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国朝汉学师承记

作者:江藩

成书时间:清代

▼一语中的

研究清朝学术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书海溯源

江藩,字子屏,清朝人。他自幼聪明绝顶,又博闻强识。师从当时的儒学名师,博览群书,尤其对汉学十分倾慕也十分精通,曾经撰着大量文章,在当时颇有名气,是吴派的著名学者。由于两汉经学尊奉古书,不敢擅改一字一句,只注重对经书的文字做注解,很少有自己的观点。而宋朝学者则注重自己的立论,而不注意一字一句的注解,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思乱改文意。到清代学者则一反其两者的作风,归于朴学。既注意研读经文,又能有自己的立论。在此种情景下,江藩写出《汉学师承记》,以记录清朝学术源流,其学者的学术思想、师承关系。

■文理梗概

《国朝汉学师承记》,又名《汉学师承记》,共八卷,记录了清代学者的汉学思想,师承,并把重要学者单独列传,是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由于江藩本人是清朝吴派弟子,故所列专传的人物多是干嘉学派中吴派、皖派的师承关系,对于清代国学另一大门派常州派学者则未列专传。同时,清人尚古文经学,所以又偏重本朝学者与东汉古文经学间的传承关系。江藩将所选录的汉学家四十人,每人立一传,编为八卷,另又有附录的十六人。江藩为每位学者立传时,不仅要记录其学术思想及师承,还在其中记录各位学者的趣闻轶事。所以,《汉学师承记》不仅是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著作,对于作家生平、历史的研究也有一定价值。清朝自开国以来,由于文人不满异族统治,转而研究学术,而清前期残酷的文字狱又使得文人不敢在诗文中畅叙己见,只能在故纸堆中翻拣,因此清代汉学盛行。《汉学师承记》中列传的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汪中等,都是当时学术领袖。不过江藩多为吴、皖二派列传,不免有门户之见。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汉学师承记》卷一)藩绾发读书,授经于吴郡通儒余古农,同宗艮庭二先生,明象数制度之原,声音训诂之学,乃知经术一坏于东、西晋之清谈,再坏于南、北宋之道学,元明以来,此道益晦。至于本朝三惠之学盛于吴中,江永戴震诸君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沉霾一朝复旦。暇日诠次本朝诸儒为汉学者,成《汉学师承记》一编,以备国史之采择。

【赏析】

这段文字是从江藩自己写于全书之前的序言中摘取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江藩的学术思想以及编选本书的目的、思想,还可以窥测到清代学者的学术思想。清代学者崇尚汉学,他们认为这才是学术的真源。所以江藩自幼学习的就是“象数制度”、“声音训话”。他们认为宋明理学是对汉学的一次大破坏,当时的人往往只顾自己著书立说,而破坏了经的原意,甚至不顾事实,用自己的意思去妄改经书,对经的原貌进行空前的大破坏。而两晋之际盛行的清谈之术,则是对经书的另一次大破坏。晋人好玄谈,好怪谈,往往以见解之新颖而得意,这种习气也造成了经书原意的妄改。这两朝的学术习气都违背了汉学的原则,所以清人觉得应承继汉学,重开朴实的学风。清代汉学大盛,学者于训诂、文字上下功夫,力图恢复经的原貌,做出了很大成就。清代的学术因而有“朴学”之称。

■妙言辑录

1.于易则不涉虚渺之说与术数之学,观象则取互体的发明古义。

2.事必有征,义必有本。

3.本天肴地,经国坊民。(绢)

4.悬诸日月,烙若丹青。

5.臆说武断,概不取焉。

6.家怀克让之风,人诵康哉之咏。

7.沐《菁莪》之雅化,汲古义之精征。

8.训通圣人之言,而正心诚意之学自明。

9.以礼乐为教化之本,而修齐治平之道自成。

10.训义优洽,博综群经。(绢)

■专家评点

《汉学师承记》是记录清朝学术思想源流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清代学术与学者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资料。但吴派传人的江藩在著作中不免有门户之见,阅读本书时要注意对其书中学者作正确评价,并注意未被收入书中的其它学者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