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斋讲堂(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讲
考古学是什么

赵辉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考古学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但考古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它对社会的贡献,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讲解。本讲座拟就这些问题向关心考古学的同学们进行说明。

主讲人介绍:赵辉

北京大学教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兼任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在考古学文化、史前社会、田野考古学技术领域有专门的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重大课题“聚落演变与早期文明”、科技部重点研究课题“中化文明探源过程之预研究·豫西晋南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与分期”、中日合作“良渚文化植物考古学研究”等项目。发表研究论文、学术译文、田野考古报告40余篇部。

内容介绍: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考古学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但考古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它对社会的贡献,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讲解。本讲座拟就这些问题向关心考古学的同学们进行说明。

今天给大家准备的题目是,考古学是什么。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最简单的问题往往也是最麻烦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思维?那么厚的书写了不知道多少部,这个问题说明白了没有?当然这个问题也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要把它说明白也不是太容易。我是做考古的,我觉得我有责任在各种各样的场合跟大家讲讲“考古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考古学是个小学科,在北大五十几个院系里面,它的规模很小。从全国来看,它的从业人员规模、它的学科的整个规模其实也很小,但是它的知名度却越来越高。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都能看到有关考古的报道或者专题片、节目等,这里面的内容有的对,也有很多是不对的。我们经常会把考古学这么一个严肃的学问和文物的收藏放在一起,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比如说,搞古生物的同学一定知道,现在恐龙的发现、最早的鸟的发现等,说起来好像也都是考古学。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么究竟考古学是什么?下面给大家讲一讲。

我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既然考古学是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那么,人为什么要关心自己的历史?第二,人是怎么研究历史的?它有两个途径。第三,考古学是怎么研究历史的?第四,考古学在人类整个的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希望通过这样四个小的问题,使大家对考古学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

那么,说到人类为什么关心自己的历史,其实很简单,一个是人类总是有好奇心,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自己的好奇心,尤其对自己的历史当然就有更大的好奇心。那么从一个更理智一点的角度来讲,我们研究历史做什么呢?我想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理解现代社会,不是为了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当然,对历史有兴趣也可以,一个人出于兴趣去研究历史,在研究历史里边获得快乐、获得满足。但是作为一个学科,它的任务是什么?它的任务应该是理解现在。我们现在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讲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从哪来呢?这个特色是历史形成的。所以这样说,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理解现代,同样也就是在规划、谋划我们的发展和未来。这是历史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我用图1的照片来向大家说明一下我的这个观点。照片上的景物是我在意大利参观的一个博物馆,非常有意思。这大概是18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工厂,后边是个蒸汽机,前面是一个古罗马时代的雕塑。看这张照片,博物馆出于一种艺术的考虑,把过去和现代摆在一起了。那么我想它也恰恰说明了,我们这个学科,它是通过对过去的研究来理解现代的。

图1 意大利的一个博物馆

人类研究历史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熟悉的,我们中学学的历史。它是凭着文献的史料来做历史研究的。我们说到的历史学,在一般的情况下指的就是这种文献的史料。史料的历史学,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文献史学。下边要介绍的两位在历史学里边应该称得上是开山鼻祖吧,一位是中国的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了《史记》。当然在他前面还有,比如说写《左传》的左丘明等。据说《春秋》是孔子作的,这是一种说法。司马迁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有110卷,印成现在的汉字也是非常厚的一摞。另一位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被认为是西方的史学之父。在很长的时间中,人们关心、研究自己的历史,主要是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献。但是历史的文献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人类大约99%的历史是没有文字的历史。即便有了文字以后,文字记录的历史也只是历史的一部分,并不是历史的全部。比如说中国的历史,我们看到的二十四史,是连绵不断地记载下来的。这个可能是全世界范围里面,唯一一套没有间断的完整的历史记录。但是它主要记载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里边有宫廷的斗争,有战争,有制度,有各种各样的事件。但是老百姓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在这部历史里边基本上没有。那么当时的经济情况、贸易情况等,这些国计民生的最基础的部分怎么样呢?这个在二十四史里边看不到太多。所以即便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不是完整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想另外的办法。所以我经常跟我们的同学开玩笑,我说考古学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时候没有别的办法了,就发明了一个考古学。

