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休息
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朕观前代君臣,每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虚耗元气,上下讧嚣①,民生日蹙②,深可为鉴。
《康熙政要·论君道》
注解
①讧(hòng)嚣(xiāo):争扰忙乱。
②蹙(cù):困苦。
帝舜像。孔子称赞舜能够无为而治。
听老师讲
唐太宗减轻百姓负担
这段话出自《康熙政要》,是康熙治国策略的总结,集中体现了康熙的治国精神。
康熙全名叫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个儿子,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庙号清圣祖。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兢兢业业,勤政爱民,是清代颇有作为的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最受景仰的皇帝之一。
康熙帝玄烨
这段话的大意是:自古以来,让百姓休养生息,方法就是不去扰乱他们的生活,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观察前代的君主和臣子们,大多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以致白白损耗国家的实力,上下一片忙乱,使人民生活日益艰难,这一点是要引以为鉴的。
这段话主要阐述了“与民休息”的思想。所谓“与民休息”,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统治者通过轻徭薄赋、奖励生产、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措施,来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社会获得安定,经济恢复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
一代明君唐太宗就十分重视“与民休息”。唐太宗早年辅佐他父亲李渊推翻了隋朝,他对隋朝从兴盛走向灭亡的过程记忆犹新,他即位以后,一直把“与民休息”铭记在心头。
有一次,唐太宗和左右的大臣讨论国家大事,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皇帝依赖于国家,国家依赖于人民。如果强迫百姓侍奉皇帝,就等于割下自己的肉填饱肚子,吃饱了,也死了,皇帝富裕了,国家也灭亡了。所以,皇帝的忧患不是来自于外面,而在于自身。如果皇帝欲望多,那么花费就高,开支就大,百姓的赋税就重,因此就会十分困苦,这样国家就危险了,皇帝也就当不成了。我常常这样想,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唐太宗也不忘用“与民休息”的思想来教育太子李治。一天,唐太宗在吃饭时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你知道这饭的道理吗?耕种粮食十分艰难,都是出自人民的辛勤劳动。不占用他们农业生产的时间,才能有饭吃啊。”一次骑马时,太宗又对太子说:“你知道这马的道理吗?马能载人,能使人免于走路的辛苦,我们要让马儿休息,不能把它们的力气都用完,这样就可以经常有马骑了。”
无论是和大臣们商量国家大事,还是平日里教育太子,唐太宗的一言一行都流露着爱护百姓、与民休息的思想和精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朝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