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事略·北京纪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宗教

孔 道

“噯呀,老弟,可應了俗語説‘吃慣了嘴,跑慣了腿’,因爲連日聽您所講的佛道兩教,意思雖不能都懂,可也有些明白的,所以今天來再跟您領教領教這儒教中的道理。”“這儒教的道理十分的深奥。我的學問淺薄,恐怕説不清楚,您聽了反倒糊塗了。”“您不必太謙,請把大概説給我聽聽就得了。”“可以罷。若論儒教,並不是普通的神道設教,乃是孔子傳授與人説話行事一定的真道理。不論是誰,小事大事,按着他的理去做,就能有成。不按着他的理,就行不下去。他的這個道理,與天道並行的,全是以德行化人,於無形之中合乎道理,並不是設立教會,招人入教然後傳道。所以後人稱他爲聖人,稱他的道爲孔道。”“聽您這麽説,這孔聖人的道德大的很了。可是他生在那一朝,是甚麽地方的人呢?”“他姓孔,名丘,字仲尼,生在列國時代的魯國,就是現在的山東曲阜。”“甚麽呌列國呀?”“就是在周朝末葉各地諸侯自立爲國。這國與那國争地,那國與這國争城,因爲幾個人的喜怒,閙的人民睡不安、吃不飽,躭驚害怕,日日在困苦中過生活。孔聖人因見各國的國政敗壞、道德淪亡,可就激動了熱心,周遊列國,不怕舌敝唇焦,往各處去勸化人民,要他們以忠孝爲本。也有聽的,也有不聽的。可是他的話全都得應驗,所以後人都很敬服的。”“據您所説,孔聖人他的道德能夠化行後世,究竟用的是甚麽法則呢?”“您要問他行道的法則,據我的淺見,不外乎就是以仁德待人,以忠恕立己。”“這儒教的意思,聽您説了半天,我可明白許多了。請您再把這仁德忠恕的道理講給我聽聽,更是承情不盡的了。”“不要緊。按我的拙見,這個‘仁’字,在文話説‘博愛謂之仁’。”“甚麽叫博愛?”“就是没有我不愛的人,凡是我心裏所明白的道理,務必呌我所愛的人全都明白這個道理,就呌仁。德是不以權力服人,無論甚麽事處處退讓,就是有人以無禮的事待我,絶不與他計較,總把不是責備自己,仍把好心待人,這就呌德。盡己之謂忠,就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或代人謀爲,我有多大心力盡多大心力,絶没有一毫的偏私。推己及人之謂恕,就是我所不願意的事也不願意讓人去做;我所受的利益,也要叫人都受這個利益。這幾句話就是孔聖人行道的法則。您瞧説着不要緊,作起來可是難的很哪。孔聖人身體力行,化及萬物,爲萬世儒學師表。與佛教所説的真空、道教的寂静,其宗旨大不相同。今天我們説的話不少了,我可有一點兒累了,改天再談罷。”“謝謝,您也該休息休息了。”