考古学是通过过去的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做历史研究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搬不动的,留在原地了,我们把它叫作遗址;一类是可以从遗址里面拿出来,可以搬出来的,我们称之为遗物。此外考古学的研究还不仅限于这些东西,除了人工的遗迹、遗物之外,还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过去那些自然遗存,比如说动物、动物的骨骼,比如说遗址里边出土的植物,这个植物人是怎么利用的,做燃料还是做食物等都在研究范围之内。以及对当时的人的环境的研究。所以我们现在和城环系的老师走得非常近,我们专门有一个环境考古。城环系有莫多闻先生和以他为首的一批学者,再老一些的有夏正楷先生,夏正楷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公子,现在也是一个老先生了。他本来是研究地质的,研究来研究去,到了他五六十岁的时候,对我们这个环境考古感兴趣了,做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比如说古代遗址里面所看到的自然灾害的情况,这个灾害怎么影响到人的活动了等。这就是说,考古学不光是研究人类的遗存,也研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考古学在研究这些东西的时候,显然在文献上面找不到现成的术语,找不到现成的概念,所以它就自己有一套术语、概念,这个我们下边还会再说到。

图2是古罗马的一个港口遗址。由于环境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把它淹没了。现在又把它重新发掘出来。这是一个港口城市,有二层楼,里面有马赛克铺的地面,有广场、剧院,是那种半圆形的歌剧场,非常漂亮的一个遗址。

图2 古罗马的港口遗址

图3是中国一个遗址里边出土的遗物,时代在夏代。我们刚才说到考古学可以研究有文字以前的历史,有人活动总会多多少少有一些遗留,因此就可以研究这个时期。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中晚期以来的文字。在以前有零零星星的字串不成句子,所以你不好叫它甲骨文。到了夏这个时期也有非常少的零零星星的字,也没有文字的记载。我们老说夏商周,中国的朝代是从夏代开始的,大禹奠定了夏。实际上,夏严格来说还是一个传说中的时代。那么有了考古学,这个时期的东西我们至少知道了。在考古学家的眼里,这个时代是由这样一些东西来代表的。它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时代。考古学就像一个望远镜,它把1%放大到100%,把人的历史全摄入自己的视野。同样它也是一个显微镜,可以具体入微地去讨论一座房子里面的生活。这是在任何一个文献史学里面难得有的方法。所以考古学有这样的作用。

图3 夏代的遗物

接着我们谈到考古学是怎么起源的,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人掌握了书写的能力以后,文献史学也就出来了。但是利用古人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历史,这个时间也不短了,在中国,零零星星的记载在西汉就有了。比如说在汉武帝的时候,有一次某个地方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地下挖出一个青铜的鼎。地方官员就把这个青铜的鼎当作一种祥瑞,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为此还改了年号,叫作“圆鼎”。还有更早的记载,比如孔子。孔子不仅是一个博学的人,而且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也不仅是一个教育家,他对古代的典章、制度以及文物都有很深的了解。有一天有人拿着一个石头磨的弓箭的箭头,问他是什么。孔子就告诉他,到国库里面去找,库府里面有收藏。这个收藏是什么呢?是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进贡给周天子的。他就去找了,果然找到了一模一样的东西。可见过去就有这种利用古物来研究,或者了解历史的。但是这都是零零星星的,非常少。在中国真正通过古物研究历史并将其当作一门学问,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等都非常发达、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宋代的一些知识分子注意到了过去的古物,发现可以通过对古物的研究来证经补史,就是证明这个经典正确与否来补充史料的不足。不光研究青铜器,还研究一些碑刻,比如说石鼓文。秦始皇巡守各地的时候刻了很多石鼓文,就是把文字刻在石头表面。当时他们就有这样的研究,把这些东西找来,把拓片拓下来,然后著书立说。“考古学”这个名字、“考古”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宋代的一个大学问家叫作吕大临,写了《考古图》这么一部书。这个吕大临很有意思,他可能算是中国考古的老祖宗了。几年前,在陕西的蓝田,考古人员发现了他家族的墓地。他兄弟几个,父辈,子辈,一个家族的墓地,完完整整地被发掘出来了。不过,在当时把考古学叫作什么呢?叫作金石学。

