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考》笺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维为病

越人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
【笺注】 阳维脉和阴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联络一身表里的经脉。这二脉积畜、盈溢着气血,而不随二十经循环周流,而是把气血灌溉于各个经脉之中。故阳维发起于诸阳之会部,阴维发起于诸阴之交之地。文中之“会”与“交”意思则同。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笺注】 阳维脉维系着人身属于阳性的经脉;阴维脉维系着人身属于阴性的经脉。阴维脉和阳维脉如果发生惵卑,而不能起到相互维系的作用,就会使人发生病变,感觉到精神恍恍惚惚,失去意志,体倦乏力,在动作上就不能由自己来控制。如果阳维脉独自发生病变,就会出现畏冷发热的证候。阴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则易患这样那样的心痛症。
张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矣;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卫气不与营气和也,宜桂枝汤和之。又云: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此二穴,乃阳维之会也,谓桂枝后,尚自汗发热恶寒,其脉寸浮尺弱而反烦,为病在阳维,故先针此二穴。仲景又云: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桂枝汤主之。
【笺注】 张洁古即张元素,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吕广:“阳维主卫,阴维主荣。”又滑寿注说:“阳维于诸阳而主卫,卫为气,气居表,故苦寒热;阴维于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故苦心痛。”全面表现了二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张洁古等人,又就《伤寒论》的六经主方、主药进行了分析,认为阳维脉的方药有桂枝汤、麻黄汤等,阴维脉的方药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故后来《得配本草》一书,又将桂枝列作阳维之药,当归、白芍列作阴维之药。这一理论的应用,在后来的医家中也经常见到,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以及《王孟英医案》中均有体现。阴维与阳维二脉蓄积盈满着气血,维持着阴阳能够“自相维”,如果一旦发生异常,阴阳不能自相维,则表现为“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的表证与里证。三阳俱属于表,与阳维的交会主要在头,故其见症以寒热与头痛为主,细而分之为太阳、阳明、少阳的不同证型。三阴又俱属里,与阴维的交会主要在腹部,故其见症以心腹痛为主,细而分之,为太阴心腹痛、少阴心腹痛、厥阴心腹痛等。洁古重复说:“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
李濒湖曰: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证,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盖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邪气在经,内与阴争而恶寒,外与阳争而发热。则寒热之在表而兼太阳证者,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寒热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阳证者,当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若夫营卫惵卑,而病寒热者,黄芪建中及八物汤之类主之。洁古独以桂枝一证属之阳维,似未扩充。至于阴维为病主心痛,洁古独以三阴温里之药治之,则寒中三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盖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暴痛无热,久痛无寒,按之少止者为虚,不可接近者为实。凡寒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四逆汤;兼厥阴者,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凡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失笑散。兼太阴者,承气汤主之。若营血内伤,兼夫任、冲、手厥阴者,则宜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散之类。因病药之,如此则阴阳虚实,庶乎其不差矣。
【笺注】 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外,其他六条经脉没有专穴,而是均寄附于十二经穴之上。这也足以证明奇经八脉与六经十二经脉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病理病机无不联属,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奇经八脉的辨证治疗,必须与六经辨证治疗融为一体,方可体现出奇经八脉辨证治疗的独特性。李濒湖的这一长段的注解,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对于奇经八脉的用药又主要从疏通血络、暖煦胞宫、填精续髓、补肝益肾几个方面入手,大大地扩展了奇经八脉的治疗范围。如《临证指南医案》载:“唐案,右后胁痛连腰胯,发必恶寒逆冷,暖护良久乃温……乃脉络之痹证,从阳维阴维论治。鹿角霜、小茴香、当归、川桂枝、沙苑、茯苓。此案:右后胁连腰胯,部位属阳维,治法主通阳以和络。其药物大多入肝肾二经,桂枝从足太阳以通阳气。”