佛 教

“大哥久違了,您好哇?”“托福托福。您這一程子上那裏去了?”“因爲這些日子没事,到西山大悲寺住了幾個禮拜,那裏倒是很涼快。”“那裏雖然是涼快,一個人不覺得悶得慌麽?”“也不理會,有時候跟和尚談談,倒能領略點静中的樂趣。”“您真是入鄉問俗,入廟就要學入定參禪。”“倒是没跟他們一塊兒參禪打坐。可是聽了一點佛教的源流來。”“既是這麽樣,今天我可以請教請教。”“豈敢豈敢。説起佛教,本是印度國的國教,崇奉釋迦牟尼。因爲他生來好道,後來修行成佛,爲佛教之祖。”“請問佛教的修行就是像和尚們打坐念經這些事麽?”“不然,您所説的不過是形式上應作的。要照那樣的修行,街上化小緣的也都成佛作祖了。可是真精神原不在這些皮毛上,就連經典也不過是給人一個修行的門徑就是了。”“那麽説,這佛教到底是甚麽宗旨呢?”“按經典上説,就是‘無我無人,無生無滅’,教人要去掉了情慾,不生妄想。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説有形像跟没形像都不能感觸於我。”“得了老弟,這些深奥的意思别往下説了。請您告訴我這佛教是從甚麽時候傳到中國來的罷。”“佛教傳到中國,可有幾千年了。相傳是漢武帝夜裏夢見一個長人,金光繞身,就説是佛祖現身前來感化。從此以後,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没有不信佛的。修寺蓋廟,佛教可就興起來了。歷代相傳,愈傳愈速。國家專有祭佛的典禮,這麽一來不要緊,可是人民差不多就拿佛教當作國教了。”“這也難怪,皆因在上的人極力提倡,下邊的人就得隨着效法,所以書上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日久天長就成了人民的習慣了。”“這話誠然不錯。您看所有的廟宇,都是供奉佛像。鋪户住户,都是用佛龕供一張紙像,燒香上供,虔心至誠,可是他們的本意都是一片私心。”“怎麽見得是私心呢?”“咳,他們的私心大了。廟裏的和尚,是‘指佛穿衣、賴佛吃飯’。鋪户住户,供奉神佛,希望求財。您想神佛能管那些個事麽?若是按書裏的意思説,就是用神道設教,勸化愚民,補助法律施行不到的地方就是了。”“但是佛教中也有一種很好的誡命,就是戒貪、戒葷、忌酒色、禁屠殺。所以真修行的和尚,没有一個不吃素的,正是遵守誡命之意。”“是了是了。”“今日得聞妙論,獲益實多。”“豈敢豈敢。”“改日有了閒工夫再細細的聆教。”“不敢當,不敢當。”

道 教

“上次聽您所説佛教的宗旨,我稍微明白一點兒。現在我要跟您請教請教,這道教是甚麽宗旨呢?”“這道教的道字意思,是人生離不開的規矩。創這一教的就是當初的老子。”“這人是姓老麽?”“他不姓老。他本没有姓,因爲他母親懷孕有幾十年,後來在一棵李樹底下産生了他,指樹爲姓,所以姓李。生下來的時候,他的頭髮眉毛都是白的,就跟老年人一樣,所以當時的人都稱呼他爲李老子,也呌他爲老君。”“他怎麽創的這道教呢?”“您别忙,等我從頭至尾給您細説一説。這位李老君生在周朝,正當國勢衰微、人心險詐的時候。他看世界上的人終日争名奪利,不顧禮義,把人生寶貴的精神、純正的思想,都被名利二字白白的消耗了,實在可憐。他看破了人世的虚榮,就一意的修持。説道本自然,無爲而化,以虚無爲根本,做了一部書叫做《道德經》。他的本意就是叫人清静無爲,不以世俗的榮辱、人生的是非擾亂本來天性,這就是道教的宗旨。”“據您這樣説來,也是一件很難做的事呀。”“因爲本不容易,只他能做得到,所以稱他爲道教的祖師。”“請問後來學道的都能這樣麽?”“雖不能都得着這道的真理,也算是一種節制人欲、涵養性情的好法子。”“我嘗聽説,道士還能用法術拘神遣鬼哪麽?”“那不過是後來教中的人格不齊,所以纔有這些左道旁門的情形。”“那麽各處遊行的道士,見人就打稽首化緣,那能説是清静無爲麽?”“那不過是俗説‘指佛吃飯,賴佛穿衣’,您那裏見有真正修道的在廟裏應酬施主的哪?”“是,承教承教。”