金石学还不等同于现在的考古学,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说。在西方与金石学类似的有古物学,也是研究、鉴赏古代的遗迹、遗物,特别是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文艺复兴从政治上来说,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做舆论的准备,资产阶级要争取他的社会地位。那么从文化,从艺术上来说,它提倡了一种人文的精神。刚才我们第一张图片看到的古代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原来那么强,所以就引发了古物收藏研究,或者说寻找古物的一个热潮。从那时候起就有了古物学。但是请大家注意,这两门学问都是研究现成的流散下来的文物,它不是主动地、科学系统地寻找地下的遗迹、遗物,严格说在方法上面有着根本的缺陷,所以称不上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一般认为,从西方算,考古学大概产生于1840年左右,为什么在这个时期有了?首先是再早一点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使埋藏在地下的遗迹、遗物比较多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是一。其次,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一个集大成的成果。以我们熟知的进化论为例,我们知道,进化论首先是在生物学里面发展起来的,揭示的是生物怎么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然后我们又把它应用到其他的很多领域里,包括历史。对历史怎么看?历史也被认为是从简单到复杂变化的。那么对于历史的遗物怎么看?也是从简单到复杂变化的。它是这么来的。比如说我们考古学划分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了,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大的时代,不是夏商周,不是周秦汉唐,不是这些王朝。它经历了什么时代?最初人的技术能力只能用现成的石头做工具,叫石器时代。接着人发明了青铜,先是红铜,然后从红铜变成合金变成青铜,这个就是青铜时代。再接着才发明了铁的冶炼,才有铁的冶铸,这是铁器时代。为什么铁器时代在青铜时代后边呢?因为铁的熔点比青铜的高,铁的冶炼过程中还有一个氧化的问题,所以它的技术复杂,发明的年代就要晚一些。进化论就是这样看待历史的,而从一个进化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才有可能从这个角度去整理历史的遗留。这样就给这种古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认识论的基础,一个理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依靠着认识论的理解,再到田野里边,到野外去做考古工作。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来做考古发掘。埋藏得越深的大家知道这个年代肯定是越早,越上边的越晚,它有一个年代学的认识。这样得到的资料是在一个年代里边,是一个系统的资料,如此才能比较准确地去研究历史。这个时间大概就是在1840年左右,学术界公认这个时候西方出现了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的产生晚了一点,我们现在认为是在1921年,是以一个瑞典的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安特生主持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为标志的。安特生当时受聘于北洋政府地质矿产部,作为一个顾问来帮助当时的中国政府找矿。考古学的发展在1840年首先是从北欧开始的。安特生作为一个北欧人,他对考古有比较深的了解,他本行不是做考古的,就是对这个有兴趣,他在中国各地找矿之余,发现了这么一个遗址,做了发掘。其实在安特生之前,在19世纪末期,也有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做考古。有的是比较严肃的学者,正儿八经地在考古,也有的是在这偷偷摸摸地弄点东西回去,这个我们评价不高,如斯坦因就是坑蒙拐骗地弄走了一批敦煌的古物。但外国人评价得很高,因为他们把中国古代的文物弄回去了以后,介绍给西方了。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所谓的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我们为什么拿安特生作为一个标志,不拿其他人的考古作为中国考古的开始?这里我就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在1921年之前,或者是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大概沦落到最底层了,是最腐败、最黑暗、最底层、最被人欺负的一个时候。在这个背景下,西学东渐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外国去寻求新的知识,这是一个大的背景。戊戌变法失败了,百日维新失败了。但这些东西积累下来以后,到了1918年,“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出现了。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要打倒中国传统的学术,要重新来过。那么在大的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思想,再把传统的东西重新整理,这里边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派,叫作古史辩派或遗古派。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他就发现我们很多的古史,大家信以为真的这样一个古史体系,特别是上古史实际上是靠不住的。为什么靠不住?他就翻检整理了所有的文献,发现年代越早的文献,记载更早的那个传说的时候可能就是个只言片语,语焉不详,说得模模糊糊的。比如说大禹,就是有那么个人,其他就没有了。到了越晚的文献里面,比如说汉代的文献里对大禹的记载,就丰满多了,各种事迹说得活灵活现。结果他就发现这个历史是古人不断引申、附会添加进去的历史,而不是原本的面貌。那好了,这个古史辩派或者遗古派这么整理一下,中国人过去认为自己的历史,这个体系一下子崩溃了。这是古史辩派的贡献,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虽然他有了这个贡献,但再重建一部中国上古史的体系的时候没办法了,没资料了。以前的资料全被他否定了,他也没有新的办法了。他的办法是否定那些资料的办法,而不是建设的办法。在这个大背景下,安特生恰好做了这个仰韶遗址的发掘。他根据这个遗址的发掘,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而且他根据发掘的这些实物的资料,比如说这里边有很多的陶器、石器,唯独没有金属工具。所以他说这个是中国的远古文化,属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他又看到遗物里边有鼎,鼎是中国的一个传统的器物,在全世界的范围很少有这种三条腿带耳朵的东西,仰韶文化就有。还有其他一些东西,比如说有一种石刀,长方形,上边穿一个眼,下边一个平的刃。这个刀是干吗的呢?在河南当地的农村里面有铁刀叫作“炙”或者“爪镰”。它是放在手上,拿一个绳勒上,作为农业收割的工具。仰韶这个遗址里边就有,一直到后来还有。所以他认为这是中国的远古文化。中国文化不是说被否定掉了就找不到了,这儿有。

