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欧风荡涤俄罗斯
在欧洲的一年半生活中,彼得一世最为直接的感受是欧洲社会的文明和开化。而在俄国社会中长期流行着一些陈规陋习,如俄国妇女不能单独出远门,穿衣不得少于三件,俄罗斯男子必须一辈子留着大胡子等等。彼得一世决定首先在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会习俗改革。
回国后,彼得一世亲自召见大臣和近侍,强令他们刮去俄罗斯男人视为骄傲的大胡子。而后,枢密院颁布法令,要求所有俄罗斯男人必须刮除长胡须,对坚持留胡须者课以重税——胡须税。富商每年缴100卢布,贵族和官吏每年缴60卢布,一般市民每年缴30卢布,农民每次进城要缴1戈比。为此,沙皇政府还专门制作了一种小铜牌,正面画着胡子的图案,背面上写“须税收讫”。交纳胡须税金的人可以得到这样的证明,但必须把它挂在脖子上,以备随时检查。政府派出专门的人员,在大街上、到居民家里强迫老百姓剪掉胡须。
1700年1月4日,彼得一世颁布诏令,规定:“特权贵族、朝廷命官、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官吏,必须身着匈牙利服装,外面袍子的长度要到脚上的松紧袜带,里面的衬袍也要保持同样的长度,只略短一些即可。”这一年的8月20日,又规定:“为了国家以及军事机构的荣誉和美观,凡男子,除神职人员、上帝的公仆、车马夫和种地的农民外,一律必须穿匈牙利或德国式的服装。他们的妻子和儿女也要照样办理。”第二年,对新式服装的式样又做了进一步的规定:男子要穿短上衣、长腿裤、长靴、皮鞋和戴法国式的礼帽,穿法国式或萨克森式大衣。女人要穿裙子、欧式皮鞋、高装帽。各个城门口都展出这些服装的式样,有谁违反敕令,步行者罚款4个戈比,骑马者罚款1个卢布。
1702年,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宣布禁止贵族和领主将自己的妻女藏在自己家中,要求妇女无论婚否都必须参加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朝中大臣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必须学会法国宫廷的礼仪和风尚,谈吐必须优雅,上等人必须学会法语、喝咖啡、抽烟,必须戴假发。男人在公共场合见到妇女应该礼让三先,应该起身脱帽致意。所有宫廷贵妇和达官之妻女都必须学会像法国妇女那样化妆,化妆要得体、自然。彼得一世甚至下令给每个贵族、领主及朝廷官员及其家属发放一包白色的牙粉及一根牙刷,要求他们刷去嘴里的黄斑牙。
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两都城设立定期的“大跳舞会”,要求莫斯科的达官贵人们必须带着自己的妻子、女儿前来跳舞,“凡10岁以上的贵妇都必须届时出席,否则予以严惩”。
一时间,参加冬宫的“大跳舞会”变成了上流社会的风尚。每当华灯初上之时,高级军官、显贵、官吏、富商、学者的马车驶向冬宫。每个人都把沙皇的邀请当作一种无上的荣耀。彼得一世力图将英国、法国上流社会的社交方式搬到俄国。他要求每一个来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大跳舞会”活动,喜欢跳舞的,尽可以大跳英国队舞或者波兰舞。喜欢下棋的,尽可以集中心思考虑棋局。喜欢聊天的,尽可以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彼得一世命令把德文的《青春宝鉴》译成俄文,并亲自删改书的内容,这本书从1705年第一次出版,到1725年,前后共重印三次。这本书对青年人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思想、品德都做了标准且细致的规定。青年人应该尊重长者,勤劳、勇敢、诚实。书中告诫:“在家里不要自作主张,应当惟父母之命是从”,“赡养父母为莫大光荣”,“不应打断父母的话,更不应该顶撞长者”。《青春宝鉴》中还特别地强调:“青年人应当学会用外语(法语)交谈,以便养成说外语的习惯。特别是当他们要谈秘密的事儿的时候,为了使男女下人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为了使别的无知的笨蛋们猜不透他们说的是什么,更应当说外语。”《青春宝鉴》中对青年人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规定得更是非常细致,从青年人的如何走路到如何进食都一一作了规定。行路时,“在街上走路不要东张西望,不要眼睛向下,也不要斜眼看人,要挺直身子,径直前行”。赴宴时,“手不要久久地放在盘子上,喝汤的时候,不要摇晃双腿,不要用手而要用餐巾擦嘴,食物还没有咽下去时,不要喝汤。