回 教

“請問老兄,中國西北各省盛行一種回教,聽説他們那教的習俗,和我們有些不同。兄弟要知道那教的源流和他們的習俗,今天特來請教。”“豈敢豈敢,兄弟也是一知半解。現在把我所知道的説一説,可不定對不對。請您後來再考查考查。”“得了,您别客氣了,咱們還是外人麽?”“好好。這回教起於阿拉伯,是穆罕默得創的。中國宋時回回等國多數人奉這教,所以呌作回教,本來呌伊斯蘭教,也有人呌清真教。”“爲甚麽説‘清真’兩字呢?”“因爲這教的教旨,是尚潔淨,所以也有割禮。”“嘔,是了。請問這教那一國還有?”“當初這教盛行於中亞細亞、北非洲、土耳其、南洋羣島和中國西北各地方,中古時西班牙也盛行。自十八世紀以來,勢力可就不如從前了,這就是回教的起原[1]跟教旨。”“我想回教的習俗大概跟各教都差不多罷。”“就是過年和各教大不相同。别教的人過年都是吃吃喝喝,惟獨他們在新年前一百天就封齋了,通常説是罷齋。”“甚麽是封齋罷齋呀?”“就是禁食的意思。”“嘔,是了。吃齋就是不吃葷罷。”“不是那個意思,他們這個罷齋不是不許吃葷,就是不許照常吃東西。必得到了時候纔許吃哪。”“甚麽時候纔許吃哪?”“每天從早晨起來就不許吃東西,非得到了晚晌[2]纔許吃。到了夜裏兩點以後就不許吃了,還得等到第二天日頭落了的時候再吃。必得吃一百天,現在他們因爲百日太多,實在與衛生有礙,所以現在改爲三十天了。可是小孩子、老年人和孕婦不罷齋。”“這個辦法倒奇怪,那們回回教的人也作禮拜麽?”“作呀。可是跟我們禮拜的日子不同。我們的禮拜五就是他們的禮拜日。”“他們作禮拜是在家裏是在禮拜寺?”“在禮拜寺,您看街上彷彿是一個廟寫着禮拜寺或清真寺,那就是他們作禮拜的地方。”“這禮拜寺北京有多少處呀?”“有二十多處。”“甚麽人管理禮拜寺的事哪?”“管理禮拜寺的事是阿衡[3],俗説是老師傅。凡是回教人家裏有婚喪嫁娶、辦生日、過年等等的事,都請他到家裏來念經。”“按這麽一説,這教也是一個古教。”“不錯不錯。”“我還請問您這教的人都以何爲生?”“平常的人都是做買賣。到了西北各省多以畜牧爲生。在政界作官的是頂少。”“嘔,是了。您説他們是作買賣的多,我常看見各處有些個作小買賣的,他們都帶着一個小玻璃鏡子,畫着一把水壺,還寫着‘清真回回’,或是‘西域回回’,那都是罷?”“不錯。”“那水壺叫甚麽呢?”“那叫湯瓶,就是回教人做買賣的記號。”“是是,今天所談的回教,實在詳細得很,大概[4]也没甚麽了。”“您歇歇罷,我要跟您告假了。”“忙甚麽,您再坐坐。”“改天再見罷。”

耶穌教

“上次承您賜教各教的教旨,實在增了我好些學問。”“我説的太略,不要見笑。”“您總斷不了客氣。今天我還要請教請教耶穌教的情形。”“這耶穌教也是基督教的一派,尊耶穌爲救主。”“再請您説説他的歷史。”“在猶太伯利恒地方,有一個人呌約瑟,是一個木匠,妻名馬利亞。在他們夫婦没結婚的時候,馬利亞因感受聖靈,就懷孕生了耶穌。他後來漸漸長大,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在約但[5]河纔受了預言者約翰的洗禮。當時猶太教徒正盼望基督降生來救世人。耶穌因爲受了約翰的教訓,這纔宣傳福音,改革猶太教。”“後來怎麽樣呢?”“他在各處講道三年,收了十二個門徒,人人都很信從的。不幸惹動猶太教的嫉妬,百般設計陷害他。後來給他造了一個叛逆的罪名,於是把他送到官府,由羅馬巡撫給定了死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了。這天從晌午直到夜裏三點鐘,天地昏暗,非常的悽慘。”“他的屍身後來也没有人掩埋麽?”“後來他的門徒把耶穌葬埋在石穴裏。過了三天,耶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在當天晚上就昇天了。自從耶穌死了以後,他的門徒都稱他爲基督,所以耶穌教現在又名基督教。”“這基督是甚麽意思呢?”“這本是希伯來的邁西亞語,又從希臘語譯出來,爲基利斯督的略稱,就是救世主的意思。”“是是。我還請問您,這教的教旨是甚麽呢?”“這教的教旨就是博愛。只要懺悔罪惡就能上昇天國。以上帝爲真神,不拜别的假神。”“那麽這教的經典是甚麽呢?”“《新舊約全書》是這教的經典。”“請問這教自耶穌死後興盛没有?”“自從耶穌昇天後數十年,到了法王專權時代,是極盛的時期。”“這教甚麽時候傳到中國來的呢?”“在唐朝太宗的時候,有一個波斯人叫阿羅本,他帶着《聖經》來到中國。唐太宗很是信從,還建造了一個波斯寺,信的人很多。”“那不是叫景教麽?”“是呀,那就是基督教聶斯託里[6]一派。”“是嘍,這麽説也很早了。”“可不是麽。”“請問您,北京有好些個教會。那是作甚麽的呀?”“是本教信徒們聚會守禮拜的地方。在北京有五大公會,您知道麽?”“我不知道,請您告訴我。”“一個是公理會,一個是長老會,一個是美以美會,一個是安立甘會[7],又叫聖公會,還有一個是倫敦會。這五公會皆是西國人立的,各有各的禮拜堂。裏頭有牧師、長老、教士、執事等等的,辦理教會一切的事。”“中國人對於教會的事業有甚麽發展麽?”“近十年來,中國人士研究基督教的真理頗有心得,又兼這種關於道德的事業,若是長久受西人輔助,未免可恥,所以各省皆有中華基督教會的成立。就以北京而論,已立了四處,均有自養自立的能力。若再過些年,西國人在各省所立的教會或者都要讓給中國人自己辦了。”“他們費了很大力氣成立了教會,就肯隨便的讓給中國人辦麽?”“那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了。他們差會宗旨,輔助中國人辦理教會,一俟中國人有了自立自養的能力,就算他們的目的達到了,那有不肯的道理呢?”“是是。”