这样一来,在中国学术界走投无路、非常困窘的时候,通过安特生这个工作的示范,中国学术界接受了考古学这个已经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学科。北京大学1922年就成立了考古学研究室,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考古学的研究机构。我们是北大人啊,我们应该自豪这一点。我们有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董作斌、胡适,马衡也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成为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赵元任是语言学家,他的物理学的硕士论文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他对历史、对语言、对艺术都有研究,是个奇人。老北大、老教务长徐旭生先生也是非常有名的读古书的。他写过很重要的著作。这么一批人,在北大当时的国学门下成立了考古学研究室。再以后,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下边设了一个考古组。傅斯年对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非常大。在他的主持下,聘请了当时从美国学人类学回来的李济作为考古组的组长,接着就主持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这是中国机构和中国学者第一次大规模组织的田野考古工作。殷墟地处河南的安阳,这个地方过去就有些说法,说这是殷墟。到了19世纪90年代的时候,在北京、天津这些地方发现了一些甲骨文。大家后来找来找去,发现是龟甲上面有字。龟甲作为龙骨是一味中药,在这个中药材上边发现了字,大家找来找去就知道是在安阳这个地方出土的。接着,考古组就在这做了一个长达15次的发掘,图4是大墓发掘现场图,遗憾的是这在历史上都被盗了。我们现在盗墓猖獗是有传统的,很多大墓在历史上基本上就空了。这就开始了中国考古学领域中国学者自己做的田野考古工作。

图4 殷王大墓发掘现场图

考古学在中国、在中国的学术传统里,在中国的学术土壤里,一开始就是研究历史的,是放在历史学里边的。在西方不一定是这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就不把考古学作为历史学。它研究谁的历史呢?当然考古学也是研究历史的,但是它研究的对象在现代美国人眼里完全是一个客体,印第安人嘛,跟自己没关系,这个和在中国是不太一样的。在中国这个土壤里边,我们是研究自己的过去的,我们和自己的过去是有血缘关系的、有血缘感情的。他们不是这样,所以他们把考古放在人类学里边了。还有一点,把考古学放在人类学里面的原因:人类学是比较各地的人的文化、习俗、社会等,人类学的发生、发展是和西方的殖民主义这个背景有关系的。它为什么要去做不同社会的比较?它是有西方的这个殖民主义作为背景的。中国学术里边,无论是考古学也好,历史学也好,中国的文学也好,凡是涉及人文学科的,我们没有殖民主义的背景,这是中国学术的一个特点。搞文科的同学,千万以后要体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缺乏一个全球的眼光,缺少一个全球的看问题的角度,我们要吃亏的,大家请注意啊。

进而我们看考古学是怎么研究历史的。说它是研究历史的,那是怎么研究历史的?首先考古学要通过它的田野考古活动来发现和发掘古代的遗迹、遗物。我们可以通过飞行器,通过可见光谱,也可以通过电磁波、雷达什么的,或者红外这种不可见的光谱去发现地下的遗址。还可以潜水,寻找古代的沉船,还可以用各种电磁学方法在地面上考察,来发现下面是否有古代的埋藏。这些法子啊,我们都有,但是这法子在我们这儿不是太好使。不是太好使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是土木建筑,你烧个土坯,它慢慢又还原成土了,木头腐朽了也还原成土了。而西方的遗址都是石头的建筑,无论是磁还是电来探石头都很清楚,而我们要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弱信号里边,识别出一个有效的信号,然后再把它复原成下边可能有什么东西,这太难了。刚才说到探源工程,探源工程就有一个项目,想做这么一个考古实验。人造一个遗址,在这个遗址上,我们用各种方法去探,去试各种方法,看看能不能通过我们现在的技术找出来,这是后话。更要紧的还是考古学家自己到现场去发现它,去证实它的存在,然后通过一定的规则、制度、程序来做发掘。

图5是仰韶文化的一个村落的一个部分,这个村落外围有一道壕沟把它围起来,这个大家知道,是公元前三千多年的东西,距今五千多年,有这样大的一条壕沟。这条路还就是当时出入这个村落的路,在上面人长期踩的土和已挖出来的土是不一样的。考古学家是通过田野活动、田野工作来获得资料的。

图5 仰韶文化遗址

光获得了资料还不行,考古学最大的麻烦就是,这个资料是没有文字的,它不会直接告诉你是什么,不会很直白地像我们看一篇历史文献那样,事实一清二楚,那么考古学家就必须有自己的一些方法。考古学研究历史,它研究的这个范围,大概从人产生以来,一直到近现代,它的下限越来越大。如果我们有做新闻传媒的同学,有做文献史学的同学,有做刑事侦查的同学,都知道有这样六个 W 的问题。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要按这么一个顺序来问,才能把这个事捋清楚。史学是这样,考古学也是如此。考古学是怎么研究史料的?就是这些遗迹、遗物的时间的问题,考古学有自己的办法。一个遗址最下面的地方是最早形成的,这是一种堆积很结实的土,这是一种生活的堆积,看看都是草木灰啊什么的,大概是厨房里面扫出来的东西。上面又是很结实的土,又是草木灰,不管怎么样,越上面的越晚,越下面的越早。通过这样仔细地辨认,在发掘现场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的年代,谁早谁晚我知道。那么我们再看它出土的遗物,这些文物的形态每一件都不太一样。

