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史演进(1953—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开始了重工业化过程,经历了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1953—1959)、“三线建设”(1965—1973)、“43方案”的26个成套设备项目和以宝山钢铁总厂为首的22项大工程建设(1974—1980)三个历史高峰。
1953—1978年,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延续了1/4个世纪的重工业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既未建立起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现代技术体系,也未建立起能够改善人民生活的工业体系,显然,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均存在严重的结构缺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开始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尤其是引进苏联和东欧的先进技术,将引进的技术大规模投入工业化建设之中。“一五”时期最重要的技术引进应该是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这一引进帮助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对20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是改变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针对国防、技术和工业等的基本设施建设。除此以外,“三线建设”还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提高,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等产业,尤其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上,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的“洋跃进”,可以说是“左倾”影响下的急躁冒进。“洋跃进”时期,追求经济指标高速增长,大量进口成套设备,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加剧了当时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使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进一步恶化。随着“洋跃进”的终结,中国的工业结构开始向着轻型化的方向转变。“43方案”是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向西方发达国家又一次引进技术的计划,加上随后追加的一批项目,共计划投资总额51.4亿美元。如果将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156项工程”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那么“43方案”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当然,在“156项工程”“三线建设”和“43方案”三个高峰时期之后,由计划经济体制主导的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此所积淀的一系列弊端也逐渐为政府所认识,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新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积累了历史经验。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了工业化水平一路攀高。然而,当时以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化、就业和福利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隔离体制等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则导致城市化水平偏低,二者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严重背离。本章探讨1953—2011年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新常态”下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