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一脚往前,一脚往后,两条胳臂跟着摆动,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去,把要说的都说明白了?
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作“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的意思。
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用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也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的,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人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的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当儿,我们还不是已经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举例。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事认认真真去做。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个去观察去劳动……的时候,“知”才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件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因为他看透了这个道理。
人文思考与理解探究
1 文章开头说:“‘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作者为什么说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2 “知”“习惯”“能力”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3 文章最末一句中的“这个道理”,具体指的是什么道理?
4 请概括一下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5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6 你本人养成了哪些习惯?这些习惯对你有什么益处或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