图6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一种陶器。山东龙山文化主要是在今天的山东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它的年代是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2000年左右,也是在夏王朝之前的一个地方文化。这种东西大小十四五厘米,是陶器,还不是瓷器。它是用黏土来烧的,瓷器是用瓷土来烧的,有釉,这个没有釉,是陶器。陶器的陶胎薄如蛋壳,叫蛋壳陶。这种漆黑锃亮的东西叫蛋壳陶高柄杯,上边是个杯子,有点像我们今天喝葡萄酒的高脚杯。这可能是中国制陶的最高成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么薄的一个陶器,它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大有讲究。捏是捏不出来的,怎么把它烧出来呢?要把它放到窑里面,把这个土变成硬的陶,要用高温。窑里边的温度不是平均上升的,它有火焰的冲击、气流的冲击,如果烧红了就垮了。最神的是这么大一个杯子,大概不到一两重,五十克。就是用现在的玻璃恐怕也不止这个重量,很了不起。回过头来说,这是一种序列,年代的序列。自下而上是一种年代的序列。我们还想知道它的绝对年代,就是说它到底是公元前多少年的。这个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说如果出来块木头,我们数它的年轮。然后我们在另外的遗址再数年轮,气候的变化不是平均的,有大小年,今年旱一点,明年冷一点等。树木的生长速率就不一样,有宽有窄,我们就把这个排起来往前数。但是你没这么好的运气啊,你怎么能从过去的材料里边一直接到现在呢?就算你使劲地从龙山文化接过来了,龙山文化以前呢?你能接到哪去啊?所以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办法。考古学家着急,最后到1949年,美国人维拉德·弗兰克·利比发明了14C测年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子物理,或者核放射物理进入了应用。利用这种14C 的碳同位素,14C 的半衰期这样一个道理来测量它的绝对年代。这个道理大概就是,我们有生命的都是碳基的,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碳基的生命,你身体里是有碳的,你的碳和外界的碳是有交换的,所以你这里面的14C,在你活着的时候是一个衡量,一个常量,但是死了这个交换停止了,14C就开始衰变。衰变一半的时候大概是5730年,衰变一半,再减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又过了这么多年。那么回过头来,我们测这个里面有多少个14C就能换算出它的绝对年代,日历年。这是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发现的,他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图6 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

用这种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研究以及在各地做田野考古工作积累的材料,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张年表。这张年表的某一个层面、某一个断面我们就可以标注在地图上,于是就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时空的框架。别看这个问题这么简单,这是需要大量的工作积累下来的。所以中国考古学从1921年出现了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才大致上拉出了这么一个表,表里边还有些地方很粗,还有很多空白,这个工作还远没完成。但是这也就是60多年的时间。要说起来的话,进步还是神速的。

刚才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文献史学是个大麻烦,对考古学则不是问题,考古学的材料反正都是挖出来的,那个地方跑不了。接着是什么人,对人的研究不论是有大的问题,还是有小的问题都可以做深入的探讨。那么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起源问题。人的起源问题随着古生物、古化石的研究大概可以上升到距今三百万年左右,起源于非洲,但是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比方说在亚洲地区也有大概二百多万年的人骨化石。它是那么早就从非洲起源了以后扩散出来的,还是在不同的地区同时演化的?这就是个问题。接着早期的人类我们叫作直立人,就是能站着走路的人而已。但是这种人里边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支,其中有一个就是现代人。据研究,他也是大约在距今十五万年前左右,又一次在非洲起源的,然后又走出非洲。这种研究主要是用现在生物学的 DNA 技术来讨论的,就是说考古学通过古代的遗物来进行。在探讨人的方面,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各地的人的体质特征是什么?这个就涉及民族的问题。大致上,中国古代的人类都属于蒙古人种,蒙古人种还有华南型、华北型等。那么具体到一个遗址里面出土的人,除了可以做刚才的这种研究以外,我们还可以看他的年龄、性别。我们可以从骨骼愈合的情况、牙齿磨损的情况来判断他的年龄。还可以算在一个遗址上男女的比例,他们的平均寿命,最高的寿命或者婴儿的死亡率等,可以做很多的研究。当然现在的自然科学技术还提供了很多分析方法,比如说看他的营养状况。位于社会不同层级的人物,营养状况是不是同样的?社会上层是不是真的吃肉吃得多,社会下层是不是就没有肉吃?还可以做这样的研究。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在人类的遗骸上探讨一些文化行为,很明显图 7是一个骨折愈合的情况,这就涉及古代疾病的治疗。还有很绝的,头骨上有一个窟窿,这个窟窿的边缘并不是很尖锐、很锋利,而是很圆滑的。这说明开了窟窿以后人还活了一段时间,头部有一个愈合的趋势。这就是开颅术,开颅术在现代医学里边也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但这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就有了,而且不光中国有,玛雅文明也有发现,这是古人对疾病的治疗。

