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飞去来器效应:努力的方向不对,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当你在广场上散步时,可能会见到一些孩子在玩一种“人”字形的飞镖,这种飞镖很有趣,你用力把它扔出去,过一会儿它又会自己飞回来,省去满地跑着捡东西的麻烦。
这种飞镖叫作“飞去来器”,最开始是澳大利亚的土著用来狩猎的工具,现在不用狩猎维持生存了,它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玩具。
“飞去来”,听名字就知道,这种玩具可以飞出去,最终还是会飞回来。然而,如果我们最开始只是希望它飞出去,那最后不就是事与愿违了吗?因此,心理学上把这样一种现象称之为“飞去来器效应”,用来形容行为反应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
这个现象最早是由原苏联心理学家纳季什维利提出来的,主要形容一种情绪上的逆反现象,比如,有时候,我们越是想要别人听从我们的话、按我们的要求行事,就越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最终导致谈话破裂。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所用的方式和方法——甚至包括遣词造句——都需要格外的留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逆反心理呢?原因有很多,第一是目标和手段不协调一致——我们都听说过“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人想去楚国,明明应该往南走,却驾着车往北赶。这样,即使他的马再好,车费再多,车夫技术再高,也不过是离楚国越来越远而已。目标和我们实现目标的方式不匹配,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过是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而已。如果像故事里的车夫一样,只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却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向目标靠近,那一切都不过是徒劳。
第二个原因是先入为主的厌恶引起的情绪逆反现象。比如我们特别讨厌一个人,那么他说的所有话我们都会带着负面情绪去听,无论他说什么,都很难达到他的目的。或者我们本来很讨厌某人的某一个观点,恨屋及乌,当他提出另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也很难接受。如果他再强迫性的输出,毫无疑问会得到一个反效果。又或者是朋友或者夫妻之间在吵架,情绪比较激动,心里也很不理智,这个时候进行对话,就很难达到本来的目标,因为我们会默认对方说出的任何话语都是在挑衅。
那么,如何避免出现飞去来器效应中出现的消极作用呢?第一个就是谈话前要做好安抚工作,不要制造对立。比如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先把孩子骂一顿,那你后面说的话再有道理,孩子也很难听进去了。在意识到对方的情绪不稳定时,应当先让他稳定下来,再进行谈话,这样能够增加谈话成功的几率。同样的,如果先给了别人不好的初印象,让别人对你产生了厌恶,谈话也会很难展开,这时应当先化解误会,缓和对方的个人情绪,再进行下一步。
第二个是不要强制输出,不要用命令式的语气和别人谈话,也不要在谈话中出现一些极端观点。如果你在交谈时竭力输出自己的观点,甚至不允许别人反驳,那么别人能够接受这种观点的几率几乎接近百分之零,“欲速则不达”,即使你想要达到你的目标,方式和方法仍然是最重要的,否则失败的概率会大大的提升。
最后,如果已经引起了飞去来器效应的这种情绪逆反效应,也不必惊慌,冷静沉着,寻求新的解决之法,只有耐心等待,最后才能换来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