王叔和《脉经》曰:寸口脉“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脉也,动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
【笺注】 寸口脉,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脉也。阳维主表,卫为阳。阳维受邪为病在表,其发病除主寒热之外,或苦肌肉痹痒,或皮肤痛,或下部不仁,汗出而畏寒。少阴及太阳之气,上注于阳维,其发病影响脑府,而又会出现癫仆、羊鸣、手足相引,甚则失音不语。宜取客主人。客主人一穴,又名上关,高式国云:“本穴内通脑系,脑为全身之君主,既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以本穴傍近太阳之位,亦即天日之象也。更有以本穴穴位为太阳者,余则以为太阳为片,上关乃片中之点,又以其近于听会,故治证略同于听会”。《针灸大成》谓客主人:“耳前骨上,开口有空,张口取之,手足少阳、阳明之会。《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针一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禁深刺,深则交脉破,为内漏耳聋。主唇吻强,口眼偏邪,青盲、瞇目盳盳,恶风寒、牙齿龋、口噤、嚼物鸣痛、耳鸣、耳聋、瘈疭沬出、寒热,痉引骨痛。”
又曰: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取阳白、金门、仆参。
【笺注】 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也。阴维主里,营为阴。阴维受邪为病在里,除发病主心痛外,或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又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阴维之脉交会与任脉之廉泉,若其脉紊乱以生痰浊,影响神志,则发为癫痫、僵仆、羊鸣。痰气郁滞而发失音。或阴维虚弱,阴气不守而发汗出,身洗洗然,畏冷,或肌肉痹痒。其治取阳白、金门、仆参,以疗尸厥、癫痫、膝胻酸痛,或身反折,小儿张口揺舌等。
濒湖曰:王叔和以癫痫属阴维阳维,《灵枢经》以癫痫属阴跷阳跷,二说义异旨同。盖阳维由外踝而上,循阳分而至肩肘,历耳额而终行于卫分诸阳之会;阴维由内踝而上,循阴分而上胁至咽,行于营分诸阴之交。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股外,至胁肋肩膊,行于一身之左右,而终于目内眦;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股内、阴器,行于一身之左右,至咽喉,会任脉,而终于目内眦。邪在阴维、阴跷,则发癫;邪在阳维、阳跷,则发痫。痫动而属阳,阳脉主之;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大抵二疾,当取之四脉之穴,分其阴阳而已。
【笺注】 以上濒湖的这一解释,说明了阳维发起于太阳经金门穴,上至少阳经之本神;阴维发起于少阴经筑宾穴,上至任脉之天突、廉泉;阳跷发起于太阳经之申脉穴,上至少阳经之风池穴;阴跷发起于少阴经之然谷、照海,上至睛明。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四脉均从下升上。维、跷二脉,均能引发癫痫。最后濒湖云:“邪在阴维、阴跷,则发癫;邪在阳维、阳跷,则发痫。痫动而属阳,阳脉主之;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大抵二疾,当取之四脉之穴,分其阴阳而已。”
王叔和曰: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其脉如贯珠者,男子两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
【笺注】 阳维主一身之表,关乎卫气之盛衰,脉来浮虚,营血不足,突然起立则易发生目眩或头晕,甚则表现气短肩息,卫气失衡而洒洒畏寒。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为邪犯阴维。阴维为营为血为里。邪气犯于少阴、任脉者,则为胸中痛。邪气犯于厥阴者,则胁下支满,或腰痛。厥阴之脉环阴器,病涉厥阴者,湿热下趋,女子则阴中疼痛,如长有疮痈的感觉。
《素问·腰痛论》曰:“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与太阳合腨间,去地一尺。”
【笺注】 阳维之脉,使人腰痛,痛处之脉突然怒张发肿,应刺阳维之脉与太阳经互相会合的地方——阳交穴,它在足腨肚下的中央,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笺注】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痛时不能咳嗽,如咳嗽则引及筋脉拘急紧缩,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部位在太阳经的外则,少阳经绝骨穴的后面。王冰曰:“肉里之脉,少阳所生,则阳维之脉气所发也……”王冰注:“分肉穴,古经不见。”据《外台》载阳辅穴主治腰痛诸证,与本文相似,故分肉或即阳辅穴。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筑宾穴也。《甲乙经》云:太阳之络,别走少阴者,名曰飞阳。
【笺注】 飞阳之脉是足太阳之络,属别走少阴者,使人腰痛,痛处的筋络突然怒张而肿,甚至使人悲伤和恐惧,应刺飞阳之脉——筑宾穴。位置在内踝上五寸,少阴脉的前方,和阴维脉交会的地方。
阴维脉穴图
阳维脉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