图7 人类的遗骨

图8的头骨显然是变形的,不是正常的形状。这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把头骨变形,可能在古代的一些民族里面以此为美。比如说玛雅文明里就有这样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婴儿的时候,拿布带缠一下,可能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像个冬瓜似的。

图8 变形的头骨

图9的头骨是被切割过的,这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切它干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通过民族学的调查等,发现有很多目的,比方说头骨切开了以后反过来做杯子,以炫耀自己的战功。我们用现代的审美去考虑古人不好,在这上面大家应该有一点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那时候就是美,孔武有力就有社会地位,所以他用头骨来做杯子。在有些宗教里面,有些高僧甘愿把自己的头骨献出来做成宗教的法器,我们看密宗里面就有很多。我们考古文博学院有一个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里边也有两个头骨,这两个头骨上边也是有痕迹的。据研究分析,这种痕迹可能是过去剥人的头皮的一种做法。剥他头皮做什么?过去的斯基泰人就有一种风俗,把敌人的头皮剥下来以后做成手绢。斯基泰也是一个游牧民族,非常崇尚这种行为的。还有很多文化行为可供我们探讨。

图9 被切割过的头骨

过去的人在做什么?这个就有点麻烦了,因为实际上这个就是我们在研究过去的社会了。研究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或者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至少要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组成的经济基础,然后还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由各种政治的、法律的、制度的、军队、警察、监狱这些国家机器,还有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等组成,它是包罗万象的一个东西。这里边我们考古学也是可以分别做些研究的,比如说在技术方面在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虽然可以拿石头做工具,但是还不会磨它,就是把石头打打,打出一个合适的石头片片,拿起来就做工具了,叫作旧石器或者打制石器。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我们做很细致了,我们系里边就有老师在做这样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拿着牙科医生的工具一点一点地剔出来,一个渣渣一个渣渣地拿回来,拼对。把石头片拼成一块石头块,然后来讨论人是怎么打制的。这个过程别小看,古人不是随便瞎打的。这里边甚至还可以复原出人的认知过程来,人是怎么教小孩子打的,小孩子、学徒是怎么打的,一个熟练的工人是怎么打的,不同时代还有不同的风格。拼到这一块了,中间那一块哪去了?还可以讨论,中间这块肯定是没在遗址上拿到别处去了。拿走是他自己拿走了,还是把它卖出去了,跟其他人交换东西了?你就可以讨论他的交流、交易等一系列的行为了。

图10是良渚文化的一块木构,一个大的建筑的木构,这个也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那上面我们能看到一块一块的斧啊、贲啊,砍、砸的痕迹。关于这个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哪一个设计对,实验考古把这种叫模拟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讨论过去人的技术,还可以讨论环境,比如说这是一个遗址,如果在旧石器时代,主要是采集狩猎,要走出去找,不是生产经济。外面有什么我获得什么,这个是攫取经济。这种经济受周围的资源限制比较大,那就要去研究他的生活。对现代的民族制的研究发现,他们至少要走比较长的路,大概多少呢?半径十公里的范围。那么好了,如果我在这发现一个遗址,我就要考察十公里的这一个圈圈里边到底有什么样的资源?过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现在说不清楚的,我们想法子再去复原、研究。而超过十公里人就懒得走了,他宁愿搬个地方,因为再走就不划算了。

