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
天時節序
“師範學校的趙先生來了,請吧。您從那[1]裏來?請坐請坐。”“我從前門外頭來。”“您到前門外頭去做甚麽[2]呀?”“我求了一位朋友,給寫了點對子。”“這個時候寫什麽對子呀!”“您真是新學家,連個舊曆年都忘了。”“噯,可不是麽!我真是‘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了。也因爲我成天[3]的窮忙,就把這些事情都忘死了。然而我對於這個過節、過年的規矩是一概不明白。”“您别説了,中國人那有不懂中國風俗的道理呢?”“您想我從五歲就隨先嚴到舊金山領事任上去了。十七歲的時候,纔回國來,就入了上海的滬江大學了,一向就没到北京來,那裏能明白這些事呢?”“那就難怪了,今天您來有事嗎?”“没事,就是找您來談談天兒。”“那好極了,我也没事。”“何妨您就把這一年四季的天時、節氣跟過節、過年的老規矩都説説呢?”“那些個怎麽能一時説得完呢?”“請您先説天時節氣吧。”“這北京的天氣跟各省都不一樣。人人都知道,一年四季春暖、夏熱、秋涼、冬冷。可是北京的春天,非到三月不能暖和;秋天,非到八月半不能凉快;夏天雖然有三個月的熱,然而最熱的時候就是中伏。”“怎麽叫中伏呢?”“夏天有三伏,是從夏至起,就是陽曆的六月二十二號算到二十七天,是初伏,也説入伏;過十天就是中伏;再過十天是末伏。這三十天就爲三伏。”“這個‘伏’字是甚麽意思呢?”“比方兵士打仗的時候,遇見敵人,就得[4]下。所以無論甚麽鳥獸蟲魚,一到了極熱的時候,都伏在山裏樹裏,或是水裏沙裏。就是人類,也不能成天的動作,必須找一個凉快的地方避暑[5]去,就是到了冷極了的時候,也是如此。”“冬天什麽時候最冷呢?”“一進十月就冷,一直冷到轉年二月去,要是進了九,那就更冷了。”“您説‘進了九’,這個‘九’是什麽意思呢?”“在冬天有九九,就是九個九天。從冬至那一天算起,這個冬至日是在陰曆十一月十幾日,就是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號。過了冬至第三天,即是耶穌的聖誕,一共是八十一天。所以有幾句俗語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無凌絲,反凍十八日。’又有兩句俗語説:‘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十二個月裏頭,不是還有二十四個小節氣嗎?”“不但有好些個[6]小節氣,而且還有好些小節哪,您知道嗎?”“我就知道一年有三個大節,小節就不知道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又名燈節。”“這燈節一定是各處都點燈了。”“對了,每月有兩個小節氣。在這個正月裏,第一個是立春,第二個是雨水。”“二月呢?”“二月初二日是‘龍抬頭’。”“爲甚麽龍要抬頭呢?”“因爲這個月有一個小節氣是驚蟄。凡是蟲類,到了冬天,都藏起來,名曰‘入蟄’。到了這個節氣,雷聲一震,他們就都抬起頭來了,所以就説是‘二月二龍抬頭’。第二個小節氣是春分。”“三月有甚麽呢?”“三月三是蟠桃會。”“這個會在那裏開呢?”“在東便門裏頭,有個廟呌蟠桃宫,裏頭供着王母娘娘的像。相傳三月初三是他的生日,所以有好些迷信的婦女都到那裏燒香去。”“還有甚麽節氣呢?”“有清明、穀雨倆節氣。”“四月有小節氣嗎?”“一個是立夏,一個是小滿。”“有甚麽廟會呢?”“這個月從初一到十五有半個月的妙峯山。”“五月呢?”“五月初五日是端陽節,又叫端午節,也説五月節,還有兩個小節氣是芒種、夏至。”“六月呢?”“六月六日是天貺節,家家都要在這天晾衣裳,説是不長蟲子。還有小暑、大暑,兩個節氣。”“七月是秋天了吧?”“不錯,七月的節氣是立秋、處暑,十五日是中元節,又説鬼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對不對?”“不錯,小節氣是那兩個呢?”“白露、秋分。”“九月有節嗎?”“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人人都到各處登高去。也有兩節氣是寒露、霜降。”“十月是冬天了。”“所以有立冬跟小雪倆節氣。十月初一送寒衣,因爲天氣冷了,家家都用各樣的紙做成衣裳,燒了給祖先送去。”“這也是没用的事。”“雖然没用,也是不忘本的意思。”“十一月呢?”“這個月[7]只有大雪、冬至兩節氣。十二月的節氣是小寒、大寒。俗語説:‘小寒大寒,眼看過年’。”“這個月還有小節嗎?”“有。噯,竟顧了談天了,也忘了早晚[8]了,我要回去了。”“過兩天見。”“年前不能見了,總得忙年哪。”“是了,新年再到府上去拜年吧。”“不敢當不敢當。”
