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是当代语言学研究必然的发展趋势。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硕果累累,从20世纪70年代语言国情学的一枝独秀到现今多种理论、流派的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语言与文化研究行列中,探求语言对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潜心钻研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理论及实践探索的成果。作者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阐释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和流派,勾勒出俄罗斯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
本书包括六个章节、结论与讨论等部分。
第一章“语言国情学”。该学科发展以苏联解体为分界线。解体前的语言国情学是以词汇背景研究为基础的外语教学理论。该理论拓展了传统语义学对义素的认识,强调语言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语言与文化的相关研究。解体后的语言国情学从一种语言教学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语言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理论,其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词汇单位,而是涉及语言各层级的单位;研究方法从语言单位的静态描写扩展到言语交际动态过程的考察,从选择性的、片断性的描写发展到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学术主张上放弃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方法论原则,倡导不同文化之间平等的对话。
第二章“空缺现象与空缺研究”。俄罗斯空缺研究主要有两个流派:(1)一派以索罗金和马尔科维娜为代表。他们从民族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对空缺现象做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并提出了空缺消除法。(2)另一派以贝科娃为代表,从语言的本质特征出发,揭示了空缺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所体现的语言发展机制特征。作者对比分析了两个流派的异同,针对异文化文本理解中出现的空缺,提出建立“认知卡”,将其作为消除空缺的有效手段。
第三章“语言个性理论”。卡拉乌洛夫把语言个性作为集合了语言复杂多样特征的唯一核心,将人的语言能力、本质特征和生成的文本(话语)结合起来,将语言的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个性的变量与民族恒量、社会——行为背景与言语结合起来。该理论对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为文本研究、文学分析、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基于语言个性理论,作者揭示了俄罗斯民间故事中蕴含的语言个性,探讨了第二语言个性在外语教学中的建构问题。
第四章“文化空间与先例现象”。文化空间理论属于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该理论探讨语言意识的构成单位、存在方式与活动特点,分析意识、交际、言语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形成机制。作者在民族文化空间的框架下阐释了先例现象的性质、特征与分类;通过实例论证了先例名在俄罗斯广告中的作用;基于调查问卷和语料搜集分析了先例语句在现代俄语中的运用;解析了先例现象和互文本异质同构的关系。
第五章“语言文化观念”。观念属于俄罗斯语言文化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作者阐述了语言文化观念产生的理论背景,归纳了语言文化观念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研究方法。作者运用共时维度与历时层级相结合的整体研究方法,对“自由”等俄罗斯语言文化观念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证了以下观点:语言文化观念是民族心智的构成单位,整体观念分析是阐释民族精神特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针对语言文化观念的传译问题,作者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和翻译原则。
第六章“文化符号学理论”。作者结合实例阐释了莫斯科—塔尔图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文化文本理论、民族文化符号域理论、文化对话的动态机制、文化文本创新机制等,诠释了作为第一模式化系统的自然语和作为第二模式化系统的文化文本之间异质同构的关系。
结论与讨论部分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整体思考。通过解读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多棱”现象,作者揭示了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各理论和流派的共性特征、研究范式、发展特点、未来走向,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与文化研究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
本书为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批准文号12FYY007)的最终成果。本项目在申请、完成、成果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史铁强教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冰老师、李哲老师的大力支持。作者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和敬意。期待本书能对国内的语言与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期待学术界同仁的不吝赐教。