图10 良渚文化的木构

到了农业聚落,它的周围,比方说有没有河流,有没有山地、坡地,有没有平地、草场等,这些对农业生活的一群人来说就非常重要。而他的活动范围最大不过五公里。他要种地啊,每天走那么远去种地划不来,再远了他就搬出去了。他90%的活动是在半径一公里的范围内进行的,显然要在这样一个区域里边进行环境调查,这对我们复原古代人的生活非常重要。我们还可以讨论他的具体经济活动。我们可以利用遗址出土的农作物来研究。根据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看是不是人狩猎来的,什么季节狩猎来的,有多少,对食物的贡献率有多大。比如,通过鱼、野生坚果、水生的菱角等来复原他的经济活动,来讨论他的农业行为,或者讨论其他的技术,冶金的技术,制陶、制瓷的技术等,可以做这样的研究。进一步还可以做交易的、交流的研究,说起道理就简单了。比如说在一个地方我们测它的陶器胎土,这个黏土的成分是不是当地的?是不是和其他的地方一致?诸如此类的来讨论它的交流的问题,有很多的研究领域。我们还可以讨论它的社会,例如仰韶文化的,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一个村落,有围沟围起来,中间是广场,有几组房子,每组房子里面有一座大的房子可能是公共建筑。里边又有小型的房子,又在空间上分了五组,那代表着五个集体。这是五个什么集体?家族、氏族、部落,到底是什么?然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比较他们之间有没有贫富的分化,是不是平等的,它的经济生活内容是不是相同的等,从而复原古代社会的一个社区。

进而我们还可以讨论社会的更复杂一些的结构,比如说,我们北京大学前些年发现的山西岐山县的周公庙遗址显然是一个复杂社会了,搞文科的同学大概有印象。西周的周公嘛,除了文王、武王,他的地位是最高的。这里还有一座唐代的碑、有个庙,这个庙到现在还有,历代都在修。我们发现有墙,有最高等级的墓。有十字是一个墓葬,实际上它是几十米长的一个斜坡的墓道,挖下去,中间是墓室。这种十字是最高的王一级的墓葬形式,一般人不能用,用了要砍脑袋的。还有些中小型的。那这个社会的分层我们不用说就能看出来,实际上这种社会分层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

图11是在浙江的良渚文化的大墓中发现的陪葬品,这个墓规模不是太大。有棺,棺外边还有一层,人骨已经烂得差不多了,有大量的玉器,我们知道,玉不是随手就来的,比石头要难找得多,而实际上腐烂在里边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象牙器、桤木器,都非常漂亮的。上海博物馆的一个老技工,曾经复原了三件这个墓里面出土的漆器,和现在的漆器是一样的,红和黑的那种基本的颜色。在上面描的花,一层一层的涂漆,然后用米粒大小的玉粒镶嵌在里边成为图案。我们把它叫罗甸,非常漂亮的,遗憾的是这个功夫只有这位老先生会,但这位老先生故去了,我们就没办法了,到现在就只有这三件。还有大量的丝绸,现在都只剩一些痕迹了。一座墓就有这么多的社会财富,占有大量的社会劳动。而这样高等级的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墓地里面,整个墓地就是人工堆筑起来的,一座山式的,如图12所示。

图11 良渚文化的遗物

图12 贵族墓地群

这可以讨论社会的分层化、复杂化,刚才不是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嘛,我们就是讲中华文明这个古代文明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到了什么时候成形的,主要的任务就是做这个事。还可以讨论其他的,比如说战争、暴力等行为。

图13是一座城墙,现在还保留在地面大概有十几米高。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两层的房子,你可以看到它的高度。人为什么要修城?如果要防动物什么的,挖条沟就行,为什么要修这个东西?这就有好多问题在里面。在那个时代里,非正常死亡很多,甚至还可以看到,在做建筑的时候,要举行仪式。什么仪式?杀人,做奠基的一种仪式。人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被尊重了,生命已经不被尊重了,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可以引发出好多的讨论来。

图13 古代城墙遗址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许多社会制度的问题。我们马上要和英国伦敦大学联手在宝鸡办一个有关青铜器的会。青铜时代起源的问题,以及青铜器这种东西出现了以后对社会经济有什么作用,它的作用在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中国,我们发现的青铜器很少有青铜工具,要么就是兵器,用来打仗的,要么就是礼器,主要是酒器,图14的酒器显然是上层贵族用的。贵族在不同的场合用什么东西,什么样等级的贵族用几件东西,在过去是有规定的,那叫礼制。这个礼制会表现在具体的器物上边。比如周代的礼器,周天子最高是九件,诸侯王是七件,卿大夫是五件,再下层的贵族是三件。这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到了春秋后期战国的时候礼乐崩坏,这个制度没人理了,就是社会的秩序发生变化了。

图14 古代的酒器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讨论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等,大家都知道,图15是英国的巨石阵,这实际上还是一个墓地。这个墓地上面有这么一组大的纪念性的建筑,这个建筑是否具有天文台的功能,还需再讨论。

图15 英国的巨石阵

而作为一个墓地,类似的在中国东北地区也有这样大面积地用石头块堆的建筑,有圆的,有方的,分好几层。最中央是一个最重要人物的墓葬。

图16是牛河梁遗址,地点在辽宁。非常奇怪,在这个方圆五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里面只有一个这样的遗址,而没有活人生活的遗址。它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到前3000年左右,年代这么早,非常奇怪,显然它是一个大区域的一个宗教中心。这又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啊?这个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图16 牛河梁遗址

