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从经典范畴观到认知范畴观
人类面临的世界纷繁复杂,形态各异,人类对世间万事万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是范畴化,而范畴化的结果便是范畴(文旭,2001)。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范畴的定义一直以“经典理论”为标准,即范畴的成员以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如果一个实体满足某范畴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就可以说该实体是这一范畴的成员(Evans & Green,2006:252)。经典范畴理论持四个基本主张:①范畴由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来界定;②范畴特征是二分的,即某实体要么具有该特征,属于范畴成员,要么不具有该特征,不属于范畴成员;③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④范畴成员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中心与边缘地位的差异(Taylor,1995:23—24)。
但是,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诸多研究发现对经典范畴观发出挑战,提出了范畴的原型理论。比如:有时范畴成员并不一定具有所有的共同特征,范畴成员特征的数量似乎难以穷尽,范畴成员的特征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性,范畴的界限有时很模糊,某些范畴的成员地位并不相同。这些挑战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范畴的定义问题。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958:66)以“游戏”(games)为例,说明范畴无法以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因为没有哪一套特征为“游戏”范畴的所有成员所共享。二是范畴的边界问题。经典理论认为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即某成员要么属于一个范畴,要么属于另一个范畴。但是Rosch
(1977,1978)、Berlin & Kay(1969)对“鸟”“颜色词”等的研究表明,范畴的边界并不一定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比如,虽然“桌子”“椅子”等明显属于“家具”范畴,但“地毯”则不那么明显。很多东西很难说到底是属于这个范畴还是另一个范畴。三是范畴成员地位问题。与经典理论观点不同,原型理论认为,范畴成员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成员具有更多的范畴特征,因而更加典型,居于范畴中心地位,而有的成员具有更少的范畴特征,居于范畴边缘地位。范畴成员的地位差异呈现原型效应。比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认为是典型成员,而“企鹅”“鸵鸟”则被视为非典型成员。
认知语言学基于范畴的原型理论,持认知范畴观,其基本原则有二:一是范畴化的认知经济原则,即范畴系统旨在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多的信息(Rosch,1978:28);二是认知世界结构性原则,即人所认识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结构化的世界,而不是杂乱无序的(Rosch,1978:28)。因此,人类依赖相互关联的结构来实现范畴化,比如“翅膀”总是与“羽毛”“会飞”等相关,而不是与“皮毛”“能水下呼吸”相关(廖光蓉,2016:24)。
基于认知范畴化的两个原则,范畴化系统由两个纬度构成:纵向纬度和横向维度。在纵向纬度上,认知经济性原则形成了范畴的层次性和涵盖性,范畴位于纵轴上越高的位置,表明该范畴涵盖性越强,其抽象程度也越高(Rosch et al.,1976)。比如,“家具”范畴比“椅子”在纵向纬度上位置更高,其涵盖性也更强,因为“家具”除了包含有“椅子”,还有“桌子”“柜子”等范畴,而“椅子”又包含了“摇摇椅”等范畴,因而后者必具有更大的涵盖性。范畴的纵向纬度主要描述范畴层次问题。Rosch et al.(1976)发现,在纵向纬度上,有一个层次具有最大的认知经济性,其涵盖性位于中间,被称为基本层次范畴,比如“汽车”“狗”“椅子”等。位于其上的为上位层次范畴,如“交通工具”“动物”“家具”等,其下的为下位层次范畴,如“公共汽车”“哈巴狗”“扶手椅”等。相关研究表明,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认知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层次,因为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质:感知上具有一组共享特征,功能上其成员具有一些共同的运动机制,具有相似的整体外形,语言表达上常用单语素、最常用、中性的术语来表达,也是儿童最早习得的语言表达。
在横向维度上,范畴的结构关系形成了范畴的典型性,因为世界本身是有关联构成的,一方面范畴成员的特征彼此有关联,另一方面范畴成员也因具有特征的差异而呈现地位差异,有的具有更典型特征,有的则具有更少典型特征而处于边缘地位,这就使得范畴呈现典型效应,范畴成员之间呈现家族相似性(Evans & Green,2006:265)。
总之,范畴化从经典理论到原型范畴观再发展为认知范畴观,在范畴界定、成员地位、成员关系、范畴层次、范畴边界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认知范畴观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范畴化的结果即范畴。范畴以原型为基础,范畴成员呈现家族相似性,其地位不等,有的更典型,是中心成员;有的更边缘,是非中心成员。范畴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是模糊的,甚至又重合,即部分成员既具有一个范畴的特征,也具有另外一个范畴的特征。范畴具有层次性,基本层次范畴因其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成为语言研究等的重要组成
部分。
那么,在翻译中,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是否涉及范畴的转换呢?或者说,翻译时是否能实现范畴在两种语言中的直接对应呢?如果不能,那会有哪些类型的范畴转换呢?下面从范畴内部、范畴之间、范畴层次、范畴典型等角度,讨论翻译中的范畴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