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无戏言
曾子①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③还,顾反④为女杀彘⑤。”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⑦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解
①曾子:即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
②之:到。
③女:通“汝”,你。
④顾反:回来。反,通“返”。
⑤彘(zhì):猪。
⑥知:判断是非的能力。
⑦子:你。
听老师讲
商鞅移木立信
“曾子杀彘”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该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原文大意是: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曾夫人为了不让他跟着,哄他说回来会杀猪给他吃。曾夫人从集市回来后,曾子果真要杀猪。曾夫人连忙拦住他,说自己只不过跟孩子开了个玩笑,不可当真。但曾子认为,家长不能跟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开这种玩笑。孩子的品行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这次答应了他却不实现诺言,无异于教孩子欺诈,因此他还是把猪杀了,为的是树立一个好榜样,教育孩子要遵守诺言。“曾子杀彘”的故事告诉广大的父母,教育孩子遵守诺言必须从自己做起,身教胜于言传。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信守诺言的重要性。一个信守诺言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而一个信守诺言的政府,往往能得到人们的信赖和拥护。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著名的改革家叫商鞅。秦国当时面临很严峻的局势,外部战争频繁,内部人心惶惶。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对秦国进行改革。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的南门外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两黄金。
围观的人很多,但大家开始都不相信这么简单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奖赏,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尝试。
于是,商鞅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两黄金。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的这一举动很快就在人们中间传开了,为政府树立起了威信,人们开始相信商鞅能够信守诺言,赏罚分明。商鞅接下来的改革措施,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的改革举措使秦国渐渐强盛起来,为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