图17是良渚的玉器,上边有浮雕的图案。玉器上面的浮雕图案,当然是把周围磨下去了,它才浮出来的,它不会是贴上去的。玉的硬度大概不到7度,比玻璃低一点,拿石头把周围磨下去,让它浮现出来。这个图案大小比一元钱硬币还小一点。里边刻画的花纹非常细,在一个毫米的宽度里面有三四条这样的花纹。我们请教了一下制玉的工匠、技师,人家说这显然是微雕,眼睛是看不清楚的,就凭着感觉来雕刻的。在那个时代没有电动工具,没有合金工具,没有照明,怎么弄出来这种图案的现在还在争论之中。这代表了过去人的心智,是科学技术的一个方面,且不说它本身还有一些宗教的意义在里边,还赋予它一些社会功能。

图17 良渚玉器

图18是山西襄汾陶寺的遗址,城墙外边有一个半圆的建筑。半圆的建筑上边是一块一块的夯土,夯土中间有缝隙。当地主持的发掘者和部分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个观象台,而且可能跟尧有关系。因为它那出了一个刻画,上面有一个陶罐子上有一个红色的符号,跟后来的甲骨文的字差不多,大概就是“尧”这个字。说它是一个观象台,是因为在传说里边尧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敬天授时。一个农业民族要对历法有了解,你才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收割,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事。那么尧呢,按记载是他做了这件事。在这个遗址上又发现了这个天文台,有不同的意见,就是说考古学回过头来还可以做这样的一些研究。

图18 襄汾陶寺遗址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力图把握、复原或者重建过去人的历史。实际上考古学的研究体系大概有三个层次。一个是资料和资料里面蕴含的历史信息。我们把获得资料和从中提取这个信息的手段叫作考古学的技术。一个单个的资料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要把有相关性的资料以及它们包含的信息做一些系统化的处理。这就是考古学的方法,它有一个方法的层次。最后要对分析的结果做一个阐释,或者叫理论,大概是这么三个层次。实际上考古学的研究技术是自然科学的,考古学分在文科,考古学在本科的招生,也是文科招生,但实际上它运用的技术都是自然科学。我们最初的考古学,是从地质学的地层学来的,不是考古学自己的发明,它的技术完全都是自然科学的。但是考古学的研究是有一个人文的目的,研究历史的。根据人文的目的设计一下,把这些技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研究套路,我们把它叫作方法,来达到我的目的。它是这么来运作,这么来从事研究的,有这样三个层次。当然我们可以从资料开始,也可以先假设一个问题,再回去找方法、找技术、找资料,来运作这个体系。

考古学的技术是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的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都在考古学里面有运用,图19是我们学校自己的14C 实验室,我们有加速器、有制样室。我们可以通过扫描电镜,通过电子显微镜来对物质的材料做观察。我们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化学的分析,对物质的材料做分析。比如把土壤做切片,是地质学的一些做法、矿物学的一些做法,也被用到考古学了。比如要判断一个地方是一个农田,还是一个建筑的地面,诸如此类,用切片的方法。生物学方面,分子生物学的最前沿的部分在考古学上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19 北大的14C实验室

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知识体系,我个人以为有两大块,一个自然科学,一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以物质世界为对象来做研究的,社会科学是以人、社会为对象来做研究的。在这里面又分基础科学,还有应用科学。刚才强调了,考古学的基础是自然科学的,考古学的目的是人文科学的,就是说考古学虽然从理念上,从大类上归在人文科学里面,但是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文理交叉的特征。而且考古学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从种种资料里边提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考古学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是非常强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那么在人文学科,即涉及考古学的目的这方面,它实际上和文献史学是重合的,它是文献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更高级的产物。将来发展下去,人类的历史学一定是考古学和文献史学合成一体的,只是现在还合不到一块去。但是西方已经有这个苗头了。因为西方的历史是不完整的,文献库、资源不如我们丰富,他要把他的历史写完整,就要尽可能地利用考古学的成果。

我们现在这个需要还不是太大,但是总有一天,考古学和历史学会合起来变成一个大史学,从这个角度来说考古学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学科。尽管是个小学科,但是前途很大。如果各位对考古学有兴趣,推荐大家看两本书:剑桥出的《插图考古学史》和《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其中《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是一个英国的学者写的,很浅白,涉及内容包括考古学研究什么,考古学是怎么去研究的,等等。如果大家对考古学兴趣更大一些,想用自己的专业做些考古学研究,要了解一些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的理论、流派、技术、方法等,可以看这一本:Archaeology,这么三本书,推荐给大家。最后要说的就是考古学还是一个很有前途,很受重视的一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