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通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艺术管理学的特征

艺术管理学是应艺术管理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它与传统人文学科从逻辑上来确立它的研究领域不同。比如,康德在确立美学的研究领地时,就颇费了一番心思。作为新兴的应用性的科学,艺术管理学不像那些成熟的理论性学科,有自己明确的研究领域、问题、方法和文本。像其他新兴学科一样,艺术管理学也是用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这也是建立新兴学科所采取的一种常用方式。比如,将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史学(social history);将生物学和化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生物化学(biochemistry)。艺术管理学也不例外,最初是在融合艺术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艺术学和管理学两方面知识的人,就可以胜任艺术管理的工作,成为一名艺术管理者。

如何来确认艺术管理者是否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艺术管理者是否需要这两方面的知识?更确切地说,艺术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是否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如果我们考察艺术管理的实际从业者,就会发现他们当中多数没有艺术管理的教育背景。其中原因可能是作为学科意义上的艺术管理学是晚近才建立起来的,大部分艺术管理者都是自学成才。不过,既然艺术管理者可以自学成才,那有了艺术管理学之后,是否必须经过相关学科训练才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就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艺术管理者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管理教育,没有获得相关的学位,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艺术管理的岗位上工作。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情况会有所改变,随着艺术管理的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随着艺术管理的高度专业化,不排除有艺术管理学位的人可能更加胜任艺术管理工作。

不管怎样,尽管艺术管理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它所面临的困难依然显而易见。第一,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科目,艺术管理学还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如果艺术管理学是艺术学与管理学的结合,而管理学和艺术学是两个学科门类,它们各自又有众多的一级学科,究竟将哪些课程纳入艺术管理学的范围,就是破费思考的问题。第二,艺术门类众多,它们有不同的特征,比如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之间就很不相同,对于它们的管理也难以统一,要建立一门覆盖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学科自然有不小难度。第三,艺术管理更多需要的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多数不具备普遍性,不能从某个案例推广到其他案例。

鉴于艺术管理没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和普遍原理,德里克·宗(DerrickChong)强调它的综合性:“综合是至关重要的。来自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文化政策、艺术史和管理学(包括营销学、策略学、组织研究、会计学)等大范围的不同学科的理论文本,对艺术管理的写作持续产生深刻影响。”[9]艺术管理学的这种综合性,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为新的知识生产提供了契机。

这种新的知识生产就是所谓的模式二知识生产。吉朋斯(Michael Gibbons)等人于1994年合作出版了一本著作,题为“新的知识生产:当代社会中科学和研究的动态性”,专门探讨当今社会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他们提出了模式一和模式二两种知识生产模式,并且指出由于社会的变迁,今天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由模式一向模式二转型。模式一的知识生产,只受学术兴趣的指导。在这种模式下生产出来的知识,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知识,跟在这种知识之外的社会不发生任何关系。这种纯粹的“为科学而科学”的知识,只跟科学自身相关。比如,数学家只解决前一代数学家留下来的难题,同时留下自己的难题等待后一代数学家来解决,如此不断演进,构成自律的数学发展史。这种意义上的数学,可以与人类实际的计算需要没有关系。相反,模式二的知识生产,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应用目标的生产。在这种模式下的科学,不再具有自律的特性,而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受到政治、文化、商业利益等方面的限制。[10]艺术管理学在总体上接近模式二知识,而非模式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