黄土風
“您今天有事没事?”“今天是禮拜[9],我没甚麽事。”“若是没事,偺們出城,到二閘逛逛去,好不好?”“好極了,您等我换换衣裳。”“好,您請便罷。”“受等,受等,偺們就走罷。”“外頭可是掉雨點兒哪,偺們等等再走罷。”“下雨怕甚麽的呀!”“我就怕地下滑,要是摔了,那兒都不合式[10]。”“您説的這話,一點兒不錯。我記得前些年因爲滑倒了,頭上碰了一個大包,一個多月纔好。要説起來,從前的道兒比現在難走的多了。下過雨之後,大街上跟胡同裏没一處没有泥,實在滑的非常。北京有句俗語説:‘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真是説的恰當極了。現在可比從前,勝強百倍了。”“既是不要緊,偺們就走罷。”“偺們先出去看看雨住了没有。”“雨倒住了,可是又起風了。”“那偺們就再等等兒罷。”“對了,我倒不怕風,怕極了土了。今年春天,每到下了衙門就想出城繞灣兒[11]去,總是有風。有一天下午,天氣很好,我就騎了一匹馬出城繞灣。剛出城不到二里地,四週圍的天都黄了,我趕緊的就往回走。忽然颳起風來了,愈颳愈大,對面都看不見人兒了。不但人睁不開眼睛,馬也不敢往前頭走。我就下了馬,拉着他,慢慢兒的走,簡直的出不來氣。趕[12]到了城門臉兒[13]了,我想這可有盼望了,城裏頭一定没有這麽大的黄土,再説馬路上總該就容易走了。誰知道一進城門更了不得了:不但城裏的風跟城外頭一樣,飛沙走石,並且天棚、布帳子滿天飛,把電線杆子也颳折了,滿地都是電線。我可不敢走了,就找了一個鋪子,把馬拴在門口,坐在鋪子裏避風。就看見馬路上的樹颳倒了兩三棵。警察的避風閣也颳壞了。後來街上簡直的没人兒了。太陽光也遮住了,一會兒比一會兒黑。鋪子裏把燈就點上了。那鋪子裏的掌櫃的對我説,今天這個風,還不算十分的利害[14]。在前七八年,有一次颳黄風,連房子都颳塌了。我聽這話害怕的了不得,打算要走。那個掌櫃的説,您再等等,到了六七點鐘風就住了,我説您怎麽能知道呢。他説,北京有句俗語説:‘狂風怕日落。’趕到七點多鐘,果然風就息了,我這纔騎上馬回家去了。一看屋子裏、院子裏的黄土都有二寸多厚。我再一照鏡子,簡直的成了土人兒了。趕緊的潄口、洗臉、换衣裳,連晚飯都吃不下去了。”“這可真了不得,北京有這麽樣的大風。現在的風可是住了,我們也不必出城了,改天我們商量好了,再去罷。”
三 節
“先生還拜誰呀?”“到師範學校趙先生那裏去。”“您拜誰?”“拜趙先生。”“攩駕罷。”“怎麽,不在家嗎?”“在家哪。拜年的來了,照例先攩駕。”“我們是至交,你領我進去罷。”“是夏先生來了。”“新禧新禧!”“您請上坐,我給您拜年。”“萬不敢當,我們把這些舊禮節免了罷,請坐請坐。”“這不是顯着我虚讓了嗎?”“不能不能,您來了就是了。”“您過年過的[15]好哇?”“有甚麽好哇,不過忙合[16]這張嘴就是了。”“請隨便喝茶吧。”“是是,怎麽茶裏頭擱兩個紅棗呀?”“這是新年的吉利,盼望您早早走洪運[17]的意思。”“這些俗禮到[18]有點意思。您能把這年節的情形説説嗎?”“您在這裏過了一個年了,怎麽還不知道呢?”“我來到北京就住在旅館裏,從那兒知道這些事呢?”“可不是嗎。”“您去年説,臘月裏也有幾個小節。請您説説,我也可以多明白一點。”“可以。臘月初八,俗説是‘臘八’。相傳是釋迦佛得道的日子。家家都得熬臘八粥供佛。”“這個粥是怎麽熬呢?”“用各種米、各種豆子,還要擱許多乾果子。”“就是供佛用嗎?”“不止供佛,也送親友,自己家裏也要喝點。”“是了,還有什麽節呢?”“還有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這個灶是什麽呢?”