天主教

“兄弟今天又來府上打攪。”“您這話從那裏説起,我們能天天在一處談談學問,很是有益處的事。”“不錯不錯。今天兄弟還是要問問宗教的事。請問天主教和耶穌教有甚麽分别?請您説一説。”“是,我可以給您略微説一説。”“費心費心。”“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派,奉羅馬教皇爲教主,繼彼得位爲教皇的,傳至現在已經三百多人了。在新教勃興的時代,已經分了二十二派。天主教是屬於加特力一派的,也是二十二派之一。”“那麽基督教有這麽些派别,他們的内容怎麽樣呢?”“都差不多,各有各的好處。這基督教比方是一棵大樹,又分了好些枝幹,所以人的觀念和修行的儀式各派不免互異。形式上雖然不同,本源還是一樣。”“這個意思您説的很對,可不知道他們的教旨變换了没有?”“没有,都是根據《聖經》上愛神愛人的教訓。”“是了,那麽這天主教堂裏都是甚麽規矩呢?”“他們是每逢禮拜日早晨,教友進堂望彌撒,本堂的神父代表全體作彌撒。凡是本教教友家裏有喜事,必請神父到家主婚。若是白事,也必請他到家裏主喪。遇有自己不能直接禱告的,也可以請神父代表。”“他們這教在社會上有甚麽慈善事業麽?”“有養老院、各種學校,施醫院[8]也立了不少。還有一樣特别的慈善事,凡是貧寒的教友,他們堂裏量力帮助錢財。”“這是很有義氣的事,那麽北京這樣的教堂多不多哪?”“倒不很多,城裏共有四處。東堂在八面槽,西堂在順治門城根,南堂在交民巷,北堂在西什庫,這都不是天主教在北京的總機關。您没事的時候,可以到他們那裏參觀參觀。”“對了,等没事的時候我一定去一盪。今天雖然打聽明白了天主教的教綱,可是攪閙了您半天。”“這算甚麽呢?這都是盡人皆知的,不過用我的嘴説一説就是了。”“謝謝。改日兄弟備些茶點給您道乏、道謝。”“太多禮了。”“我要告辭了,請回請回。”“候乘候乘。”

