【歌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玉龙歌》:“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
【主证】
咳嗽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频作。
【治则】
祛风散寒,疏卫解表,宣肺利气。
【处方】
风门。
【手法】
泻法。
【方义】
风寒外袭,肺气失宣,上窍不利故见咳嗽,鼻塞流涕,喷嚏。方用风门穴可达祛风宣肺之目的。风门得其穴名乃因其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可知该穴为搜风要穴。又因其为足太阳经之穴,太阳为开,主一身之表;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外邪侵袭,肺当其冲。故风门主治风邪犯表所引起的咳嗽鼻塞之疾。
【歌赋】
《玉龙歌》“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玉龙赋》“风门主伤冒寒邪之嗽”。
《十四经要穴主治歌》“风门主治易感风,风寒痰嗽吐血红,兼治一切鼻中病,艾灸多加嗅自通”。
《行针指要歌》“或针嗽,肺俞、风门,兼用灸”。
2.风热咳嗽 【主证】
咳嗽,痰稠而黄,身热面赤。
【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处方】
魄户。
【手法】
泻法。
【方义】
从经穴的命名,可联系到它的主治作用。古人认为五脏各有所藏: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因此经穴的命名有魂门、神堂、魄户、意舍、志室等名称,可知其与五脏有关。又因魄户位于肺俞穴旁开1.5寸,与之平行。而肺俞穴为肺经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故魄户可主治肺部病变。尤为风热犯肺,肺失肃降;热灼津液的体热劳嗽之症。
【歌赋】
《针经指南·标幽赋》“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二)内伤咳嗽 1.痰湿犯肺 【主证】
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痞闷。
【治则】
健脾化痰,调理肺气。
【处方】
丰隆、肺俞。
【手法】
泻丰隆、补肺俞(或平补平泻)。
【方义】
痰浊阻肺是以多痰为特征的咳嗽病。《沈氏尊生书》“痰嗽,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也……胸膈满,痰涎多,或寒热交作,面浮如盘”。方用丰隆、肺俞为最佳标本治疗法。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别走足太阴脾经,联络脾胃表里关系。因为痰湿源于脾失健运,脾为生痰之源,而丰隆有健脾胃,涤痰浊、化湿降逆之功,故用于治本。肺俞属膀胱经穴,作为背俞穴直接与肺脏经气相联,肺为贮痰之器,用肺俞通调肺气,气机宣降自如则痰饮无器可存,为本病治标之法。故丰隆、肺俞二穴相配,健脾理肺、化痰祛湿之效不言而喻。
【歌赋】
《玉龙歌》“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向丰隆寻”。
《玉龙赋》“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2.肺阴亏损 【主证】
干咳少痰,咳嗽频频,口燥咽干。
【治则】
养阴清肺,止咳化痰。
【处方】
肺俞、天突。
【手法】
补法。
【方义】
本证因肺阴亏虚,肺失滋润而生燥热,肺气上逆而引起。肺俞可益肺阴清肺热。天突位于胸廓上口处,又为任脉穴,该脉循行过胸至咽喉及舌根,故天突穴有通调气道、宣肺降气、止咳化痰的作用。二穴合用,一前一后发挥其疗效。
【歌赋】
《针灸聚英·百症赋》“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
【主证】
干咳,痰中带血,或咳血,午后潮热。
【治则】
清热润肺,凉血止咳。
【处方】
列缺、足三里、肺俞、乳根、风门、百劳。
【手法】
补法。
【方义】
肺阴亏耗,津伤生燥,肺失润降致干咳少痰,咳伤肺络故痰中带血或咳血。方中肺俞是肺气转输、转注之穴,列缺为肺经腧穴,百劳可益阴清热善治潮热盗汗咳血之阴虚之证。取足三里、乳根足阳明经之穴。意寓健脾益胃,固摄血液之义。诸穴合用则阴复热清,肺可肃降则咳血之症痊愈矣。
【歌赋】
《杂病歌》“咳血列缺三里湾,肺俞百劳乳根穴,风门肺俞咳血矣”。
(三)加减处方 【主证】
咳嗽伴有肩背或脊膂疼痛。
【治则】
宣肺解表,通络止痛。
【处方】
身柱。
【手法】
平补平泻。
【方义】
身柱位于两肺俞之间,故本穴通于肺气,有理气降逆,止咳平喘之效。又因身柱穴位于脊柱中央,属于督脉,其疗效无论以局部作用或循经效应而言均可影响脊柱、肩背,故风咳嗽而伴有肩背、脊背疼痛者皆可取身柱治疗。
【歌赋】
《玉龙歌》“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
《玉龙赋》“身柱蠲嗽,能除膂痛”。
(四)其他歌赋
《杂病歌》“咳嗽列缺与经渠,须用百壮灸肺俞;尺泽鱼际少泽穴,前谷解溪昆仑隈;膻中七壮不可少,再兼三里实相宜”。“咳嗽饮水治太渊”。“咳嗽而喘治太渊”。“数嗽而喘治太渊,一穴治之病自痊”。
《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膻中穴主灸肺痈,咳嗽哮喘及气瘿”。“大杼主刺身发热,兼刺疟疾咳嗽痰”。“风门主治易感风,风客痰嗽吐自红”。“肺俞内伤嗽吐红,兼灸肺瘘与肺痈”。“身柱主治羊痫风,咳嗽痰喘腰背疼”。“列缺主治嗽寒痰,偏正头疼治自痊”。“太渊……兼刺咳嗽风疾痰,偏正头疼效若神”。
四、医案 《明史》
凌汉章治里人病嗽,绝食五日,众投以补剂,益盛。凌曰:“此寒湿积也,穴在顶,针之必晕绝,逾时始苏”。命四人分牵其发,使勿倾侧,乃针,果晕绝,家人皆哭。凌言笑自若,倾之气渐苏,复加补始出针,呕积痰斗许,病即除。
《扁鹊心书》
一人病咳嗽、盗汗、发热、困倦、减食、四肢逆冷、六脉弦紧、乃肾气虚也,先灸关元五百壮,服保命延寿丹二十丸,钟乳粉二钱。间日,服金液丹百丸,一月全安。
一人暑月饮食冷物,伤肺气、致咳嗽、胸膈不利。先服金液丹百粒,泄去一行,痛减三分;又服五膈散而安。但觉常发,后五年复大发,灸中府穴五百壮,方有极臭下气难闻。自后永不再发。
《针灸资生经》
有一男子咳嗽,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
施秘监尊人患伤寒咳甚,医告技穷,施检灸经,于结喉下灸三壮即瘥,盖天突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