“中國舊俗,廚房裏都供着灶神。因爲人一生最要緊的就是吃飯。俗説灶王爺是一家之主,所以家家都供他。到了二十三那一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去有什麽事呢?”“相傳他到天上報告這家一年的善惡。俗語説,‘灶王上天,有一句説一句’。”“祭灶都用什麽東西呢?”“説起祭灶的供品真是可笑。”“怎麽可笑?”“用一碗凉水、一碟草豆[19]、一碟子豆腐、一碟子南糖[20]、一碟子關東糖[21]就完了。”“那糖跟豆腐還是吃的,那草怎麽吃呢?”“那草豆是給灶神的馬吃的。”“是了。”“接着就是三十日,家家都貼對子、貼掛錢。也有不貼對子的,在大門上貼上兩張門神,在院子裏擺一張天地桌子。”“什麽叫天地桌兒呢?”“是祭天地用的。在桌子上,前頭兩邊擺兩個爉千[22],上頭揷上一對大紅蠟,中間擺一個香爐,後頭擺幾十樣乾果子、年糕、白米飯、蜜供、月餅等類。上頭都揷着供花,再後頭擺上三牲。”“三牲是甚麽東西呀?”“就是一個猪頭、一隻退毛的鷄、一尾活魚。要是富户,就用整猪、整羊,擺在桌子的兩旁邊。”“三牲後頭,還擺甚麽呢?”“立一個紅油木頭架子,架着一張天地馬兒。”“甚麽呌天地馬兒呀?”“上頭畫着好些個天地、山川、江河、湖海的神像。”“還有甚麽呢?”“桌子前頭擺一個宫熏[23]。宫熏前頭,擺幾個拜墊。到了晚上,就點蠟燒香,焚化黄錢[24]、金銀錁子,放鞭炮。全家都要辭歲,吃煮餑餑[25]。”“都必得吃煮餑餑嗎?”“北京的風俗,要是三十晚上没有煮餑餑吃,就算是絶大的缺點。如同西國人到了夏天,不能到各處避暑一樣。”“這天晚上得甚麽時候睡覺呢?”“一夜都不能睡,叫作‘守歲’。到了天要亮的時候,就焚化天地馬兒。全家的人,由小至大,一輩一輩的按次序拜年。”“怎麽過一個年要費這麽些事呢?”“這還是我們寒家的法子。若是富家,那個事情就更多了。所以俗語説:‘賠不盡的姑娘,辦不盡的年。’”“不用説,五月節、八月節也是大同小異了。”“不不。那倆節是很簡單。五月節,大家小户都在大門、房門上頭貼一張符,兩旁插些蒲艾。買些個糭[26]子、五毒餅[27]送禮,自己家裏也吃點。還要喝一點雄黄酒。”“這貼符、插蒲艾、喝雄黄酒是什麽意思呢?”“因爲到了五月節就是夏天了。用這些東西都是避瘟解毒的意思。八月節,家家買些個鮮果子月餅送親友的禮。到了晚上,在院子當中擺一張桌子,上頭擺上果子、月餅供月。這天晚上的月亮是格外的亮。俗語説:‘月到中秋分外明’。要是這天晚上天上有雲彩,轉年上元節一定有雪。”“靠得住嗎?”“大約十之八九,總有點應驗。俗語説,‘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兩個節跟年節大不相同,爲什麽説三大節呢?”“因爲街面上跟住户來往的銀錢賬目在這三個節裏頭,總得清了手續,所以説是年關、節關。”“承教,承教!我要走了。”“忙甚麽的?”“還要去拜兩家年。”“那就不留您了,改天我再回拜罷。”“不敢當,不敢當。”“不遠送了。”“留步吧。”
[1] 那:哪,疑問代詞。
[2] 甚麽:什麽。
[3] 成天:整天。
[4] :趴。
[5] 暑:底本作“署”。
[6] 好些個:許多。
[7] 底本作“這月個”。
[8] 早晚:時候。
[9] 禮拜:禮拜天。
[10] 合式:合適。
[11] 繞灣兒:繞彎兒,散步。
[12] 趕:等到,到。
[13] 城門臉兒:城門附近。
[14] 利害:厲害。
[15] 的:得。
[16] 忙合:忙活。
[17] 洪運:鴻運。
[18] 到:倒。
[19] 草豆:黑豆,喂馬的飼料。
[20] 南糖:花生糖、松子糖、芝麻糖之類的糖食。
[21] 關東糖:用麥芽、小米等熬製成的糖製品,又稱“灶糖”“大塊糖”等,一般用在臘月二十三時祭灶神。
[22] 爉千:爉扦,用於插蠟燭的器物。
[23] 宫熏:一種取暖設備,底下是鋼炭火盆,火盆上有罩子。
[24] 黄錢:祭祀品的一種,用黄紙製作而成。
[25] 餑餑:此處指餃子。
[26] 糭:粽。
[27] 五毒餅:端午節應節食品,是一種玫瑰餡餅,上面印有蠍子、蛇、蜈蚣、蛤蟆、壁虎五種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