不要舔手指头,不要用牙齿啃骨头,要用小刀剔它。不要用小刀而要用牙签剔牙,剔牙时要用一只手遮住嘴巴。切面包时,要不把面包抱在胸前。吃摆在你面前的东西,不要伸手去拿够不着的食物”。“吃饭时不要像猪吃食那样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不要搔脑袋,不要只顾狼吞虎咽,一言不发,因为乡下人才这样做。不断地打喷嚏、眨眼睛、咳嗽,都是不成体统的事”。《青春宝鉴》对贵妇和大家闺秀们的行为和举止还有特别的指导,它规定俄罗斯妇女应该具备20多种美德:敬畏上帝、温顺、勤劳、仁慈、腼腆、节俭、贞洁、忠实、沉静、整洁等等。《青春宝鉴》认为羞涩得体是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标志,因此善于羞怯作态的闺秀便能受到称赞。
贵族是俄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等级,它是俄国政府、军队的官员以及教会的中高级神职人员的主要来源,因此它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支柱。但是几百年来,俄国贵族养尊处优,好逸恶劳。贵族子弟生来就有锦衣美食、宝马良车,长大之后可以凭借祖荫父德,轻而易举地获得土地、俸禄,可以在朝廷和军队里位居高官。因此彼得一世认为,想要改变俄国贵族、领主们的腐朽习气,就必须从他们的子弟开始。
彼得一世下令贵族子弟必须进入各种学校学习语言、文字、航海、筑城学、法学等课程。有条件的贵族家庭应该送子弟到国外留学,留学费用可以由国家承担。谁家的子弟不识字或是逃避留学,其家长就要受到严厉的处分。凡是出国留学回来的人,彼得一世都要亲自进行考试。对成绩优秀的,委以重任高官,对成绩不好的则严厉批评,以至让他继续学习。
彼得一世于1714年3月23日颁布“一子继承法”。这个法令规定:不分世袭领地或封地,都可以作为遗产传给自己的后代。但是为了防止地产的分散,规定只能传给一个儿子,其他的儿子只能通过服役才能从国家那里获得土地、农奴和金钱,只能通过服役才能得到相应的爵位。实行“一子继承法”的目的在于使土地永远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借以巩固贵族土地所有制,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来源,并且以此迫使一些贵族子弟放弃安逸的生活,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以博取功名和俸禄,还可以保证政府机关和军队的官员的来源。
彼得一世对荷兰、英国等国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倾心已久,他曾向包括著名的万有引力发现者、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内的各国著名学者求教。
为北方战争的需要,彼得一世在1701年下令在莫斯科开办航海学校,规定吸收社会一切等级的孩子入学,但后来基本上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得起这所学校。学校设算术、三角、几何、航海、天文和地理等课程,聘请外国学者担任教师。随着北方战争的推进,彼得一世于1715年将莫斯科航海学校迁到彼得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航海专科学校,彼得一世亲自为航海专科学校制定校规、教学计划和实习计划。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还建立了炮兵学校、警备学校、工程学校、医科学校、秘书学校等。
在改革刚刚开始时,俄国和外国的科学家就已经向彼得一世提出了建立俄国科学院的建议。1718年6月,彼得一世在一份建议书上批示:“一定要成立科学院。现在就从俄国人中物色一些有学问又有志于此的人。还应着手翻译一些法学和与法学有关的书籍。今天就着手办这些事。”他责成拉佛仁提·布鲁门托斯特起草科学院的章程,彼得一世提出未来的科学院一定要聘请欧洲第一流的科学家。
1724年1月28日(公历2月9日),俄国枢密院举行一次在俄国科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会议。彼得一世亲自主持会议,通过了两项重要的决议,确定了俄国科学院的职能,科学院将发挥大学、中学和研究院的功能,使它既能担负起国家最高科学研究机构的职能,还能向青年人讲授法学、医学和哲学等课程,培养未来的中高级科学人才。彼得一世为科学院制定了经费预算,每年约25000卢布,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数字。1725年8月召开了俄罗斯科学院第一次院士大会,在通过的决议中强调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给科学院的院士以优厚的待遇和地位。