福音堂佈道

“明天是三月十五,東嶽廟開廟了。我們没事一塊去看看好不好?”“很好很好。”“明天是我找您去哪,是您找我去呢?”“您不用找我去啦,咱們廟上見吧。”“廟上那麽多的人,往那兒找您去呢?”“您到廟前頭佈道棚裏找我去,就找着我了。”“您到那兒作什麽去哪?”“因爲每年這個日子,我總得到那兒去佈道。”“佈道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傳耶穌教的道理,盼望中華全國的人人歸主。”“那麽您是奉了教了?”“不錯,我大前年在燈市口公理會領的洗。”“公理會是什麽地方呢?”“是耶穌教的禮拜堂。”“在北京有多少禮拜堂呢?”“有八九處禮拜堂了。”“不止吧,我常看見各街上的禮拜堂很多很多的。”“您説的那都是福音堂。”“難道福音堂不是禮拜堂嗎?”“禮拜堂跟福音堂有一點分别。”“怎麽分别呢?”“禮拜堂是每禮拜日開門,由牧師講道,聽道的大半都是教友。每年聖誕節、復活節、謝恩節,以及望道的記名、領洗,都在禮拜堂舉行。福音堂可不能做這些事。”“那麽福音堂都做什麽事呢?”“福音堂是專爲没信道的人立的。所以每一個禮拜開三次門,隨便什麽人都[9]可以進去聽講,有看着耶穌教的道理好的,願意跟本堂的執事研究研究,可以到堂裏頭的談道室,隨時都有人招待。有的人瞧着這個道的理由不甚充足的,打算辯論辯論,可以請到本堂裏頭的辯道室,也是隨時有人接談。”“要是有人辯道,説出不大好聽的話來怎麽樣呢?”“本堂的人也不能生氣。”“那是甚麽緣故呢?”“因爲在《聖經》上有兩句話,説有人打我左邊的臉,我連右邊都給他。”“是了是了,這個福音堂跟禮拜堂有關係没有呢?”“怎麽没關係呢?福音堂是禮拜堂分出來的,專爲佈道用的。”“那麽城裏有福音堂,城裏的人可以聽的着道了。城外鄉村的人可就聽不着了。”“在城外各鎮店上也有福音堂。”“大村鎮有福音堂,可是小地方的人又聽不着了。”“小地方也有人去演講、佈道。”“那樣佈道的都應當是甚麽人去呢?”“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有熱心,願意爲主做工的,都可以出去佈道。”“他們出去佈道,是一個人去呢,還是好些人搭夥去呢?”“大約可以分爲三等。”“第一是怎麽個佈道法呢?”“第一是箇人佈道。就是一個人到山裏頭,或是離城鎮遥遠的地方,對教外的人勸他們信主,後來可以永生。”“第二呢?”“是二人佈道。因爲當初耶穌派人傳道,總是叫兩個人一塊兒去,所以是按着主的法子爲二人傳道,可以彼此相助。要是聽講的多了也可以分開演講,算是個人佈道。”“第三呢?”“是成隊佈道。無論男女老幼都一塊兒出去佈道。到了一個地方就分開,或是三四個人,或是一兩個人,挨門挨户的口講指畫,傳主的真道。現在各省各地,都很歡迎這佈道的事業,所以又發生出來好些個游行佈道團。”“這個耶穌教的道理我倒是很羨[10]慕的,就是不得其門而入。”“那很容易了,過兩天我可以介紹您到公理會去守禮拜。”“要是守過幾個禮拜怎麽樣呢?”“只要您真心信主就可以記名。再過一年就可以領洗了。”“領了洗以後就能得着永生的真道麽?”“那是俗語説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不錯不錯。”“那麽咱們明天見了。”“好好,我一定在佈道棚裏等您了。”“是,不見不散。”

[1] 起原:起源。

[2] 晚晌:晚上。

[3] 阿衡:阿訇。

[4] 概:底本作“慨”。

[5] 約但:約旦。

[6] 底本作“聶斯託良”。聶斯託里派是唐太宗年間傳入中國的最早的一支基督教。

[7] 底本作“安立干會”。安立甘會,是基督教的新教三個原始宗派之一,在清朝時傳入中國。

[8] 施醫院:又稱“施醫養病院”,是基督教新教在中國所設的教會醫院,一般由傳教士本人或教會組織捐資修建,主要是爲教徒和願意信教的人治病,規模不大。後傳教士高超的醫術贏得了廣大信衆和朝野王公貴族的信任,亦有不少官宦捐資助建施醫院。施醫院的建立爲中國近代公共醫療設施和體系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9] 底本作“都都”。

[10] 羨: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