俄罗斯科学院于1725年12月27日正式建立,当时的名称为彼得堡科学院。科学院下设科研部门,科研部门设数学、物理和人文三个学部,在数学和物理学部中分出数学、化学、解剖学等专门研究室,在人文学科中又分成历史、哲学和演讲等专门研究室。俄国从欧洲招聘了大批的科学家,并且授予了第一批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他们都是普鲁士和荷兰等国聘来的外国学者,其中的不少人为发展俄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如莱·埃勒、达·贝努利、格·李赫曼、戈·巴耶尔等。
科学院不仅是一个研究中心,而且是一个教学机构。教学部门设立了附属中学和附属大学。俄国最著名的学者罗蒙诺索夫曾长期担任这两所学校的校长之职。
18世纪以前的俄国教育事业被东正教会把持,全国没有一所世俗学校。1714年,彼得一世下令在全国各省建立初等算术学校,招收10—15岁的少年入学,学习算术、初等几何等课程,学生既来自贵族、官吏家庭,也来自普通平民之家。
俄国从前使用的教会历法是以公元前5508年为创世纪的元年,每年的新年始于9月1日,这种历法不利于俄国与欧洲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和外交活动。1699年12月30日,彼得一世发布诏令,宣布采用按照罗马统帅儒略·凯撒于公元前46年创制的儒略历,纪年从基督诞辰算起,新年从新世纪的第一天,即1700年1月1日开始。彼得一世改革所采用的儒略历与公历(格里高里历)有所区别,两者换算的公式如下:儒略历日期比公历晚,16世纪晚9天,17世纪晚10天,18世纪晚11天,19世纪晚12天,20世纪晚13天。儒略历在俄国一直沿用到1918年1月26日。后采用格里高里历。
1718年彼得一世下令将彼得堡的亚历山大·基京大厦改建成彼得堡博物馆和图书馆,并且他早在游历欧洲时就为未来的俄国博物馆收集了第一批展品。彼得一世为此专门颁布了几条敕令,号召居民上缴一切“古旧和稀罕”物品:死兽和死鸟的骨头、古代的用品、古代的文书、手抄本和印刷的书籍。到1725年,彼得堡图书馆的各种藏书已经达到11000卷。彼得堡博物馆和图书馆于1719年正式向居民开放。为了吸引各界居民来这里参观和看书,彼得一世下令对于来者一律免费,而且无论何人一旦能够动员其他人来博物馆和图书馆,还可以免费享受一杯咖啡,或者一杯烧酒,这笔费用由国家来支付。据说,每年的此项开支就达400万卢布,但彼得一世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
17世纪莫斯科唯一的一家印刷所印刷的大都是教会用书。1708年,彼得一世下令用新的世俗字体代替旧的教会斯拉夫字体。新字体笔画比较简单、方便,适于各种书籍的印刷和出版。1708—1727年刊印的民用印刷品中的320种书籍,1/3以上是有关陆海军问题的专著,也包括法律、文艺作品、辞典、历书等方面的书籍。到1725年,新旧两个京都已经有6所印制世俗书籍的印刷所。此外,彼得一世还组织大量的人力,翻译国外出版的自然科学、军事学、建筑学、造船学的著作。随着外国书籍的翻译和广泛介绍,来自日耳曼语、波兰语、荷兰语、法语的一些科学技术词汇越来越多地进入俄语之中。
在彼得一世执政以前,俄国没有一张公开出版的报纸。曾经有过一份手抄报纸《钟楼之声报》,每期只出几份,仅供沙皇及近臣阅读。一些重大的消息和官方文件或者通过地方官员的口头传达,或者靠百姓相互传达,往往谬误百生,极其不利于沙皇的威信和统治。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了《新闻报》,这是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彼得一世亲自担任第一期稿件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彼得一世还亲自主持编写《北方战争史》一书,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章节,该书前后历时6年编成。
俄国从前没有剧院,只是到了彼得一世的父亲老阿列克谢沙皇统治时期,才出现了第一个剧院。但是当时东正教会宣布剧院是一个罪恶的场所,认为它能教唆人们去犯罪。彼得一世决定打破这一观念,他于1702年下令在莫斯科建筑了一座木制结构的“喜剧院”,并宣布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